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西游記改編作品里,2000年的電視劇《西游記后傳》的故事絕對是最好的之一。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它時的震驚。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竟不敵魔頭無天,從西天到天庭都被反派攻占;佛道兩界包括玉帝在內(nèi)的眾神,全部被打入冥界;如來圓寂轉(zhuǎn)世,入凡界在幾段情緣間糾纏……這種想象力不僅在當時堪稱大膽顛覆,在那之后直至今天,也少見有如此深度和批判力度的改編。
原著《西游記》,塑造的神魔世界本已相當開闊,其眾多隱喻對壓抑虛偽的秩序的批判,對悟空這樣一個極富個性的可愛形象的塑造,使它的故事,蘊含著意猶未盡的創(chuàng)作空間。《西游記后傳》承接原版西游記的結尾,講述唐僧師徒五人取得真經(jīng)、歸入佛門之后所發(fā)生的事,在原有的世界觀基礎上,寫出了一段全新故事。相較于原作,它的批判,在保持水準的同時更直接,更露骨。所以它的生命力也一直持續(xù),在近幾年愈益旺盛。
反派無天從得勢到失敗,如來的退卻和復歸,悟空師徒在歷經(jīng)更大劫難后的再一次加官晉爵,絕不只是一個可喜可賀、皆大歡喜的故事,而是充滿深意,令人唏噓。
同樣是體制的反叛者,無天和孫悟空在許多方面很像,亦正亦邪,不愿服從。但有一點,使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孫悟空雖然有“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桀驁不馴,但幾乎也只是隨著本性本心和一己之欲,因而對天庭不滿的他在前兩次都被太白金星略施小計就招安,第一次做了弼馬溫,第二次做了齊天大圣。
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還是體制的邊緣者,吃席赴宴都輪不到自己時,才繼續(xù)攪鬧。而后來他被降服,是因為法力不如如來,被壓在五指山下,又被套上了緊箍咒。
孫悟空這樣的反叛者,盡管厲害,卻是可以用名、利、力制服的,所以能被體制收編。只要給夠了名譽和空間,孫悟空就不再是反賊,頂多是刺兒頭,因為他要的,只是自己一個人的自在自由,不尋求體制的顛覆和改變。
然而《西游記后傳》的反派無天,不是一個像孫悟空一樣跟隨私欲的享樂主義者,也不是僅僅覬覦權力的野心家;相反,他曾是體制內(nèi)的高僧,有身份、有能力、有想法,也很忠誠。他曾真心相信世尊所說的“佛門無不可渡化之人”“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身體只是一副皮囊,重要的是精神,只要精神到了,就一定能光大佛門”。
秉持著這種精神,他領受世尊之命,冒著極大危險,在南部信奉阿婆門教的領地傳教。在當?shù)亟讨鹘o他定下的三天限期內(nèi),他成功渡化了當?shù)厝龕?。他讓小偷阿溜看到了地獄的可怕,從此不敢再偷竊;他以自殘自傷的犧牲勇氣,得到了土匪阿刀的折服皈依;他也渡化了自甘沉淪為妓的女子阿羞,不惜破了佛門對性的禁忌。
但讓他意外的是,他自以為完成了任務,光大了佛門,卻因為渡化阿羞,被世尊斥責為有辱佛門。與之對比,為佛門不恥的風塵女子阿羞卻寧愿為他而死。孰為光榮孰為羞恥,孰為正孰為邪,孰為善孰為惡?原本堅固的信仰在這一刻裂開了,高高在上的領袖,大談正義,高喊口號,但做起事來,言行不一,偽善懦弱——深刻的矛盾和強烈的懷疑在他內(nèi)心滋長,再也不能遏制。他不再是高僧緊那羅,而成為了魔羅和無天。
自此,“虛偽”,成為無天對佛門領袖的持續(xù)批評;對虛偽的拆穿,也凝結起他要反抗佛門的執(zhí)念。
相比于孫悟空,無天無疑是更具破壞性的反叛者。他不止有武力,更重要的是,他從內(nèi)部解構了組織的信念,聚集起一幫妖魔鬼怪,共同合成一股組織化的力量。
相比于孫悟空,無天無疑是更具破壞性的反叛者。他不止有武力,更重要的是,他從內(nèi)部解構了組織的信念,聚集起一幫妖魔鬼怪,那些在原有體制下被邊緣化的、壓制的、打到反面的失意者、無權者、不滿者,共同合成一股組織化的力量。
他們在心理上完成了對體制的祛魅,所以自視正當,理直氣壯。無天第一次見到如來時,就暴怒地說“我就是化作灰燼,也不會像你那樣虛偽”;在玉帝不屑地蔑稱無天為妖怪時,無天反唇相譏:“在你眼中我是妖怪,可在我眼中你又是什么?”在燃燈古佛面訓無天“邪不勝正”時,他反問:“什么是邪,什么是正?”
