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洲
一
比較敏感的心靈,在今天大概都不會生活得平心靜氣。發(fā)展與失衡,美好與丑陋,慶幸與憎惡,我也知道,歷史本來就是一個二律背反。然而,并非這一認識就能消弭心靈的浮躁。
我們的頭上早已響起安慰的聲音:理想的丟棄,庸俗的泛濫。只是一時的現(xiàn)象,待到市場經(jīng)濟進入規(guī)范化階段,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現(xiàn)在需要的是承受與忍耐。
也許是的吧?至少,我們不應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我們既然生活在現(xiàn)在,就要首先對現(xiàn)在負責。而且,未來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只能建筑在現(xiàn)在的基礎之上;失掉了現(xiàn)在,也就失去了未來。我相信必然,生活總是進向美好的,但任誰也不能對歷史的偶然性掉以輕心。邪惡是不打不倒的,庸俗是不拒必進的。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不僅僅是承受與忍耐。
魯迅正是這樣一個深知“現(xiàn)在意義”的思想家。他對現(xiàn)實中令人憎惡的一切決不寬假,似乎偏激、峻苛,其實卻是比任何人都更公正、更寬容的。他不會做四平八穩(wěn)的閑適小品,也不擅長做廣告文學,(“古已有之”的諛墓辭確實較今天的捧活人遜色得多,人類畢竟進化了)筆下所多的是抨擊,然而卻是中國未來的真正建設者。他是洞見一切的大哲,更是獻身人間的大潔!
即使今天的魯迅指責者們有一千條理由,一萬條理由,我也不會與他們的指責共鳴。我的理由簡單而執(zhí)拗:我雖然做不成魯迅,但我還愿意以一個人的姿態(tài)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下去!
二
中國從來就不缺乏明哲保身者,缺乏的是大哲。
專為治人者設計的人們已被命定為平庸,哪怕他們看上去大庸若哲。退縮回頭的人們也稱不上,頂多,他們只是看透了生活的一半,陰暗不可收拾的一半。唯有看透了而依然迅猛地前行者,斯足當大哲二字。即使客觀上已是陰暗一片,還有人的生命的爝火在。
而魯迅,正是從看透一切的絕望起步的。
先生生活的二十世紀初葉的中國是一種怎樣的情形!辛亥革命只是趕走了一個皇帝,社會黑暗依舊,國人愚昧依舊。接著就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一個清醒者,對此是很難不失望的,而偏偏魯迅又是超人一等的清醒。于是絕望,十年沉默,十年抄碑,他甚至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俟堂?!固谜?,待死堂也。
大哲也是人;他的超常處不在于沒有過絕望,而在于他能最終走出絕望?!敖^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濒斞附K于憑借這個奇特的邏輯——它實際只是先生的生命之火,走出了待死堂。他終于走出了,帶著一種充斥天地的悲憤,一種令人心靈顫抖的蒼涼,也帶著一種洞徹底里、明知無望也決不放手的執(zhí)著。中國的一代斗士就此誕生。《狂人日記》、《孔乙己》、《熱風》,……吶喊,呼嘯,時見匕首的閃光,中國文壇風雨頓驟。
曾經(jīng)沉到那黑色的極地,一旦崛起,就再也不會倒下。他已被賦予一種特別的品格:順境中的清醒與逆境中的從容。
大哲是這樣的一種人:他以“叛逆”的姿態(tài)出于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xiàn)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
中國歷來只有兩種人:設計者與回頭者。孔孟程朱,或身在朝廷,或心存魏闕,此可免論。莊周那般大智,能以略顯夸張的語言道盡人生的尷尬,然而開出的藥方不過是要人回頭??盗夯厝チ?,嚴復、章太炎回去了。連周作人也回到了苦茶庵。魯迅永不回頭,即使荊天棘地也要在荊叢中走走,即使路到窮途也決不學阮藉慟哭而返,即使前面是火坑,是墳,也一概不計。于是,魯迅從一代斗士成為一代大哲。
較之魯迅,樂觀者顯得膚淺,浪漫者顯得輕率,回頭者則顯得孱弱。
三
一個大哲,必定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犧牲者。
