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實踐歷程用事實說明,中華民族能夠選擇走自己的道路,依賴于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智慧?!墩撜Z》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之作,它的核心理念至今仍然對中華民族及世界的思想和文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該文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5個突出特性的闡述,論述《論語》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所展現(xiàn)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從《論語》來闡釋中華文明5個突出特性,展現(xiàn)其現(xiàn)代價值和文化魅力,以期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
關鍵詞:《論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發(fā)展;文化使命;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b)-0067-05
On the Fiv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 Xiuhua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how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can choose its own path, relying on the endless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s creative wisd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core ideas st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world's thought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exposition on fiv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inuity, innovation, unity, inclusiveness and peace shown b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xplains fiv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o show its modern value and cultural charm,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realiz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ese civilization;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Cultural mission; Cultural confidence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入闡釋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的統(tǒng)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墩撜Z》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既包括個人修養(yǎng),也包括治國理政,其倡導的核心理念在治國、修身、教育等方面影響深遠,對塑造中華文明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 連續(xù)性:述而不作與居之無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盵1]正是基于國土疆域、語言文字、道統(tǒng)價值、大一統(tǒng)的連續(xù)性,中華文明才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古老文明,其連續(xù)性得益于正確的傳承方法和研究。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得益于正確的傳承精神和方法?!蛾栘洝菲涗浛鬃蛹捌鋷讉€弟子到子游當縣令的武城,聽到縣里到處是琴瑟演奏的詩歌禮樂之聲,便用“割雞焉用牛刀”開玩笑調侃子游用教育來治理小地方。對此,子游用孔子曾經的教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2]來回答孔子的調侃??鬃釉浗虒У茏樱逃梢允篂楣僬呔邆淙蕫壑?,可以使老百姓就更容易服從政令,通過孔子和子游的玩笑,闡述了禮樂教化民眾的意義和作用,教育使民眾的思想得到解放,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同時也便于管理,教育還可以使文明得到更好的延續(xù)和傳承??鬃诱J為,傳承的方法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即傳承不應該輕易加入自己的思想??鬃诱J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思想文化的傳承因無法完全考證而有太多的正說、戲說、胡說、歪說,面對不能考究的部分,孔子持謹慎態(tài)度??鬃诱f:“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毕某c殷朝的禮孔子都能論述出來,但因為兩國的歷史文獻和賢者不夠的緣故,他便不引用為論證。由此可見,面對不能完全考究和論證的文獻,孔子的態(tài)度極為謹慎,主張做學問要實事求是。中華文明是中華兒女共同身份的確認符號,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想要得到很好的傳承,必然要與時代精神相銜接,必然要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目標相契合,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發(fā)掘和傳承,需要更廣闊的視野,更需要好的傳承態(tài)度和正確的考究方法,講究實事求是。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離不開文明的研究與記載。孔子強調文明的交流與借鑒,《子罕》篇記載孔子想搬到條件簡陋的九夷去住,有人擔心環(huán)境簡陋,孔子反問“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做學問不畏懼艱苦的環(huán)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情懷和大氣,孔子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潛心研究和整理中比照其他文化的優(yōu)劣,取長補短?!墩撜Z》關乎文明的傳承、交流和延續(xù)的態(tài)度和看法說明,深厚的中華文明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且得以很好的傳承,源于我們一直以來對文明的重視,這些智慧對當下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目標來說具有借鑒意義,也是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目標的戰(zhàn)略選擇。