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象”“神”是我國古典舞蹈理論中的重要范疇與核心概念,也是古典舞藝術審美呈現(xiàn)的重要元素,因此探討三者的關系與應用可以實現(xiàn)古典舞的精彩演繹。本文首先梳理了“形”“象”“神”的內涵及其三者之間相互融通、逐層超越的關系,然后分析了“形”“象”“神”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具體體現(xiàn),認為“形”是中國古典舞的外在表現(xiàn),是動作語言;“象”是古典舞的舞臺形象與舞蹈意象,是對“形”的超越;“神”是古典舞表演的最高境界,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形神理論;中國古典舞;形象塑造;“形”“象”“神”
在我國的舞蹈藝術領域,中國古典舞憑借自身獨特的文化意蘊彰顯出東方古典韻味,極具有吸引力。[1]中國古典舞脫胎于京劇、昆曲中的舞蹈形式,繼承了戲劇舞蹈的基本元素,蘊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具有剛柔并濟、圓潤細膩和形神融通的藝術特點,是中國舞蹈邁入嶄新階段的重要標志?!靶巍薄跋蟆薄吧瘛笔枪诺湮杷囆g中的核心范疇,三者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共同指向中國古典舞的審美創(chuàng)生。例如,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古典舞蹈演員要做到內外統(tǒng)一,即通過外在的舞蹈動作表達內在的神韻之美?;诖?,本文以中國古典舞為研究對象,在理清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脈絡基礎之上,聚焦古典舞的“形”“象”“神”等核心概念,結合古典舞中的形象塑造深度探討“形”“象”“神”之間的關系,挖掘古典舞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一、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概述
舞蹈是基于人體為載體的表現(xiàn)性藝術,是人類情感通過肢體語言傳遞出來的藝術樣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內容。而中國古典舞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對舞蹈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具有獨特的東方古典韻味,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是我國“形神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一)中國古典舞的內涵
“古典”一詞最早來源于西方,意為“典范”的意思。在中國文化中“古典”有兩個含義:一是古老的;二是典雅的。中國古典舞就是古老而典雅的舞蹈的統(tǒng)稱,是對中國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繼承與彰顯,并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和民族審美的舞蹈樣式。中國古典舞至今沒有定論,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古典舞的出現(xiàn)離不開中國戲曲藝術的土壤,戲曲中的舞蹈樣式奠定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雛形,之后借鑒西方其他優(yōu)秀的舞蹈元素,再結合中國文化獨特的土壤,中國古典舞藝術由此應運而生?!爸袊诺湮琛币辉~最早由歐陽予倩先生提出,最初指的就是京劇、昆曲中的舞蹈內容,之后這一概念逐漸被接受。20世紀50年代的古典舞指的是以傳統(tǒng)戲曲為基礎,結合中國美學內容,形成剛柔并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等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舞蹈作品。[2]當d40c29127fe0dfe308711cd941e04ae7然,作為一種發(fā)展的藝術樣式,中國古典舞分為“歷史”與“當下”兩種形式。[3]“歷史形態(tài)”指向的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舞蹈內容,以其多元的樣態(tài)廣泛存在于古典的文學、繪畫和造像等藝術之中,其中動態(tài)的舞蹈則進入到戲曲藝術領域;“當代形態(tài)”指向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老一代舞蹈藝術家融合中國傳統(tǒng)舞蹈及西方芭蕾等舞蹈元素內容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獨具中國美學的舞蹈范式,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性與民族性。
