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中國禮樂傳統(tǒng)流傳數(shù)千年,政教互動,禮俗教化,粲然大備,為中國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來,西風東漸,中國禮樂傳統(tǒng)頗受爭議。當今中國,經(jīng)濟勃興,國力崛升,文教再造,禮樂復興亦適逢其時。本刊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職志,特辟“禮樂中國”欄目,將中國悠久而豐富的禮樂故事一一呈現(xiàn)。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華教授及其學術(shù)團隊,開辦有“禮樂微言”公眾號,其中篇什對于普及禮樂常識、傳播中國文化功莫大焉。本欄目將以此為基干,博采眾文,陸續(xù)刊載,以饗讀者。
公元1521年,年僅31歲的明武宗因南巡落水,染病而亡。明武宗生前無子嗣,在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建議下,群臣迎奉武宗堂弟朱厚熜入繼皇位,即明世宗,又稱嘉靖帝。嘉靖帝父親是明憲宗成化帝之四子興獻王朱佑杬,封國在湖廣承天(今湖北鐘祥)。然嘉靖帝即位后,發(fā)起曠日持久的“大禮議”,因為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認為皇位來自武宗,應當按照“兄終弟及”的宗法觀念,把嘉靖帝視作武宗之弟,孝宗之子,因為漢、宋兩朝藩王入繼大統(tǒng)均按此流程操作。然而嘉靖帝選擇與群臣斗爭到底,堅持自己僅以憲宗之孫的身份即位,并要宗奉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帝。這整個過程,被稱作“大禮議”。最終,憑借皇帝的威權(quán)和暴力手段,嘉靖帝在“大禮議”中大獲全勝,反對者或被罷黜、或被廷杖。然嘉靖帝將生父尊為皇帝后,曾執(zhí)著于將其墓遷入明皇陵,最終卻主動放棄,使得今湖北省得以保留一座明代帝陵。這場遷葬背后有何故事?本文將為您一一道來。
一、“大禮議”中的遷葬議
“大禮議”爆發(fā),明朝廷的官員經(jīng)歷了一次大洗牌。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大學士梁儲、蔣冕、毛紀以及禮部尚書毛澄等大部分高官,均站在嘉靖帝的對立面上,主張嘉靖帝當遵守禮法,認伯父孝宗為父,引起嘉靖帝極大反感。這時,一些官職較低的官員看到了機會,觀政進士(官員候補)張璁和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六品)引經(jīng)據(jù)典,支持嘉靖帝只繼孝宗之統(tǒng),而不繼孝宗之嗣,即侄子繼承叔叔的皇位,沒必要強行按禮法,讓新皇帝給孝宗當兒子。他們投皇帝之所好,官位飛速躍遷,居于高位。因此,一些職級較低的官員也在伺機而動,尋求飛黃騰達的機會。
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楊廷和在議禮中大失所望,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嘉靖帝順水推舟,批準其申請。踢走反對派領(lǐng)袖后,嘉靖帝將朝中大臣盡數(shù)換成他的支持者。當年三月,嘉靖帝如愿以償,下詔追尊其生父興獻王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但此舉遭到一些大臣反對。當年七月,楊廷和之子楊慎帶領(lǐng)二百二十余名官員在左順門外長跪痛哭,請求嘉靖帝收回成命,但換來的是嘉靖帝對他們罷官、廷杖和流放的懲罰,其中十七人被當場打死。自此,嘉靖帝樹立了絕對權(quán)威,無人敢議大禮之非。此后,嘉靖帝更是直接尊稱其父為“皇考”,將沒當過一天皇帝的興獻王追尊為皇帝。同月,嘉靖帝將興獻王在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鐘祥)松林山的興獻王墓地改稱“顯陵”,定為帝陵,并將興獻王的神主迎至京師,祭祀于觀德殿。
