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以“知行合一”看書法,說:“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盵1]故可知王陽明“學書即行”的書法藝術主張,強調學書的開始既是“知”,也是“行”。本文以“學書即行”看當今學書存在的部分誤區(qū),進行反思,試圖 找出癥結所在。
一、王陽明心學思想下的“學書即行”書法藝術主張
(一)“學書即行”
王陽明,浙江紹興余姚人,其戡亂濟世立功、闡發(fā)心學立言、成圣之道立德,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不朽”的圣人。[2]王陽明是一代大儒,一生講學傳道,向成圣之路堅定前行,故而書法方面的見解大都是以心學為主導的儒家思想下的產(chǎn)物。王陽明曾說:“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盵3]在學書方面,王陽明又說:“學書,則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盵4]此論述為王陽明在與顧東橋書信往來中探討“知”與“行”的問題時所言,就原文中此段而言,王陽明的重點依然在強調“知行合一”的問題。而在此話題探討中以學書法來舉例,雖簡單幾句,卻也能夠看出王陽明對于學書法的主張,即“學書即行”。
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的此段論述很容易讓人誤認為王陽明在強調“行”的重要性。不論是“必伸紙執(zhí)筆”,還是“無有不行”,抑或最后的總結,都容易讓人誤認為他在強調“行”的重要性。
實際不然,“知行合一”為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理論,王陽明自然不可能割裂“知” 與“行”而將“行”放在首位。這里的“學書 即行”,王陽明強調的依然是“知”與“行” 的統(tǒng)一?!皩W書”是一個目標,是從內(nèi)心生發(fā)的念頭,也就是“知”,但“學”也是“行”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學”既是名詞也是動 詞,作為名詞時“學”為“知”,做動詞時“學”自然也就是“行”了。所以,“必伸紙執(zhí)筆”和“無有不行”是他在講述學書的過程。當然,這段論述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也與王陽明的論述習慣有關。從與顧東橋的書信來看,王陽明在盡可能用現(xiàn)實案例來論述“知”與“行”的統(tǒng)一,所以“行”的方面好似更多一 些。既然“學書”就是“知”,那么如何將此處的“知”進行到位,便只有通過“行”來完 成。所以從王陽明的論述來理解“學書即行” 就很容易了,事實上這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 理論的有力論據(jù)之一。
(二)從“學書即行”看陽明心學的方法論
如何達到“知行合一”,屬于方法論的問題。王陽明提出“事上練”的方法論與其理論相呼應,在王陽明看來,學書同樣也是一種事情,故而“事上練”的方法論同樣適用。所以,在“知行合一”的理論框架下,王陽明針對學書這件事,做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指導。
事實上,王陽明在學書上也是這樣做的。王陽明說:“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盵1]這是王陽明對自己學書經(jīng)歷的回憶,這里說的是他書法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行”的部分。他又說:“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盵2]此句則是王陽明在悟道之后,從心學的角度重新回憶和思考自己學書過程后的一個總結。同時,這也成了王陽明“事上練”方法論的一個有力支撐。
“學書即行”不僅是王陽明思想的有力佐證,同時也是他“事上練”方法論的體現(xiàn)。書法作為一門實踐型藝術,沒有“行”,即便是天賦再好的人,最終也難成大器。由此我們也可得出初步結論,學習書法,既要想,也要大膽去做。
二、當今小部分人的書法學習的誤區(qū)
本文所述書法學習誤區(qū),暫不進行具體人群深入分析,旨在對現(xiàn)象做出討論。隨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全面普及,中國的文盲率顯著下降??梢哉f,在中國除了極少數(shù)老年人不識字外,中國居民都可流暢地閱讀和書寫漢字。但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卻引發(fā)了一些小問題,本文單以現(xiàn)象而論,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
(一)書法與寫字混淆
部分人將認字和會寫字當作會書法,認為自己只要想寫,寫出來的毛筆字就是書法作品。實際上,書法和毛筆寫的漢字是兩個不同
的概念,本文不多做解釋。單就此類現(xiàn)象而言,它的存在并非代表這類人“不懂藝術”,相反他們是希望和愿意接受書法藝術的一類人,因為對書法沒有相應的了解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誤區(qū)。
(二)只評不練
“只評不練”的現(xiàn)象如今也在生活中逐漸出現(xiàn),這一部分人存在的問題在于,既沒有練習過書法也不愿意接觸書法,便隨意評論他人的書法作品,單以自身對書法有限的認知評論書法。藝術作品被評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甚至毫不客氣地講,書法作品要想更長久地存在下去,就必須經(jīng)得住不同群體的品評,不能只聽一兩種聲音。但如果一開始就拒絕了解和接觸書法,卻可以做到毫無顧忌地評價甚至詆毀他人的作品,這種現(xiàn)象必然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三)只學不辨
