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家庭、學校、社會等明確主體責任并推進協同育人,倡導由學校牽頭全面統籌可利用資源,鼓勵學校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導下強化對家庭的育兒指導。這為家園共育視角下的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務。然而,思想認知、共育機制、家庭施教等方面的困境導致幼兒閱讀教育渠道堵塞,培養(yǎng)質量和成效難以有效提升?;诖耍彝ヅc學校需要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法律遵循及核心導向,積極探索并踐行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閱讀教育路徑,聚焦協同意識、素材資源、施教氛圍、家庭指導等多個維度,構建科學閱讀模式,強化幼兒的閱讀質量及效果,以此全面發(fā)揮育人功能,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閱讀能力;《家庭教育促進法》;家庭指導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普通中小學、幼兒園閱讀專項課題“《家庭教育促進法》背景下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YDZXKT2301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歐秀梅(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溝頭幼兒園。
閱讀能力關系著幼兒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家長與教師需要遵循《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指導,通過踐行家園共育理念,全面發(fā)揮主體功能與優(yōu)勢,有效解決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全方位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為其各項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法律遵循
學校應當在培養(yǎng)工作中起牽頭引領的作用,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且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而家長應當在培養(yǎng)工作中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為培養(yǎng)工作注入溫暖宜人的情感力量,讓幼兒在充滿關愛的家校共育環(huán)境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一)明確主體責任,強化協同育人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國家第一次從法律層面上闡釋并規(guī)定了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主體“科學帶娃”的職責和行為邊界,提倡各方育人主體通過強化協同配合促進未成年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家庭與學??梢酝ㄟ^明確主體責任推進協同育人的實施,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長自覺承擔起提升幼兒閱讀能力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厘清家長與教師在家園共育中的職責,強化二者的協同配合,為幼兒閱讀能力的提升夯實主體基礎。
(二)倡導學校牽頭,統籌資源配置
《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倡由學校牽頭,有效匯總、篩選、分類并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主體的育人資源,將其作為家園共育背景下開展協同育人的教育資源支撐[1]。以此為依據,圍繞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需要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兩方面統籌資源配置,將各個種類的閱讀素材進行匯總,將閱讀實踐平臺和閱讀活動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協同共育資源庫,進而依據家庭教育的具體需求提煉并運用相關資源,為家長提供兼具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幼兒閱讀材料,并通過組織家教沙龍、共育活動等,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的成效。
(三)強化家庭指導,注重因材施教
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要求,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學校及教師需要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強化家長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的思想意識,為家庭提供“一人一策”或“一類一策”的指導服務;結合幼兒的個體差異及其在閱讀方面的獨特需求,制訂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指導家長采用兼具適用性和科學性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以“因材施教”為核心導向,發(fā)揮主體作用,助力幼兒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二、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現實困境
在基于家園共育背景落實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的過程中,諸多現實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幼兒園和家庭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堵塞培養(yǎng)渠道
現階段,《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部分家長與教師依舊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問題。部分家長在認知方面存在片面性,表現為將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視為學校的專屬職責,未能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的規(guī)定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導致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對幼兒的閱讀引導與陪伴,造成家長缺位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未能深入理解家園共育理念,忽視了家庭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未能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加強與家長的深入交流及協同配合,使得家長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受限,導致培養(yǎng)渠道堵塞。
(二)共育機制不完善,削弱培養(yǎng)質量
從家園共育的視角來看,當前的幼兒閱讀能力工作培養(yǎng)在溝通機制、合作機制、資源分配機制等方面依舊不夠完善,難以符合《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的新要求。具體而言,溝通不暢使得家庭與學校在幼兒閱讀教育的理念、方向、手段等方面存在分歧,雙方難以相互理解;合作不足導致家庭與學校之間不能依據雙方的需求制訂閱讀教育的協同培養(yǎng)計劃,在理論教學和實踐引導方面難以獲得對方的支持與配合,使得幼兒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和個性化閱讀需要難以得到滿足[2];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幼兒在閱讀學習方面缺乏多方位的支持與保障,學校未能實現閱讀資源的有效統籌和精準運用,使得部分家庭缺乏閱讀材料和閱讀活動資源,阻礙了幼兒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家庭施教不科學,影響培養(yǎng)成效
部分家長依舊沿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落后的施教方法來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能力,教育過程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計劃性,忽視了對幼兒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yǎng),制約了幼兒閱讀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全面發(fā)揮,難以有效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與此同時,部分學校未能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要求實施精準的家庭教育指導,教師不能從理念、目標、方法等各維度指導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制約了家庭主體作用的有效發(fā)揮,導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節(jié)奏、進度、成效等方面難以形成同頻共振的協同格局和施教合力,最終影響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際效果。