嘉靖帝宗奉父親為皇帝后,一些低級官員嗅到了機會。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已被革職的錦衣衛(wèi)百戶隨全、光祿寺錄事錢子勛向嘉靖皇帝上書,指出當將興獻王的顯陵遷葬于北京之天壽山。天壽山位于今北京昌平區(qū),是明朝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的陵墓所在地。遷葬于皇陵區(qū),是對興獻王帝位身份的再次確認。嘉靖帝將這一奏議下發(fā)眾臣討論。禮議下發(fā)之后,工部尚書趙璜提出皇陵不可遷的三條理由,成為朝中代表性意見。第一,遷陵會使死者靈魂形魄顛沛流離,不得安寧;第二,遷陵可能會泄露先皇陵墓中的龍氣;第三,陵寢是國家根本,不可輕動。趙璜的三條建議先后說遷陵于死者、于皇家、于國家不利。趙璜還追溯故事,指出明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均欲遷陵,但后來中止。明太祖朱元璋在發(fā)跡后,曾想要改葬葬于鳳陽的先祖,并詢問禮官改葬禮儀。但禮官對他說:“發(fā)祥之地,靈秀所鐘。不宜啟遷,以泄山川之氣。”禮官之意,正是朱元璋先祖所葬位置優(yōu)越,所以朱元璋得以發(fā)跡稱帝,若改動先祖葬地,恐泄龍氣。這句話觸動了朱元璋,最終他下令在父祖墓地之處營建陵園,不擅作改遷。朱元璋因風水觀念,并未遷葬先祖陵寢,而是在先祖葬處建陵。這一舉措在隨后的歷史中,已經(jīng)成為明代祖宗之法。后代帝王面臨同樣問題,就要思考是否違背祖宗之法。隨后,禮部尚書席書以同樣的理由上疏,認為興獻王之陵不可遷,得到眾臣認可。嘉靖帝回信說:“先帝陵寢遠在安陸,朕朝夕瞻望,不勝哀痛,其再會群臣熟計以聞?!奔尉傅垡匀饲闉榻杩冢謹?shù)次命禮官集議遷陵,無奈眾臣反對,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禮議,支持遷陵者仍有限,嘉靖帝只好暫罷遷陵念頭,大加營建顯陵,并將顯陵的祭祀規(guī)制提升至與鳳陽祖陵的規(guī)制相同。
嘉靖六年(1527年),遷陵議再起。嘉靖帝雖然在首次與群臣的博弈中,沒有如愿將父親陵寢遷入萬壽山皇陵墓區(qū),但其遷陵的念頭一直很強烈。與此同時,一些小臣一直試圖通過遷陵之事而飛黃騰達。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罷官居家的御史虞守隨向嘉靖帝上《皇陵正議》數(shù)千言,再倡遷陵之議。這一次,嘉靖帝并未將禮議下發(fā)給內(nèi)閣和廷臣,僅是召見“大禮議”時的得力干將、此時的禮部尚書兼內(nèi)閣大學士張璁,令他與另一議禮重臣桂萼共同商量遷陵事宜。張璁此次并未迎合上意,也進言遷陵有害而無利。史雖載“上嘉納之”,然而嘉靖帝可能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因為在此之后,一個名叫張德錦的錦衣衛(wèi)百戶再次上疏請求遷陵,嘉靖帝再次將禮議下發(fā)群臣,這很有可能是皇帝在背后推波助瀾。本次遷陵禮議的終結(jié),以皇帝之母對皇帝的寬慰而結(jié)束,通過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發(fā)給張璁的上諭,太后對皇帝說遷陵勞民傷財,且使死者不得安寧,自愿在死后合葬于顯陵。母親的安慰,使得嘉靖帝的心緒得以暫時安寧,暫罷此議。
