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會美育;蔡元培;美育思想;第二原理
最近幾年,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社會美育”在學界顯山露水,漸成氣候。說它熟悉,是指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關于社會美育、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分法”,這是當時的美育教材依據(jù)實施美育的場域作出的最初分類。說它陌生,是說當今的“社會美育”陣仗之巨已超乎想象,已然成為涵蓋社會結構方方面面的美學專用詞,令人刮目相看。如今,“社會美育”不僅成為學術會議的熱門話題、專業(yè)設置的顯赫名目、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而且進入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選題。不過,雖然如此熱鬧繁華,但學界至今對于“社會美育”與其首倡者蔡元培先生的淵源關系似仍鮮有論證,故此予以深入的考察和探究成為必要。
一、專設機關:“社會美育”的確立
歷來,人們提起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總會想起“以美育代宗教”說,此說已經(jīng)成為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標識和徽號,但是其美育思想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社會美育”。蔡元培首次明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一說是1917年4月8日在北京神州學會發(fā)表的同名演說詞。從此次演說始,“以美育代宗教”成為蔡元培進行社會改良的利器,也成為融貫其美學理論的核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蔡元培在這次演說中對實施美育的機構設置和環(huán)境營造已提出了初步構想:
中央公園之花石,農(nóng)事試驗場之水木,人人得而賞之……各國之博物院,無不公開者,即以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時供同志之賞覽。各地方之音樂會、演劇場,均以容多數(shù)人為快。①
在蔡元培倡導“以美育代宗教”之際,新文化運動已在醞釀,此時他的構想還不乏樂觀色彩,但時過境遷,風靡一時的文化運動過去,一切依然故我,世人仍陷于種種流弊而棄美育于不顧。蔡元培痛感當時文化運動雖已由歐美各國傳到中國,在媒體上種種時髦的口號已屢見不鮮,但回眸看看美育,“除了小學校中機械性的圖畫、音樂以外,簡截可說是沒有”②。為此他大聲疾呼,“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③。而他認為,療救世俗的要義在于美育,特別是將美育普及到社會各方面:
有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院……有臨時的展覽會,有音樂會,有國立或公立的劇院,或演歌舞劇,或演科白劇……市中大道……小的市鎮(zhèn)……大都會的公園……都是從美術家的意匠構成。所以不論那種人,都時時刻刻有接觸美術的機會。④
此時蔡元培對機構設置和環(huán)境營造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想法,也未提出明確的概念。對此進行專題討論且明確提出“社會美育”的概念,則是《美育實施的方法》(1922年)一文,該文發(fā)表于以倡導美育為職志的《教育雜志》。在文章開頭,蔡元培如是說:“十年來,漸漸的提到美育;現(xiàn)在教育界已經(jīng)公認了。”⑤但很多具體問題尚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和細化,而美育實施的方法無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方面。
在該文中,蔡元培首先按照當時的教育狀況將美育分為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三個方面:家庭美育包括胎教和嬰兒養(yǎng)育,而幼稚園則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過渡階段;學校美育包括中小學的普通教育和大學的專門教育;而“社會美育,從專設的機關起”⑥。這是蔡元培所有著述中最早明確使用“社會美育”概念之處。而其列舉的“專設機關”包括美術館、美術展覽會、音樂會、劇院、影戲館、歷史博物館、古物學陳列所、人類學博物館、博物學陳列所與植物園、動物園;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普遍的設備,就是地方的美化,如道路、建筑、公園、名勝、古跡、公墳等。最后,蔡元培對上述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三個方面一言以蔽之:“我說美育,一直從未生以前,說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
