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的“雙輪”之一,關系著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關系著國家各項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在共和國的科普發(fā)展史上,李元是一位繞不過去的坐標式的人物。他不僅是我國科普事業(yè)在曲折中一路前行的見證者,更是殫精竭慮的引領者和披荊斬棘的拓荒者。
1998年4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向全世界宣告,將國際編號6741號小行星命名為“李元星”。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用中國科普工作者名字命名的天體。在國際小行星中心當月的《小行星通報》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李元的文字:“為向李元表示敬意而命名,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文學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館于1957年建成的過程中,他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中國天文館事業(yè)的帶頭人。他編著譯校了包括天文學在內的五十多種科學圖書。他也曾不懈地為國內外科普出版工作做出了有益的貢獻?!?/p>
經過終生不懈的努力,李元把自己的名字掛上了太空,成為一顆照耀著我國科普事業(yè)遼闊天宇的晶瑩閃爍的星。
父親的引領:科普之路的起點
李元原籍山西朔縣(今朔州市),1925年6月11日出生在省會太原。他的父親李尚仁早年留學日本經緯學堂攻讀數理科,后又進入名古屋高等工業(yè)??茖W校,學習紡織印染專業(yè),崇尚工業(yè)救國和教育救國思想,曾創(chuàng)辦山西省立工業(yè)專科學校,并擔任校長近二十年,為山西全省及華北、西北部分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工業(yè)科技人才,被國民政府授予嘉禾勛章和文虎勛章。李元走上科普之路,與父親的影響和引領息息相關。
在父親的書柜中,有一套世界科普名著《漢譯科學大綱》,書中大量精美的插圖引起了少年李元的興趣,他經常翻閱,愛不釋手。上小學之后,李元喜歡拉著父親在晴朗的夜空下看那些一閃一閃的星星,問一些關于星星的問題。
父親見小兒子對天文懷有興趣,就因勢利導,把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帶回的一幅“星座早見”的活動星圖掛在客廳里。每天早上,小李元都要站在星圖前觀看,時間久了,幾月幾日,幾點鐘,天上什么位置將會出現什么星星,他都了如指掌。晚上,他一邊看星圖,一邊看天空,看星圖上的星星到底在天空的哪個位置。有時,碰到看不準的,他就自己去查書,非要把那顆星星的位置弄明白不可。日子一天天過去,十歲的小李元已掌握了許多天文知識,可他總能不斷發(fā)現一些新的問題。遇到問題,他不是問父親,就是到書本中尋找答案。那種認真勁兒,讓父親看了暗暗喜在心里。
李元十歲那年,父親帶他去太原城外郊游。途中,李元見父親拿出望遠鏡,向遠處觀看。李元搶過來要對著太陽看,父親立即制止他說:“望遠鏡是不能看太陽的,那樣會把眼睛燒壞,望遠鏡白天只能看遠處的風景,晚上可以看月亮和星星?!碑斕焱砩?,父親把高凳子放好,讓李元站上去,教他從望遠鏡里看月亮。月亮上那些影影綽綽的景象,引起了他的美好遐想,那浩瀚的夜空里藏著多少人們所不知道的秘密??!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太原淪陷,山西省立工專被迫停辦。父親李尚仁隨山西省政府南遷,與家人輾轉抵達陪都重慶,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李元也在重慶上了中學。中學生李元常常在半夜一兩點鐘偷偷溜出宿舍,到野外觀看星座。從晚上看到天亮,從秋天看到春天,從冬天看到夏天,一顆顆星星,在他眼里展現著迷人的風姿,蘊藏著無窮的奧秘,也成為后來李元熱愛天文并走上科普之路的萌芽。
十六歲那年秋天,李元考入國立第二中學讀高中。入學不久,他就目睹了1941年9月21日的那次日全食。這是我國境內的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由著名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天文學研究所所長張鈺哲帶領觀測隊前往甘肅臨洮親自主持觀測活動。張鈺哲提前把這次日全食的發(fā)生時間和過程張榜公布,并懸掛起一個精確的大鐘來進行驗證,結果日全食分秒不差地按時出現。這次日全食觀測,是一次科學普及的集中展示,由此許多人拋棄了“天狗吞日”和“金蛤蟆吞日”的荒謬說法,接受了日食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現象,是可以計算和預報的事實。這次日食預測李元雖未能參加,卻使他更加堅信科學的力量和科學普及對大眾的意義。
在國立二中圖書館,李元借到了一本天文學家陳遵媯編譯的天文科普巨著《宇宙壯觀》。他簡直被那些引人入勝的天文知識迷住了,夜以繼日,廢寢忘食,讀了一遍又一遍。他根據書中的一張星圖,每天夜晚仔細觀星,在幾個月中認識了大部分的星座。他不但自己觀星,還教有興趣的同學們一起觀星,為同學們講述相關的天文知識,這也成為他最早的科普活動。
