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但是語言交流的工具,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想。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讀寫層面,缺乏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將漢字的形態(tài)美、歷史沿革以及文化意蘊與學生的學習經驗緊密結合,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漢字文化的融入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尋求更適合當代學生的教學方法。
一、漢字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
(一)漢字藝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
漢字藝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體現(xiàn)在書法教學上。書法作為漢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對漢字美的感知和認識。通過書法教學,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漢字的基本書寫規(guī)則,而且在學習如何握筆、運筆、構字的過程中,可以逐漸體會到書寫的節(jié)奏美和形態(tài)美,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文化情感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僅是在學習一種藝術形式,而且是在接受一種文化的熏陶,逐漸構建起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尊重。此外,漢字藝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還體現(xiàn)在對漢字造型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通過研究漢字的不同書寫風格和形態(tài)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漢字的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例如: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字體風格,如篆書、隸書、楷書等,使學生能夠觸摸到漢字發(fā)展的脈絡。這種歷史與藝術的結合,為學生開啟了一扇了解漢字文化的大門。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但是在學習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在接受一種文化的熏陶。
(二)結合故事敘述強化漢字學習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學習不但是語言技能的掌握,更是文化理解和情感共鳴的過程。在進行教學時結合漢字故事,能夠將抽象的文字學習轉化為生動、具象的文化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認知。漢字故事的融入能夠使?jié)h字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對于小學生而言,純粹的文字學習可能顯得枯燥乏味,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通過講述某個漢字的來歷,或是與漢字相關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學生在享受故事樂趣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漢字及其用法。故事敘述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語境和應用,學生可以通過故事將漢字的意義和使用場景形成更為鮮明的圖像。漢字故事的講述,還涉及深層次的文化教育。每個漢字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信息,學生能夠通過故事對漢字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文化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
(一)字形探索:發(fā)現(xiàn)漢字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漢字的美學屬性,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漢字的形態(tài)特征,從而發(fā)掘漢字之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向學生介紹漢字的基本結構和構成原理。通過分析不同漢字的筆畫排列和組合方式,學生能夠逐步領悟漢字的設計智慧和美學規(guī)律。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金木水火土”這部分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金木水火土”為線索,講述關于古代中國五行學說的故事,穿插漢字的起源、發(fā)展以及與自然元素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對漢字產生興趣,并初步了解漢字的意義。教師可以從漢字的歷史和構造開始,讓學生理解這些字的來源和發(fā)展。例如:展示“金”字的不同書寫階段,從古文字到現(xiàn)代簡體字,展現(xiàn)其演變過程。通過這種歷史的回溯,學生可以看到漢字是如何從簡單的象形圖畫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態(tài)?!敖稹弊挚梢越忉尀樽畛跤山饘倨魑锏男螤钛葑兌鴣恚渥中畏路鹨粔K熠熠生輝的金屬。教師可以通過圖像或實物輔助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金”字形與金屬的相似性。“木”字的結構類似于樹木的形狀,上方的橫線象征樹枝,而下方的直線則似樹干。針對“水火土”這幾個字,教師可以運用類似的方法,結合實物展示、情境創(chuàng)設和故事講述等方式,使學生在感官體驗中學習字形。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水的流動,或者在課堂上展示一個裝滿水的容器,讓學生觀察水波的形狀。教師可以指出,“水”字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水波的形態(tài),其上下波動的線條象征著流動的水。用火焰的跳躍來表現(xiàn)“火”字的動態(tài),“火”字上方的點代表著火苗,而下方的部分象征燃燒的木材。通過這樣的視覺展示,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火”字的設計以及它所表達的活躍和熱烈的特性?!巴痢弊值慕Y構就像是一層層疊加的土壤,象征著大地的基礎和承載能力。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土壤樣本,或者在課堂上播放展示土壤層和大地景象的視頻。這樣的直觀展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土壤的質感、顏色和構成,指導學生觀察土壤樣本中的不同層次,感受土地的豐饒和承載生命的力量,以及土地的厚重和穩(wěn)固。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編寫的識字詩“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來增強學習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這首詩,感受漢字在語言中的韻律美。然后,討論詩中每個漢字的意義和用法,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應用這些字。
(二)字義解析:理解漢字內涵
字義解析的核心在于探索漢字的語義層面,揭示漢字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深層次理解的能力,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教師需要強調漢字的多層次含義。與其他文字系統(tǒng)不同,漢字的每個字往往包含了多重意義,這些意義可能是直觀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fā)展變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詳細解釋每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象征意義,通過豐富的語境來展示漢字的多維度意義,使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漢字的語義豐富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山行》這首古詩為例,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詩中每個字詞的含義,尤其是那些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差異的字詞。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寒山”,是指深秋時節(jié)的山,教師可以展示深秋季節(jié)山景的圖片或視頻,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寒山”的意境,即那種深秋時節(jié)特有的寒冷、凄清和孤寂,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這個詞,同時指出這種描述手法在古代詩歌中很常見,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漢語的表達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古詩中某些字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的差異。如“生處”中的“生”,在古代漢語中常常表示“產生、生出”,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更多的是指“生命、生存”。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含義可能發(fā)生變化的特點,增強學生對語言演變的認識?!巴\囎鴲蹢髁滞怼敝械摹白?,在古漢語中作為連詞,意為“因為”,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通常作為動詞,表示“坐下”。通過這種對比,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漢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語境變化,從而加深對漢語發(fā)展歷程的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圖像展示、情景模擬等,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展示深秋山林和霜葉的圖片,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詩中的景象。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如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詩句,或者用類似的手法描繪身邊的景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感受到漢字在不同時代的語言魅力,培養(yǎng)對漢字文化的興趣和尊重。
