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生四成從不做家務
上海有關部門最近選取不同類型學校的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有近六成的學生起床后不自己疊被子,五成不倒垃圾、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九成不洗菜做飯。更讓人驚訝的是,有3%的高中生什么家務也不做,連整理書包都要家長代勞。
出人意料的是,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務,36%的人甚至認為做家務是一種樂趣。那么,為什么實際做得很少呢?調查中有近40%的高中生表示家長不讓做家務或者沒教過怎么做。
此次調查顯示,上海家長在物質上均能滿足孩子要求,但對行為規(guī)范、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有些家長一味抓子女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社會活動能力和家務能力的培養(yǎng)。 摘自《工人日報》
特殊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發(fā)生率高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等單位在該市20個區(qū)縣,對離異、喪偶、寄養(yǎng)、再婚、服刑、父母殘疾、本人殘疾、孤兒、分居和特困家庭的兒童,共2000多人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困境兒童行為問題發(fā)生率以殘疾兒童為最高,其次為離異家庭子女,再次為服刑家庭子女。
課題組分析了上述三類兒童行為的心理偏差。如:本人殘疾的兒童,感情上表現為孤獨、自卑、敏感,與人相處不融洽;性格上表現為孤獨、內向、固執(zhí)、寡言、倔強、情緒不穩(wěn)定。離異家庭子女常出現抑郁、焦慮、恐懼、自卑,與父母疏遠等傾向。服刑家庭子女常產生自卑感、罪惡感,行為消極,影響學習和生活。男孩表現為多動、攻擊和交往不良較多,女孩表現為憂郁、多動和攻擊的較多。
對此,專家建議:建立困境兒童“警報系統(tǒng)”,實行“以問題為中心”的救助原則,在區(qū)縣和街道,為10種不同困境兒童建立個人檔案,及時給予關愛。摘自《文匯報》
夫妻吵架十戒
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吵;不要在兒女面前吵;不要在對方氣頭上吵;不要翻舊帳;不要涉及對方的親人;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揭短;不要以高聲取勝;動口不動手;絕口不提離婚。 摘自《羊城晚報》
素質教育的誤區(qū)
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努力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的一個緊迫課題。但不容忽視的是素質教育目前也存在著誤區(qū)。
表現之一:狹義地理解素質教育。全面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知識、能力全面提高。有些學校講素質教育,只強調音體美,只注意增設課外活動。有特色、能培養(yǎng)少數人的興趣、特長,不能說已經實施了形成特色的素質教育。
表現之二:片面理解素質教育。有些學校忽視了教與學的基礎,把形式看成本質,把手段看成內容。譬如“考試”和“分數”,是一種形式和手段,素質教育也可以用它,有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有的學校卻把取消考試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就走偏了。
表現之三:素質教育的功能角色錯位。素質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但有時卻出現角色錯位,該是學校的事,家庭承擔,該是家庭的責任,學校承擔。如有些學校占用教學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烹飪、洗滌等競賽。而在家里,孩子照樣遠離家務勞動,家長卻聘請家教補課,課堂延伸到家庭。 摘自《中國教育報》
讓新生兒習慣自然睡眠
新生兒中有不少鬧覺的,睡覺必須有大人抱著,輕拍輕搖,或含著奶嘴才能入睡,這毛病其實是大人造成的。
小兒大腦發(fā)育不健全,出生后只有較短時間清醒,很快又會疲倦。孩子常以“哭”表示他累了。這時若他是吃飽后又無其他不適,大人可靠近孩子,并發(fā)出單調低弱的“噢噢”聲;或把孩子的手臂輕按在他胸前,保持他在胎內的姿勢,使孩子產生安全感,很快他就會入睡。慢慢地孩子就養(yǎng)成了自然入睡的習慣。
摘自《北京晚報》
順勢誘導化解危機
2歲~3歲的孩子存在著“我自己來”的愿望,但又干不好。要是家長不愛護他們的主動性和表現欲,仍然包辦一切,就阻礙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要求“自己來”,就順勢教他自我服務的技能,從身邊的事教起,穿、脫衣服、吃飯、洗手、收拾玩具。不要急于求成,可以把每項技能分解成若干小步,逐漸達到熟練的程度。
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一些小工具,如小噴壺、小圍裙、小拖把。教會孩子使用工具,不僅化解了“3歲危機”,你還添了個小幫手。摘自《郵政周報》
幼兒少用耳機聽“立體聲”
