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義
中國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君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熋鞒圃輔、首輔,清代稱大學士,如果想經(jīng)邦濟世,有所作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處理君權與相權的關系上,必須審時度勢,掌握高度的政治技巧,才能施展自己匡時救世的政治抱負。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第一、二卷之《木蘭歌》、《水龍吟》,便寫出了這樣一位在復雜的政治形勢下勵精圖治的政治家的“另一面”。
隆慶六年煿元1572年,四十八歲的張居正終于登上了首輔之位,按理說,大權在握,張居正可以按照自己少年時就立下的志愿,做伊尹、周公那樣的賢臣名相,但是,神宗只有十歲,朝中大事的委決,實際掌握在神宗的生母李皇后的手上,而神宗及李皇后的身邊,又有一位秉筆太監(jiān)馮保。矛盾的沖突,故事的展開,就圍繞著張居正要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不得不聯(lián)合后宮這樣一種尷尬局面鋪陳開來,并且為下二卷描寫張居正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張居正幼年即飽讀詩書,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浸透在他的血液之中,與宦官聯(lián)合,對于他這種人而言,應當是恥于為之的。且不說讀書人的自尊心,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世時,也曾嚴厲禁止內(nèi)宦干政,加之前朝王振、汪直、劉瑾等宦官跋扈專橫、遺害朝政的教訓歷歷在目,“勾結”太監(jiān)及后宮,張居正應當知道天下士子對此舉的鄙視,但是,張居正擔任首輔的十年,“宮府一體,未嘗內(nèi)出一旨,外干一事?!笨梢娖涓叱恼渭记?。
張居正與太監(jiān)的聯(lián)合,與明朝政治體制有很大的關系。明朝的內(nèi)閣有權代皇帝對內(nèi)外臣工的題奏本章擬出批復或批辦的意見,并把這些意見寫在“票簽”之上,供皇帝審閱定奪?;实鄱▕Z之后,交宮內(nèi)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按皇帝的意見批寫在各本章上。這種負責“批紅”的太監(jiān)因此權力極大,批紅時往往按自己的意見改動內(nèi)閣的票擬,或者對皇帝施加影響。而前任首輔高拱正因對太監(jiān)馮保的蔑視,才導致被迫致仕。萬歷登基時才十歲,馮保是萬歷的“大伴”,又是李太后的親信,所謂的“批紅”,在一定程度上實際就是馮保的意見。如果張居正在首輔任上也形成與馮保作對的局面,不僅自己有去職之憂,而且可能會激化矛盾,形成明初“奪門之變”的結局。馮保的某些要求,如果不損害大局,張居正不能不去滿足。張居正登上首輔之位前,與馮保聯(lián)合的目的,如果說是出于保護自身,排擠高拱的話,那么張居正奪得首輔之位后,張居正與馮保的聯(lián)合,對李太后的俯首聽命,則是為了“挽振頹風,刷新吏治”而采取的韜晦之計。
張居正登上首輔之位的隆慶六年,國庫空虛,財源枯竭,入不敷出,同時,吏治腐敗,民不聊生,以致于朝廷官員的俸祿,都要用胡椒蘇木折付。在《張居正·水龍吟》一書的開篇,小說寫到因折俸事,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錦衣衛(wèi)主管糧秣的官員章大郎大鬧儲濟倉,將大使王崧推倒摔死,結果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如不嚴辦章大郎則無法平息官員的憤怒。而章大郎如此蠻橫,皆因其舅系乾清宮總管太監(jiān)邱得用。當初,張居正決心懲治兇犯,但邱得用用一幅李太后所摹寫的價值萬金的《心經(jīng)》送給馮保后,馮保借京官對胡椒蘇木折俸的不滿,敲打張居正,對李太后故意說朝中有人認為張居正“離間君臣情義,懷私罔上”。但對張居正又講“太后的心情咱知曉,她就是要保章大郎一條命”。而張居正“深知馮保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老辣手段”,不得已用“誤傷”二字為章大郎開脫了此事。同時,對馮保為貪瀆且官聲不好的南京工部主事胡自皋謀求兩淮鹽運使一職時,又慨然允諾:“這有什么為難的,馮公公交辦的事,仆一定盡力辦好?!碑斔杏X此事十分棘手時與戶部尚書王國光的一席話,可以說是他復雜內(nèi)心的披露。