在無天眼里,“如來才是邪輩,說什么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禁食禁欲,人如果連自我都喪失了,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他欣賞唐僧的誠信,也極其尊重悟空,他只對唐僧和悟空說交心交底的話,并希望求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對孫悟空,他多次自陳“我不是邪,也不是什么妖怪,只是看不慣如來那套假慈悲的虛偽”。他也向唐僧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問對方:“如果你遇到和我一樣的事,你會怎樣?”
唐僧誠實相告:“我想我會和你一樣?!边@番話給了無天極大的安慰,因為他說出了,無天的出現(xiàn),是體制而非個人邪惡造就。一個原本勤勤懇懇的良善之人,為什么變成了體制的反對者?沒有成為無天,只不過是一種幸運,而不代表自己的高尚。也是在無天被理解的那一刻,第一次,他長久以來被壓制的善人格出現(xiàn)了。
毫無疑問,無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只想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佛界”。而在注定失敗、毀滅前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斥責佛道界的諸位天神:“你們這些個神們,食人間煙火,卻高高在上,不為世事,不明情理,竟都是一些無能之輩?!?/p>
這樣的無天,盡管失敗,但在城府極深的如來面前,顯得太真誠了。
無天和如來的法力是一樣的。這件事,無天在后來欲殺死轉(zhuǎn)世靈童卻不得時才知道。
無天之所以有自己比如來法力更高強的錯覺,是因為在他率領部眾攻打到西天時,如來沒有抵抗,并叫眾人不要抵抗。
但為什么如來不抵抗呢?
公開的理由是,這是天意,是必須經(jīng)歷的劫數(shù)。不過比起無天,如來明顯更懂得權衡。
在原著《西游記》里,涇河龍王因為私自更改降雨的時辰和點數(shù),被玉帝責令處斬。但在《西游記后傳》中,這竟然是一大冤案。
起因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小白龍因為得罪武德星君之子,而被武德星君追上家門。西海龍王敖欽因不喜歡這個兒子而對他無半點保護,小白龍在失望下逃亡至姑父涇河龍王處。武德星君又趕往涇河,卻在那里沒有要到小白龍而積怨于心。后來發(fā)生的私自更改降雨點數(shù)事件,本是渭河龍王所為,但武德星君趁機嫁禍于涇河龍王。玉帝失察,輕率決策,導致涇河龍王無辜被斬,罪魁禍首逍遙法外。
如此一件大冤案,由小白龍告訴了孫悟空。此時已被封“斗戰(zhàn)勝佛”的悟空,加入了佛門,領導從玉帝變成了如來。悟空為小白龍不平,向如來陳明冤情,希望新領導主持公道。但如來猶豫不決,最關切的不是去指出是非曲直,而是責怪悟空剛加入佛門就如此冒失頂撞,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并以此為理由順手收走了他的武器金箍棒,使他作亂的能力大大降低。
“做佛做得連金箍棒都收了?!蔽蚩蘸苁菬o奈,本是自己為他人伸冤,卻變成了一眾菩薩反為自己求情。
在悟空幾次三番地逼迫,唐僧、觀音一齊懇請,甚至如來的老師燃燈古佛也下場求情后,如來說出了他不肯出手幫忙的實情:“我豈不知公理之重,然誅殺涇河龍王,是玉帝所為,我怎好當面揭穿?天界與佛界一向友善和睦,我不能為此小事失彼大計?!?/p>
一條無辜生命被冤殺,比起玉帝的面子和雙方的關系,在如來眼里不過是“小事”。對于無天這樣看不慣如來的人來說,這不是坐實了偽善又是什么?