二、嘉靖帝南巡與顯陵營造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嘉靖帝下詔按照天壽山皇陵的規(guī)制為父建造顯陵,將湖廣及周邊大量地區(qū)稅銀用于修陵。嘉靖八年(1529年)七月,顯陵已經(jīng)初步營建完成,陵成之日,禮部右侍郎嚴嵩向皇帝奏報有祥瑞之事發(fā)生,他奏言成陵禮前,狂風驟雨,行禮時,天空卻滿布彩虹,清風徐來,若有神明。此外,白石崖、棗陽有群鶴繞集,漢江水驟漲尤為獨特,皇帝大喜。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嘉靖帝將顯陵所在之山改名為翔圣山,鳳陽祖陵改為基運山,南京孝陵改為神烈山,并將此三山的祀典提高到五岳之上。經(jīng)過一系列動作,顯陵之地位已經(jīng)提升到與明祖陵和太祖孝陵同規(guī)格。顯陵成陵后,嘉靖帝一度打消了遷陵念頭。嘉靖十年(1531年)十月,又有光祿寺廚役王福、錦衣衛(wèi)千戶陳昇等一批小官請求遷陵,禮部尚書夏言上疏言顯陵新成,不可輕動。嘉靖帝亦喜于皇陵新成,并未糾結(jié),聽從部議對這些人嚴加斥責。
嘉靖帝生母去世后,遷陵之議再次被提上議程。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皇帝生母蔣太后去世,嘉靖帝遷陵念頭一度十分強烈。此時,嘉靖帝已經(jīng)做好全面遷陵的準備,他命人在京郊皇陵區(qū)進行風水勘測,還親自前往備選的皇陵大峪山視察,《世宗實錄》載他在陵地“天顏凄愴,擗踴號慟”。之后,他直接命令禮部和工部,在成祖長陵西南的大峪山為他的生父、生母興建陵寢,并將生父由湖廣安陸州遷葬至大峪山陵寢。御史陳讓進言合葬非禮,被嘉靖帝革職為民。與此同時,嘉靖帝任命錦衣衛(wèi)指揮使趙俊為吉兇儀仗使,率眾前往湖廣安陸州奉迎興獻皇帝梓宮,但剛過二十余天,他又下急敕給已經(jīng)出發(fā)的趙俊等人,命令其此去只需勘測顯陵吉兇,并速歸。這說明此時的嘉靖帝內(nèi)心世界陷入激烈斗爭,對遷陵之事仍有顧慮,故不斷更改詔令。嚴嵩寬慰皇帝,讓他先耐心等待趙俊的消息,皇帝言:“優(yōu)柔不斷,乃婦人事,朕意決矣?!笨刹痪煤螅盏胶V安陸州發(fā)來的急報,內(nèi)容為“顯陵不吉”,理由是興獻王陵寢內(nèi)有水滲入。
顯陵不吉的消息傳到嘉靖帝耳朵里后,他做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親自南巡,前往勘測顯陵的情況。這時大峪山的新皇陵實際已經(jīng)在修建,但嘉靖帝仍要勘測顯陵,說明他始終無法下定遷葬的決心。但皇帝南巡,意味著勞民傷財,而且會給北部的蒙古部族可乘之機,一些直臣紛紛進諫,面對雪花般的奏折,嘉靖帝駁斥道:“朕豈空行哉!為吾母爾!”于是,嘉靖帝貶黜了一批冒死直諫、反對南巡的官員,并痛批他們“賣忠取譽”。之后,隊伍浩浩蕩蕩出發(fā),前往顯陵。
嘉靖帝出發(fā)前,群臣以各種天象異變不斷規(guī)勸,他仍一意孤行。嘉靖帝車駕抵達衛(wèi)輝(今河南新鄉(xiāng)衛(wèi)輝市)行宮時,夜里行宮大火,幸虧錦衣衛(wèi)陸炳拼死相救,將嘉靖帝背出火場。但這仍未動搖嘉靖帝南巡視察顯陵的決心。嘉靖帝南巡途中,派遣官員告祭沿途各地的名山大川,試圖給他的南巡之舉增添一些合法性。當他最終到達顯陵,仔細視察之后,發(fā)現(xiàn)相比北京郊外的蒼涼景色UHalpbP59MA95X6BdfHFbJgwmN2MHc1DjTNuB3T6iFc=,荊楚之地草木蔥郁,最終感嘆:“大峪不如純德!”隨即下詔,圣慈皇太后的靈柩南袝合葬顯陵,并停止修建大峪山的皇陵。