《論語》包含的“為政以德”“齊之以禮”的政治思想,“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克己復禮”“謀道不謀食”的修養(yǎng)理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原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君子小人之辨,這些重要思想流傳至今并得到進一步補充和闡述,足以說明《論語》等國學經典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復興儒學為指向的當代大陸新儒家的涌現(xiàn)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必然反映,是現(xiàn)代性訴求的民族性表達”[3]。涌現(xiàn)的學術群體和社會思潮并非偶然,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中華文明想要得到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一重要背景。同時,這樣的背景也決定了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學術研究的問題指向,二者相輔相成。
2 創(chuàng)新性:守正不守舊與尊古不復古
創(chuàng)新是一種進取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4]。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決定了中華文明具備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是一種敢于探索和斗爭的勇氣??鬃诱劶安糠仲t者逃避社會困局的現(xiàn)象,“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鬃优c他們不同,他有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勇氣并敢于踐行,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多次輾轉各國,55歲至68歲周游列國,后返魯,才結束了13年漫長的漂泊生活??鬃邮侨藗兛谥小爸洳豢啥鵀橹摺?,在魯國任職期間,指出了用刑罰治國的局限性,倡導以仁德禮教教化民眾,有效改善了魯國社會狀況。他不止具有改變現(xiàn)實的勇氣和毅力,同時也肯定這種不畏懼挑戰(zhàn)的勇氣,“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CT7N3llXoLHWk5j9/kCUyw==,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鬃铀珜У挠職馐橇x理感召下的勇氣,是見義勇為的勇氣。
創(chuàng)新是守正和尊古??鬃釉谶M取中能堅持做到守正和尊古,子張詢問孔子是否可以預知后世的禮制??鬃诱J為:“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笨鬃硬环磳ψ兏锖蛣?chuàng)新,認為朝代的禮儀制度廢除或增加是可見的,未來的禮制是可以預知的,一切變革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再繼承、沿襲,也有改革、變通,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亦有其演變的印跡可循。顯然,朝代的更迭并不意味著文化的全盤否定,而是堅持與時偕行,創(chuàng)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因革損益??鬃印靶哦霉拧?,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善于從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論中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將前人的理論和智慧做了全面總結,孔子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鬃訉ο纳讨艿亩Y儀制度等有深入的研究,他看到周禮汲取夏禮和殷禮的長處,并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得出從歷史中可以汲取到時代所需的經驗,從而反復強調傳統(tǒng)的重要性??鬃铀幍臅r代正處于舊制度走向衰亡但新生力量尚不足以形成體制的時期,周禮已經逐漸不能發(fā)揮維系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作用,必然會出現(xiàn)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禮制,但周禮又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其中的道德戒律、行為規(guī)范等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些價值對于新制度的建設起到基礎性作用,守正和尊古顯然是正確的做法。中華文明發(fā)展至今也證實了只有守住文化的主體性,在尊重傳統(tǒng)基礎上完成革新和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有機銜接。
創(chuàng)新是不守舊、不復古??鬃油瞥缬美硐牖牡赖氯烁窈偷滦詡惱韥泶蚱朴顾椎牡赖掠^念和行為規(guī)范?!蹲髠鳌ふ压ふ压辍分v到5項“國之大節(jié)”,其中之一就是“養(yǎng)其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除贍養(yǎng)父母外,還要做到敬愛和禮制,“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要求按照禮節(jié)侍奉好父母,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內心的敬重,對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孔子關于孝道的思想到漢代演變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觀念,在政治層面得到運用,如漢朝官員的人才選拔制度是“舉孝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鬃釉诮逃矫嬉矊崿F(xiàn)了創(chuàng)新,特別是“有教無類”的提法推動中國教育的進步,正是敢于創(chuàng)新和變革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前進動力,這些先進的思想理念成為建設現(xiàn)代文明的基礎和保障。
3 統(tǒng)一性:天下為公與天下大同
