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江
司芬克思之謎——矛盾兩方面有主次之分
傳說埃及金字塔前曾有過一個人首獅身的怪物,叫司芬克思。每個通過那里的人,都要回答它提出的難題: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這是什么?能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放行,回答不出的就被吃掉了。據(jù)說有一個智者通過那里,他回答說,你說的是人呀!人生下來不能走,爬行,不是四條腿嗎?這就是早上四條腿;人長大了,站起來了,用兩條腿走路,這不是兩條腿嗎?這就是中午兩條腿;到了晚年,人老了,拄個拐杖,不是三條腿嗎?這就是晚上三條腿。聽了這個回答,這個叫司芬克思的人首獅身怪物逃遁不見了。人們把這個司芬克思稱之為人之謎,說是解釋“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人是什么?按照這個人首獅身像的作者的回答,人不完全是人,人是人和獸的混合物。后來,人們關(guān)于人是什么還有些說法,諸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等等。我們不要簡單地把這些說法看成是毫無道理的胡說。在這些似乎純屬胡說的后面,包含著某些真理的顆粒。
但是,這畢竟是屬于人類幼年時期對人是什么的解釋,它是聰明的,但總歸是帶著某些稚氣和荒唐。這稚氣和荒唐就在于說到底它還是沒有從本質(zhì)上回答出人是什么,或者說人之所以為人這個問題。
其所以未能從本質(zhì)上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它只看到了人是矛盾體,而未能看出人內(nèi)在的這種矛盾中有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前者才能決定人的本質(zhì)。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同時,世間的每件事物都包含有自身獨有的特殊矛盾,以此互相區(qū)別,成為每個事物存在的根據(jù)。每件事物的這種特殊矛盾的雙方并不是均衡地共處在一起的,其中必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支配的、主宰的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則居于被主宰的、從屬的地位。事物的性質(zhì),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
以人來說,人是從動物轉(zhuǎn)化來的,具有一般動物所具有的那種自然屬性。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說的就是人的自然屬性。但人的自然屬性,并不就是人的本質(zhì)特點。人之所以為人,主要地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比耸亲匀恍院蜕鐣缘挠袡C統(tǒng)一,社會性則是人的本質(zhì)特點,離開了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就無所謂人。自然性是人的存在的生理基礎(chǔ),社會性則是人的靈魂和特征。它決定了人所以是人,不是人面獸。
要掌握、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特點,就要分析事物的內(nèi)在矛盾,尤其要掌握事物的內(nèi)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把矛盾的雙方均衡看待。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的
在我們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千萬要注意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制約的,不可將其孤立起來,光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將其次要方面棄置不顧。以革命文藝作品為例,決定一部作品是否是革命的、進步的,當(dāng)然首先看這部作品是否表達了革命人民的要求,是否揭示了社會前進的規(guī)律,從而是否有利于革命,有利于人民的事業(yè)。這是決定革命文藝的本質(zhì)和特點的首要因素。就是說,革命的內(nèi)容是革命文藝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這是不是說革命文藝只抓這個主要方面就可以了呢?是不是作為藝術(shù)形式、藝術(shù)性的這個次要方面就可以忽視了呢?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忽視了這個次要方面會直接影響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影響到革命文藝功能的發(fā)揮。所以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著重解決革命文藝的內(nèi)容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時,絲毫也沒有忽視革命文藝的形式這個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且強調(diào)地指出,缺乏藝術(shù)性的作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這是很自然的,一部藝術(shù)上不生動,比如語言不生活化,情節(jié)不吸引人,沒有真正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那末無論思想意圖多么美好,多么革命,也是不會吸引人的,因此,也就不會有真正持久的感染力。古人也懂得這個道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本褪钦f語言沒有文采,不漂亮,文章就流傳不開,就象腿短的人走不遠一樣。
文藝如此,其他世間一切事物都莫不如此。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除了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一面,還有相互轉(zhuǎn)化的一面,就是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變化的。當(dāng)事物內(nèi)在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變化時,事物的性質(zhì)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做一個清醒的革命者——在對立統(tǒng)一中把握矛盾的兩個方面
在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認識和掌握它們的相互聯(lián)系及相互轉(zhuǎn)化的辯證法,對我們準(zhǔn)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正確地解決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沒有絕對平衡發(fā)展的東西,我們必須反對平衡論,或均衡論。有一個時期,對林彪一伙搞的是極左還是極右搞不清楚,硬說是極右,當(dāng)極右批,越批越不對勁,越批越叫人糊涂,就是因為沒有抓住林彪一伙的口號、綱領(lǐng)、手段的主要傾向和主要特征。林彪一伙兩手并用,兩種貨色都有,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極左。打倒了“四人幫”,特別是在三中全會前后,我們黨堅定地、尖銳地、如實地把林彪、江青一伙搞的一套稱為極左,而且深刻地揭示他們的極左是對我們黨內(nèi)左的指導(dǎo)思想的利用和夸大,這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林彪、江青一伙搞反革命的主要特點。對他們那一套的批判,也就符合實際、順理成章。這是我們黨按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認識事物,解決革命中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一個生動的范例。
掌握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不住主要傾向,就會在認識事物、解決矛盾時迷失方向;不注意矛盾的主要與次要方面的互相聯(lián)系和轉(zhuǎn)化,看問題就會片面,思想就會僵化,行動就會落后于變化了的形勢。我們應(yīng)該努力學(xué)習(xí)并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互相聯(lián)系、互相轉(zhuǎn)化的辯證法,做一個清醒的革命者。
(小青摘編)
(柏峰推薦,摘自《理論與實踐》198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