(二)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脈絡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典舞的歷史形態(tài)悠久,發(fā)端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及生活之中,是古代勞動人民情感的載體和精神寄托。早在我國的夏商時期就出現(xiàn)了供上層貴族享樂的舞蹈樣式“侈樂”,是上層人民奢侈生活的見證,到了周朝雅樂等出現(xiàn),由此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樣態(tài)及審美范式。秦漢時期,男子樂舞及女子樂舞的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陽剛與輕柔的雙向之美,與此同時各種物器與舞蹈藝術的融合,將傳統(tǒng)的舞蹈藝術發(fā)展引向一個新的方向。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tǒng)舞蹈朝著南北兩派繼續(xù)發(fā)展,北方舞蹈雄渾大氣;南方樂舞清雅亮麗,并孕育出清商樂舞蹈,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新領域。隋唐時期,中國表演性舞蹈藝術發(fā)展到了頂峰,不僅上層統(tǒng)治階級喜好舞蹈,平常百姓也能夠沉浸在豐富的舞蹈文化氛圍之中,同時這個時期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劇,為中國傳統(tǒng)舞蹈藝術注入更多的血液與活力。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的舞蹈理論也更加得豐富與完善,中國傳統(tǒng)舞蹈藝術朝著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到了宋代,中國傳統(tǒng)舞蹈藝術呈現(xiàn)“雅俗共賞”的特點,由隋唐的雍容華貴轉向清雅雋永,并隨著市民文化的興盛,將舞蹈藝術引向戲曲與民間歌舞中。循著宋朝舞蹈發(fā)展的軌跡,元明清三代將傳統(tǒng)舞蹈藝術繼續(xù)在戲曲等領域推進,最終奠定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范式。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舞蹈藝術家們將中國傳統(tǒng)舞蹈與西方現(xiàn)代舞蹈藝術融合,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與審美訴求,將各種舞蹈理論融入其中,構建新的“中國古典舞”藝術樣式。
二、“形”“象”“神”的內涵及關系探討
(一)“形”和“神”的內涵及關系
形神之辨,自古有之。所謂“形”即外在的物質性,是實際存在的事物;“神”則是由“形”而體現(xiàn)的事物的內在本質。先秦時期,形神之辨主要體現(xiàn)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道器之論”。例如,形而上者為“道”,表示事物的發(fā)展與生長過程;形而下者為“器”,強調事物由內而外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兩者相輔相成。至漢代,形神關系傾向于“傳神寫照”;及至唐宋,“重神而輕形”成為主流審美觀,如中國傳統(tǒng)寫意畫重視意蘊美;明清時期傾向于“斟酌于形神之間”[4]。這也是形神關系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xiàn)。除了哲學與美學層面的闡述,形神關系還體現(xiàn)于藝術層面,如舞蹈、音樂、繪畫、書法等。
舞蹈藝術中的形神關系,“形”即外在的、直觀的、可視化的舞蹈動作與形態(tài),是構成舞蹈的藝術語言,也是表現(xiàn)作品神韻的基礎載體。盡管如此,舞蹈藝術的魂卻在于“神”的傳達,如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舞蹈形象的思想情感。換言之,有神無形,形尚可求;有形無神,則止于形。可以說,沒有“形”便沒有舞蹈;沒有“神”舞蹈便沒有生命力,只有形神兼?zhèn)洳拍荏w現(xiàn)舞蹈藝術的魅力。
(二)“象”的內涵及作用
在以“形”達“神”的過程中,“象”是兩者之間的紐帶,是一種超越“形”的表達媒介,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言不盡意,圣人立象已盡意”,如古詩詞、傳統(tǒng)書法、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意象”,而中國古典舞中的“象”即舞蹈形象與舞蹈意象??梢?,“象”有“有形”與“無形”之分,如舞臺上塑造的穆桂英、楊貴妃等人物形象;如程式化動作所營造的策馬長鞭的舞臺意象。因此,“象”可以囊括諸多可見與不可見的事物。