經(jīng)歷近半年的糾結(jié)與掙扎,顯陵遷葬議在嘉靖帝實地考察后,以不遷告終。此后,明朝廷開始張羅圣慈獻太后的遷葬事宜,由禮部尚書溫仁和負責,護陵隊伍出發(fā),由會通河出發(fā)南下,經(jīng)水路周轉(zhuǎn)一直到漢口,再由漢水北上到安陸州顯陵。但遷陵儀仗隊伍到達漢口時,漢水水量極少,無法通航,當?shù)毓賳T和儀仗隊伍都在惶恐時,天降大雨,漢水暴漲,得以通航。官員們拍皇帝馬屁,說這是天感皇帝的孝敬之心而降雨。嘉靖帝大喜,感嘆道:“朕仰荷天庥,慈神孔安,心始寧悅矣。”最終在當年七月,獻太后終于合葬于顯陵。下葬之后,神主還京,嘉靖帝親自策劃盛大典禮,將母親也袝入皇家宗廟。自此,嘉靖帝將他身為地方藩王的父母抬升為大明的皇室正脈。
因經(jīng)歷了數(shù)次遷陵之議,顯陵也屢加改建,成為明代皇陵中最獨特的一座。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帝尊稱其父為皇考之前,他就已經(jīng)實際提升了顯陵的祭祀規(guī)制,如在嘉靖元年(1522年),在安陸州設置祠署,按歲時對顯陵進行祭祀,并用十二籩豆、八佾樂制等天子規(guī)格的祭祀等級。嘉靖二年(1523年),皇帝下詔對興獻王墓大加營建,其中最明顯的舉措就是將興獻王墓的屋頂換成黃瓦,這亦是皇家規(guī)制。嘉靖三年(1524年)議禮成功后,嘉靖帝將興獻王墓改名“顯陵”,之后更是按照天壽山明皇陵區(qū)的皇陵規(guī)制進行改建,如修建顯陵的寶頂和寶城。到嘉靖十年(1531年),顯陵的規(guī)制已經(jīng)與天壽山無異。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帝母親去世南袝后,明朝再次改建顯陵,興建了新的玄宮,形成了明代皇陵中“一陵雙?!钡奶厥飧窬帧V?,顯陵又多次增建,規(guī)制越來越氣派、宏偉。但這些大規(guī)模營建的背后,卻是無數(shù)百姓的血淚。如《明實錄》記載,僅嘉靖十九年(1540年)修顯陵宮殿,就要花費四十六萬兩白銀,抽調(diào)自南方各省鹽稅,而這僅是顯陵數(shù)次營造中的一次小規(guī)模修葺。
三、遷葬禮議的背后:觀念、人情與權(quán)力
“大禮議”貫穿于嘉靖帝執(zhí)政的前二十年,而遷葬議更是其中被反復提及的焦點。嘉靖帝生母去世前,一些小官為尋求政治機會,屢次提倡遷葬。嘉靖帝為了將父親遷入皇陵獲得身份認同,每一次均下詔命群臣議禮。在遷葬議中,嘉靖帝由于自己對遷陵也搖擺不定,并不如“議興獻王帝號”禮議過程一樣態(tài)度堅決,對異議者采取殘暴手段處置。雖然將興獻王墓遷葬至皇陵區(qū)可以強化他的“皇帝身份”,但遷葬一事,受到皇帝親情外的觀念影響。諸臣禮議中,觸動嘉靖帝的實際是靈魂觀念和風水觀念。如夏言上疏言:“先皇帝玄宮久閟,體魄久安,譬如木之根本培植已固,而一旦動搖,似非所以求枝葉茂盛之道,是不可不慎重也?!边w陵讓死者靈魂不得安寧,是為不孝。此外,明朝流行風水觀念,一些官員說嘉靖帝由藩王為皇帝,就是顯陵風水所致。一些反對遷陵的大臣也積極在這個方面做文章,如夏言上疏言皇陵不可遷,“誠以關(guān)國家禍福,有動而不可悔之憂”。嘉靖帝以崇尚道教而聞名,自稱“道君皇帝”,所以他的觀念無疑受到道教鬼神觀和風水理念影響。而嘉靖帝生母去世之后,他執(zhí)意遷陵,甚至親自前往京郊大峪山和湖廣安陸州純德山進行考察,在對比兩處后,相比于大峪山的草木凄涼,純德山優(yōu)越的風水環(huán)境、繁盛草木展現(xiàn)出來的生機,讓嘉靖帝徹底打消遷陵之意,放棄已經(jīng)在皇陵區(qū)修建的新顯陵,而是不遠萬里歸葬母親于安陸州顯陵。嘉靖帝曾賦詩言:
南幸湖襄地,陵寢切衷腸。周視親園內(nèi),回旋四五岡。茂茂鋪茵厚,森森列障長。
龍高生意廣,虎伏世傳昌。抱懷羅玉砌,繚繞布金墻。黝冥土色壯,允矣稱玄鄉(xiāng)。拔聳戒夷險,平坦免蹉防。鎮(zhèn)靜資山祇,尊安奉先皇。自是神靈悅,屢致朕心量。為此自得吟,庶幾永不忘。
