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治雄
最近幾個月以來,有好幾回從報紙上和一些材料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也不止一次地從別人的口中聽到這同樣的一句話,叫做“少做工作,少犯錯誤,少受批評”。其原因據(jù)說是由于“多做工作,多犯錯誤,多受批評”。于是有些人推而論之日:倒不如“不做工作,不犯錯誤,不受批評”來得安靜!結論是:“多”不如“少”,“少”不如“不”。
倘世人都如此:農(nóng)業(yè)社社員為了不犯錯誤,不受批評,……那我們就真正只能吃風了;建筑工人為了不犯錯誤,不受批評,……那我們就都要回到山洞里去了;共產(chǎn)黨為了不犯鍺誤,不受批評,……那我們就永遠只能做奴隸了;……這無數(shù)個“了”的結果,我想,我們不僅要亡國滅種,恐怕還會斷子絕孫哩!
這是誰也不能同意的。
一個人只要是活著,只要是不停息地工作著,就必然會產(chǎn)生或大或小的缺點,犯下或多或少的錯誤。世界上絕對沒有一生中根本沒有犯過任何錯誤的人,說什么“絕對一貫正確”,“永遠不會犯錯誤”,完全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列寧說過,世界上不犯錯誤的人只有兩種,那就是未出生的嬰兒和斷了氣的死人。
犯了錯誤,就可能受到批評,也應當受到批評,正像害了病就應當診治一樣,這原是常情,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末,當犯了錯誤,受了批評時,我們應當怎樣辦呢?大抵不外有這么三種辦法。一種是滿不在乎,相安無事,逍遙自得,這可能使人一錯再錯,由小措釀成大錯,碰得頭破血流。這是自甘墮落的辦法。一種是消極抱怨,灰心喪氣,失望悲觀,這只能使人萎靡不振,停滯不前,永遠落在生活后頭。這是自暴自棄的辦法。還有一種是勇敢地承認錯誤,虛心地聽取批評,認真地吸取教訓,堅決地改正錯誤,從犯錯誤中受到鍛煉,增強信心,增長才干。這才是不斷前進的辦法。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堅決實行第三種辦法。
由此可見,問題不在于犯不犯錯誤,挨不挨批評,而在于怎樣對待錯誤和批評。只要我們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就可能化消極為積極,化錯誤為正確。所以說,犯錯誤當中也可能包含某些正確的因素,或者說,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道理就在此。
有些人由于怕挨批評,就干脆不做工作,殊不知這正是犯了極大的錯誤。在生氣勃勃的前進中犯有錯誤的人,比起那些不做工作而不犯錯誤的人來,何嘗不高出一百倍。因為前一種人雖犯有錯誤,但是他們正在成長,正在成熟,正在那里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正在那里挖掘某種程度上的真理;而后一種人,實際上是自己躺著還拖注人家不動,阻礙了社會的前進。這里,讓我引用魯迅先生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論述,魯迅說:“不動,失錯當然就較少了,但不活的巖石泥沙,失錯不是更少么?我以為人類為向上,即發(fā)展起見,應該活動,活動而有若干失錯,也不要緊。惟獨半死半生的茍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華蓋集:北京通訊)
當然,我們并不是提倡犯錯誤,而是說:要力求少犯錯誤,警惕犯大錯誤,避免犯下重復的錯誤,而當犯了錯誤時,就堅決地改正錯誤。這一點是我們應當努力去做,也是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