1942年,正讀高中二年級的李元寫信給中國現代天文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者高魯,在信中他談了自己對天文的興趣愛好,表達了自己探索天文奧秘的志愿,并請這位天文學專家指教。很快,他就接到了高魯充滿熱情和嘉勉的回信,并介紹他和張鈺哲、陳遵媯、李珩等天文學專家通信。1943年,李元成為中國天文學會的永久會員,當時他只有十八歲。
紫金山歲月:特殊的“大學”生涯
1945年5月1日,李元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介紹夏時制》,成為他科普寫作生涯的起點。翌年,他精心繪制了六大張全天星圖,寄給時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前身)代理所長陳遵媯。陳遵媯是李元高中時代就十分崇拜的天文學家,李元不僅對他翻譯的《宇宙壯觀》、編繪的《恒星圖表》愛不釋手,而且一期不落地讀過陳遵媯在《東方雜志》開設的“星座神話”版塊的所有文章。
陳遵媯看了李元繪制的星圖,認為李元確實很有天文學天賦,加之華西大學教授李珩也多次向他推薦李元,說天文研究所就應該大膽起用李元這樣既對天文學感興趣又有培養(yǎng)前途的學生。于是,經過陳遵媯向中央研究院分管院長的數次力薦,李元這個只有高中畢業(yè)文憑的年輕人被破格推薦到全國最高天文研究機構任職。
1947年春,李元來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圖書管理員,兼做編輯、繪圖工作。來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天文圣地,李元像餓漢撲在面包上一樣,貪婪地閱讀著國內和美、英、法、德各國的天文學書籍和雜志。半年多時間里,他真正地體會到了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的暢快。
陳遵媯覺得李元的天文學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于是派他到上海暨南大學進行專業(yè)學習。在上海,李元巧遇時任《科學世界》雜志主編的李國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經濟、科技事業(yè)的領導者,被譽為“臺灣科技之父”)。在此之前,李元在《科學世界》上發(fā)表過多篇科普文章,曾給李國鼎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李國鼎專門邀請他參與雜志編輯。在半年多的編輯實踐中,李元不僅學到了更多科學知識,而且對編輯、出版、印刷等方面的業(yè)務也熟稔起來,得到了多方面的實際鍛煉。這段編輯生涯磨煉了李元的科普寫作能力,為他日后成為科普作家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基礎。
1947年8月,由中國天文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科學社等七個科學團體聯(lián)合發(fā)起的中國自然科學聯(lián)合學會在上海舉辦學術年會。由于日寇侵華,大半國土淪喪,各個學會的會員星散各方,多年來學術年會幾乎中斷。這次戰(zhàn)后全國科學界的聯(lián)合年會,可算得上是一次劫后重逢的大聯(lián)歡,許多一流科學家躬逢其會,盛況空前。李元作為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參加會議,結識了很多著名科學家,特別是李元與竺可楨分在一個小組,二人接觸較多,后來逐漸成為忘年之交。
1948年夏,李元結束了在上海的進修和編輯工作,回到天文研究所。應《科學大眾》主編王天一之邀,李元開始主編《大眾天文》隨《科學大眾》每月附帶刊行,《大眾天文》從1949年1月創(chuàng)刊,到1952年底結束,出版發(fā)行了四年,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全國的天文學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12月,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上,李元被推舉為大眾天文社總干事。大眾天文社的活動前后大約有五年,先后吸收社員一百多人。著名天文學家陳遵媯、戴文賽、席澤宗、葉叔華等都是該社社員,當時入社的一批年輕人,如陳彪、羅定江、沈良照、卞德培、劉寶琳、楊海壽、葉式輝等,日后都成為我國各天文機構和科普機構的骨干力量。
大眾天文社不僅邀約張鈺哲、陳遵媯等著名天文學家為《大眾天文》期刊撰寫天文科普文章,而且定期報道每月星座,指導天象(日、月、行星動態(tài))觀測,對特殊天象如日食、月食等,更是詳加介紹和宣傳。為了激發(fā)公眾對天文現象的興趣,大眾天文社還在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發(fā)生時,以及中秋節(jié)、七夕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過多次天文觀測活動。
1952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大眾天文社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大眾天文知識展覽”,參觀人數之多,造成空前的巨大影響。世界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參觀后十分激動,他沒有想到新中國在百廢待興之際,還這樣重視科學普及,因而即興題詞:“中國天文學萬歲!”
