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醉如泥”一詞出自《后漢書·儒林傳》,形容人喝得大醉,癱軟無力,扶都扶不住的狀態(tài)。人們往往誤以為“泥”是指人喝醉后像一攤爛泥一樣癱軟,其實這里的“泥”并非指泥土,而是指一種被稱為“ 泥 蟲”的蟲子。這種蟲子沒有骨頭,一旦離開水環(huán)境,就會因為失水而表現(xiàn)出類似醉酒的狀態(tài),因此被用來形容人極度醉酒的狀態(tài)。
墓志銘與碑文不同。碑文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墓志銘起源于我國的東漢末年。碑文刻在立于地面上的碑上,供生者觀看;墓志銘刻在埋在地下的碑上,是陪伴逝者的文字。東漢末年,曹操反對厚葬,禁止立碑,于是人們開始把墓碑埋入地下,置于墓道或墓室里。到南北朝時期,埋入地下的墓志銘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文體。墓志銘中“志”的部分,一般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的部分,則用韻文對死者的一生做出評價,贊頌死者事跡功業(yè),表達(dá)悼念和安慰。
古人在挖地或者鉆井的時候,挖到一定的深度時會看到一股黃色的泉水冒出來,便猜想地底下的陰間一定也是充滿這種黃色的泉水,所以古人也把陰間叫作“黃泉”?!熬拧笔菃螖?shù)中最大的數(shù)。古人認(rèn)為,人死了就是去了陰間,而這個陰間一定離地面很遠(yuǎn),所以在“泉”前面加一個“九”來增加它的深遠(yuǎn)感和神秘感。
【文稿】曉 軍
【責(zé)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