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方式受到?jīng)_擊,同時其保守性特征也更為凸顯。本文發(fā)現(xiàn),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包括隱蔽性、等級性、僵化性三方面,這些特征會對孩子的安全感、親密關(guān)系、心理與行為產(chǎn)生影響,基于此提出三條平衡優(yōu)化路徑: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平衡顯性與隱性;調(diào)整不平等的心態(tài),平衡身份與角色;積極學習,自我賦能,平衡僵化和變通。
關(guān)鍵詞:中國父母情感表達 保守性特征 平衡優(yōu)化路徑
作者簡介:章怡雯/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 210097)
倪 睿/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 210097)
殷 飛/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助理,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南京 210097)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步入了社會快速轉(zhuǎn)型時期。社會轉(zhuǎn)型是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接軌的過程[1],在新舊思想的交融、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國許多傳統(tǒng)文化在對比中更加凸顯,并依舊發(fā)揮著強烈的影響作用,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父母的情感表達方式表現(xiàn)為更直接的言語表達,更注重對子女的平等與尊重,更鼓勵子女的自主發(fā)展;另一方面,仍保留著含蓄內(nèi)斂、等級分明、不善變通的保守性特征。
2017年5月15日發(fā)布的《中國式家庭情感表達方式》調(diào)查報告中,將家庭情感表達方式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包括家庭關(guān)系中夫妻、同輩、親子、代與代之間的雙向情感互動,情感表達方式包括口頭言語、肢體語言、行為等層面。[2]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關(guān)鍵作用的父母對子女的情感表達是本研究的關(guān)注點。父母情感表達即父母通過言語、行為等方式來表達和傳遞對子女情感的過程。[3]
父母情感表達是兒童對自己情感最初表征的基礎(chǔ)[4],不僅會影響兒童自身的情感表達模式[5],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方式[6]。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父母應“嚴慈相濟”,體現(xiàn)了父母應對子女進行恰當情感表達的重要性。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lián)新一屆領(lǐng)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fā)展?!奔彝ゼ医碳绎L建設不僅關(guān)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幸福,更關(guān)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家庭建設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父母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對于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研究較少,對在社會轉(zhuǎn)型中所凸顯的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結(jié)合當前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嘗試對中國父母情感表達保守性特征進行梳理,在分析其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基礎(chǔ)上,針對性地提出優(yōu)化建議,以促進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方式的調(diào)整,守護兒童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二、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
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方式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含蓄內(nèi)斂、等級分明、不善變通的保守性特征,這些保守性特征從情感表達的方式、身份、時空上可以細分為隱蔽性、等級性與僵化性特點。
(一)情感表達方式的隱蔽性
