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秀
在我國四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中,蘇聯(lián)作家法捷耶夫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不過,很多人對其人生平尚知之甚少。
《讀書》今年第六期載藍英年的文章:《作家村里的槍聲——法捷耶夫之死》概略介紹了有關(guān)情況,讀來頗引人思索。這里不避淺陋,僅就藍文中提供的材料,一抒己見。
或許可以認為,法捷耶夫是個“復雜環(huán)境中的復雜人物”,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其最為可悲之處,是在蘇共二十大之后,以自殺的方式終其一生。
從藍文全文引述的法捷耶夫遺書中,我們看到:他滿懷憤懣,以激烈的言辭批判了斯大林和當時的蘇共新領導,而對后者尤甚。另方面,卻竭力“高揚自我”,表白其“非凡才華”和“崇高情懷”,并充溢著“無辜受害者”式的哀怨。
事實上,法捷耶夫自三十年代初期,即與其“拉普”戰(zhàn)友們分道揚鑣,并受到斯大林的賞識,被授與高位。后者當然只是將之作為“有用的工具”,而法捷耶夫卻也不敢懈怠,緊緊跟隨,唯命是從:他吹捧自己并不喜歡的馬雅可夫斯基,卻嚴厲譴責自己欣賞的帕斯捷爾納克,還尖銳批判了另一位自己喜歡的作家格羅斯曼;他帶頭參加歌頌斯大林的大合唱,并在《青年近衛(wèi)軍》受到上邊批評時,公開認錯,決定重寫;上邊向他就指定題材“訂貨”時,他無條件地奉旨炮制……對自己的上述所作所為,他是否確信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最神圣的”文學事業(yè),而不是對這一事業(yè)的蹂躪、玷污、戕害和扼殺?
誠然,在斯大林統(tǒng)治下,法捷耶夫自有其苦衷。他十分“明戲”:斯大林“對敢于違抗他意志的人從不留情”,若以卵擊石,無異自取滅亡。但他如果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民作家,就終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