立體聲音樂節(jié)奏明快、優(yōu)美動聽,許多人為之陶醉。但是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嬰兒,不宜長時間用耳機聽立體聲音樂。這是因為孩子的聽覺器官正處在發(fā)育階段,鼓膜、中耳聽骨以及內耳聽覺細胞都很脆弱。孩子對聲波的敏感度很強,而對聲音的辨別力很弱,很容易發(fā)生聽覺疲勞。若給孩子帶上立體聲耳機收聽音樂,由于音量較大、耳機閉塞外耳道口,立體聲音樂進入耳道內沒有絲毫的緩和和回旋的余地,這種較強的聲壓就集中地傳遞到很薄的鼓膜上,直接刺激聽覺器官,引起聽神經異常興奮,時間稍長,就會使孩子的聽力受到影響。另外,音量較大的立體聲音樂,又是一種噪聲,孩子長時間接觸到這種有害的聲音,必然對身體造成危害。內耳的耳蝸聽神經末梢細胞在長期的高音刺激下,就會萎縮,因而會慢慢產生聽力減弱的現象。醫(yī)學家認為,收聽立體聲音樂或使用立體聲耳機的孩子,年齡越小,聽覺器官受到的危害就越嚴重。
摘自《家庭報》
動物玩具陪睡
孩子白天與動物玩具廝守在一起,晚上擁著它入睡,氛圍可較為寬松、寧靜。一項調查顯示,由玩具熊陪睡的幼童不論是男是女,晚間驚醒的次數較少,作惡夢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
調查表明,讓玩具熊、長毛貓陪睡可從小培養(yǎng)愛心,孩子長大成人后,家庭觀念較重。相反,那些在外邊追貓?zhí)吖返念B童,心理發(fā)育往往成為問題,給家庭和社會增添許多麻煩。 摘自《生活時報》
河南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不良家庭易導致學生行為異常
河南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少兒教研室吳敏副教授等,不久前對596名中小學生進行了測試,發(fā)現在經常采取不良教育方法的家庭中,學生焦慮檢出率高,行為問題顯著。
測試結果顯示,有42%~90%的家庭中存在著一種或多種不良管教方式。在不良管教態(tài)度的10種類型中,以積極拒絕型(包括體罰、虐待、苛求、放棄養(yǎng)育)、嚴格型(如對子女嚴厲、頑固、強迫或禁止、命令)、期待型(如對學生要求標準過高等)對學生焦慮的產生有直接影響。而消極拒絕型(如對子女不尊重、拒絕幫助)、積極拒絕型以及嚴格、不安、矛盾、不一致等6種類型容易使學生出現反社會行為,如反抗、破壞、不合作,非社會行為如孤獨、抑郁、不適應、自卑、逃避、依賴、無計劃性、無毅力等。一些學生會表現為神經癥狀和生活習慣不良以及學業(yè)不良。
專家建議,在對兒童少年進行咨詢幫助的同時,應幫助家長改變錯誤的態(tài)度和引導方式,促進兒童少年健康成長。
撫摸療疾
目前,在美國聯(lián)合醫(yī)院護理中心開展了一種新的療法——撫摸療法。
這種療法是克里格博士提出的。他說撫摸能增加病人的精神力量,有安慰作用,也有治療作用。撫摸是一種奇妙的溝通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屬于一種特殊的語言方式。研究中還發(fā)現,如每天分三次撫摸新生兒15分鐘,比得不到這種撫摸的新生兒的體重增加速度快47%;經過撫摸的嬰兒發(fā)育較快,比其他新生兒更加活潑,對人的表情、聲音反應更加敏感。
撫摸是人類的天性,孩子最舒服最安全的地方是父母的懷抱。孩子最大的難受是父母不理會他,這種皮膚饑餓促使他們糾纏父母。如果父母經常撫摸孩子的頭,擁抱他們,孩子的心理會更加健康,同時也更加聰明,身材也更高。
摘自《家庭醫(yī)生報》
生男生女自己挑
自主選擇生男生女,是人類自古有之、至今不滅的夢想。遺傳學家愛德華·福戈爾及其同事們的精子分離技術正將這一夢想逐步實現。現就職于美國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生育研究中心——遺傳與IVF(體外受精)技術學院的福戈爾去年宣稱:“我們的這項技術可以保證生育女孩的成功率達到85%?!?/p>
他同時指出:至于說該技術有違自然規(guī)律和生態(tài)法則。實際上,我們用藥祛病延年,注射疫苗預防疾病,人體器官移植,哪項不是有意地違背自然呢?性別選擇技術跟大多數生殖技術比較,從醫(yī)學意義上講更富有人道精神,一來不用做手術;二來整個過程理論上講可以不用醫(yī)生監(jiān)護;三來出生后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沒有什么不同,不會招致歧視和偏見。鑒于以上原因,我認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會選擇這項技術,得到他們想要的孩子。摘自《環(huán)球時報》
英國夫婦養(yǎng)精蓄銳準備制造世紀嬰兒
成千上萬的英國夫婦打算在3月20日這個周末做愛,以“制造”出2000年1月1日出生的“世紀嬰兒”。
英國各地的家庭醫(yī)生、人工授精醫(yī)師和孕婦保育專家,這些天被那些急于要生“世紀嬰兒”的英國夫婦逼得焦頭爛額。這些英國夫婦無一例外地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生育計劃,確保他們的寶寶能在新世紀的第一天出生。
不過,這些英國夫婦最終能如愿以償的,將只有4%,因為多數孩子是在夏季而不是在冬季出生的。 摘自《青年參考》
為孩子存錢上大學
現在4年名牌大學的教育費和生活費將花去6萬多元錢,一般大學和合資大學比這要得更多。當你的孩子從2歲長到18歲的時候,這些費用還將上漲。這足以令每一對年輕的父母傷腦筋。比較現實的對策是每隔一兩年便存上一大筆學費。過年、過節(jié)、過生日時親友送給孩子的紅包啦,你的大筆獎金啦,等等,都應直接存進你的學費專項賬戶里。假使一對夫婦在孩子3歲時存上5000元,孩子上大學的前兩年再存進2000元,其總和與從孩子出生起就每月固定存100元直至孩子上大學為止所得存款的總額相同。
另外,保險公司為孩子開設的教育費用保險項目值得考慮。這些險種帶有儲蓄性質,如果在利率較高的時候購買最為合算,一般說來,孩子越小,越值得參與。]摘自《舞臺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