后來相隔8年,蔡元培為商務印書館編印《教育大辭書》(1930年)撰寫“美育”詞條,較前稍有變化,將以往諸種美育的次序改為學校、家庭、社會三大美育,但對“社會美育”的論述更加科學、合理,也更加詳備、綿密:
社會之改良,以市鄉(xiāng)為立足點?!O植物園,以觀賞四時植物之代謝。設動物園,以觀賞各地動物特殊之形狀與生活。設自然歷史標本陳列所,以觀賞自然界種種悅目之物品。設美術院,以久經(jīng)鑒定之美術品,如繪畫、造象、及各種美術工藝,刺繡、雕鏤之品,陳列于其中……設歷史博物院,以使人知一民族之美術,隨時代而不同。設民族學博物院,以使人知同時代中,各民族之美術,各有其特色。設美術展覽會,或以新出之美術品,供人批評;或以私人之所收藏,暫供眾覽……設音樂院,定期演奏高尚之音樂,并于公園中為臨時之演奏?!O公立劇院及影戲院,專演文學家所著名劇及有關學術、能引起高等情感之影片,以廉價之入場券引人入覽。①
該詞條卒章見志,強調“美育”一事尤其必須對“社會美育”予以高度重視:“要之美育之道,不達到市鄉(xiāng)悉為美化,則雖學校、家庭盡力推行,而其所受環(huán)境之惡影響,終為阻力;故不可不以美化市鄉(xiāng)為最重要之工作也。”②
此后,“社會美育”概念經(jīng)蔡元培闡揚“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講或文章中多次論證而不斷得到加強,譬如他在1930年和1932年分別發(fā)表的同名“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中均有充分論述。前者曰:
我向來主張以美育代宗教……所以不用美術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圍不同,歐洲人所設之美術學校,往往止有建筑,雕刻,圖畫等科,并音樂、文學,亦未列入;而所謂美育,則自上列五種外,美術館的設置,劇場與影戲院的管理,園林的點綴,公墓的經(jīng)營,市鄉(xiāng)的布置,個人的談話與容止,社會的組織與演進,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術二字所能包舉的。③
后者曰:
至于美育的范圍要比美術大得多,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布置、繁華的都市……幽靜的鄉(xiāng)村……此外,如個人的舉動……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xiàn)狀,都是美化。④
總之,蔡元培對“社會美育”的建構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首先是隨著“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提出而發(fā)端,繼之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接著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得到明確界定,再因入典《教育大辭書》而走向經(jīng)典化,又在20世紀30年代抗戰(zhàn)時期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推廣,最終作為一個重要的美育范疇而得以確立,成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不可或缺的理論支撐。值得注意的是,在蔡元培那里,“社會美育”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可謂如影隨形,數(shù)十年如一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蔡元培自倡言“以美育代宗教”之日始,但凡論及這一命題,總是將終結點、完成態(tài)歸結和落實到“社會美育”的實施和建構之上。由此可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其實是一個雙線結構,“以美育代宗教”說與“社會美育”兩者的互恰關系一以貫之,并行不悖,構成一主一從兩大線索。在這雙線結構中,前者是現(xiàn)實的,后者是理想的;前者是批判的,后者是建設的;前者是論理的,后者是實施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一原理的話,那么“社會美育”則堪當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第二原理。
二、陶鑄概念:“社會美育”的正名