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方式的隱蔽性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情感表達的方式較為內(nèi)隱、隱晦。[7]這種隱蔽性的情感表達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表達較少的隱性表達,父母傾向采用暗示、隱喻或非言語的方式向子女表達愛,即人們常形容中國父母的“做得多說得少”“羞于說愛”。中國人普遍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愛,父母們也不好意思將對子女的愛說出口[8],談及此類“默默的愛”,生活中的案例比比皆是,如父母滿房間幫孩子打蚊子,父母著急帶發(fā)高燒的孩子去醫(yī)院……[9]另一種則是“擲地有聲”的顯性表達。不知從何時起,那些古時對不服管教之人以木棍抽打的刑罰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的中國家庭教育經(jīng)驗:“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成禍害”。[10]這種愛的扭曲表達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父母情感表達的隱蔽性。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會使得愛意被隱蔽,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真正關(guān)懷。
(二)情感表達身份的等級性
中國父母情感表達身份的等級性主要是指孩子與家長的身份等級差異,父母主導對子女的情感表達,將自己的觀念強加于子女,而子女沒有說話的權(quán)利。[11]這種等級性的情感表達特征可追溯到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孝道思想強調(diào)的“君臣父子”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在家庭中表現(xiàn)為下對上、卑對尊的單向性服從,父母為尊為長,永遠在子女之上。[12]有研究指出,父母作為長者,他們比孩子有更多的經(jīng)驗;作為強者,他們比孩子有更大的權(quán)力。也有研究者通過個案解讀的方式指出了家庭情感表達中的等級特點,等級高的父母制定規(guī)則,等級低的孩子執(zhí)行規(guī)則。[13]中國父母行使權(quán)力和發(fā)揮影響力最值得反思的形式是“為你好”的綁架式表達。[14]即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其控制的欲望遮蓋了孩子的內(nèi)心需要,成了孩子發(fā)起抗議時脫口而出的口頭禪。[15]此外,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nèi)”觀念的影響,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父親應該負責賺錢,而將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孩子的教育交給母親負責,久而久之形成了“父親缺位”的現(xiàn)象,使得父親與孩子在情感上表現(xiàn)為疏離、缺乏交流,或是以暴力方式管教[16],等級性的表現(xiàn)更加明顯。同時,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意和情感表達可能存在天然差異,這種不統(tǒng)一帶來的等級性可能會使孩子感到困惑。[17]
(三)情感表達時空的僵化性
中國父母情感表達時空的僵化性是指父母單向給孩子灌輸各種思想或行為的方式,親子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情感表達較為固定不變。[18]在時間上,情感表達的僵化性是指隨著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父母未能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及時調(diào)整情感表達的方式或內(nèi)容。如,父母對子女從小進行言行舉止等各方面的嚴格要求,不會采用循循善誘的表達方式,導致子女很少體驗到父母溫暖的情感表達。[19]為了保證教育有成效,父母往往會進行強制性要求,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未能達到要求,便會給予嚴厲懲罰。[20]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并沒有做到根據(jù)兒童年齡的發(fā)展而靈活變通,因而表現(xiàn)出了時間上的停滯。在空間上,情感表達的僵化性是指父母的情感表達在不同場合的不變通性。因中國人傳統(tǒng)交際行為的含蓄、不喜在人前表達情感的特點[21],很多父母不管是在家庭內(nèi)部還是在其他場合,都不會外放地向孩子表達關(guān)心與愛護。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能不注意具體情境,會當著外人的面指責、甚至打罵兒童,這實際上是對兒童自尊心的巨大傷害,不利于親子間的情感交流。[22]
不可否認,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對孩子的發(fā)展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辯證影響。在積極影響方面,如情感表達方式的隱蔽性能提高孩子情緒的自我處理能力,情感表達身份的等級性能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情感表達時空的僵化性能促進孩子做到一定的換位思考等。而本研究的核心是圍繞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對兒童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及其優(yōu)化路徑進行分析。
三、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保守性特征對兒童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23],許多有關(guān)個體發(fā)展的理論都明確指出,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24],家庭中父母的情感表達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影響。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隱蔽性、等級性、僵化性的保守特點會對孩子的安全感、親密關(guān)系、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錯誤感知父母的愛,導致缺乏安全感
