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在大廳拱頂懸掛了一個擺長67米、擺球重28千克的巨大單擺。觀察發(fā)現(xiàn),單擺每次擺動的方向都會稍稍偏離原軌跡,沿順時針方向緩緩轉動,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地球在自轉。這套實驗裝置被稱為“傅科擺”,這一實驗也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如圖1。
今年暑假,我在北京天文館見證了傅科擺的神奇,于是也想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傅科擺。想法很簡單,實現(xiàn)起來卻十分不易:一是家里的屋頂不夠高,擺長最長只有3米;二是找不到足夠重的擺球,只能用不銹鋼球代替。
不過,這并沒有打消我的熱情,還讓我多了一分好奇 :在有限的條件下,這個“物理最美實驗”能成功嗎?擺球的擺動方向會發(fā)生明顯偏轉嗎?
一、實驗器材
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我花了好幾天時間,終于將實驗器材準備齊全,包括不銹鋼水管卡箍、U形卡槽、軸承、螺桿、激光頭、微型鋰電池、不銹鋼球、釣魚線、空心螺桿等,如圖2。
二、制作過程
1.制作萬向節(jié) :當年,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摩擦力的影響,傅科在鋼索的懸掛點使用了一個特殊的萬向節(jié),如圖3。于是,我仿照圖紙設計了一個類似結構的萬向節(jié),如圖4。
2.制作擺球:將激光頭和微型鋰電池連接通電后,放入不銹鋼球的內(nèi)孔中,如圖5。用紅色激光作為指示,這樣能更直觀地記錄擺球擺動軌跡的偏轉角度。
3.連接擺線:把萬向節(jié)固定在陽臺的晾衣桿上,選擇合適長度的釣魚線,線的上端捆綁在軸承的凹槽上,如圖6,下端通過空心螺桿與不銹鋼球連接,如圖7。
三、實驗過程
1.狀態(tài)初始化
待擺球自然靜止后,將一張標有角度盤的紙板放在擺球下方,使角度盤的中心點與激光光斑重合。
2.擺球起擺
為了排除外力不均對擺球軌跡的影響,確保激光的光斑軌跡每次都通過角度盤中心,我在擺球的空心螺桿上拴了一根棉線,沿角度盤0°方向往外輕拉擺球(確保激光光斑在角度盤外沿5厘米以外),將棉線的另一端拴在一根固定的柱子上。待擺球完全靜止后,用火燒斷棉線,擺球自由擺動,如圖8。
3.記錄實驗結果
我選取直徑40毫米的不銹鋼球作為擺球進行實驗,但是實驗現(xiàn)象很不明顯:一是擺動時間較短,有效擺動時間只有9分鐘;二是擺動軌跡偏轉不明顯,小于1°。
于是,我果斷調(diào)整方案,選取直徑60毫米的不銹鋼球作為擺球,重復進行了5次擺動實驗,取平均值。這次的實驗現(xiàn)象比較明顯:有效擺動時間約35分鐘,擺動軌跡偏轉了3°。
四、實驗結果與結論分析
根據(jù)傅科擺偏轉公式 =15 sin (其中 為偏轉角度, 為有效擺動時間, 為所在地緯度),長沙地區(qū)所在緯度約為北緯28°,那么35分鐘(約0.58小時)的理論偏轉角度為15×0.58×sin28°≈4.1°。
我的實驗數(shù)據(jù)為3°,小于理論值。我分析認為,這可能是擺線較短、擺球較輕、萬向節(jié)的摩擦力較大等多個原因導致。雖然實驗數(shù)據(jù)有偏差,但依然可以驗證傅科擺的偏轉原理,說明地球在自轉。
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我成功復刻了“物理最美實驗”。從準備器材到動手實驗,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zhàn)。雖然屢遭挫折,但這是第一次由我主導的科學探索之旅,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指導老師 陳梓楠 李穎涵
專家點評
戴安琪同學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力,廣泛搜集實驗器材,歷經(jīng)設計、制作和實驗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成功驗證了傅科擺的偏轉原理。文章清晰地展示了整個制作過程,詳細記錄了實驗數(shù)據(jù),并對結果進行了合理分析,展現(xiàn)了她對未知的好奇、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這些品質(zhì)在科學學習和實踐探究中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