蔡元培在發(fā)表《美育實施的方法》之前并未使用過“社會美育”一詞,而是采用“社會教育”的說法,一字之差,在邏輯上二者構成屬種關系,因而“社會美育”的界定較之“社會教育”更加精準和確定。這一點正是蔡元培為“社會美育”正名,以“社會美育”取代“社會教育”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蔡元培曾認定,教育并不專在學校,在學校以外還有許多社會教育的機關,包括圖書館、研究所、博物院、展覽會、音樂會、戲劇、印刷品(即書籍與報紙)等。他特別強調戲劇的功用:“隨著社會的變化,時有適應的劇本,來表示一時代的感想。又發(fā)表文學家特別的思想,來改良社會,是最重要的一種社會教育的機關?!雹?/p>
蔡元培還對大學進行社會教育的設置提出以下構想:
分全國為若干大學區(qū),每區(qū)立一大學;凡中等以上各種專門學術,都可以設在大學里面,一區(qū)以內的中小學校教育,與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如通信教授、演講團、體育會、圖書館、博物院、音樂、演劇、影戲……與其他成年教育、盲啞教育等等,都由大學辦理。①
值得注意的是,后來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一文中,以上林林總總原先屬于社會教育的“機關”,后來都歸入“社會美育”的范疇。就此反觀蔡元培以往稱為“社會教育”的種種“機關”,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無不寄寓著鮮明的審美意味和美育元素,這就為“社會美育”的登場拉開了序幕。譬如較早時蔡元培謀求對社會風氣的培植,“則遠之政體、教宗之所醞釀,近之家風、鄉(xiāng)俗之所援系,幾席之近,錙銖之微,視聽之娛,牙角之訟,無在非社會教育之所涵濡”②。所謂“涵濡”,即滋潤、浸漬之意,這已是后來美育所倡揚的陶養(yǎng)情感、陶冶性靈的先聲了。又如蔡元培曾以教育部名義通電,請各省注重社會教育,強調“惟社會教育亦為今日急務”,通令各州縣“實行宣講,或兼?zhèn)溆幸嬷顒赢?、影畫,以為輔佐,并由各地熱心宣講員,集會研究宣傳辦法,以期易收成效”。③這就對宣講標準、選輯資料采用通俗易懂、寓教于樂、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美育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再如蔡元培1921年7月在美國參觀考察期間,在對柏克萊中國學生會的演說中對中西方注重社會教育、提倡陶養(yǎng)人格的美育傳統(tǒng)進行了比較,肯定了兩者交流互鑒的必要性。他推崇中國古代孔、墨兩大教育家,稱其教育含有三種性質,即專門教育、陶養(yǎng)德性、社會教育??鬃又鲝?zhí)震B(yǎng)性情,發(fā)達個性,其教人之法為因材施教,與西哲亞里士多德相似。墨子陶養(yǎng)人格之法,主張自己刻苦,博愛眾人,并包括社會教育,與英國之牛津和劍橋重在陶養(yǎng)學生道德,使其成為縉紳之士殆同。蔡元培主張按照歐美教育新法,同時結合中國古代教授法,參酌兼采,揚長避短,達成三個方面:“(一)應包羅各種有用學問,及為真理或為求學問而研究的學科。(二)陶養(yǎng)道德,一面提倡合群運動,一面用古代模范人格。(三)中國社會教育很少,應學美國盡量發(fā)展?!雹芸傊袊鴮W校因歷史上的淵源,培養(yǎng)人格應比德、法等國更加看重,且因社會需要,亦不能不并重于社會教育。
正是以上由社會需要、教育狀況、美育內涵等因素相互交融交織而成的歷史語境,推進了蔡元培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關于“社會美育”概念的鑄成,從而為這一美育功能進行了“正名”。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作為支撐,蔡元培在該文中對“社會美育”這一新概念作了進一步說明:“照現(xiàn)在教育狀況,可分為三個范圍:一、家庭教育,二、學校教育,三、社會教育。我們所說的美育,當然也有這三方面?!雹荻@三者的分工乃是根據(jù)實施美育之對象的實際情況而設置的:“學生不是常在學校的,又有許多已離學校的人,不能不給他們一種美育的機會;所以又要有社會的美育?!雹蘅傊?,這一操作對“社會美育”不無學科定位的意義,使之獲得了正式的名分、正宗的地位和充足的底氣。
三、陶養(yǎng)感情:“社會美育”的旨趣
如果說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社會美育”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如影隨形、桴鼓相應的話,那么“社會美育”恰恰被賦予了“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旨趣,那就是蔡元培在《教育大辭書》“美育”詞條中開宗明義對美育給出的經(jīng)典性定義:“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雹?