無論是“含蓄委婉”還是“打是親罵是愛”的隱蔽的情感表達方式,都可能會使孩子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從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認知基礎(chǔ)上的[25],父母與孩子因人生閱歷之差,認知水平與認知視角有著天然的差異。有時父母這種含蓄的愛的表達在孩子眼中就容易變成“冷漠”或“爸爸媽媽不愛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指當個體從焦慮和恐懼情緒中脫離出來而產(chǎn)生的那種自由、自信的心理感受,表現(xiàn)為個體在當前和未來各種心理需要都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感覺。[26]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于幼年時期父母的照顧,具體表現(xiàn)為面對生活情境時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27],年幼的孩子亟須父母簡單直接的愛,用以抵擋環(huán)境中的“危險”,在孩子非黑即白的世界中[28],容易將父母隱蔽含蓄的愛誤解為父母不愛自己。這種對父母是否愛自己的不確定感與不可控制感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進而對自己和世界產(chǎn)生懷疑。尤其是顯性而扭曲的情感表達方式,對孩子安全感的影響更大。近幾年,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行體罰之實而釀成悲劇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這種表達方式下,孩子是否能成才暫且不說,可以推斷的是其在棍棒底下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并會產(chǎn)生對“爸媽是否愛我”的反芻、懷疑[29],進而導致安全感缺乏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
(二)難以建構(gòu)親密關(guān)系,導致不安全依戀
親密關(guān)系的廣義概念泛指人與人之間持續(xù)存在的親近而密切的人際互動,包括親子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30]孩子最早接觸的親密關(guān)系便是親子關(guān)系。親子間的親密關(guān)系相比其他親密關(guān)系更多地關(guān)注代際間縱向的情感關(guān)聯(lián)[31],強調(diào)跨代際的互相理解和情感共享。親密關(guān)系注重平等和主觀體驗,指向的是人與人之間在情感層面的平等交流和關(guān)心以及認知層面的相互了解和認同,親子間的親密關(guān)系也不例外。[32]親子雙方若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guān)系,需要雙方在情感和認知上進行互動、了解以及認同,即需要父母與子女間的雙向奔赴。而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等級性特點默許了父母與子女的地位天然不平等,父母強勢的愛的給予,沒有平等,也沒有互動,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導致良好的親子親密關(guān)系建構(gòu)困難。
等級性特點不僅會影響親子間的親密關(guān)系,也會令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依戀。依戀最初指代的是嬰兒與其主要撫養(yǎng)者之間形成的特殊情感聯(lián)結(jié)。[33]后來,這一理論也拓展到了成人關(guān)系領(lǐng)域。依戀之父鮑爾比對不同依戀類型進行分析,認為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個體更容易在長期壓力、負性情緒等問題的影響下,產(chǎn)生身心健康問題;而安全型依戀能夠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主動對外部環(huán)境進行探索與適應,從而減少個體在身心問題等方面的消極體驗。[34]孩子的依戀類型由其先天氣質(zhì)、早期主要撫養(yǎng)者的照料質(zhì)量以及家庭氛圍所塑造,其中父母的情感表達在家庭氛圍中又占有重要地位。[35]情感表達的等級性特征會給孩子制造出疏遠、拒絕的家庭氛圍感,潛移默化地加大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戀類型的風險。[36]而不安全依戀不僅會影響親子間的親密關(guān)系,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友情、愛情等其他親密關(guān)系的建立與穩(wěn)定。[37][38]
(三)缺乏有效溝通,導致心理行為問題滋生
學界廣泛認可的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子女通過信息、觀點、情感或態(tài)度的交流,達到增強情感聯(lián)系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過程”。[39]親子溝通不只是信息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父母僵化不變的情感表達會使得親子之間的溝通之橋難以被穩(wěn)固地架起。父母依據(jù)對孩子形成的刻板印象,不由分說、不分場合地指責孩子,會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40],使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同時,低質(zhì)量的親子溝通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更多的心理問題。[41]不善于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父母,難以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之間容易產(chǎn)生沖突與隔閡,進而導致子女產(chǎn)生恐懼、焦慮不安的情緒體驗。[42]同時,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良的親子關(guān)系也會對孩子的多動癥狀和同伴交往等問題產(chǎn)生顯著的不良影響。[43]
