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態(tài)平衡問題是高中物理力學部分的重點和難點,涉及力的合成與分解、平衡條件的應用等知識.本文通過對常見題型的解析法、矢量三角形法和相似三角形法等多種解題方法的研究,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動態(tài)平衡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和解題技巧.
【關鍵詞】高中物理;動態(tài)平衡;解題技巧
1 運用解析法求解動態(tài)平衡問題
例1 如圖1所示,輕繩1兩端分別固定在M、N兩點(N點在M點右上方),輕繩1上套有一個輕質的光滑小環(huán)O,質量為m的物塊P通過另一根輕繩2懸掛在環(huán)的下方,處于靜止狀態(tài),∠MON=60°.現(xiàn)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緩慢拉動物塊,直到輕繩2與MN連線方向垂直.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施加拉力F前,輕繩1的張力大小為33mg.
(B)物塊在緩慢移動過程中,輕繩2的延長線始終平分∠MON.
(C)物塊在緩慢移動過程中,輕繩2的張力可能先增大后減?。?/p>
(D)物塊在緩慢移動過程中,輕繩的張力一直增大.
解析 施加拉力F前,以小環(huán)O為對象,受到輕繩2的拉力等于物塊P的重力mg,豎直方向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2T1cos30°=mg,解得輕繩1的張力大小為T1=33mg,故(A)正確.
物塊在緩慢移動過程中,以小環(huán)O為對象,由于小環(huán)O兩側輕繩1的張力大小總是相等,則小環(huán)O兩側輕繩1的張力合力沿∠MON的平分線,根據(jù)受力平衡可知,輕繩2的延長線始終平分∠MON,故(B)正確.
物塊在緩慢移動過程中,輕繩2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逐漸增大,以物塊為對象,根據(jù)受力平衡可得T2cosθ=mg,可知T2=mgcosθ,可知輕繩2的張力越來越大,故(C)錯誤,( )正確.
2 運用矢量三角形法求解動態(tài)平衡問題
例2 如圖2所示,在同一豎直平面內,有一質量不計的桿AO,長為R,可繞A點自由轉動.用輕繩在O點懸掛一個重為G的物體;另一根輕繩一端系在O點(O點為圓弧的圓心),一端系在圓弧形墻壁上的C點.在該繩端點由C點沿圓弧CB逐漸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保持OA與地面的夾角θ不變,則繩OC的拉力TC、桿AO對O點的彈力NA、豎直繩的拉力T的變化情況是( )
(A)NA逐漸減小. (B)NA逐漸增大.
(C)T不變. (D)TC先減小后增大.
解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物體受力平衡,則拉力等于物體重力G,故豎直繩的拉力T不變,再對O點進行分析,O點受繩子的拉力大小為G、OA的支持力N及OC的拉力TC而處于平衡,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對N和OC繩上的拉力TC求合力,其合力與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在OC上移的過程中,三角形的一個邊保持不變,三角形發(fā)生圖中所示變化,N和OC繩的拉力TC的合力與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則在OC繩端點上移的過程中,桿AO對O點的彈力N逐漸減小,即NA逐漸減小,TC先減小后增大.故(A)(C)(D)正確.
3 運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動態(tài)平衡問題
例3 如圖4所示,四分之一圓柱體P放在水平地面上,右側與一塊固定的豎直擋板Q接觸;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個大小可忽略的定滑輪A,一根輕繩跨過定滑輪,一端和置于圓柱體P上的小球(質量為m)連接,另一端系在固定豎直桿上的B點,一鉤碼(質量為m0)掛在AB間的輕繩上,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計一切摩擦.若在鉤碼下方再加掛一個鉤碼,整個裝置再次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小球依然處于圓柱體P上,則此時與先前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相比( )
(A)輕繩的張力減?。?/p>
(B)P對小球的彈力增大.
(C)P對Q的壓力增大.
(D)P對地面的壓力減小.
解析 小球受重力mg,P對它的支持力N以及輕繩對它的拉力T,其受力如圖5所示.由相似三角形可知mgAO=NR=TL,其中,R為四分之一圓柱體的半徑,L為定滑輪左側輕繩的長度,在鉤碼下方再加掛一個鉤碼,鉤碼下移,小球將沿圓柱體上移,小球再次靜止時,由于AO,mg,R不變,L減少,則N大小不變,T減小,即輕繩的張力減小,P對小球的彈力大小不變,(A)正確,(B)錯誤.
以小球和P為整體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可得FQP=Tsinθ,θ為定滑輪左側輕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由于T減小,θ減小,可知Q對P的支持力減小,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知P對Q的壓力減小,(C)錯誤.
以圓柱體P為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豎直方向受力平衡可得N地=mPg+N′sinα,α為小球對圓柱體P壓力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由于N′大小不變,α增大,可知地面對P的支持力增大,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可知P對地面的壓力增大,(D)錯誤.
4 結語
高中物理動態(tài)平衡問題的解題技巧多種多樣,需要學生根據(jù)具體問題靈活選擇.在解題過程中,要認真進行受力分析,明確力的變化情況,選擇合適的解題方法.通過大量的練習和總結,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和物理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