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作為世界文化瑰寶的中國文化也憑借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在世界舞臺大放光彩。《世說新語》作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將魏晉士人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給讀者。其英譯本則為外國讀者提供了了解中國魏晉文化的重要窗口?!妒勒f新語》中大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為后續(xù)中國典籍英譯提供了參考。該文基于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根據(jù)奈達對文化負載詞的分類,結(jié)合實例從初始規(guī)范、預(yù)備規(guī)范、操作規(guī)范分析馬瑞志在翻譯《世說新語》文化負載詞時采取的翻譯方法,以期為中國典籍英譯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shè)。
關(guān)鍵詞:《世說新語》;翻譯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預(yù)備規(guī)范;操作規(guī)范;文化負載詞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b)-0150-07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English Version of Shi-shuo Hsin-yü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y's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
LYU Aiyu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s: As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s on the rise, Chinese culture, the treasure of world culture, shines in the world with its distinctive charm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Shi-shuo Hsin-yü, the representative of literary sketches in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hows the mental attitude of people in that time. Its English vers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foreign readers to know Chinese culture in these dynast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umerous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work also give some referenc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Based on Toury's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 and Nida's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the paper will take some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Richard B. Mather's English version of Shi-shuo Hsin-yü from initial norm, preliminary norm and operational norm, attempting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pread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boost China's cultural strength.
Key words: Shi-shuo Hsin-yü; Translation norm; Initial norm; Preliminary norm; Operational nor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近幾十年來,中國憑借自身實力讓世界各國看到的一個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人民幸福的中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文化也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受歡迎。為增進各國民眾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眾多學者投身于中國典籍英譯?!妒勒f新語》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及文學地位。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差異,《世說新語》中大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針對《世說新語》英譯本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從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對其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分析的相關(guān)研究寥寥無幾。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基于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以《世說新語》原版和馬瑞志英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為研究對象,從預(yù)備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三個方面分析譯者在翻譯《世說新語》中文化負載詞時所使用的翻譯方法及策略,旨在為中國典籍英譯提供思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1 《世說新語》及其英譯本研究概況
1.1 《世說新語》概述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全書原8卷,劉峻注本分為10卷;今傳本分為3卷36門,每門有若干故事,共1 200多則,主要記述名士貴族的逸聞軼事,主要為有關(guān)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yīng)對的故事。通過閱讀《世說新語》,讀者可以了解到魏晉時期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社會現(xiàn)象和風俗習尚。
1.2 《世說新語》英譯本概述
《世說新語》不僅是在中國廣受學者關(guān)注,在漢學圈,也有眾多漢學家將其視為極具價值的研究材料。但由于其創(chuàng)作時間久遠,語言晦澀難懂,且文章篇幅過長,再加之中英文化差異,令許多學者和翻譯家望而卻步。直到1976年,美國著名漢學家馬瑞志(Richard B. Mather)積二十余年之功,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推出了體例完備且譯文質(zhì)量頗高的《世說新語》英文全譯本。譯本由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出版,后于2002年再版。
《世說新語》馬瑞志譯本面世后,吸引了海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對其英譯本進行了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中包括指出錯誤并提出建議、對比研究、理論研究等。但不論何種研究,對《世說新語》的翻譯研究仍然有待進一步探索,有待從各種不同視角對不同的翻譯問題進行探究。