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僵化性也常常表現(xiàn)在撫養(yǎng)孩子方面崇尚使用高要求的專制型方法[44],即采用強制手段逼迫孩子服從規(guī)定,并常常對孩子表現(xiàn)出負面的情緒反應,缺乏有效的親子溝通。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尊自信,極易發(fā)脾氣,同時隨著其身心的發(fā)展,對父母的逆反敵對心理滋生,試圖脫離父母的掌控,并且在同伴交往中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45]
四、平衡優(yōu)化中國父母情感表達保守性特征的路徑選擇
(一)靈活運用表達方式,平衡顯性與隱性
長久以來,求穩(wěn)、好靜、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深入中國人的靈魂深處[46],中國父母也順理成章地形成了較為含蓄、隱蔽的情感表達方式。隱性的情感表達雖然不夠直接,但倘若運用得好,比直接表明心意更耐人尋味。[47]與此同時,雖然中國父母的情感表達較為內(nèi)隱含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親子之間就沒有“愛”。[48]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情感表達效果中,語言內(nèi)容占7%,語音語調(diào)占38%,其他的表情等非語言行為占55%。[49]所以,除了直白的語言表達,在表達時是否真心實意也能通過語音語調(diào)傳遞出來。另外,其他非言語行為是表達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情感觸摸是一種表達愛與關(guān)心的有效方式。但因東方文化背景下含蓄的情感表達,再加上孩子的逐漸長大獨立,情感觸摸在中國家庭中較為少見。[50]家長需要注意親子溝通的語氣,并從具有最少負擔的觸摸開始,一步步拉近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比如溫暖的懷抱、溫柔有力的輕拍肩膀、與孩子牽手或是握手、請孩子幫忙捶背按摩。父母也可通過寫表達心意的信,或者使用好微信聊天等方式,給孩子發(fā)送愛心、大拇指、微笑、鮮花等具有贊美、鼓勵、關(guān)心等正向情感的表情包,適當點贊與評論孩子的朋友圈動態(tài),表明對孩子的關(guān)注。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應從其幼年期開始并持續(xù)終身,使之成為親子間的習慣,讓習慣性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代際之間進行有效傳承。
當然,無論是顯性的言語表達還是隱性的非言語表達,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言都很重要,具體要加強哪一方面,可以根據(jù)不同家庭的情況和親子雙方的個性特點進行調(diào)整,做到穩(wěn)定而持之以恒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二)調(diào)整不平等的心態(tài),平衡身份與角色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父母在子女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子女聽從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反之則是“大逆不道”。[51]家長控制著孩子的一切,包括行為與情感,并富有侵略性地將這些控制加之于各種情境。[52]這種等級性的情感表達會影響孩子親密關(guān)系與依戀關(guān)系的發(fā)展。因而,父母需要調(diào)整親子間的不平等心態(tài),保持身份與角色的平衡。
身份,在法學上指自然人在團體或社會體系等穩(wěn)定關(guān)系中所處的地位;在社會學上指社會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資格,也指受人尊敬的地位。身份的地位屬性賦予了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暗匚弧庇懈叩椭?,高低即透露著親子的不平等。父母與子女除了養(yǎng)育與被養(yǎng)育的關(guān)系外,父母在家庭中還扮演著各種角色,是孩子的溫暖陪伴者、學業(yè)引導者、沖突調(diào)停者[53]以及榜樣示范者[54]。角色是指人們對某個身份的人期望的一系列行為模式。[55]簡單來說,父母的各種角色是指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主動學習并有意識練習與扮演的并隨著孩子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行為。
“父母”身份具有隨著孩子誕生而來的自然屬性,但是父母的角色則具有后天學習的社會屬性。父母需要學習如何扮演好孩子陪伴者的角色,在情感表達上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尊重與平等對待,與孩子自然地交流、談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煩惱,讓孩子感覺到與父母相處的輕松自在;父母需要學習如何扮演好孩子引導者的角色,在情感表達上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與孩子商討下一步如何走,讓孩子在體會到父母堅實依靠的同時做出自己的決定……總之,父母需要在承擔“監(jiān)護人”身份、盡好撫養(yǎng)孩子義務的同時,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靈活地扮演好社會期待的各種角色,學會正確合理的情感表達,在互動中建立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親子關(guān)系。
