唐沈怡
家鄉(xiāng)的芋艿素有“千年人參,萬年芋艿”之稱,是我們蘇州太倉新毛的特產(chǎn)。
芋艿的形狀近似橢圓形,在古時候稱蹲鴟,因其外形如鴟鳥下蹲而得名。它的外表很粗糙,顏色呈棕紅色,渾身長著毛。脫下棕紅色的大衣,全身雪白雪白的,仿佛江南絲綢般柔滑。八九月間芋艿成熟,每串芋艿上面總有一片荷葉般大的葉子。印象里農(nóng)民伯伯總是提著一個大籃子,喜滋滋地從土里挖出芋艿,滿載而歸,常常會有一些調(diào)皮的孩子把那些大的芋艿葉摘下來當帽子。
芋艿的味道很好,做法也多種多樣。可以燒熟后直接剝皮吃,也可以和排骨一起燉湯喝,或是和肉一起紅燒。燒熟后的芋艿口感細膩,香味純正,深受太倉人民喜愛。記得每次去外婆家,桌上總少不了芋艿這道菜。
別看芋艿個小,它的藥用價值可高了。芋艿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鈣、鐵、維生素C等多種成分,對身體虛弱的人們很有幫助,具有清熱化痰、消腫止痛、潤腸通便等藥用價值。它還可以增強人的免疫力,可作為防癌的主要食品。
芋艿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繼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勝利。中秋這一天,戚家軍在營地里歡度中秋。半夜倭寇偷襲,將戚家軍圍困在山上,斷其糧草。數(shù)天后,士兵們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感覺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繼光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叫它‘遇難吧?!币惶煲雇?,戚家軍飽餐“遇難”后奮勇突圍,將倭寇全軍殲滅在睡夢中。此后,東南沿海人民每逢中秋節(jié)都要吃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難和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時間一長,“遇難”便漸漸變成了“芋艿”。
朋友,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新毛,一定記得品嘗哦!
指導(dǎo)老師 陳衛(wèi)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