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忠義等
盲人心中的明燈
大學實習時,我?guī)н^一堂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那天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有一個盲人晚上出門總挑著一盞燈籠,這是為什么?”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他是給兒子買的燈籠?!边€有的說:“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這些答案都對,但這些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都功利地以為盲人提燈一定是為自己,所以,他們的答案不免褊狹。他們沒有一個人回答:盲人也許是為了給別人(健全人)照亮,這樣,別人才不會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裝著一盞亮暖的燈,為別人著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燈。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我們自己。為什么那么多明眼人在暗夜中往往會相撞?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明燈,手上也不提明燈啊。
(曾麗敏、吳鵬摘自《演講與口才》2000年第1期)
漁王的兒子王曄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shù),被漁民們尊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經(jīng)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shù)這么好,我的兒子們?yōu)槭裁催@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shù)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wǎng)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wǎng)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shù)竟然趕不上技術(shù)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shù),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p>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p>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shù),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于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jīng)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p>
(鄭濤摘自1999年10月19日《中國青年報》)
鞋魏振強
在我住的地方,曾有位老人。老人喪夫多年,惟一的兒子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
老人不識字,兒子來了信,便找我念。我念信時,老人弓著背坐在凳子上,垂頭聽著,一言不發(fā)。聽完了信,老人又蹣跚著腳步,取出針線、布料,還有老花鏡。老人開始做鞋了。我問老人要不要寫封回信,老人總是搖頭。
信,接連不斷地飛來,念信、做鞋的事也一直在進行著。鞋子已做了一大摞,可奇怪的是,她竟一雙也未寄出過。我有些困惑,終于忍不住問了老人,現(xiàn)在還有誰穿這種老式鞋呀。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我無語,也有些臉紅,我的箱底下不也壓著一雙母親多年前寄來的“千層底”嗎?
又過了幾年,老人病故了。她的兒子回來奔喪,我第一次見到了他。我進門的時候,他正面對著一大摞布鞋,滿臉的淚水。我的目光移向他下肢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他的褲管空空蕩蕩——
原來,他根本沒腿!
(王曉燕推薦)
成功之道羅為輝
那次電臺請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賓主持,我非常希望能聽他談?wù)劤晒χ?。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下題考考你們吧?!?/p>
“某地發(fā)現(xiàn)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jīng)之道,是你,會怎么辦?”
有人說繞道走,也有人說游過去。但他卻是含笑不語,很久,他說:“為什么非得去淘金,為什么不可以買一條船開展營運?”
我們愕然。他卻說,那樣的情況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條短褲,人們也會心甘情愿。因為前面有金礦啊!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边@就是成功之道。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機遇,只是我們不曾想過。
(摘自《知音·海外版》199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