2 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
規(guī)范理論是描寫翻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圖里將其應(yīng)用于描寫翻譯研究,對制約翻譯活動的各種規(guī)范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闡述,從而形成了“規(guī)范理論”[1]。圖里將多元系統(tǒng)(Polysystem)與描述性翻譯學(DTS)相結(jié)合,力求在自己的研究中解釋各種翻譯現(xiàn)象。圖里認為,翻譯作為一種受規(guī)范(norm)制約的活動,無法避免地會涉及至少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兩套規(guī)范。他對規(guī)范的定義是:將某一社群所共享的普遍價值或觀念——如對或錯、適當或不當——轉(zhuǎn)換為適當而且適用于特定情況的行為指示。圖里還認為,翻譯過程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翻譯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initial norm)、預(yù)備規(guī)范(preliminary norms)、操作規(guī)范(operational norm)[2]。
2.1 初始規(guī)范
初始規(guī)范是最基礎(chǔ)的規(guī)范,指譯者所做出的總體選擇。因此,譯者可以選擇遵從源語言文化規(guī)范,也可選擇遵從目的語文化規(guī)范。如果譯者選擇前者,譯文就是充分的;若譯者選擇后者,譯文則是可接受的[3]。但需要注意的是,沒有譯文是絕對充分的或絕對可接受的(圖1)。
根據(jù)圖里的觀點,初始規(guī)范下還有兩類規(guī)范,即預(yù)備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三者關(guān)系如圖2。
2.2 預(yù)備規(guī)范
如圖2所示,預(yù)備規(guī)范包括翻譯政策(Translation policy)和翻譯直接性(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兩個方面。翻譯政策指在某一特定語言、文化或者時代中,影響譯者翻譯文本選擇的種種因素。翻譯直接性則是指翻譯是否通過中介語,即對轉(zhuǎn)譯的接受程度[4]。
2.3 操作規(guī)范
操作規(guī)范指目的語的表達形式和語言內(nèi)容,包括母體規(guī)范(Matricial norms)和文本語言規(guī)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母體規(guī)范更為宏觀,主要涉及目的語的完整度,如譯文是否采取省譯、是否將段落重組、是否采用拆譯,又或者是否增譯、增加腳注等。文本語言規(guī)范更為微觀,制約著目的語語言材料的選擇:詞匯、短語和文體特征[5]。
總體來看,圖里提出的三大規(guī)范中,初始規(guī)范處于統(tǒng)領(lǐng)地位,可以視為操作規(guī)范的指導(dǎo)方針;預(yù)備規(guī)范則可以體現(xiàn)翻譯行為的時代背景,從而指導(dǎo)操作規(guī)范。本文將基于上述三大規(guī)范,分析《世說新語》馬瑞志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3 基于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的《世說新語》文化負載英譯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6]?!妒勒f新語》作為我國古代魏晉時期文學代表作之一,文中包含大量反映當時時代特色、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也是翻譯這部文學作品的關(guān)鍵所在。尤金·奈達(Eugene Nida)將文化負載詞分為五大類:生態(tài)(ecology)、物質(zhì)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及語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7]。本節(jié)從這5個方面,結(jié)合圖里規(guī)范理論,探討《世說新語》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和方法。
3.1 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
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指那些與自然環(huán)境相關(guān)的詞匯,其中包地理位置、自然風景、氣候天氣、動植物等?!妒勒f新語》中的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表1)。
總體來看,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的中英概念意義與內(nèi)涵意義基本一致,例如:方位詞、日月星辰、四季、天氣、動植物名稱等。對于這類詞匯,譯者直接采取直譯,“月”即“moon”,“夏”即“summer”,這既是充分翻譯,又是可接受翻譯。但對于具有中華民族時代特色的州、郡、縣名,以及中國獨有的山河湖海的翻譯,譯者則遵循初始翻譯的規(guī)范,偏向目的語讀者,實現(xiàn)了可接受的翻譯。
例1:
原文:殷仲堪既為荊州……
譯文:After Yin Chung-k'an had become governor of Ching Province (Hunan-hupei)...
“州”在我國古時是一級行政單位,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而“荊州”大體相當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譯者翻譯這二字時,先是用威妥瑪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將“荊”音譯為“Ching”,再將“州”意譯為“Province”,后又增加文內(nèi)注釋“Hunan-hupei”。韋氏拼音作為西方接受度較高的注音規(guī)則,可以降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難度;將“州”譯為“province”而非常見的“state”,更符合文中“州”的內(nèi)涵意譯,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文中“荊州”的大小;增加的文內(nèi)注釋“Hunan-hupei”也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一地點如今所處位置,從而更好理解全文。這一處理方式,不僅符合初始規(guī)范的要求,實現(xiàn)了可接受翻譯,同時也遵循了操作規(guī)范中的母體規(guī)范,適當增加了注釋,降低了譯文的理解難度,有利于讀者理解。
例2:
原文: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
譯文:On entering the Yangtze Gorges1 where sheer cliffs hang suspended and dashing waves rush headlong...
1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upper, mountainous reaches between Feng-chieh in Szechwan and I-ch'ang in Hupei are, in the usual listing, the Chü-t'ang, the Wu, and the Hsi-ling. At these points the cliffs rise perpendicularly on each side to nearly a thousand feet, and navigation through the boulder-strewn rapids between them is extremely hazardous. In 346 Huan Wen set out upstream from Wu-ch'ang with 70,000 men to conquer the secessionist regime of Li Shih in Shu (Szechwan). See SSHY Comm., citing CYC.