費孝通曾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5]中華民族是極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中華文明呈現(xiàn)多樣性的同時也顯現(xiàn)統(tǒng)一性,中華文明從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開始至今沒有中斷過,很大原因在于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性??鬃記]有直接提出大一統(tǒng),但他對于“天下大同”的構設彰顯其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想?!按笸背霈F(xiàn)于《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盵6]這是孔子理想的社會,天下是公有的?!疤煜聻楣笔谴笸鐣膬r值目標,在這樣公有的社會里,老弱病殘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整個社會是和諧穩(wěn)定的,這樣的“天下”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而“大同”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追求在這之前已出現(xiàn),《詩經》講“樂土”,《老子》講“玄同”,墨子有“尚同”,都蘊含有“同”的意思,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人們想擺脫當下艱難險阻,關于社會未來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呈現(xiàn)了中華文明關于理想社會的早期構想。這樣的構想不僅在古代很有影響力,也是近代中國人思考國家、民族前途的重要思想資源。
孔子思想體系蘊含大同因素?!都臼稀菲劦紧攪募究底酉胗懛ヮ咊В鬃拥玫竭@個消息后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顓臾在魯國境內一向遵守臣道,不需要再去討伐。冉求則認為討伐顓臾可以杜絕人口流動等后患??鬃踊诋敃r的經濟狀況和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發(fā)出感嘆:“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笨鬃又肛煱l(fā)動不義的戰(zhàn)爭,同時提出人民安樂、社會均富的思想,他指出解決平均問題實現(xiàn)社會和諧后,就不會出現(xiàn)人力缺乏和國家滅亡的結果??鬃雨P于大同的思想還表現(xiàn)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志向表達,其中“老者安之,少者懷之”表達了一個民眾俱受關懷的社會理想,普惠范圍拓展到普通大眾,予以當下民生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以有益借鑒和參考。
“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是人類社會理想的精神家園和實踐動力,對中華民族探索理想家園的艱難實踐提供了可借鑒的藍圖?!皬囊庾R形態(tài)領域的角度看,我國人民在追求社會理想的過程中,曾經產生過兩次質變,一是從原始社會到階級對抗,二是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盵7]我國人民關于理想社會的探索漫長而艱辛,統(tǒng)一、安定、和諧是全體人民共同追求的核心要素。當下,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深入發(fā)展,國際情況日益復雜,“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基因的當代反映,也是順應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統(tǒng)一性價值追求;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理想社會雖然是簡單的設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樸素性,但它在方法論和價值目標等方面為統(tǒng)一性的構想和完成提供有益的啟發(fā),與“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相契合。
4 包容性:和而不同與有教無類
“他們在不同時代,利用歷史形成的各種主客觀條件,一邊承繼先前世代已經形成的傳統(tǒng),一邊通過自己的實踐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從而使歷史的中國一步步發(fā)展演變?yōu)楝F(xiàn)今的中國,使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步步發(fā)展演變?yōu)楝F(xiàn)今的中華文明?!盵8]中華文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完成更迭和創(chuàng)新,沿襲和繼承多元文化演變?yōu)槿祟愇拿餍滦螒B(tài),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性和重要價值取向,形成了優(yōu)秀而深厚的“和而不同”文化傳統(tǒng),當其他文明因沖突和矛盾逐漸衰敗甚至消亡的時候,中華文明卻在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中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在多元的融合下中華文明愈發(fā)生機勃勃。
孔子對待差異保持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昂投煌背鲎浴蹲勇贰菲骸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投煌笔强鬃铀枷塍w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和同”思想的命題,他認為君子之間能和睦相處,但相互存在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小人相反,只是盲從附和??鬃舆M一步把“和”與君子,“同”與小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鮮明對比呈現(xiàn)“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強調人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允許不同觀點和意見存在,敢于直面并善于恰當處理種種差異、矛盾。對待中華文明亦是如此,文明的多樣性不可避免,但盲目跟從而丟掉自己原本的東西則得不償失。孔子同時也看到人各有所長,“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鬃又v到鄭國外交辭令的撰寫過程,由4個人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來完成,就像世間有各種音律差異,一首完整的樂曲必然是靠不同的音律來完成,正確的做法是允許差異的存在,承認個體的差異和多元并存的美好,在差異中和諧共存,這是孔子對于差異的尊重和促成和諧的智慧。同時,孔子也強調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正確的可以加以學習,而錯誤的也可以作為反思來對照自己的不足。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承來說亦如此,傳統(tǒng)文化有精華也會有糟粕,不論哪方面,都會成為現(xiàn)代文明可吸收或可借鑒的經驗總結。
