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2020年中考語文試題
江蘇省東臺市第五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八年級月考語文試題(選自《百科知識》2020年6B,有刪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知了清韻
秦自民
①相貌平平,甚至微不足道的蟬,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審美價值,有著豐富的美學意蘊,被當作神圣的靈物,代表著純潔與清高。
②商周青銅器上有與實物相像的蟬紋,也有蟬形幾何圖案作為裝飾,卻沒有蝴蝶、蜻蜓、螢火蟲等現(xiàn)代人喜聞樂見的其他昆蟲。道家給蟬的羽化賦予了重生的含義。先秦到漢代流行將玉蟬作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蟬的若蟲從污濁的泥土中脫身而出,蛻皮羽化為潔凈的成蟲,體現(xiàn)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更重要的是,古人以為蟬飲露水,是高潔君子的象征?!盾髯哟舐浴吩疲骸帮嫸皇痴?,蟬也。”
③自東漢魏晉時期起,蟬就成為了文人最愛謳歌的昆蟲之一。班昭、蔡邕、曹植、傅玄等文史大家都作過《蟬賦》。曹植的《蟬賦》以綺麗的語言、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蟬的生活習性及其備受天敵進攻的處境。蟬品格“清素”,正直清高,與世無爭,以蟬比“貞士”,曹植首開先河。西晉陸云的《寒蟬賦》將蟬推向神壇,說蟬有文雅、清白、廉潔、儉樸、誠信等美德。郭璞也作有《蟬贊》:“蟲之清潔,可貴惟蟬。潛蛻棄穢,飲露恒鮮?!辟潛P蟬擁有出污穢而不染、飲晨露而潔凈的寶貴品質。從此,卑微鄙陋的蟬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潔、完美。
④事實上,蟬并非餐風飲露的清潔之蟲,而是樹木的破壞者,一生都對植物有害。蟬的成蟲和若蟲都是“樹木吸血鬼”,都擁有刺吸式口器,口器下唇延長成喙,上、下顎特化成針狀,適于刺入植物組織中,啜飲樹木的汁液,侵吞樹木的營養(yǎng),從而危害樹木的生長。雌蟬的鋸狀產(chǎn)卵器十分鋒利,即使是較硬的桃樹、荔枝樹等植物的樹枝,它也能刺插進去。每只雌蟬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條中產(chǎn)卵100多顆。產(chǎn)卵造成新梢枝條組織損傷,切斷了樹枝的運輸系統(tǒng),阻礙了水分和養(yǎng)分的運輸,這樣樹枝就會因為營養(yǎng)不良、水分不足而慢慢枯死。南宋詩人范成大也許知道蟬是害蟲,他在《初歸石湖》中云:“當時手種斜橋柳,無限鳴蜩翠掃空。”意思是他當年親手栽種在斜橋水畔的柳樹因為沒人照料,如今無數(shù)的鳴蟬已經(jīng)將原本翠綠的樹葉破壞殆盡了。
⑥總之,在國人的眼中,蟬不僅是一只簡簡單單的小昆蟲,更是含有文化底蘊的一種意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蟬不斷地被人們賦予更多新含義,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把蟬形工藝品作為收藏或隨身佩戴的吉祥物。比如,因為蟬鳴聲洪亮,就有人用玉、紅酸枝、紫檀木雕刻成蟬形掛件佩戴在脖子上,寄意“一鳴驚人”;望子成龍的父母給正在求學的子女佩戴蟬形飾物,借蟬的別名“知了”寄托學習進步,或者用“蟬聯(lián)”的含義,象征永奪第一;還有些商人把和田玉制成的蟬形把件佩戴在腰間,寓意“腰纏(蟬)萬貫”。
1.下面對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介紹了“蟬”在中國文化中的審美內(nèi)涵、自然生物特性以及在生物鏈中的作用。
B.以蟬比“貞士”,曹植首開先河,寄寓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C.第⑤段加點詞“饕餮盛宴”,意思是松鼠把“蟬”當作絕佳美味。這個詞語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D.在中國文化中,自古至今,“蟬”的美學意蘊一直都在不斷的發(fā)展中。
2.從本文第③段看,中國古代蟬又被賦予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3.從說明方法的角度,賞析第⑥段劃線句子的表達作用。
比如,因為蟬鳴聲洪亮,就有人用玉、紅酸枝、紫檀木雕刻成蟬形掛件佩戴在脖子上,寄意“一鳴驚人”。
閱讀題是閱讀和試題的結合:通過閱讀,閱讀者可以了解新知、拓展視野;通過試題,命題人可以考查閱讀者具備的語言、思維能力以及審美、文化的品質。
《知了清韻》重在談文化和美學,但相關內(nèi)容又有自然科學知識作為支撐。生活在某種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理應知曉習以為常的某種具體文化現(xiàn)象的來龍去脈,盡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也是一種積累和樂趣。
【小題1】閱讀文章,首先要尊重其傳遞的信息以及信息間的邏輯關系。B選項前一半的內(nèi)容是正確的,出自文章第③段第四句話;后半句關于蟬與“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的關系出自同一段的倒數(shù)第二句,通過閱讀可以清晰地看出贊揚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的另有其人。這個錯點設置就是有意錯誤構建信息間的邏輯,并以悖于文章的方式呈現(xiàn),用術語即稱之為“張冠李戴”。
故選B。
【小題2】答案:正直清高,與世無爭,文雅、清白、廉潔、儉樸、誠信,出污穢而不染,潔凈、高潔、完美。(以上為篩選出的原文信息)
本題通過逐句梳理文章信息就可以完成。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又”字,二是“君子品格”。進一步講,“又”是在原來基礎上的增加,若前文已提及,此段雖有,也不能算;內(nèi)容當落在品格上,非品格的內(nèi)容,即便是贊美,也不能取。
這里面有一個小爭議,就是第②段中說到秦漢道家“羽化”已經(jīng)提及“出淤泥而不染”,而第③段又提及“出污穢而不染”。我們該如何取舍呢?郭璞是晉代人,“出污穢而不染”是順著曹植“貞士”這一概念提出的,因此肯定是落在品格上,此處傾向于算;而第②段道家“羽化”提及的“出淤泥而不染”則更傾向于蟬本身的習性特點?!案邼崱币辉~也是如此。
【小題3】答案:這里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現(xiàn)在有人把蟬當作吉祥物的事實,很有說服力;同時,進一步說明了蟬不斷被人們賦予更多新的含義,這也深化了文章主題;將抽象的文化底蘊與生活中常見的物件相連接,有利于讀者更好地記憶,也表達了作者對蟬文化的欣賞與認同。
從審題看,需要明確具體的說明方法并賞析其作用,由“比如”一詞便可知是在舉例子。一般來說,舉例子往往基于事實,比單純的概括更讓人信服,因此更有說服力;從本質上講,舉例子是為講規(guī)律、講道理服務的,因此往往具有深化表達主題的作用;例子多是具體的、形象的,因此便于讀者記憶;既然是“賞析”,也需要考慮作者的用意與情緒,畢竟一字一詞都蘊含著作者的匠心,說明文不只有冷靜的知識,也藏有作者的熱情。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