這句話中的“峽”指的是長江三峽。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guān),全長193 km,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譯者在翻譯這一詞時,基于自己對源文本的充分理解,將原文中的“峽”增譯為“三峽”,即“the Yangtze Gorges”。這既符合母體規(guī)范,又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此外,“gorges”中的“-s”也表明譯者遵守了操作規(guī)范中的文本語言規(guī)范,尊重英語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同時,譯者還增加了文后注釋說明“三峽”的地理位置及其險峻的地貌,為后文“絕壁天懸,騰波迅急”進行鋪墊,有利于語篇連貫,也有助于讀者閱讀。
結(jié)合以上兩例,不難發(fā)現(xiàn),馬瑞志對于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主要采取直譯、意譯及增加注釋的方法,譯文符合初始規(guī)范中的可接受翻譯。
3.2 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
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世說新語》中的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表2)。
由于生活環(huán)境、行為習慣、歷史背景等差異,中英兩種語言在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上有諸多不同,這種差異在《世說新語》中主要體現(xiàn)在器具和建筑兩方面。有些樂器只有中國才有,有些餐具中西方叫法不同,有些工具背后蘊含某些歷史故事,有些建筑名稱也是中國古時特色。舉例如下。
例3:
原文:食常五碗盤……
譯文:His meals always consisted of five bowls or dishes...
從例3中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五碗盤”時將其理解成了5個碗或者5個盤子,采取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可見,譯者想要遵循初始規(guī)范,既讓譯文達到源文本的表達效果,同時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實際上,五碗盤[8]是南朝、隋唐流行的成套餐具器皿,由一個圓形托盤與盛放于其上的五只小型容器組成(如圖3)。例3中的譯文并沒有將這一古時特色餐具準確翻譯,讀者也就不能從譯文中了解這一餐具的外形和功能。因此,這一詞的翻譯并未遵循初始規(guī)范。
例4:
原文: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譯文:This fellow "stands out conspicuously like a jade dagger-ax (kuel) or scepter (chang)";2 his wit startles with a sharp point!
2 Cf. "Record of Rites" 49.11; Legge, Li Ki II, 464.
例4這句話是對他人的贊美之詞,用于稱贊他人出類拔萃、思維敏捷、言辭犀利。其中“珪璋特達”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禮記·聘義》?!矮暋焙汀拌啊本鶠橛衿?,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禮器。用珪璋時可以單獨送達,不須加上別的禮品為輔。隨后“珪璋特達”一詞的意思延申為:有才德的人不用別人推薦也會有成就。譯者對該詞的翻譯可謂是充分翻譯的典范。首先,譯者通過“stand out conspicuously”將該詞的延伸意義翻譯了出來;其次,通過“jade”一詞表明該物體的材質(zhì);再次,通過“dagger-ax”和“scepter”說明該物品的形狀;最后,通過文內(nèi)注釋中的音譯保留了漢語的讀音,通過文后注釋說明詞語出處。該詞的英譯,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尊重原文,力求在讀者可以理解的基礎(chǔ)上保留原文的字面意義與內(nèi)涵意義。
通過以上兩例,可以看出馬瑞志努力嘗試在充分翻譯和可接受翻譯中尋找最佳平衡點,但由于中國語言本身的復(fù)雜性,翻譯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些許錯誤。由此可見,作為譯者,想要遵守規(guī)范的前提,還是得充分理解源文本,在準確翻譯的前提下,探索最佳翻譯。
3.3 社會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一特定語言群體的風俗習慣、社會生活和行為模式[9]。這類詞涵蓋了社會政治系統(tǒng)、傳統(tǒng)習俗、禮儀文化等。《世說新語》中的社會文化負載詞分類如表3所示。
《世說新語》中最多、最復(fù)雜的社會文化負載詞就是官職名稱,也正是這些官職名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官職制度和等級觀點,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因此,若要準確翻譯這些官職名稱,并非易事。從馬瑞志譯本來看,譯者也是綜合采取了多種方法來翻譯。
例5:
原文:為豫章太守……
譯文:When he became grand warden of Yü-chang (Kiangsi)...
