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建設取得長足發(fā)展,日臻完善;然而,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史的研究卻明顯滯后。因此,亟須大力加強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史研究。大力加強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史研究,可以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學理支撐;是加強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弘揚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增強四個認同的現(xiàn)實需要;是推進黨史研究、深化精神譜系研究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新時代;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史;中國共產(chǎn)黨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4)11-0024-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1]。中共中央決定開展“四史教育”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史研究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更是成為重中之重。中國傳統(tǒng)史學向來以政治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政治制度史研究則又是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著名史學家錢穆認為“講政治,則重要在制度”[2];有的學者甚至將職官制度研究作為研究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四把鑰匙”之一[3];而在新時代,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改革開放史研究來說,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建設取得長足進展,成就斐然,舉世矚目;然而,有關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建設史的研究,卻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新時代亟須大力加強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史研究。
一、新時代黨和國家大力加強國家功勛榮譽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把“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4]列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事業(yè)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為我們研究闡釋這一制度指明了方向。功勛榮譽制度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旌表制度,是對革命戰(zhàn)爭年代革命英雄主義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即是對儒學傳播與傳承,更是對革命英雄主義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特征,在新時代逐漸形成以功勛榮譽表彰獎勵為載體,以英雄文化為內(nèi)涵的國家榮譽制度體系。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緊緊圍繞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法律法規(guī),完善體制機制,逐步形成了以“1+1+3”制度體系為核心,以“五章一簿”為主干的統(tǒng)一、規(guī)范、權威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diào),“發(fā)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5]。
黨和國家功勛榮譽制度的“1+1+3”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中共中央發(fā)布的《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國家功勛榮譽表彰條例》《軍隊功勛榮譽表彰條例》,用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明確我國的功勛榮譽制度的表彰主體、授予標準、授予等級、獎勵形式等內(nèi)容?!拔逭乱徊尽笔侵浮肮埠蛧鴦渍隆薄捌咭粍渍隆薄鞍艘粍渍隆薄坝颜x勛章”“國家榮譽稱號”以及功勛簿?!?+1+3”制度體系的形成和“五章一簿”的確立,標志著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進入法治軌道,納入了黨和國家的頂層制度設計,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建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層次、多類別、多領域的功勛榮譽表彰體系日益完善,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以法律和黨內(nèi)法規(guī)形式規(guī)范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賦予了榮譽本身更多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榮譽制度闡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抓好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宣傳解讀”。由此可見,大力加強國家榮譽制度史研究,是加強國家榮譽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增強人民價值認同、國家認同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6]。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把民眾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凝聚為政治合力、轉化為制度優(yōu)勢,有利于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制度自信。
國家是歷史性的存在,承載著特定的歷史記憶。國家認同感的建構,需要全體國民擁有對國家歷史延續(xù)性的認知和認同,這種連續(xù)性不僅回溯過去,同時也要面對現(xiàn)在,指向未來。國家榮譽制度史研究是歷史與現(xiàn)實連接的紐帶,增進了人們的歷史認同。歷史記憶是一個社會中多數(shù)成員腦海里留存的對過去事件的系統(tǒng)性再現(xiàn)。英雄模范承載了民族和國家的集體記憶,他們的行為被賦予了崇高的集體主義價值。英雄的精神和力量是人民精神和力量的濃縮和升華,是對歷史進程最濃墨重彩的標記。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對英雄模范的表彰。國家選擇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對英雄模范進行榮譽表彰,能夠最大限度喚起民眾對特定時期的歷史記憶,使國家和集體的記憶得到傳承和強化,促使愛黨愛國情感的內(nèi)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例如,國家勛章授予儀式選在國慶節(jié)前后舉行、“七一勛章”授予儀式選擇在七一建黨節(jié)前后舉行、“八一勛章”授予儀式選擇在八一建軍節(jié)前后舉行。
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所象征的政治正當性、正統(tǒng)性、穩(wěn)定性彰顯了黨、國家、人民對民族英雄、國家棟梁的尊崇,能夠有效形成全體人民強烈的國家認同感、群體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迸發(fā)全體人民愛黨愛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形成更加有利于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借助表彰大會儀式表彰英雄模范,通過英雄模范的光輝事跡傳遞崇敬英雄、學習英雄的理念,以此增進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增強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
三、深化中國共產(chǎn)黨精神譜系研究、推進中共黨史研究深入開展的客觀需要
從中共黨史研究“范式”演化的視角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共黨史研究越來越科學化、規(guī)范化,對以往“革命史”范式進行了深刻反思,學術研究取得顯著成就,但是研究工作也存在過于重視地方化、片面追求精細化而導致的“碎片化”現(xiàn)象,缺乏整體性的宏觀研究;同時,過于強調(diào)對歷史過程中的政治運動或政治事件等非常態(tài)要素的研究,甚至認為運動是歷史發(fā)展的主要線索,而忽略對歷史規(guī)律的探尋。因此,有學者建議以跨越時空的大歷史觀來研究黨的制度構建和革命斗爭實踐,從而更好把握黨史、國史的歷史進程,為強國復興貢獻歷史智慧。
