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瑞
蘇叔陽先生在《讀書》第十期評介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小說選》,我作為一個香港讀者,對此還有些補充。
這本小說選的出版,不僅說明了國內(nèi)有關(guān)部門對香港文學的注意和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香港并非只有血腥文化、黃色文化,應當說也有嚴肅健康的文藝作品。可惜的是,這兩本書編得比較匆忙,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為了使以后類似的書能編排、出版得更好,筆者曾和一些讀者以及文藝界朋友交換了意見,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代表性。這是指“人頭”方面?!断愀坌≌f選》收二十九位作家的四十八篇作品。事實上,香港五百萬人口不可能只有二十九位作家的。當然,任何一種文學選本都不太可能十全十美,但卻可以力求編得較全較廣。以四十萬字這樣多的篇幅,這應不難做到,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如果愿意深入調(diào)查,愿意多選一些作家,是完全可以多選十幾位作家的作品的。四十八篇作品介紹二十九位作家和四十八篇作品介紹三十幾位或四十幾位作家,后者為好。這樣做,就必須摒棄流派、派別的成見,藝術(shù)上有獨到之處的都可以選入,同時必須做些刻苦工作,大量占有材料。
二,應該尊重作者。這兩本書的編選,看得出比較倉促,事前沒有廣為宣傳,沒有通知有關(guān)作者,很多作者并不知道,以致出書后作者收到書時感到突然、愕然。連有作品被選入都不知道,哪一篇作品被選入當然更渾然不知。作者完全處于無權(quán)的地位。一九八一年五月三日香港《文匯報》“筆匯”版發(fā)表了漫天雪(她的《銀好的世界》被選入)對《香港小說選》的《一點感受》,文章提到:“我也認為有許多好作品未被列入”,“如果不是收到書,也不知道‘偏偏選中我的,因為出版社事前沒有關(guān)照一聲。是不是應該先征求一下作者的意見呢?我自己就不喜歡那給收集了的《銀好的世界》。”“事前商量一下,就會把集子弄得好些”。這個意見,并不是漫天雪一個人的,而是普遍的反應。吳羊璧和雙翼是同一個人,“后記”多計了一位,應是誤記?!缎疫\之神》的作者“張雨”香港讀者是不熟的,一查之下,原來是“金依”,用金依豈不好得多。這一些問題,如果編者慎重一些,做點調(diào)查工夫,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實上,福建和香港兩地的聯(lián)系并不困難。
三,排編失當。誠如編者所言“對香港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了解不多”,因此,在目次的編排,篇數(shù)的比例,是有欠當之處。除了有些寫過很多,又有影響的作家,以及一些很勤奮的青年作家被遺漏、沒有作品列入外;就已選上的來看,一些寫作年齡甚久的作家及其作品沒有得到恰當和充分的反映。我們并不要求“平均主義”;我們也不希望為了多選二十九位之外的作家的作品而塞進一些質(zhì)量不高的作品進去。但我們應該尊重老作家的勞動果實。我們也不能認為我們看不到某作家的作品就認為可以不必列進他的作品。因為接觸某幾人的作品較多,就多收入,更是一種不夠慎重、妥當?shù)淖龇?。小說選未能有較多作家的作品選入,我們是諒解編者的困難的,一是情況了解不多,資料不足,二是時間匆促。但這兩點卻是可以克服的。另外,小說、散文集的出版,無形中起著鼓勵香港作家的作用。香港作家的辛勤、默默耕耘是在各種社會壓力之下堅持不懈的。如果能在作品之前或之末附一“作者簡介”,精要地介紹作者簡歷、大致年歲、著作(無著作的可列主要作品)情況,使國內(nèi)讀者了解,對香港讀者也有好處。這樣,書什么“性”都具備了:認識性、代表性、廣泛性、深刻性、資料性。這樣的書,它的影響必然比現(xiàn)在還巨大。我們深信會受到更大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