/p>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的首倡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語境,當時以康有為、陳煥章為首的保守勢力仿效西方基督教而企圖將傳統(tǒng)儒學打造成為一個本土的新宗教,這一倒行逆施給當時的教育界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蔡元培奮起而掊擊之,指出當時宗教在歐西各國已經(jīng)成為過氣話題,宗教的許多具體內容也已借助科學研究而逐步得到解決,但令人詫異的是,國人中恰恰有將歐西舊事當作新知者,某些留學外國的學生以及國內持舊思想者,將外國的社會進步歸功于宗教,套用洋教,篡改教義,以基督教勸導國人,將孔子奉為中國之基督,為組織孔教而奔走呼號,盅惑民眾。正是針對孔教逆流甚囂塵上的局面,蔡元培發(fā)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世紀宣言。在他看來,就美育與宗教的關系而論,二者已形成“分”與“合”兩派。就“合”者而言,由于無論何等宗教,無不抱擴張己教攻擊異教之傾向,故“美育之附麗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養(yǎng)之作用,而轉以激刺感情”。就“分”者而言,“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出于拒斥宗教激刺感情之弊而崇尚美育陶養(yǎng)感情之利的鮮明立場,蔡元培斷言:“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雹侔创苏摷础耙悦烙诮獭币徽f的由來。
蔡元培對于后來被界定為“社會美育”的審美價值也作如是觀,用他的話來說:“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無損于人,人亦無損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與人均不得而私之?!<爸鹱炙?,希臘之神祠,羅馬之劇場,瞻望賞嘆者若干人,且歷若干年而價值如故?!麽运嬛?,韓干所畫之馬,決無對之而作服乘之想者?!J溝橋之石獅,神虎橋之石虎,決無對之而生摶噬之恐者?!雹诜泊朔N種“社會美育”的具體例證,都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從而構成強勁的理由充足律,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張目:“其所以陶養(yǎng)性靈,使之日進于高尚者,固已足矣。又何取乎侈言陰騭,攻擊異派之宗教,以激刺人心,而使之漸喪其純粹之美感為耶?”③總之,無論是厘定美育與宗教之關系,還是衡量“社會美育”的審美功能,蔡元培所持的標準如出一轍,那就是以陶養(yǎng)感情、促進人生的精神旨趣作為分水嶺。
此后,蔡元培提交的一份關于“創(chuàng)辦國立藝術大學”的提案不啻是實施“社會美育”的樣本。該提案的重要理由在于,“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yǎng)美的創(chuàng)造及鑒賞的知識;而普及于社會”,其精神旨趣則在于“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蔡元培據(jù)此主張,為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尤應注意學校的環(huán)境,以引起學者清醇之興趣,高上之精神”。蔡元培多次表示,就中國的風物氣候而言,在長江流域、江浙一帶,最適宜建造推行“社會美育”的大學區(qū):“將來若能將湖濱一帶,撥歸藝大管轄,加以整理,設立美術館、音樂院、劇場等,成為藝術之區(qū),影響于社會藝術前途,豈不深且遠耶!”④該提案由蔡元培主持,于1927年12月舉行的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所議“創(chuàng)辦國立藝術大學”的成果即為于次年3月成立的杭州國立藝術院??梢哉J為,這是蔡元培大力推行的“社會美育”從理論到實踐所達成的一次完美創(chuàng)舉。
四、急起直追:“社會美育”的進展
蔡元培在1908至1911年、1912至1913年兩度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求學,期間選修的課程包括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學史等,他尤其重視康德哲學和美學,崇尚美的超越性與普遍性,兼修造型藝術等課,對立普斯(T.Lipps)的“感入主義”尤感興趣,并在課內課外接受音樂、美術的熏陶,期間已經(jīng)對美育予以高度關注。多年后回憶起來,他仍感到一切都歷歷在目:
來比錫大學禮堂中正面的壁畫,為本地美術家克林該所繪。左部,畫一裸體而披藍衫的少女,有各民族雛型的人物環(huán)拱著,這是希臘全部文化的象征。中部,畫多數(shù)學者,而以伯拉圖及雅里士多德為中堅,伯氏著玄衣而以一手指天,為富于理想的象征。雅氏著白衣而以一手指地,為創(chuàng)設實證科學的象征。右部,畫亞力山大率群臣向左邁進,為希臘人權威的象征。克氏又采選意大利各種有色的文石雕一音樂大家貝多汶坐像,設在美術館庭中。①
留給蔡元培深刻印象的還有萊比錫星羅棋布的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劇院、花園、酒吧、名人故居等所蔚成的藝術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