為了增強天文學普及的廣泛性,大眾天文社的社員四面開花,分別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舉辦了《日食和月食》《夏夜的星空》《別的行星上有生命嗎》等多種專題的天文普及演講,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京、滬、寧等地方電臺進行廣播宣傳。他們推動上??平屉娪爸破瑥S和東北電影制片廠編譯了一批天文科普紀錄影片,還積極組織放映活動,讓在民國期間拍攝的幾次日全食紀錄片走進了大、中、小學。
為了建立天文普及的長效機制,李元早在1950年就向張鈺哲建議仿效美國的做法,紫金山天文臺于每個周六、日向公眾開放。從此,紫金山天文臺就成了大眾的科普園地。白天,公眾可以用折射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參觀天文臺的建筑和一些古代的天文儀器,如遇晴夜,可以用望遠鏡觀測月球、行星、星團和星云等。公眾參觀的熱情十分高漲,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大、中、小學生尤多。紫金山天文臺由此成為北京天文館建成之前,我國天文普及最活躍的地方。
紫金山天文臺是李元科普生涯的特殊一站。他晚年回憶說:“我先后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達八年多。我充分利用那里的儀器、圖書、設備,在實際工作中學習鍛煉,同時也有張鈺哲、李珩、陳遵媯和南京大學戴文賽等前輩對我的諄諄教導,使紫金山天文臺成為我的大學,為我一生的科普工作打下了基礎。”
創(chuàng)建天文館:帶地球公民到宇宙旅行
前輩天文學家高魯、張鈺哲在民國時期就夢想在首都建立天文館,但由于國內連年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他們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無法付諸實施。
新中國的成立使李元看到了實現前輩夢想的希望。1949年11月,他在中國天文學會主辦的《宇宙》雜志上,發(fā)表了《用實際行動紀念高魯先生》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國建設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的設想。他立志要做中國天文館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在自己手中建成中國第一座天文館。
心中有了目標,李元即開始了實際行動。在紫金山天文臺,他一邊做天文觀測和天文普及工作,一邊留心搜集世界各國有關天文館的資料,并多次發(fā)表文章呼吁在中國建立天文館。一有機會,他就向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宣傳和游說。他專程由南京北上首都,面見了時任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局長袁翰青和主管科技文教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詳陳自己建設天文館的設想和計劃,得到了對方的熱情鼓勵和支持。
1952年7月,李元起草的《關于建立北京假天館的計劃》送達中國科學院吳有訓、竺可楨兩位副院長手里。1954年9月,中國科學院電召李元到北京籌建北京天文館。
未及而立之年即受命承擔這樣重要的工作,李元既感到使命光榮,又感到肩負責任的重大。他不敢有絲毫馬虎和懈怠,像陀螺一樣不停地工作。從選購蔡司天象儀、天文望遠鏡、電影放映機等科學儀器到選址和設計,再到策劃天文知識展覽、設計編寫星空節(jié)目,李元不僅親力親為,而且力求每項工作精益求精,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1957年9月,北京天文館正式開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天文館,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館之一。它的大圓頂直徑二十三點五米,安裝的是民主德國的蔡司天象儀,有六百個座位,在儀器設備和建筑規(guī)模上都居世界前列。
當時,天象廳的星空表演在我國還是未曾涉獵的領域,李元根據自己十幾年來積累的科普實踐經驗,精心設計和編寫了一個四十分鐘的表演節(jié)目,取名為《到宇宙去旅行》。這個集科學、美術、演說、表演于一體的節(jié)目,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北京天文館屢演不衰的保留節(jié)目,觀眾累計超過一千萬人次。李元是這樣描述這場“奇妙的宇宙旅行”的:
親愛的同志們,現在我們來到了一個奇妙的地方。在這里,既沒有宇宙飛行的火箭船,又看不見太陽、月亮和一顆星星。但是我們卻要到宇宙去旅行,要去探索星空的秘密!