文中寫道,當張居正也罵胡自皋是個貪官時,王國光忽然明白了張居正的處境與良苦用心。當王國光問起起用胡自皋是否馮保的主意時,張居正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如果用一個貪官,就可以懲治千百個貪官時,這個貪宮你用還是不用?”他無可奈何地對王國光說:“為了國家大計,宮府之間,必要時也得做些交易?!睘榱舜烫綄m中的情況,張居正甚至讓自己的管家游七與馮保的管家徐爵相與往來,以便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
這是老成謀國之計。但在某些清流看來,張居正與太監(jiān)往來,喪失了一位儒家知識分子的骨氣與尊嚴?!端堃鳌纷詈髮懙?京察后,張居正擬票,對一應官員或提拔或降黜,這時,他的親家劉一儒登門求見。張居正原擬趁京察調(diào)動這位親家的職務,孰料親家提出離開刑部,愿到南京任一閑職。臨行時,送給親家張居正一個骨董,寓意“伶俐不如癡”。這是清流們認為張居正出任首輔后與后宮及太監(jiān)的合作沒有風骨,為士林所不屑。
這些后果,張居正并非沒有料到,還是那次與戶部尚書王國光的對話中,他就已推心置腹地申明了自己的處事原則。他說:古今大臣,侍君難,侍幼君更難。為了辦成一件事情。你不得不嘔心瀝血曲盡其巧。好在我張居正想的是天下臣民,所以才能慨然委蛇,至于別人怎么看我,知我罪我,在所不計。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中,張居正無疑屬于那種以天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屬于勇于任事、不顧毀譽、不計身家的代表性人物。小說寫到他上任即推行京察,意欲罷黜一批庸官,選拔一批能吏,盡管這項措施遭到高拱余黨的激烈反對,但他堅定不移,為其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組織基礎。
張居正對太監(jiān)和后宮作出的妥協(xié),并不是沒有任何原則和立場。而是不愿與內(nèi)宮產(chǎn)生不必要的矛盾,因小失大,使相權的推行陷于宮府之爭中。如他盡管說服王國光提名胡自皋任兩淮鹽運使這個肥差,但他叮囑王國光:“你要想法子把胡自皋盯得死死的,一旦發(fā)現(xiàn)他有貪墨穢行,一定嚴懲不貸。”再如對萬歷經(jīng)筵所需的十五萬兩巨額費用,張居正本想勸阻從簡,但因呂調(diào)陽入閣的諭旨是繞過內(nèi)閣頒發(fā)的,他從中明顯感到天威不測的巨大壓力,在馮保的恩威并用下,盡管官員薪俸都無法解決,他卻不得不答應籌措這筆費用。但他利用李太后篤信黃道吉日的心理,串通測字先生,推遲經(jīng)筵日期,斥退總管太監(jiān)邱得用。作為一個宰相,出此下策,苦衷可想而知。
作家通過張居正恰當處理各種復雜關系,有效地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形象地告訴我們,任何改革都不是直線運動。宋朝的王安石盡管公開提出更改祖法的旗幟,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精神,但因其缺少斗爭韜略,最終給變法帶來了阻力,而歷史上只有張居正這種具有超凡能力的政治家,才能不為個人的小名小利所左右,在實現(xiàn)經(jīng)邦濟世的政治理想時,藏巧于拙,審時度勢,順利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不能不說是這部小說提供給我們的一個有益的啟示。
(《張居正·木蘭歌》《張居正·水龍吟》,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版,每冊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