此地美術館,以圖畫為主……自文藝復興以后諸大家,差不多都有一點代表作品。尤其邇時最著名的印象派作家李勃曼,因曾寓此城,所陳列作品較多。其第三層,將各國美術館所收藏之名畫,購其最精的照片,依時代陳列,閱者的印象雖不及目睹原本的深刻,然慰情聊勝無。
德國最大文學家哥德氏(Goethe)曾在來比錫大學肄業(yè),于其最著名劇本《弗斯脫》中,描寫大學生生活,即在來比錫的奧愛擺赫酒肆中(Auerbach),此酒肆為一地底室,有弗斯脫博士騎啤酒的壁畫,我與諸同學亦常小飲于該肆?!胀ㄑ荨陡ニ姑摗穭”镜?,都只演第一本……第二本節(jié)目太繁,布景不易,鮮有照演的。惟來比錫因系哥德就學之所……特排日連演第一、第二之兩本。我在來城三年,每年屆期必往觀。②
不難看出,蔡元培后來在大量演說和文章中對“社會美育”的機構設置和環(huán)境營造提出的初步構想與往日留學期間對萊比錫大學的美育設施的沉浸式體驗一脈相承,二者貫穿著明顯的淵源關系。
同時,蔡元培也不乏結合本土傳統(tǒng)對“社會美育”所進行的創(chuàng)造和開新。在《教育大辭書》的“美育”詞條中,蔡元培列數(shù)中國古代在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中所蘊涵的美育成分:
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六藝?!瓱o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漢魏之文苑、晉之清談、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殆無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③
及至20世紀30年代初,蔡元培回顧民國以來社會美育的進展,指出歷來推崇中國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者,均肯定其陶冶性情的作用富于美育的意義,不過范圍較小,也未曾作普及的計劃。但是,最近25年,國人受歐洲美術教育的影響,開始著手各方面的建設,雖成績不甚昭著,但“美育”的概念已與智育、德育、體育等為教育家一視同仁,這不能不算是一大特色。其實績也相當可觀,在造型美術、音樂、文學、演劇、影劇等方面的建樹頗多精彩之處,在美術學校、博物院、展覽會、攝影術、美術品印本、音樂傳習所、演奏會、都市公園等方面的設置營構也可圈可點。不過在蔡元培看來,眼下社會美育的設施,雖可謂應有盡有,但“較之歐洲各國,論量論質,都覺我們實在太幼稚了”,從而喊出發(fā)自肺腑的吁請:“急起直追,是所望于同志。
五、全民抗戰(zhàn):“社會美育”的升華
蔡元培20世紀30年代美育思想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是與抗日的烽火共始終的。從“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東三省到“七七事變”之后的全民抗戰(zhàn),戰(zhàn)爭風云在蔡元培發(fā)表的眾多演說和檄文中留下了濃重的痕跡,也給其“社會美育”注入了勇猛悲壯的內涵,使之達到了新的升華。
首先,在全民抗戰(zhàn)的背景下,蔡元培對于美育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國難方殷之際,仁人志士往往會將一己的生死利害置之度外。這種偉大而高尚的行為是完全發(fā)自感情的。不過雖然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人人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就需要推動人的感情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這就有待于陶養(yǎng)發(fā)揮作用。何以能陶養(yǎng)感情呢?那就必須養(yǎng)成美育的兩大特性:一曰普遍,二曰超脫。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見,又有超脫性以透出利害的關系,方能當此生死關頭,保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表現(xiàn)出“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而這種勇毅,“完全不由于知識的計較,而由于感情的陶養(yǎng),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①。不僅如此,蔡元培接著還肯定了“社會美育”在陶養(yǎng)“偉大而高尚的行為”方面的重要意義:“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種普通職業(yè),以應利用厚生之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讀文學,聽音樂,參觀美術館,以謀知識與感情的調和。這樣,才算是認識人生的價值了。
