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亮
從歷史上看,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和一項事業(yè)的成敗,固然由各種因素造成,但是否善于用人,往往起重要作用。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進行的官渡之戰(zhàn),就是一個很好的史例。
官渡之戰(zhàn)前,雙方強弱懸殊——袁紹處于優(yōu)勢而曹操處于劣勢。當時袁紹占有幽、冀、青、并四州的地方,有部眾數(shù)十萬,糧食也比較充足。而曹操這時只有兗、豫兩個州的地方,兵力少,糧食也不足。所以史書上稱之為“以至弱當至強”。(《三國志》)曹操自己也感到“力不敵”,戰(zhàn)役中間一度“議欲還許”。但是,這場戰(zhàn)役的結果,“至強”的袁紹遭到全面失敗,而“至弱”的曹操卻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這場有名的戰(zhàn)役出現(xiàn)那樣的結局,不是偶然的。
首先,當時在袁曹雙方都擁有一批具有軍事才智的謀略家,但對待他們,曹操和袁紹卻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曹操對這些人給予信任和重用,虛心采納他們的正確意見;而袁紹則不信用他們,甚至加以猜疑和打擊。
被譽為“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的謀士郭嘉,原在袁紹門下,后因看到袁紹“未知用人之機”,故棄袁投曹。曹對其非常信任,說“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币浴巴踝舨拧笔芊Q于時的謀士荀
這幾位謀士的才智,在袁紹那里無從發(fā)揮,才若凡庸,而進了曹營之后,卻充分顯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出謀畫策,持籌而算,計必奇中,終于幫助曹操轉弱為強,取得勝利。所以如此,正因為袁曹二人對于人才的態(tài)度有霄壤之別。
在袁紹那里,雖然流失了一些人才,但仍然還有忠于袁紹的不少智謀之士留下未走,但袁紹始終未給予信任,以致鑄成敗局,無法挽回。
一直忠誠地替袁紹出謀獻策的沮授,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袁軍即將開始攻曹時,沮曾向袁進以逸待勞之計。歷史學家說,如袁紹接受了這個意見,曹軍就危險了。但袁非但沒有接受,還聽信讒言,削弱沮授的兵權。袁軍戰(zhàn)敗后,沮為曹軍所擒,曹操愛惜人才,想留用他,但沮依戀故主,不肯降曹,終至被殺。
又如謀士田豐,當曹軍攻打劉備時,他曾向袁建議奇襲曹軍之后,袁紹拒納。當曹軍打敗劉備還軍官渡,田豐根據(jù)情況的變化,主張持久戰(zhàn)略。袁紹又不聽。田豐強諫,激怒了袁紹,把他關進了監(jiān)獄。曹操聞訊,高興地說:“紹必敗矣!”到袁紹被擊敗潰逃時,曹操又說:“向使紹用其別駕(指田豐)計,尚未可知也?!笨梢姴懿偈呛芸粗靥镓S的作用的。但袁紹不但不反省自己剛愎自用、拒諫良謀的錯誤,反而惱羞成怒,把田豐殺掉了。
袁紹這樣粗暴地對待人才,一再拒絕采納謀士們的良言,最終一敗涂地也就毫不足奇了。
其次,袁曹雙方都有一些眼光短淺,庸碌無為,或出于個人目的一味阿諛奉迎的人。如何對待這些人,也是知人善任的一個重要方面。曹操對這些人能予抵制,而袁紹卻欣賞備至。
官渡之戰(zhàn)的情況表明,是否知人善任,確是一個關系到事情成敗的重要問題。因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聚集和團結更多的人才,形成一種克敵制勝的力量,而不會使人才遭到埋沒或流失。因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傾聽對于敵我情勢的正確分析和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議,有利于作出正確決策,而不致被錯誤意見所困擾或迷惑。因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發(fā)揮武將謀士的長處,避免他們的短處,使各種作戰(zhàn)方案得到有效實施。所以知人善任的問題,不僅是幾個人才的去留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戰(zhàn)爭的全局問題。
古代歷史著作在評論曹袁雙方的成敗得失時,都認為是否知人善任是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指出,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所宜”,而袁紹則是“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曹操和袁紹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后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