…………
現在出現在天空的正和我們今天夜晚在北京看到的星空完全一樣。在地平線四周的是北京的萬家燈火;在我們頭頂的是星光燦爛的天空。我們看到的星空,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和太陽、月亮一樣,也有東升西落的現象。不但這樣,就是在一年中不同的季節(jié)里,星空的情況也是在變化的。我們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空也是不相同的。
…………
從美麗璀璨的星空,講到中國人心目中最具文學意象的月亮;從萬物生長都離不開的太陽,講到日偏食、日全食;從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講到詩意般劃過天空的流星和彗星;從太陽系跨出去,講到銀河的秘密,進而探究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無限宇宙……太空旅行經過的每一個景點都是那樣的神秘,給人們留下無限的遐想。
四十多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天象廳中的“夜”漸漸退去。星光消失了,天大亮了,天象廳的“早晨”來了。每個在座的觀眾都好像大夢初醒似的從“宇宙旅行”中歸來。人們在這場奇妙的宇宙旅行中收獲的不僅是天文知識,更有探索宇宙奧秘的持久動力。
李元是新中國第一個提議、發(fā)起并參與了北京天文館創(chuàng)建的人,被公認為是“我國天文館事業(yè)的先驅者”。李元自己也認為,北京天文館的建立是他“一生做成的最大的事情”,北京天文館的創(chuàng)建是他科普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倡導太空美術:追求科普的藝術化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學是深奧的、枯燥的、難以理解的,而科學本身的奇美也往往被這種錯誤觀念所屏蔽??茖W家們沉浸于科學之美中無法自拔,卻難以感同身受地與大眾分享??破展ぷ髡邠摰恼桥c大眾分享科學之美的使命。
李元曾說:“以科學知識為主的天文普及工作最不可少的要素是趣味性和藝術性。普及科學是征服讀者和觀眾的一門藝術。生動的文筆和講解,配以優(yōu)美的藝術的圖像,顯然是最易理解、最引人入勝的科學普及。因此,科學普及的藝術化是我從事科普追求不懈的目標?!?/p>
以太空美術為載體,李元在推進我國科普藝術化領域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實踐,被譽為我國太空美術事業(yè)的開拓者。
早在1944年,正讀高中的李元第一次在美國的《生活》畫報上看到美國太空美術大師邦艾斯泰的“土星世界”組畫,立即被這種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畫作所吸引:廣漠無垠、變化萬端的宇宙萬象濃縮于尺幅方寸之中,畫面有的恢宏雄渾、絢麗奪目,有的寧靜恬幽、意境深邈,有的奇譎詭秘、攝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從此,十九歲的李元迷上了太空美術,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太空美術資料和天文圖片的收藏。
從1950年起,李元在紫金山天文臺開始編印《天文圖畫冊》,1954年,他與卞德培合編的大型活頁《天文學圖集》在上海出版,其中有大量太空美術作品,對天文教學和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80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出版,其中的彩色插頁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世界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評論說“彩圖之好,令人稱贊”,李元將其編印成彩色圖集,供后來大百科全書各卷參考。
20世紀80年代后,李元與美、日等國的著名太空美術大師米勒、杜蘭特、邦艾斯泰、巖崎一彰等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在與國際一流太空美術家的交流學習中,一批我國本土的太空美術家如沈左堯、喻京川、吳同椿等迅速成長起來。
1982年,李元由北京天文館調任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所外國科普研究室主任。由于三十余年的積累和研究,他已成為我國太空美術領域的領跑者。李元在《科普創(chuàng)作》等雜志上發(fā)表了《世界太空美術巡禮》的長文和數十篇關于太空美術家的介紹及作品展示,引起很大的反響。1984年,他與北京天文館合作,在大廳圓廊舉辦了《宇宙畫展》,展覽時間長達三年之久,觀眾累計達二百多萬人次。與此同時,他又以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所的名義籌辦了一個流動式的主題為《宇宙在召喚》的大型太空美術展覽,精心選擇自己數十年來收集到的一百多幅世界太空美術名作,制成四十塊大展板,在上海、南京、杭州、大連、烏魯木齊等十多個城市展出。各地媒體紛紛報道,贊美這種科普展覽別開生面,既讓人們豐富了科學知識,又帶來高層次美的享受。后來北京天文館將這次展出的作品編輯成畫冊出版,在更大范圍內擴大了太空美術在公眾中的影響。
李元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普作家。他著有科普著作《飛上太空看星星》,編著、校譯科普書刊五十多種,發(fā)表數百篇各類科普文章,編制過許多天文普及幻燈片,而且在推薦引進外國優(yōu)秀的科普讀物和紀錄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對美、日等國科普事業(yè)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他重點向國內引介了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和日本的《牛頓》雜志等世界一流科普刊物,對我國的科學普及事業(y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9年8月,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李元進行了專訪,向全國觀眾介紹了他不凡的科普人生。進入古稀之年,李元仍然沒有停下科普事業(yè)的腳步,他堅持寫文章,做報告,做節(jié)目,一刻也舍不得停歇。2003年到2004年間,年近八旬的李元三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為觀眾播講《秋夜看火星》《宇宙美術欣賞》《望遠鏡里的宇宙》等科普專題。
2012年10月27日,“旨在表彰那些在知識傳播、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傳承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的“知識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揭曉,八十七歲高齡的李元因“用畢生的精力,用大眾化的表現形式向人們展示深奧卻又奧妙無窮的天文知識”榮獲當年“知識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稱號,這是對他半個多世紀科普人生的充分肯定和褒獎。
2016年7月6日,李元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名人傳記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