包容性還體現(xiàn)在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傳授禮樂知識和技能,他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不應該因貧富、貴賤、賢愚、年齡、地區(qū)等不同而產生差異,他不僅提出這一理念且身體力行,其教授的學生,涵蓋了貴族、商人、平民,只要對方能以禮相待,他都收為弟子??鬃酉冗M的教育理念使教育不再是貴族階層所獨有的特權。春秋時代貴族文化普及到平民。孔子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彼J為,要贊揚和肯定別人的進步,而不是揪著過去的污點不放,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培養(yǎng)成才。在教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鬃诱J為,人的資質是不一樣的,要根據個體的不同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教學,要根據個人的接受能力加以引導,因材施教的教學情景在他與弟子之間十分常見,在《論語》對話中,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給每個人的答案各不相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是在回答中啟發(fā)弟子去獨立思考,自己探求答案。孔子在教學上的主張極具包容性,他的教學理念在當時是大膽的革命性的創(chuàng)舉,后續(xù)孔子的弟子們和各諸侯國也都遵循“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這一方面使儒學在各諸侯國廣為傳播,另一方面也使各諸侯國形成學習文化的社會氛圍,促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鬃拥倪@一主張放到當下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前瞻性,對新時代教育強國目標的建設有重大啟示作用。
5 和平性:德治仁政與和平之道
“‘仁’字在今本《論語》出現(xiàn)110次,分見于16篇之50余章?!盵9]“仁”作為孔子思想體系的宗旨和核心理念,作為“禮”的精神內核,應用范圍更廣泛,不僅是個人合理的行事準則,也是治國之道。
對內,孔子認為個人應該追求“仁”這種高尚的品質,君王治理國家應該施行德治仁政??鬃右庾R到只依靠“禮制”力量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是不夠的時候,提出了“仁”的概念,給“禮”的外殼賦予了精神內涵,鼓勵人人都應當去追求“仁”??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言下之意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是不會正確對待禮儀的,他認為一個仁愛的人還應做到推己及人?!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踐行“仁”的重要原則,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由此形成一個團結友愛、和睦的社會氛圍。在治理國家上,孔子認為,君王治理國家應該施行德治仁政,賢明的君主治國應以“禮”與“和”相濟為用,“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禮的運用,發(fā)揮著規(guī)范節(jié)制和調和作用,保障和實現(xiàn)各類關系達到相對均衡共處共存的“和”的狀態(tài),“和”是儒家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準則,“‘和’作為使用‘禮’的最高目的得以確立,‘禮’作為達到‘和’目的的行動準則得到貞定”[10]。這種“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是維持相互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睦融洽的理想狀態(tài),這種和諧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秩序,通過一定的制度規(guī)范促使人與人之間、家庭及家族之間和諧相處。
對外,孔子崇尚和平,對戰(zhàn)爭保持反對的態(tài)度??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用眾星捧月來比喻施行德治仁政可以得人心,可以得到人民廣泛擁護和支持。對外也是如此,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孔子反對季氏討伐顓臾的想法,同時認為在實現(xiàn)人民安樂、社會均富的基礎上,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不應當依靠暴力征服和血腥鎮(zhèn)壓來迫使他們屈服,應當用仁義和禮樂來招待、感化他們,用禮樂來使他們信服??鬃酉胪ㄟ^改造“舊邦”的國家建設,樹立起新的文明進步的國家形象。孔子認為,對“齊、戰(zhàn)、疾”三類事要非常慎重。戰(zhàn)爭關系到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衛(wèi)靈公》篇講到衛(wèi)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陣之事,孔子以“只知道禮儀不知作戰(zhàn)”的理由委婉謝絕衛(wèi)靈公,孔子的言行彰顯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的主張。
6 結束語
當下,國際形勢發(fā)展情況復雜,人類何去何從命題的探索仍然沒有固定答案,要解決去向何方,勢必要看來時的路。我們的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所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的多樣性凝聚成穩(wěn)固堅硬的中華文明,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和儒家文化已融入中國的歷史長河和現(xiàn)代社會之中,其中許多思想精華形成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的靈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理念仍與新時代中國外交倡導的尊重各國人民對本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契合。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仍具有啟示意義;深入挖掘和把握這些傳統(tǒng)文化價值,有助于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進一步堅定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5.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楊生照.古今之變與中西之辨:從中國現(xiàn)代化的雙重任務論當代大陸新儒家的二重取向[J].當代儒學,2021(2):147-166.
[4]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知,2023(9):4-7.
[5]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36.
[6] 丁晏.禮記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6.
[7] 陳正炎,林其錟.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
[8] 姜義華.中華文明的根柢:民族復興的核心價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
[9] 黃懷信.《論語》中的“仁”與孔子仁學的內涵[J].齊魯學刊,2007(1):5-8.
[10]司德坤,張網成.儒家道德主義和平思想解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28-34.
基金項目:北海職業(yè)學院科研類項目“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究——以《論語》為例”(項目編號:2024YKY26)。
作者簡介:李秀花(1994,10-),女,瑤族,廣西百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