其次,蔡元培強調文學藝術乃是“抗戰(zhàn)時期必需品”③,充分調動“社會美育”的資源來支持全民抗戰(zhàn)。列數(shù)蔡元培公開發(fā)表的篇章,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20世紀30年代抗戰(zhàn)時期組織和參與有關文學藝術的展覽、結社、演奏、表演等社會活動特別頻繁,發(fā)表演說也相對集中,包括《中國之書畫》《就任國立音樂院音樂藝文社社長演說詞》《同樂會〈樂器圖說〉序》《柏林中國美術展覽會展品在國內展覽開幕詞》《上海美術??茖W校赴菲列賓展覽美術品題詞》《歡迎劉海粟由歐展覽回國餐會上演說詞》《征集國畫溝通中印文化函》《在國立戲劇學院演說要點》《在香港圣約翰禮堂美術展覽會演說詞》等,這些社會活動并非僅僅是文人墨客的談畫論樂、演藝切磋,而是“社會美育”的充分體現(xiàn),其中若干名篇的發(fā)表,當激發(fā)無數(shù)民眾意志為之堅定、精神為之飛揚,義無反顧地投入全民抗戰(zhàn)的洪流。就說美術會展作為“社會美育”之一端,當此家國危亡、生靈涂炭之際,或有人認為并無賞鑒美術之余地,而蔡元培則力推美術在抗戰(zhàn)時期的重大意義,因為此時最需要的,是寧靜的頭腦,是強毅的意志。古人筆下所描摹的“羽扇綸巾”“輕裘緩帶”“勝亦不驕,敗亦不餒”是何等寧靜?古人所崇尚的“衽金革,死而不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何等強毅?這種寧靜而強毅的精神,不僅前方?jīng)_鋒陷陣的將士不能沒有,就是在后方供給軍需、救護傷兵、賑濟難民者也不能沒有,他還特別強調從事不能停頓之學術或事業(yè)者,亦不能沒有。總之,有了這種寧靜而強毅的精神,各方力量方能在全民抗戰(zhàn)中擔得起一份任務。蔡元培還認為,為養(yǎng)成這種寧靜而強毅的精神,固然有特殊的機關從事訓練,而推廣美育也是養(yǎng)成這種精神之一法。美感本有兩種:一為優(yōu)雅之美,從容恬淡,超利害之計較,泯人我之界限,“而這樣的超越而普遍的心境涵養(yǎng)慣了,還有什么卑劣的誘惑,可以擾亂他么”?一為崇高之美,它又可分為偉大與堅強兩類:遙想恒星世界,比較地質年代,不能不驚小己的微渺,描寫火山爆發(fā),記敘洪水橫流,不能不嘆人力之脆弱;但正如美學之“感入主義”亦即“移情說”所昭示,一經(jīng)美感的誘導,便不知不覺,神游于對象之中,于是乎對象之偉大就是我的偉大,對象的堅強就是我的堅強,“在這種心境上鍛煉慣了,還有什么世間的威武,可以脅迫他么”④?
再次,在蔡元培看來,社會美育的要義在于幫助民眾達到自給、自管、自衛(wèi)之目的。小到一身,大到一國,都有這三種目的,譬如國家,所有關于經(jīng)濟的組織,是自給的;關于政治的機關,是自管的;關于軍事的編制,是自衛(wèi)的。蔡元培在1936年3月考察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之時,對社會美育又有了新的感悟。面對該校在自給、自管、自衛(wèi)三大目的上取得的可觀成績,他盛贊這些成績的取得不能不歸功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美育”,包括以學校形式推行的教育如小學、民眾學校、短期義務小學、義教試驗班、日間短期義務班、勞工自修學校等;以非學校形式推行的教育如圖書室、讀書會、巡回文庫、民眾博物館、民眾閱報社、民眾茶園、農(nóng)友工余社、青年進修會、鄉(xiāng)村改進會、改進會聯(lián)合會等;以美術助成的教育如娛樂室、音樂隊、唱歌隊、工余劇社等??傊驗橛羞@許多社會美育的方法和途徑,始能產(chǎn)生上述所舉自給、自管、自衛(wèi)的成績。①
然而,在烽火連天、民族危亡的戰(zhàn)爭歲月,還應對上述三大目的之一予以特別的強化,那就是“自衛(wèi)”的目的。蔡元培對此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數(shù)十年來,中國迫于外患的侵凌,不得不力謀自衛(wèi)。……最近數(shù)年,外患頻仍。為維護主權,保全領土,不得不舉國上下一致動員,共謀國防的建設,以綿續(xù)民族的生命?!詾槔硭斎?。”有基于此,蔡元培認為大有重提1912年他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所倡導的軍國民主義教育的必要性。②而在“自衛(wèi)”目的上,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也堪稱表率。該校設在無錫,學校每一個無錫人都是江蘇人,也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所以每個人所練就的自給、自管、自衛(wèi)的能力,不但可以應用于一縣,也可以應用于一省,應用于全國。而該校設置的機關,堪當全省的模范,也堪當全國的模范。為此蔡元培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敬祝無錫一隅的成績,能推行于江蘇全省,并能推行于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