“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譯者選擇將其譯為“grand warden”實際上是遵循了可接受翻譯的原則,將“太”字意譯為“grand”,即“(of a person) of high rank and with an appearance and manner appropriate to it”,將“守”直譯為“warden”,即“a person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aking are of a particular place and making sure that the rules are obeyed”。二者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理解為“最高的管理者”。再與“豫章”結(jié)合起來,譯文自然就成了“grand warden of Yü-chang (Kiangsi)”(豫章最高管理者)。這樣一來,目的語讀者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而這一官職的等級與管轄范圍,也就實現(xiàn)了可接受翻譯。
對于節(jié)日的翻譯,譯者主要采取了“直譯+注釋”的翻譯方法。
例6:
原文: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
譯文:There was a gathering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1 at which everyone composed poems. Whoever was unable to do so paid a forfeit by drinking three dipperfuls of wine.
1 For the hsi, or rite of spring purification performed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 see above, SSHY 16, 3.
“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古時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官民皆于東流水上洗濯,以除去宿垢為大吉,同時聚會游樂。魏晉后改為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譯者在翻譯時,先是在文中將“三月三日”直譯為“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表明該節(jié)日的具體日期。隨后,在文后注釋中解釋了人們在這一天的習俗,為后文罰酒做鋪墊,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降低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難度。總體而言,對于該類負載詞的翻譯,譯者還是偏向可接受翻譯。
對于敬稱,譯者主要通過直譯的翻譯方法及適當?shù)倪x詞,實現(xiàn)了可接受翻譯。例如:“尊侯”譯為“your honorable father”,“尊公”譯為“your honored father”,“賢家君”譯為“the worthy head of your family”。對于謙稱,考慮到英語詞匯anFxL70S9aYoc61jwZKOww==中并無這一詞類,譯者只能通過意譯,將謙稱指代的人物名稱直接翻譯翻出來。例如:“仆(謙稱自己)”譯為“me”;“新婦(古時已婚少女自稱的謙語)”譯為“bride”。
對于獨特的禮節(jié)名稱,譯者的處理方式與謙稱一致,通過意譯,降低讀者的閱讀難度,提高文章的可閱讀性。例如:“吊省(祭奠死者,看望家屬)”譯為“offer their condolences”。
由此可見,在翻譯社會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譯者會盡可能通過文內(nèi)注釋和文后注釋來保留源語言中的語言特色,但若出現(xiàn)尊重原文和尊重讀者相矛盾的情況,譯者會選擇更加偏向讀者,追求可接受翻譯。
3.4 宗教文化負載詞
宗教文化負載詞指與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相關(guān)的詞語,《世說新語》中的宗教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兩大類,即占卜和佛教。在翻譯這兩大類文化負載詞時,鑒于宗教信仰的獨特性,譯者選擇了尊重原文的充分翻譯。
例7:
原文:此子疲于津梁。
譯文:This man's tired after all the ferrying and bridging of sentient beings to salvation.
原文中的“津梁”本意是渡口和橋梁,佛教中指釋迦牟尼以佛法普渡眾生,猶如橋梁,使眾生脫離煩惱的苦海。譯者不僅譯出了“津梁”的本意:“the ferrying and bridging”,而且還通過“salvation”一詞翻譯出了“普渡眾生”的含義。雖說“salvation”一詞常用于基督教中指靈魂的救贖,與佛教這一宗教不一致,但至少該詞可以體現(xiàn)出原文“津梁”一詞的宗教屬性,也不失為一種充分翻譯。畢竟,宗教術(shù)語方面很難實現(xiàn)完全的充分翻譯。
3.5 語言文化負載詞
語言文化負載詞反映了某一語言獨特語言習慣和語言特點。漢語的語言文化負載詞主要體現(xiàn)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眾多方言習語,包括成語、歇后語、俗語、歷史典故及獨特句型結(jié)構(gòu)等?!妒勒f新語》中的語言文化負載詞分類如表4所示。
馬瑞志在翻譯《世說新語》中的成語時,選擇了直接將成語所表達意思翻譯出來,舍棄了中文成語的4字結(jié)構(gòu),符合可接受翻譯。例如,“席不暇暖”在文中的意思是座席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譯文也就直接將這個意思翻譯了出來,即“had no leisure to keep the seat in his office warm”。譯者也運用了同樣的方法翻譯特色表達中的使動和通假詞。
對于特色表達中的量詞、口語的英譯,譯者選擇了與翻譯俗語和歷史典故一樣的方法:“意譯+注釋”,即先將負載詞的字面意思翻譯出來,再用韋氏拼音注明讀音,并在文后注釋中闡釋出處或內(nèi)涵。
例8:
