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 丁 聰
我所敬重的老友黎澍同志于十二月九日下午二點二十五分去世。當天晚上我趕寫了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在悲痛中不能成文,只記下在他的書桌上所見。這篇《最后一天的書案》和他逝世的消息一同登在十二月十五日的《人民日報》上。
《讀書》雜志編輯從我這篇文章中,知道黎澍為“學術(shù)精華”編選的自選集的序言,就打電話給我,希望在刊物上發(fā)表這篇序言,以紀念這一位也是《讀書》雜志的撰稿者,并且要我為此寫幾句話。
《讀書》雜志的編輯自然跟我一樣,是很看重黎澍的文章道德的。我覺得此文雖只寥寥三百字,卻可以窺見他治學的態(tài)度:謙挹,求是,又敢于標新立異。他反對捕風捉影的妄說,反對人云亦云的陳腔,而重視獨立思考,凡事一問到底。這種精神確實值得在學術(shù)界提倡。
我的紀念文章中,不是說到他“桌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紙片”嗎?他是常把思考著的東西,隨時記錄在紙片上以備忘,或是準備寫到某篇文章中去的。為了讓讀者知道,剛剛?cè)ナ赖倪@位當代的思想家最后在想些什么,我在文章中把這些紙片上的話抄錄了一些。也許是受到篇幅的限制,這些話被刪去了。從我的文章中“抄錄這些片語斷想時”這一句,讀者可以察知刪削的痕跡。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東西,從文中消失,我頗覺遺憾?,F(xiàn)在《讀書》編者要我對這篇序文作點說明,趁此機會,我就把這一部分再抄一遍,以饗《讀書》的讀者。因為這些話,正好說明序文的作者是在怎樣獨立思考著的。
——封建王朝總是因有一個英明的或者堅強的領導和團結(jié)的
軍事集團而興起,以世襲君主制度而衰亡。
——欲求社會進步,必須敢于打破傳統(tǒng),還必須善于利用傳統(tǒng),才能推動進步。但利用傳統(tǒng)還必須預防為傳統(tǒng)所利用。
——利用傳統(tǒng)與屈服于傳統(tǒng)。利用傳統(tǒng)往往可以使革新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的利用也意味著與舊勢力的妥協(xié),放棄反對它們的斗爭,延緩某些改革的進程。如果延緩改革漸變而為放棄改革,那就與舊勢力合而為一了。
——我們過去以為只要宣布革命的勝利,理想也就隨之實現(xiàn)。錯了。革命的勝利意味著敵人已被打倒,理想未必因敵人被打倒而實現(xiàn)。理想能夠?qū)崿F(xiàn),還有一個實踐檢驗的漫長過程。不到這個過程結(jié)束,不會有終極的結(jié)論。過早的歡呼聲,無非說明我們?nèi)且资芷勖傻娜好ザ选?/p>
——現(xiàn)在設想未來的道德觀念,往往是不實際的。恩格斯認為公有制將使偷盜的動機歸于消滅。列寧提倡共產(chǎn)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我們所見所聞的所謂“共產(chǎn)主義道德”,往往不過是過去的回音,并非未來的理想。
我們失去的,是這樣一位學者和思想家。我很希望,出版部門快點整理編輯出版黎澍的文集,這首先還不是為了紀念他,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文前黎澍頭像,丁聰繪)
《黎澍自選集》序言
編一本選集列為“學術(shù)精華”,免不得叫一聲“慚愧”。因為前半生從事新聞工作,文章多談時事政治,與學術(shù)無關(guān)。解放以來,政治運動頻繁,動輒卷入漩渦,不但與學術(shù)無關(guān),甚至連政治也只剩了捕風捉影的空談。比較起來,可以認為發(fā)表了一些頗具獨立思考、并非人云亦云的文章,還是在“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以后。選文即以此為范圍,舊作除個別外不入選。
編入本書的各篇,主題不一。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也是值得指出的,這就是在這里開始對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問題。區(qū)區(qū)微義即在于此。末附幾篇回憶錄和一份簡歷,以代自傳。是為序。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黎澎自選集》,將由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