從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來看,黨史與國史其實是一體兩面,黨史研究黨的決策影響因素及過程,國史研究決策的社會實踐和影響。因此,中共的制度史研究對象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中共自身的制度建設史,二是由中共主導的國家制度的建構史。當然這兩部分都應當包含制度的設計理念、制度本身和構建過程以及制度的實踐等內(nèi)容。國家榮譽制度史研究作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之一,同樣適用于中共制度史研究,是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習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xiàn)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構建起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7]。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緊跟時代和歷史的實踐需要,不斷進行實踐和歸納,將能夠深刻體現(xiàn)中國人民的精神需求,滿足時代實踐需要的精神品質(zhì)凝練出來,構建了黨的革命精神譜系。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手段[8]。黨的精神譜系由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形成的一系列偉大精神構成,由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光榮傳統(tǒng)和一個個動人故事、英雄事跡所鑄就。黨和國家功勛榮譽獲得者雖然來自不同行業(yè)、不同崗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但他們都從不同側面?zhèn)鞒泻秃霌P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豐富和弘揚了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
中華民族尊崇英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深厚的人文基礎,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引領古老中國生生不息,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綿延幾千年不中斷的燦爛文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對各領域杰出人物的尊重與肯定,需要產(chǎn)生更多時代楷模和道德標桿。2019年9月,授予于敏、袁隆平等8人“共和國勛章”,授予于漪、張超等28人國家榮譽稱號;2020年8月,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活動,有助于“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先進模范以其無私的奉獻、高尚的品德、突出的貢獻而獲得黨和國家的功勛榮譽;每一次表彰都體現(xiàn)黨和國家對先進模范的肯定與尊重;每一種功勛榮譽總會凝練出一種精神,如“抗疫精神”“勞模精神”等;這些精神匯聚成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踔厲奮進的士氣,推動全社會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尊重英雄、爭做英雄的良好風尚,是在新時代、新征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的不懈的精神動力。褒揚英模人物也是對歷史虛無主義、褻瀆英雄等錯誤觀念的撥亂反正,對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激濁揚清。以英雄模范為精神引領,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
四、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筑中國制度建設理論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堅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論支撐。因此,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研究,不僅要把握時代特點、直面時代課題,在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中,更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經(jīng)驗的理論闡釋,不斷深化、拓展、升華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規(guī)律性認識,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解釋力、話語說服力、實踐推動力,為國家治理實踐提供深厚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通過開展授勛、實行憲法宣誓、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烈士紀念日、制定國歌法等一系列具體制度和措施,推動國家榮譽制度和榮典制度不斷完善。作為國家治理的有效手段,“德治”和“法治”在相互配合中產(chǎn)生巨大效應,其中德治更具有價值統(tǒng)攝性,借助榜樣模范、社會輿論、個人良心等非國家強制的方式進行社會治理,是用道德評價影響民眾的一種手段。隆重表彰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就是通過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給予最高榮譽,彰顯其政治聲譽和崇高地位,向全社會發(fā)出關心英雄、珍愛英雄、尊重英雄的強烈信號。通過表彰,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強化人民國家意識,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認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要路徑,更好地激勵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注入偉大的時代力量。
五、深化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新時代新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于義”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英雄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英雄精神綿延光大,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劫難卻始終屹立。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根植中華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在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榮譽制度歷史淵源悠久深遠、涉及領域廣泛,先賢很早就提出了“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及“量能處位,計功受爵”的社會治理智慧。中華民族精神內(nèi)在蘊含英雄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重英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自古就有英雄文化,中華大地上自古以來也是英雄輩出。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英雄作為高尚道德標準的人格范式,承載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鮮活的價值映射和具體的行為示范;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英雄選樹文化,以恩賞、拔擢、封蔭為主要手段的英雄優(yōu)撫文化,以入冊立傳、刻石樹碑和掛像建祠為主要方式的旌表文化。踏上強國復興的新征程,亟需加深對國家榮譽制度史研究,進一步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榮譽表彰歷史知識是學習英雄的必要前提,在全社會大興學習英雄、看齊榜樣之風,“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黨和國家榮譽制度作為黨的百年輝煌歷程中的極為重要的時代命題,亟須在總結黨的百年榮譽制度發(fā)展歷程和演進邏輯的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密切結合中深入研究和闡釋黨和國家榮譽制度的基礎理論、設計理念、影響要素、價值導向等若干基礎性問題。唯有如此,方能充分呈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榮譽制度所蘊含的智力支持和學理依循,拓展百年黨史研究的學術視野、范式視域,揭示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的制度邏輯,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2]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18.
[3]張世林.想念鄧廣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25.
[4]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1).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8]習近平對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作出的指示[EB/0L].(2016-05-18)[2024-03-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0603.htm.
責任編輯:祁欣欣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4年河北省社會科學院2024年度智庫項目(QN20240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文通(1964—),男,河北滄縣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主要從事李大釗與中共黨史研究;宋勝偉(1993—),男,河北雞澤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