魯迅是真正懂得中國的??此麑懴蔫さ娜搜z頭,寫群眾對祭壇犧牲的散詐,寫《復仇》寫《頹敗線的顫動》,那清醒,那沉重,連同那字里行間彌漫的悲哀,簡直叫人艱于呼吸。他不獨懂歷史與現(xiàn)實,甚至預見到“將來的黃金時代里也會將叛徒處以死刑”。他實際上已經(jīng)洞見了人性深處的種種缺口,洞見了生活另一面的荒謬與不可理喻,已具有一種現(xiàn)代最蒼涼的荒原意識。我想,對人間看到這個份上,下者固成壞種,中者玩世不恭,其上者也不過是潔身自好吧?然而,先生超越了這三者。他也憎惡營私利用者,也憤懣,也無聊。他多次說過,要為自己,要不做,要歇息。特別是在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人純粹利用的時候,在利用者利用完之后還要打殺他分肉的時候,他說得更加消沉??墒窃谑聦嵣?,他從來就是為中國不停地做,意識到年歲已大身體漸衰的時候更是“趕緊做”,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到了工作上。他曾對許廣平說,他想的與說的不同,想的黑,說的亮。其實,在更多的情況下,他是說的與做的不同,說得頹唐,做得積極。究其底里,先生說不做,并不是做前的猶豫,而是決定去做之后的一點自我眷戀,自我解嘲,自去重負;說過了,做起來也就更加義無返顧了。
先生真是中國的一頭牛,一頭清醒的牛!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命運,包括最終的結局,而他依然不遺余力地耕作,在中國這塊板結的土地上。
唐人有一句詩,叫“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而曾經(jīng)了滄海深處之寒冷,遠處之渺茫,而依然執(zhí)著于眼前的一點一滴;且為這一點一滴不惜甘冒眾矢,不避血污,運筆如刀,直撲病根,痛施辣手,以冀國人覺醒、民族再生于萬一。他已于最高處領略,又在最低處握住,達而執(zhí),微而巨,至冷至熱,至峻至憫。這是何等境界?這是大哲;大哲不足名之,更稱大潔!
唯大哲能看透,唯大潔能不棄。
不棄就意味著犧牲。一個最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人,恰恰最沒有保護自己。先生甚至沒有留下一部與他的天才相稱的大部頭。歷史就這樣苛待了自己的兒子。也許歷史是別有深意的;本來就不是要他的一兩部大部頭(那是一般作家也能寫出的),而是要他以圣潔的人格來震醒麻木的人類。
四
時代已經(jīng)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不該再有任何偏激,哪怕胸中充滿了憤懣。我們不能否認個體本位意識與現(xiàn)代生活智慧包括惡對社會的推動,但我們更不能低估潔的意識對人類的支撐、凈化和拯救。惡和丑也是世界的色相之一,但畢竟善與美才是歷史的正面手筆。
真正的潔,是有一股感召力量的,它能使人丟掉一些自私與庸俗,使思想和靈魂獲得一種升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下了。來到先生靈前祭奠的,其中居然有一些是曾與先生有過文字糾紛的人,有些人甚至遭到過魯迅嚴厲的呵責。但他們此時已不再考慮個人恩怨,而是真誠地悼念先生,為正義、為中國放聲一哭。
哲是一種力量,潔更是一種特別的力量。它并不總是表現(xiàn)為白白的犧牲,也并不總是站在一旁對世道人心表現(xiàn)出無能為力的喋喋不休。它扎根在人心的深處,它是上帝播下的種子。它有時會沉入生活的底層,但作為一種潛在的偉力,仍在頑強地抗拒著歷史的負面,支撐著似乎搖搖欲墜的世界。即使在庸俗與邪惡甚囂塵上的時候,你也不要對它的生命失去信心,你最好是把它理解為是在默默攥緊拳頭。一旦大多數(shù)人感到忍無可忍,來一次為正義不避風險,那時我們就要為邪惡的命運擔憂了;不,是依附邪惡的一群開始自奏挽歌了!這樣的時候不是很多,但一旦出現(xiàn),就是一次掀天揭地的震動,就是一次歷史的強勁螺旋。精明的邏輯尚不足以啟動歷史,唯有大潔的堅實,才是墊起杠桿的支點。
人類社會已經(jīng)幾千年了,科學日見發(fā)達,財富日見涌流,然而人類無可歸的悲涼卻益發(fā)濃重。但是有誰能改變那個前定呢?自從亞當夏娃獲得智慧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再也回不到初始的樂園。新的家園不在后面,而在前面;不在攫取的智慧中,而在創(chuàng)造與奉獻的清潔里。既然因智慧而坍塌,就很難靠智慧再重建。任何攫取都可以用數(shù)字來計算,唯有創(chuàng)造與奉獻才能走向無限與永恒。如是這樣,那么,對人類大潔的理解與崇敬,也許正是人類自贖回歸之一途。
魯迅,二十世界“卓絕的天才,圣潔的人格和堅韌的意志”(宋慶齡語),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
責任編輯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