(三)造字原理:揭示形成過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入講解造字原理,揭示漢字的形成過程,是漢字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漢字的基本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每種造字方法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應用場景,這些方法的介紹應結合具體的字形解析,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漢字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明”這部分的識字教學為例,從最基本的漢字“日”和“月”入手,這兩個字都是象形字的典型代表。教師可以展示古代漢字的發(fā)展過程,如何從簡單的圖畫演變成現(xiàn)今的標準字形。甲骨文或金文中的“日”字,通常更接近于實際太陽的圓形輪廓,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最初的象形特性。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圖表或動畫,展示“日”字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演變過程。通過這些視覺材料,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字是如何從一個簡單的圓形圖案逐漸演變成現(xiàn)代的方塊形狀。而“月”字則模仿了月亮的形態(tài)。教師可以展示月亮不同階段的月相,如新月、滿月等,強調月亮形態(tài)的變化,用圖表展示“月”字從模仿月亮形狀的原始圖案逐漸演化成現(xiàn)代漢字的過程?!懊鳌弊质且粋€會意字,由“日”(太陽)和“月”(月亮)兩個字合并而成,用以表達“明亮”的意義。會意字是通過結合兩個或多個單字的意義來創(chuàng)造新字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不同的字組合來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其他字詞,如“男”“林”“森”等,來進一步講解漢字的造字原理。通過分析這些字的結構和構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漢字的形成過程。例如:“男”是由“田”和“力”兩個部分組成,反映了古人對“男性”的理解,即在田間勞作展現(xiàn)體力的人,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對男性角色的認識和期望。對“林”字是由兩個“木”字組成,表示樹木較多的地方,而“森”字則由三個“木”字組成,表示樹木茂盛的森林?!皬摹弊钟蓛蓚€“人”字并列組成,表示跟隨或眾人一起的概念;而“眾”字則由三個“人”字組成,表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強調了數(shù)量的概念。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可以了解到漢字是如何通過符號的復合來表達更復雜的概念。
(四)漢字故事:融入歷史文化
將漢字故事融入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將漢字學習與歷史文化的理解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豐富和立體的學習體驗。漢字不僅是書寫的符號,每一個漢字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意義。例如:一些漢字的形成與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事件或古代神話傳說緊密相關。教師可以挖掘這些故事,并以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在講述漢字故事時,應注重故事的情感表達和文化內涵的傳達。通過吸引人的敘述方式,如使用生動的語言、合適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以及適宜的教學輔助材料,如圖片、音頻或視頻,使故事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贰杜畫z補天》這三篇課文為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來深化學生對漢字以及漢字背后文化和歷史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這些神話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侗P古開天地》是中華民族最初的創(chuàng)世神話,描述了盤古這個人物的神話故事,強調他分離天地、創(chuàng)造世界的英雄形象。教師可以指出“盤古”這個名字的來歷和意義,“盤”的上部本來是“般”,指的是常道或天道,意味著天空或宇宙;下部是“皿”,指的是承載萬物的大地。這個字的結構本身就體現(xiàn)了古代人認為天地是一個統(tǒng)一且互相承載的整體,而“古”則代表著永恒和長久,象征著宇宙和萬物的永恒存在。因此,“盤古”這個名字的組合,就寓意著宇宙、天地以及萬物的整體和永恒?!毒l(wèi)填?!愤@篇課文是關于一只小鳥不懈努力填平大海的感人故事,教師可以著重講述“精衛(wèi)”的來源,相傳精衛(wèi)原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因一次不幸的海中溺水事故,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似乎在用自己的行動來彌補生前的遺憾,她的名字“精衛(wèi)”,源于她投石填海時發(fā)出的“精衛(wèi)、精衛(wèi)”的悲鳴。在教授《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時,教師可以深入探討“女媧”這一名字的來源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故事背后的深層文化和歷史含義。
(五)語境應用:結合實際情境
語境應用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或模擬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漢字的使用,要求教師充分考慮漢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將這些場景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在進行語境應用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幾個關鍵方面。一方面,教師應確保所設計的語境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漢字的實際使用,如正確的書寫、發(fā)音、意義理解和語境應用。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海上日出》為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通過合適的字詞來精準描繪景物,提升其語文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力。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指出如何通過色彩的描繪如“淺藍”“紅霞”來營造出早晨的寧靜和期待?!皧Z目的亮光”描繪了日出時的光芒。進一步,教師可以深入講解如何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來增強文本的感染力。在《海上日出》中,太陽逐漸升起的過程,可以用諸如“慢慢擴大它的范圍”“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這些描述不僅能夠讓讀者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畫面,而且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這一自然奇觀的敬畏和贊嘆。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寫作技巧的教學。例如:如何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描述的生動性和表現(xiàn)力。
三、結束語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對于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繼續(xù)探索更多富有創(chuàng)意和效果的教學方法,使?jié)h字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書寫和閱讀,而是成為連接學生與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橋梁。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