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義熙十四年(四一八)九月九日,宋公劉裕于彭城戲馬臺設宴送別辭官歸隱的孔令,謝瞻、謝靈運兄弟有同題之作《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以下簡稱《戲馬臺》)。李善于謝瞻詩題下注引《宋書·七志》“高祖游戲馬臺,命僚佐賦詩,瞻之所作冠于時”,認為要優(yōu)于謝靈運之作。至此后世圍繞二詩優(yōu)劣的評價層出不窮,形成了延綿至今的詩學公案,即“戲馬臺詩案”。為方便比較,現(xiàn)將謝瞻、謝靈運二詩分別著錄于下:
風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繁林收陽彩,密苑解華叢。巢幕無留燕,遵渚有歸鴻。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節(jié),揚鑾戾行宮。四筵沾芳醴,中堂起絲桐。扶光迫西汜,歡馀宴有窮。逝矣將歸客,養(yǎng)素克有終。臨流怨莫從,歡心嘆飛蓬。(謝瞻)
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凄凄陽卉腓,皎皎寒潭潔。良辰感圣心,云旗興暮節(jié)。鳴葭戾朱宮,蘭巵獻時哲。餞宴光有孚,和樂隆所缺。在宥天下理,吹萬群方悅。歸客遂海隅,脫冠謝朝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樂闋。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豈伊川途念,宿心愧將別。彼美丘園道,喟焉傷薄劣。(謝靈運)
歷代圍繞二詩優(yōu)劣的討論,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今人彭燕《文選〈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發(fā)覆》(《文學遺產(chǎn)》二0二0年第六期)力主謝瞻詩為勝,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方東樹《昭昧詹言》,今人趙鑫《重讀謝靈運與謝瞻〈戲馬臺〉詩》(《光明日報·文學遺產(chǎn)版》二0二三年一月十六日)則推舉謝靈運。這些詩學公案探討的絕非二詩爭勝的最終評定,其背后隱含著深層次的詩學論題,值得進一步挖掘,即侍宴應制詩體式的標準及規(guī)范化問題,如敘事章法的布局、場景功能的妥帖、經(jīng)典的精巧運用及個人述情的限度等。現(xiàn)依此將二詩對比如下:
首先,二詩前半部分脈絡大體相同,先詠節(jié)序繼而頌圣,謝瞻詩送孔令僅有“巢幕無留燕,遵渚有歸鴻”,清何焯認為“中間‘巢幕無留燕’二句,亦似興歸者,然送孔令終覺太略”(《義門讀書記》卷四六)。詩末以自嘆作結(jié),凡四層。謝靈運詩“弭棹”二句寫行人于斜樂中走向艤舟處,惜別之意彌滿,本可作結(jié);但“河流”兩句又起波瀾,懸擬孔令去舟水程與已送人后陸歸景象,又以“豈伊”反問,折入“宿心”以自嘆未能如孔令歸隱以遂素心之旨,凡六層。
其次,與宴會配合的景物氛圍上,時節(jié)為重陽之日,謝瞻筆下風物散發(fā)著愉悅平和的氛圍,沒有秋日的肅殺之氣。美國學者吳伏生在《帝國命令的書寫:中國中古早期的應制詩》(書名由筆者翻譯)中指出詩中愉快的氛圍源自詩人所處的宴飲場景,劉裕的出現(xiàn)消除了秋天別離的肅殺氣氛。反觀謝靈運詩,“邊朔苦”“霜雪”“凄凄”“寒潭”等詞頗有凄涼之感,似乎更符合此時節(jié)真實的自然景觀。
最后,在詩末自敘上,謝瞻詩雖美孔令之志,表達的卻是自己難以與之相從之意,詩意比較單薄,變相地表達對劉裕的忠心。謝靈運則不同,以孔令之高潔反襯自己的“薄劣”,自愧不如的微妙心理被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
如果說二詩優(yōu)劣尚存爭議,我們再看謝瞻另一首《經(jīng)張子房廟詩》(《文選》卷二一作《張子房詩》),全詩如下:
王風哀以思,周道蕩無章。卜洛易隆替,興亂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息肩纏民思,靈鑒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來扶興王。婉婉幕中畫,輝輝天業(yè)昌。鴻門消薄蝕,垓下殞攙搶。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肇允契幽叟,翻飛指帝鄉(xiāng)。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兩燭河陰,慶霄薄汾陽。鑾旌歷頹寢,飾像薦嘉嘗。圣心豈徒甄,惟德在無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濟濟屬車士,粲粲翰墨場。瞽夫違盛觀,竦踴企一方。四達雖平直,蹇步愧無良。餐和忘微遠,延首詠太康。
有關(guān)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宋書·高祖紀》載:“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師進討,留彭城公義隆鎮(zhèn)彭城。軍次留成,經(jīng)張良廟?!眲⒘甲ⅰ稄堊臃吭姟吩唬骸皶x末,宋高祖北伐,見張良廟毀,乃修之,并命諸人為詩。瞻時為豫章太守,遙以和此?!贝嗽娮饔诹x熙十三年(四一七),謝瞻并未跟隨前往,應屬遙和或追作。此詩前二十句詠史,栝衰周至漢的歷史兼述張良,劉裕作為劉邦后人,承接其重整河山、執(zhí)掌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從古代史事自然過渡至當代。第二十一至三十二句稱賞劉裕功業(yè)和不忘祖德,其中“鑾旌歷頹寢,飾像薦嘉嘗”僅一句寫修廟祭拜。以“河陰”“汾陽”堯舜所居之典比附劉裕,盛贊劉裕之英明神武?!笆耪呷缈勺?,揆子慕周行”,假設張良復生亦會慕此盛世,更是阿諛之至。自謙被壓縮至“四達雖平直,蹇步愧無良”兩句,末四句表達對盛世的祝福和期待。同其《戲馬臺》一樣,李善注引王儉《七志》曰:“高祖游張良廟,并命佐僚賦詩。瞻之所造,冠于一時?!爆F(xiàn)存參加此類儀式的作品有鄭鮮之《行經(jīng)張子房廟》、范泰《經(jīng)漢高廟》、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為宋公修前漢諸陵教》等。就連推崇謝靈運《戲馬臺》的方東樹也說:“謝宣遠《子房詩》,鋪陳典瞻,當時以為冠,此特應制好手耳?!保ā墩衙琳惭浴肪硪唬┏姓J其是無可爭議的應制詩典范。所謂“冠于時”“冠于一時”,不僅是指謝瞻詩獲得了時哲的贊許,作為給當權(quán)者量身打造的應制詩,詩歌價值的評判很可能出自宴會的主持人和評價者劉裕。于臣子而言,詩歌內(nèi)容和技法要隨著當權(quán)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審美興趣、價值觀甚至施政方略而有所調(diào)整,才能迎合上意。
結(jié)合上述三首詩,我們對詩歌價值的評定不能僅依靠對文本客觀、技術(shù)化的分析,還應回到其產(chǎn)生的具體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當時所推崇的應制詩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章節(jié)布局上,要將對當權(quán)者的歌功頌德作為主體;二是中間敘述創(chuàng)作目的或事件如送別、修廟等,要言簡意賅或一筆帶過;三是景物描寫應配合當權(quán)者身份,注重營造宏大壯闊的氛圍甚至人為給景致賦予政治色彩;四是個體化的抒情或自謙只需用固定模式、套語,不需表達更細膩、深入的自我。這些才是判定應制詩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因素。對詩人而言,只要掌握了這些關(guān)鍵因素,即便未能身臨其境或缺乏真情實感,也能寫作成功的應制詩。方東樹稱賞謝靈運《戲馬臺》的理由:“康樂之詩只是言有序,按部就班,一毫不漏,一字不蔓……‘弭棹’二句,次第不茍?!恿鳌?,水程陸程均到,此皆他人所易粗忽,而獨從容細意,不可及處?!保ā墩衙琳惭浴肪砦澹┲x靈運在一首詩中把節(jié)令、劉裕、孔靖、水程、路程、自我面面俱到、無一遺漏的展現(xiàn),與應制詩的要求相悖,反而被時人認為章法混亂、主次不分。方東樹看似技術(shù)主義式的客觀分析,也沒有基于應制詩的寫作規(guī)范,同樣會影響后人對謝靈運詩作詩學層面的價值判斷。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謝瞻制造出了應制詩的標準模板,而謝靈運詩在表情達意上則顯然是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