原文:理亦應(yīng)阿堵上。
譯文:The Truth (li)1 should be in this (a-tu).2
2 SSHY Comm.: The currency of Buddhist sutras in China is of high antiquity; no one knows exactly what its origins were.
原文中的“阿堵”是當時口語,即“這,這個”。譯者在翻譯時,先將本意翻譯為“this”,方便讀者理解。隨后用韋氏拼音“a-tu”說明這一次在原文中的讀音,保留了原文的語言文化。文后注釋中,雖然沒有準確說明出處,但也將自己的理解告知了讀者,方便讀者自己進一步判斷。
例9:
原文: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
譯文:His recitation of the bitter tale of the emperor's cruel abduction,1 of the burning of the gods of soil and grain, of the leveling of the imperial tombs, had all the pathos of the song "The Millet Bends Down" (Shuli).2
2 "Songs," No. 65:
That millet bends down,
The sprouts of that grain!
I, too, walk with hanging head,
In my midmost heart I am shaken.
Those who know me say my heart grieves;
Those who know me not ask what I am seeking.
O distant blue heaven,
What men are these?[10]
原文中的“黍離”是《詩經(jīng)·王風》中的一篇名,據(jù)說周王室遷到東都洛陽以后,有人到西部,看到原來的宗廟宮室夷為平地,長滿禾黍,彷徨不忍離去而作此篇。譯者在翻譯時,將篇名意譯為“The Millet Bends Down”,說明題目內(nèi)涵,后面增加韋氏拼音,說明中文讀音,并在文后注釋中將全詩內(nèi)容英譯,幫助讀者理解前文,符合充分翻譯。
4 結(jié)束語
本文基于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對《世說新語》馬瑞志英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了分析研究。從初始規(guī)范來看,馬譯本并沒有一味地選擇充分翻譯,也沒有完全采取可接受翻譯,而是根據(jù)文化負載詞本身所承載的內(nèi)涵選擇適當?shù)姆g。對于文化內(nèi)涵一致的詞語,譯者直接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例如: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中的方位名詞,既可以實現(xiàn)充分翻譯,又可以實現(xiàn)可接受翻譯。對于文化內(nèi)涵不一致的詞語,譯者也會根據(jù)語境和中英文化差異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若原文中的文化負載詞沒有蘊含一定的典故,只是某種特殊表達,如語言文化負載詞中的口語、通假等,社會文化負載詞中的敬稱、謙稱等,譯者在翻譯時會更加偏向目的語讀者,采取意譯和注釋的翻譯方法,實現(xiàn)了可接受翻譯。但在翻譯有一定歷史典故、延伸意義或者與宗教有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往往會更加尊重原文,增加文內(nèi)及文后注釋說明其內(nèi)涵及出處,盡可能達到充分翻譯。雖然馬瑞志譯本并非盡善盡美,但其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多種翻譯方法,可以為如今中國典籍英譯和中國文化傳播提供參考;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也可以為檢驗譯本質(zhì)量提供新一項檢驗標準。
參考文獻
[1] 王運鴻.描寫翻譯研究之后[J].中國翻譯,2014(3):17-24,128.
[2] EUGENE N.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WORD(2).
[3]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Co., 1995.
[4]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178.
[5] HERMANS T.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UK: St. Jerome,1999.
[6]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232.
[7] 付強.失衡的天平:譯者慣習視角下《世說新語》馬瑞志譯本清談話語誤譯分析[J].中國翻譯,2023(4):112-119.
[8] 宋聞兵.“水儉”與“五碗盤”:例談古文的理解與標點[J].語文建設(shè),2002(8):18-19.
[9] 鄭雅妮.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半生緣》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J].蘭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24(3):29-32.
[10]劉義慶. 世說新語(漢英對照)[M]. 馬瑞志, 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基金項目:安徽三聯(lián)學院2024年度校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世說新語》中傳統(tǒng)文化研究”(項目編號:SKYB2024008);安徽三聯(lián)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平易近人》中的話語修辭英譯研究”(項目編號:SKYB2022012)。
作者簡介:呂愛鈺(1998-),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