(三)積極學習,自我賦能,平衡僵化和變通
情感表達的時空僵化性會影響親子間的有效溝通,進而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父母缺乏養(yǎng)育孩子的知識與能力,不能隨著孩子年齡階段的增長和互動情景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知識主要指兒童發(fā)展知識或養(yǎng)育知識,包括父母對如何滿足兒童生理、身體、社會情感發(fā)展需要的認識。[56]當養(yǎng)育知識缺乏或不夠準確時,父母無論低估還是高估兒童的發(fā)展能力和能力獲得時間,都會阻礙兒童的健康成長。[57]因此,父母需要補充兒童發(fā)展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知道兒童發(fā)展不同階段的心理特性,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對孩子情感表達的方式,以適配孩子各階段的心理發(fā)展需要。
能力主要指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根據(jù)當時情景所做出的有利于良性關(guān)系建構(gòu)與問題解決的即時情感表達方式。美國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對溝通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她將人與人的溝通歸納為三個要素:自己、他人、情境。其中,表里一致型的溝通關(guān)注到了這三個要素。[58]表里一致型的溝通既重視尊重自己和他人,也關(guān)注彼此身處的情境,這是最理想的溝通方式。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是平衡好孩子的年齡特點與當時情景,避免不顧及孩子年齡或滯后或超前的表達方式。要達到上述平衡,需要家長們不斷學習,自我賦能,提升教育敏感性;同時,要主動和孩子一起討論,在復盤反思中不斷提升適切的情感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奚文燕.論近代社會轉(zhuǎn)型中的女子教育觀念變遷[J].文化學刊,2022(8):147-150.
[2] 全國婦聯(lián)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歐派家居集團.中國式家庭情感表達方式調(diào)查報告/女性生活藍皮書(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75.
[3] 樊辰煜,溫馨,鄔雨晴.中學生沉迷網(wǎng)絡游戲的影響因素——聚焦自控力和家庭親密度及情感表達[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31):163-164,178.
[4] 威廉.心理治療中的依戀——從養(yǎng)育到治愈,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65.
[5][7][14]戴子涵.關(guān)照兒童情感社會化的家庭情感表達:問題及應對[J].少年兒童研究, 2022(8):5-15
[6] 崔元浩.母愛無邊養(yǎng)育有度——給孩子一個不卑不亢不糾結(jié)的人生[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54.
[8] 崔桂英.愛從表達開始[J].中國德育,2012,7(10):61-62.
[9] 朱曼.讓德育教學樸素一點——《父母默默的愛》教學案例[J].新課程(中),2019(12):232.
[10] 柴學琴.淺談“棍棒教育”[C]//中國當代教育文集(十二卷).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03:1.
[11] 方弱蘭.從獨白到對話:親子關(guān)系的構(gòu)建[J].教育探索,2023(6):12-17.
[12] 黃建中.關(guān)于中國孝道文化的思辨[J].文學教育(下), 2013(10):118-120.
[13] 劉霞.家庭等級文化下的情感表達[J].生活教育,2014 (11):123-125.
[15] 林水.光有好心是不夠的[J].中國公路,2019(2):104.
[16] 米旭,楊廣柱,劉勇.父親缺位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探析[J].辦公室業(yè)務,2023(10): 68-70.
[17] 黃冰,鐘詩華,丘鈺瑩,等.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20(23): 142-143.
[18] 辛云卿.中國傳統(tǒng)家庭兒童心理成長語境及其未來發(fā)展導向[D].魯東大學,2014:47-59.
[19] 王兵.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解體及其對現(xiàn)代教育的挑戰(zhàn)[D].湖南師范大學,2017:24-29.
[20] 李紅敏.中國傳統(tǒng)家訓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 2011:9-19.
[21] 范曉倩.漢語國際教育口語課型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88-192.
[22] 劉江濤.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現(xiàn)狀分析與創(chuàng)新探究[J].新智慧,2022(15):72-74.
[23] 方雙虎.家庭環(huán)境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的影響[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99-103+139.
[24] 鄧林園,方曉義,伍明明,等.家庭環(huán)境、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3): 305-311.