(三)“形”“象”“神”的融通關系
盡管“形”“象”“神”的內涵與作用不同,但三者之間是逐層遞進且相互融通的關系。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書法、詩詞,還是中國古典舞,都包含“形”“象”“神”三個層面,且具有逐層超越的意義關聯(lián)。例如,“形”在中國古典舞中處于基礎層,即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與外在形態(tài),是舞蹈藝術的基礎語言;“舞蹈形象”與“舞蹈意象”是對“形”的超越;而“舞蹈神韻與意蘊”則是對“象”的超越。換言之,中國古典舞的完成過程是由形入象,然后經象達神的過程。經典的中國古典舞均具有扎實的舞蹈動作、立體的舞蹈形象與舞蹈意象、韻味無窮的舞蹈意蘊三個層面。
三、中國古典舞形象塑造過程中“形”“象”“神”的體現(xiàn)
中國古典舞是傳統(tǒng)藝術審美觀的經典代表,蘊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其中,塑造舞臺形象是古典舞的基本目標,而形象的塑造既要立足舞蹈本體“形”,符合古典舞的藝術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也要超越形與象傳達出舞蹈作品的“神”。
(一)古典舞的“形”:以舞蹈肢體動作為基礎
在中國古典舞中,“形”即舞者的肢體動作,是舞者與觀眾溝通的媒介,如舞蹈的動作、造型、舞姿等。但是,無論是動作還是造型,都經過了“藝術化”處理,都要滿足古典的審美觀或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特點,而非簡單的生活動作或概念動作。[5]因此,中國古典舞的“形”需要具備幾個必要條件。第一,要體現(xiàn)古典審美觀或具備傳統(tǒng)舞蹈特點。比如圓場、按掌和山膀等中國古典舞中獨特的步伐和風火輪、云間轉腰、提沉沖靠等典型舞蹈動作等。第二,中國古典舞的“形”需經過專業(yè)訓練方能熟練且規(guī)范掌握。這是因為,古典舞的基本舞姿或典型動作是由各種動作的有機組合而成,倘若沒有持之以恒的專業(yè)訓練,那么舞蹈動作便沒有藝術表現(xiàn)力,沒有藝術表現(xiàn)力也就不可能塑造經典的舞臺形象與意象。第三,中國古典舞中的舞蹈動作必須具備可表達性,即“形”要能夠服務于“神”,而不是無意義的動作表演。以古典舞《月上中秋》中的“形”為例,演員婀娜多姿的舞蹈動作以及一顰一笑,無不彰顯著古典的審美觀念。例如,當演員做出180度的旁腿控制,既體現(xiàn)了對古典舞蹈動作的熟練程度,也為接下來“少女月下漫游”的場景鋪墊好動作基礎。同時,縱觀整個舞蹈動作,既包括古典舞對“圓”的追求,也包括xNideLrxM4C5FApd+BA4ml/51IFSA97plzjN9mR7lGU=“欲下先上”式的動作規(guī)律,如演員擰身站立后迅速吐氣回身下蹲的動作,在輕重緩急、高低起伏中彰顯了古典舞的藝術魅力。
4b9z6Nxifr6Jj4LVxKsW+hkZgGKVxvUMnvqfVrMSAHY=綜上而言,在中國古典舞表演的過程中,“形”是基礎與前提,既要為形象塑造與舞蹈意蘊服務,也要有自身的審美價值,如舞蹈演員通過艱苦專業(yè)的訓練而展現(xiàn)出的動作同樣是吸引觀眾眼球的關鍵??偠灾瑳]有具備中國古典審美觀的“形”,就無法為接下來的形象塑造與傳神表達服務。
(二)古典舞的“象”:以“形”塑造舞臺形象
如上述“形”與“象”的超越關系,“形”是古典舞的外在表現(xiàn),而“象”則是對“形”的超越。“象”不僅具有古典舞外在的“形”,而且具有完整內容,是超越了“形”的內容表達,即通過“完整的形顯現(xiàn)為象”。因此,在塑造舞臺形象時,必須先從具備古典審美趣味的“形”入手,然后經由“象”的內容表達來塑造形象。
“象”的內容性表達不僅要通過連貫性動作完成情節(jié)、情境以及形象的演繹,同時還要嵌入舞蹈編導或演員的主觀情感,而不是單純的動作表達??梢姡跋蟆痹谥袊诺湮璧副硌葜邪l(fā)揮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價值,需具備概括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第一,概括性是指要展現(xiàn)完整的舞蹈動作—— “形”,也要內蘊編導與演員的主觀情感,還要體現(xiàn)生活內容或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內容。以古典舞《木蘭歸》為例,該作品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內容,而人物“木蘭”即作品的“象”,表現(xiàn)了木蘭的英雄氣概以及作為女子的兒女情懷。例如,演員的外在形象以及剛勁有力的動作組合可體現(xiàn)其英雄氣概;具備中國古典審美意蘊的圓、傾、擰等動作語言則體現(xiàn)了木蘭的兒女情懷,這兩個特點就是編導要表現(xiàn)的“巾幗英雄”形象。可見,“象”具有對生活、動作、情感的概括性。第二,形象性是指古典舞要能夠在觀眾腦海中呈現(xiàn)出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或舞臺意象。