三、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
若要切實達成幼兒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幼兒園和家庭需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全方位貫徹及落實協同一致的理念與舉措。唯有雙方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積極構建適合幼兒的閱讀模式,才能切實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一)深化協同意識,共建閱讀模式
家長需要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明確自身主體責任,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中的關鍵性作用,積極尋求學校與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全面而深入地履行自身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工作中的職責。同時,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家庭教育促進法》中針對家園共育的闡述,高度認可家長的主體作用,與家長達成合作共識,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效能,共同構建兼具科學性、先進性和人性化的閱讀培養(yǎng)模式[3]。
家長與教師需要創(chuàng)建溝通反饋機制,強化溝通的即時性和反饋的雙向性,互通幼兒在家庭和學校中的閱讀情況,明確幼兒閱讀能力的優(yōu)勢與短板,共建家?;踊喿x模式,以此為依據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協同一致。家長與教師需要構建協同聯動機制,通過深入交流和反復研討,在利益訴求層面達成一致,共同制訂幼兒閱讀教育目標和閱讀能力培養(yǎng)計劃,從理論教育和實踐指導兩方面形成育人合力,以行動上的同頻共振推動家校多元化閱讀模式的構建,進而以多維度的視角和多樣化的手段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學校與家庭需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協力打通家園共育資源共享通道,依托學校的牽頭作用,通過統籌資源配置及優(yōu)化資源運用,使家長獲取與教師同等豐富的閱讀教育資源,構建家校一體化閱讀模式,為幼兒閱讀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二)科學選擇素材,激發(fā)閱讀興趣
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兼具綜合性與復雜性。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導向,在教育過程中,豐富的閱讀素材資源是突顯家園共育效能、強化家長與教師協同育人作用的必要前提。而科學選擇素材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從而全面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教師與家長需要明確幼兒在年齡特征、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遵循差異化、動態(tài)化和多樣化原則,有目的性和引導性地提供閱讀材料[4]。教師需要重視分層性教育和差異化施教的落實,依據幼兒在個體差異方面的趨近性實施小組劃分,結合不同小組幼兒在思想訴求、學習需求及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具體表現,按照閱讀材料的難度、主題及類型對其進行分類發(fā)放,以差異化施教滿足班級幼兒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和個性化閱讀需要,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教師要制訂個性化閱讀資源配置方案,向不同的幼兒家長提供針對性的閱讀資源。家長需要配合教師的教育思路和指導邏輯,以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結合幼兒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及認知層次的發(fā)展動態(tài),選擇符合其心智水平的閱讀材料,確保素材選擇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能動性。
(三)優(yōu)化施教氛圍,強化閱讀質量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家庭、學校、社會等主體需要為青少年學業(yè)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育人資源。基于此,家長與教師需要強化家園共育效能,將閱讀元素滲透于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多維立體、全面浸潤的方式營造良好閱讀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需要在教室設置閱讀區(qū),為幼兒提供寬松舒適的閱讀空間和豐富多元的閱讀材料,使閱讀成為幼兒課堂學習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和課間活動的主要選擇,引導幼兒養(yǎng)成樂于閱讀的好習慣;定期組織幼兒在學校圖書館開展自主閱讀,引導幼兒依據自身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方向選擇閱讀材料,并通過掌握規(guī)范閱讀順序、設定閱讀目標、標記閱讀難點等技巧提升閱讀質量。家長需要創(chuàng)建“書香家庭”,為幼兒在家中設置安靜舒適、簡潔溫馨的專屬閱讀區(qū)域,設置睡前故事、周末閱讀等家庭閱讀時間,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全文朗讀、分享故事等活動提升幼兒的認讀認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此外,教師與家長需要強化協同聯動,通過舉辦親子閱讀比賽、親子講故事競賽等活動,提升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組織幼兒參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兒童劇院等場所,引導幼兒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劇目等多種閱讀載體開展閱讀,在多模態(tài)閱讀模式中開拓閱讀視野并鞏固閱讀技巧與方法,幫助幼兒實現閱讀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四)精準提供指導,提升閱讀效果
教師需要遵循《家庭教育促進法》中關于家庭教育指導的規(guī)定,以強化家園共育為導向,結合《幼兒園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學前教育指南,為家長開展幼兒閱讀教育提供精準指導,幫助家長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5]。
教師要指導家長掌握情境創(chuàng)設法,借助玩具展示、播放動畫片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幼兒走進書中的世界,充分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幼兒在閱讀情境中通過對故事的了解、思考和演繹,掌握更多知識和道理,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家長關注幼兒在閱讀中的個性化表達,鼓勵幼兒分享閱讀見解,培養(yǎng)幼兒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和內化能力,提升閱讀效果;教師需要指導家長運用互動式和游戲化的閱讀教育方式,完成由主導者向陪伴者的角色轉變,使其認識到突顯幼兒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學會跟隨幼兒的閱讀節(jié)奏開展親子互動,并鼓勵幼兒依據閱讀內容改編親子游戲、布置游戲場景,進而提升幼兒思維的靈活性,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閱讀材料的具體內容及故事內涵,實現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還需要以因材施教理念為指導,依據幼兒的個性特征和興趣偏好,家長制訂個性化指導方案,幫助家長提升家庭閱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家長能夠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進而全面發(fā)揮家園共育的協同效能。
【參考文獻】
[1]羅爽.《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機制的基本構造及其系統構建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4(1):48-55,63.
[2]韓淑美.愛心架起家園共育彩虹橋[J].中國教育學刊,2023(7):104.
[3]孫艷平,高子彬.家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有力保障[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3):127-132.
[4]王海珊,陳路遙,連榕. 3~6歲兒童無字圖畫書圖像元素閱讀發(fā)展特點[J].學前教育研究,2021(8):25-36.
[5]孫仞美.培養(yǎng)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途徑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增刊2):5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