通觀遷葬議乃至整個“大禮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禮與非禮全在于人的定義。嘉靖皇帝遷葬議背后的禮制語境,與前代相比發(fā)生了變化。如明代大儒湛若水在討論遷葬禮儀相關(guān)之事時說:“夫禮,稱情而為之爾矣,心安焉則為之爾矣?!睂嶋H上明中期以來,因為陽明心學的影響,經(jīng)典中“禮生于情”的因素被放大,任何傳統(tǒng)不合禮的因素均可以用人情來加以解釋。我們亦發(fā)現(xiàn),禮制似乎成為任人粉飾的小姑娘,根本無法約束權(quán)力的擁有者。但事實也并非完全如此,如果說權(quán)力是鋒利的刀刃,可以制服別人,那么禮典儀章則是保護刀刃的刀鞘。嘉靖皇帝雖然擁有權(quán)力,但總有直臣死諫,亦有史筆直書。所以他變禮前,非常期待朝中碩儒支持他,但無奈支持他的經(jīng)常只是一些小官。在遷葬議中,對于皇帝是否想要遷葬顯陵,禮部尚書嚴嵩總是能敏銳地察覺到皇帝的心意并附和,故平步青云。此外,在嘉靖帝實際宗奉其父為帝的工作已經(jīng)完成后,仍有一系列禮制上的善后工作,所以綜觀整個明代禮制,嘉靖一朝的改易最為頻繁。嘉靖帝破壞了舊的禮制傳統(tǒng),但名不正言不順,他為了顯示自己變禮的正當性,大加修改明朝舊禮。這實際上便是禮制之于中國政治文化史的重要意義,皇帝通過權(quán)力可以突破舊的禮制規(guī)定,但是卻并不能摒棄“非禮”對其造成的惡劣影響,還需要給自己營造一個合禮的形象。
在明代,由于皇權(quán)高度集中,官員的升遷貶黜往往在皇帝的一念之間。在議禮的過程中,張璁、桂萼、嚴嵩等人官職的迅速飛升,全賴于在議禮中迎合圣意,曲解經(jīng)說,從而得到了皇帝賞識。而一些小官也在不斷尋求投機的機會。而堅持古圣賢經(jīng)說的學者則無奈或被貶黜,或被杖斃,因議禮并主導集體跪諫的楊慎,在被貶謫途中,路過長江,觸景生情,寫下千古名篇《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經(jīng)歷人生沉浮、與同道者生離死別的楊慎最終釋懷了,他感悟到人在歷史長河中的渺小。在他心中,宇宙永恒、江山千古,超越了一時之禮制得失、人事是非、風云變幻。斗轉(zhuǎn)星移,江山更易,今人已不再追究“大禮議”中的是非對錯,一切終究付于笑談中。
參考文獻
[1] (明)談遷. 國榷[M]. 北京:中華書局,1958.
[2] (明)陳子龍. 明經(jīng)世文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明)俞汝楫. 禮部志稿[M].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4] (明)張居正,等. 明世宗實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16.
[5] (清)龍文彬. 明會要[M]. 北京:中華書局,1956.
[6] (清)張廷玉. 明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孟森. 明史講義[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8] 趙克生. 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9] 田澍. 斷裂與重塑:大禮議的政治功能[J]. 社會科學輯刊,2014(3).
[10] 周紅梅. 論明顯陵由王墓到帝陵的嬗變[M]. 第十七屆明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紀念明定陵發(fā)掘六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