因此,舞蹈演員的動作只是表達“象”的一種手段與途徑。以經典古典舞《飛天》為例,通過舞蹈演員的表演,要能夠使觀眾在腦海中勾勒出飛天仙女這一生動立體的舞臺形象。通過演員手中的長綢以及S型曲線、三道彎姿態(tài)等動作語言,要使觀眾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個祥和、安靜、美麗、善良的飛天仙女形象,要體現(xiàn)編導塑造飛天女神形象的創(chuàng)作意圖。當然,除了經典的歷史人物形象,“象”還可以指舞臺意象,如《愛蓮說》中用于托物言志的舞臺意象“蓮”,是編導、演員將主觀情感與客觀之物有機結合的“象”,有助于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從而實現(xiàn)兩者的情感共鳴。第三,情感性是指古典舞表演過程要富有思想性與情感性。一方面,“象”要體現(xiàn)出編導的創(chuàng)作意圖;另一方面,“象”要體現(xiàn)舞蹈演員對人物形象或作品內容的精準把握,方能塑造典型的舞臺形象與意象。這就要求舞蹈演員仔細揣摩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點,然后通過古典舞的動作語言實現(xiàn)表情達意的目的。
(三)古典舞的“神”:以“象”傳達舞蹈意蘊
古典舞中的“神”恰似古詩詞中的意境,能夠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古詩詞注重意象對意境營造的作用,如《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意象對悲涼意境的營造,能夠引導讀者在聯(lián)想與想象中獲得審美體驗。中國古典舞中的“傳神”是對“象”的超越,超越了具體的動作語言、舞臺形象與意象,是一種不可言說和不可描述的“象外之象”。因此,“傳神”是古典舞表演的最高境界。
中國古典舞中的“神”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神”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經由“象”而來,是對“象”的超越與升華。這對舞蹈演員的動作完成度以及舞蹈形象的塑造程度要求極高,否則就無法實現(xiàn)傳神的藝術效果。第二,古典舞的“神”是虛無縹緲的抽象概念。由于“神”是古典舞表演的終極目標,因而需要演員對作品進行反復揣摩與體悟,然后方能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第三,“神”是古典舞表演的“點睛之筆”,是評價舞蹈演員表演水平的最高標準。第四,古典舞中的“神”要映射出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優(yōu)秀基因。以古典舞《黃河》為例,作品通過大跳、翻滾、撲倒、橫向張開跳躍等古典舞動作語言詞匯,呈現(xiàn)了性別模糊的舞蹈演員,不僅表達了黃河熱情奔涌的不可阻擋之勢,也表達了中華民族與中華兒女英勇無畏、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抒發(fā)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可見,這種態(tài)勢、精神、情懷正是作品《黃河》的“神”,因而成為古典舞的經典之作,只有超越具體的“形”與“象”,進而升華出抽象的“神”,古典舞才算完整。
四、結語
綜上,“形神論”是我國古典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理論,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詩詞、書法、戲劇到中國古典舞,對“形”與“神”的探討是學術界、藝術界和教學界繞不開的話題。中國古典舞的“形”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與傳統(tǒng)文化內涵,如圓場、按掌、云間轉腰等舞姿與動作;“神”則是中國古典舞的終極目標,即由舞蹈演員完成的“象”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靶巍薄跋蟆薄吧瘛敝g有著微妙的內部關系,他們共同促進中國古典舞呈現(xiàn)出意蘊無窮的美學特色,產生無窮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嬌.“形神觀”視野下中國古典舞在舞劇《妝》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9.
[2]覃嬪.舞蹈藝術的訓練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137-138.
[3]寧亞群.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21.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2,353.
[5]王佩英.舞蹈表演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