還有一部分人存在的問題是只學不辨。此類人看到書法作品就拿來學習,不分辨書法作品的好壞。更有甚者,認為前人的書法都是好作品,只要埋頭苦練就好。相較于前兩者,這 類人是最讓人惋惜的。他們對書法有著飽滿的熱情和極強的行動力,但因為只學不辨,所以最終的書法成就往往不令人滿意。
(四)“知”“行”偏離
最后一部分人存在的問題,是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逐漸偏離自己的初衷,對利己或投機行為產(chǎn)生強烈興趣,將書法當作掩蓋自身修為缺失的“鎧甲”。存在這種現(xiàn)象的人已然將書法當作工具,完全背離了學習書法的初心。從“知行合一”的角度看,“知”的方面逐漸削弱或被淡化,只剩下偏離軌道的“行”,而這樣的“行”,也就不再是正道上的“行”了。
三、以“學書即行”看學書誤區(qū)的癥結
從王陽明“學書即行”的書法藝術主張看上述問題,“書法與寫字混淆”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學書”的“知”,也少了“行”。此類人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書法,而少了“學書”的意識或想法,一旦牽扯到書法,依然會 以自己相對局限的認知來武斷下結論。故而,我們可知此類人是非“知”非“行”的狀態(tài),從“學書即行”的藝術主張看,也就沒有了“學書”的概念。“只評不練”者,是有“學書”的概念,但從未付諸行動,從而缺失了“行”的部分?!爸迸c“行”嚴重割裂,致使自身行為往往存在過激情況。此類問題若是 持續(xù)存在,不可避免會陷入夸夸其談。若事后能夠反思,重新確立“學書”的概念,倒也不晚。“只學不辨”者,則是“行”的方法上出現(xiàn)問題,一味地注重“行”,反而偏離了“行”的方式方法。此類人雖有“學書”的“知”,也有“學書”的“行”,但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行”,“知”被弱化,導致“行”出現(xiàn)異化。此類問題可依據(jù)“學書即行”來反推。如反思“學書”的目的,是想寫字好看,或者想靜心,還是單純喜歡書法這門藝術,如此,可針對自身學書法的初心來糾正“行”的方式。保持初心,不走極端,就是“學書即行”的最好體現(xiàn)。而“知”“行”偏離者,從 “學書即行”的書法藝術主張來看,既失去了“知”,也沒有了“行”,這是對“知行合一”的背離。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學書即行”本身是基于陽明心學而產(chǎn)生的一種佐證的藝術主張。從陽明心學角度看,“學書”也是“成圣”的一種“行”的方式。故而,此類者,非是“知”“行”的側重,而是沒有了
“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向著“非良知”的方向前進。這是王陽明所述“良知被蒙蔽”的典型,需要看到“良知”,重新生發(fā)“良知”,再次回到“學書”的初始狀態(tài),自然能做到“學書即行”,也就理解了“知行合一”。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看待上述問題時是以“學書即行”的主張為依據(jù)的。學書者若方向明確,“知”便會隨時存在,自然會有相應 的“行”出現(xiàn),如大家在意的如何練習、怎么能寫得更好等問題,都是“行”的不同方式。觀書帖、拜師、請教、糾結于某個技法是否恰當?shù)榷际菍W書的不同方法。正如王陽明對自己弟子和朋友時時講學那般,意識到、能做到并且一直不改初心地保持下去,就是王陽明通過“學書即行”觀點告訴我們的道理。
四、結語
王陽明“學書即行”書法藝術主張,是基于陽明心學提出的對藝術的特殊見解。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部分人容易將“知”“行”割裂,或者注重某一部分?!皩W書”既是目的也是過程,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這是陽明心學最直接的觀點,所以在此主張的基礎上,我們可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從而糾正自身?!皩W書即行”是我們學習書法時的重要思想,從其中可豐富自我,完善自我,并非一定能“成圣”,但必然會在書法道路上越走越寬闊?!皩W書即行”這一理論可時時提醒學書者,在充滿學習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基礎上依然保持相對的冷靜,才能促使自身書法水平進一步提高。
[作者簡介]張哲,男,漢族,陜西寶雞人,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書法篆刻。
[1]出自(明)王陽明撰《傳習錄注疏》,鄧艾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2]出自故宮博物院、紹興博物館、王陽明研究院編《王陽明書法作品全集》,故宮出版社 2017 年出版。
[3]出自(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出版。
[4]出自(明)王陽明撰《傳習錄注疏》,鄧艾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出版。
[1]出自(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出版。
[2]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