[25] [47] 史曉宇.中華文化的含蓄之美[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3): 90-93.
[26] 李歡. 初中生安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guān)系: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及干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3:21-41.
[27] 吳秀晴.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對考試焦慮的影響:安全感和欽佩競爭自戀人格的中介作用[D].天津師范大學,2023:3-4.
[28] 藺秀云,徐守森.親子溝通必讀99法[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6:211.
[29] 劉金花.嬰幼兒心理教育[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3:148.
[30] 白智敏,永春.親密關(guān)系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5):166-167.
[31] 閻云翔,楊雯琦.社會自我主義:中國式親密關(guān)系——中國北方農(nóng)村的代際親密關(guān)系與下行式家庭主義[J].探索與爭鳴,2017(7):1,4-15.
[32] 沈亦漪.論父母權(quán)利的道德基礎(chǔ)[D].華東師范大學, 2023:42-43.
[33]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M]. New York:NY: Basic Books:1969.
[34] BOWLBY J. Cognition and psychotherapy[M]. New York:Plenum Press,1985:181-200.
[35] 張金榮.影響兒童依戀風格形成的因素述評[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71-74.
[36] 崔亞平,許玲.兒童不安全依戀研究綜述[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5):107-110.
[37] 陸瑜芳. 在情感歷程中獲得成長:大學生心理成長密碼[M].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 196.
[38] 顏剛威.成人依戀的研究綜述[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8(4):49-51.
[39] EPSREIN B, BISHOP D, RYAN C, et al. The McMaster model view of healthy Family Functioning.Normal Family processes[M].NewYork /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3.
[40] 宋振財.家庭教育的九大誤區(qū)[M].長春: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20: 89.
[41] 楊承瑞,盧富榮.親子溝通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界,2020(5): 72-73.
[42] 姜飛.原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23(10):195-197.
[43] 姚婷婷,王鋒,周旭東.父母外出及親子溝通對城鎮(zhèn)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23(1):41-45.
[44] 史慧靜.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7.
[45] 李俊清.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的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2):109-112.
[46] 楊艷.中國人的雙重性格:含蓄內(nèi)斂與開放熱情[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6):118-119.
[48] 吳程玉.中國式親情——親人之間不說“愛”[J]. 青年文學家,2017(11):166-167.
[49] 李麗芬.生動的表情準確的表達[J].閱讀與鑒賞,2010 (12):55-56.
[50] 楊雪,朱旭.情感觸摸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22(12):2789-2798.
[51] 佚名.中國父母不妨聽聽子女的[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5(6):42.
[52] 孫麗麗.關(guān)注親子關(guān)系中的不平等——日本兒童的共浴情感交流對我們的啟示[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09(11): 26-27.
[53] 楊仙菊.家庭教育話語中父母話語實踐與語用身份建構(gòu)研究[J].外語研究,2021(2):43-49.
[54] 陳競芳.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定位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93-94.
[55] 張君.職場友誼對員工親社會謊言的影響[D].浙江工商大學,2022:2-3.
[56] BORNSTEIN M H, COTE L R, HAYNES O M, et al.Parenting knowledge:Experiential an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in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of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6):1677-1693.
[57] 蘭茜.母親育兒焦慮與幼兒問題行為的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22:1-5.
[58] 薩提亞.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61-66.
An Analysis of the Conserv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Parents and Pathways to Achieve Balance and Optimization
ZHANG Yiwen NI Rui YIN Fei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parent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However, their conservative traits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ree conser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y Chinese par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is article, namely: concealment, hierarchy, and ossification.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hese traits on children’s sense o5NgZe1JC4YJqt7uHStum+A==f security,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we propose three pathways to achieve balance and optimization, namely, flexibly using expression methods to balanc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mmunication, adjusting the mentality of inequality to balance identity and roles, and actively learning self-empowerment to balanc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Keywords: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Parents; Conservative Characteristics; Pathways to Achieve Balance and Optimization
(責任編輯:李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