天庭領袖玉帝也懂權衡之術。由于如來不愿幫忙,悟空轉(zhuǎn)而親自去天庭要求玉帝重查此案。玉帝和如來一樣,把注意力放在了悟空又來多管閑事、質(zhì)疑自己的權威上,與之爆發(fā)沖突。事情鬧大后,如來聞風趕來,順勢請求玉帝查明真相。此時的玉帝,見狀也識趣地給足如來面子,“既然佛祖說了我便看一看”,要求重查真相,這才還了涇河龍王的清白。
可見,冤案翻案之難,不在冤案本身是否難查,而在于它在人情世故間是否重要,牽連多廣,在政治上重要性幾何。如來和玉帝這兩個權場老手,在位年深日久,都養(yǎng)成了相似的脾性,無法容忍下屬對自己的質(zhì)疑,無意承認錯誤,而更在意維持既有格局和秩序的穩(wěn)定。只有外部力量干涉,才能促使他們改變。
如來和玉帝這兩個權場老手,在位年深日久,都養(yǎng)成了相似的脾性,無法容忍下屬對自己的質(zhì)疑,無意承認錯誤,而更在意維持既有格局和秩序的穩(wěn)定。只有外部力量干涉,才能促使他們改變。
統(tǒng)治的藝術,他們駕輕就熟,對于處理體制內(nèi)的異議和刺兒頭,也多的是辦法。涇河龍王翻案后,如來棋高一著,并不責怪悟空,反而褒獎了他,宣布“三界之內(nèi)只有一個人可以不參佛不朝覲,就是孫悟空,今后三界安危就交給悟空”。如此,使得悟空這號關鍵人物,在后來無天的叛亂行動中,繼續(xù)穩(wěn)定地站在西天這一邊。
而在如來暫時退卻的轉(zhuǎn)世過程結束,回歸佛祖之位后,局面對他一片大好。最大的威脅無天被除掉了,本能形成牽制的前任領導燃燈古佛圓寂了,原來體制內(nèi)不忠誠的人阿難、迦葉等被篩出了,留下的都是經(jīng)過了考驗對組織忠誠的一批人。而如來也獲得了前任16個萬佛之祖的能力,自己轉(zhuǎn)世下凡一遭,沒有受到半點傷害,倒是處處留情,在兩個女人三段情緣之間,感受了一次身為佛祖永遠不會擁有的體驗。
哪怕不以陰謀論來解釋,說如來是最大的操盤手,在經(jīng)歷了這一番被堅稱是天意而不抵抗的劫數(shù)后,如來也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而無天留下的問題,仍然在風中飄蕩。
從管理團隊的角度,無天算得上一個好領導。
比起玉帝天威難測般的暴虐——失手打碎琉璃盞的卷簾大將被貶下凡,要承受每七日萬劍穿心的痛苦,降錯雨的龍王,求告無門,被斬立決——無天對下屬相當包容,也常加鼓勵。
六耳獼猴被無天所救成為他的部下,在與孫悟空的斗爭中數(shù)次失敗,無天并不責怪,而是屢次表達理解,安慰說“也不能全怪你”“是孫悟空太厲害了”;在團隊取得一點點成績后,將功勞都歸于下屬,自己決不貪功,稱是“有賴于大家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在哪怕勝算幾無的情況下,他也仍在鼓舞部下,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
但從統(tǒng)治來說,他很失敗。他所依靠的部眾,聰明有余價值觀全無,他從如來體制收編的人,都是墻頭草般的投機主義者,連他自己都看不起,而他真正欣賞的唐僧、孫悟空等人,卻無法被他收編。
他也完全沒有去建立一套新的統(tǒng)治秩序,基層建設全是空白。他知道自己依靠的妖魔鬼怪不足以服眾,就把妖魔鬼怪都變成原來百官的樣子,一切照舊,要“別人也看不出”,維持舊有的統(tǒng)治秩序,不做改變。
他沒有建立新制,也沒有提出愿景。他的行為動機,更多的是來自憤怒和復仇。當他的破壞實現(xiàn),他也開始迷失,陷入自我懷疑。而他的迷失,促成了他的失敗。
無天的核心問題是,他認識到,佛不能代表正義和良善。這沒有錯,但佛不是善,他自己又是善嗎?當他依靠流氓和暴力來建立統(tǒng)治的時候,他顯然也不代表正義和良善了。
這樣的矛盾,既孕育了無天,也導致了他的失敗。在無法解決的內(nèi)在矛盾中,他只能通過自我壓制,將自己的善念關到黑暗之淵來暫時制止自我懷疑,可是一旦不能斷定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出現(xiàn)意識的裂隙,善念就會出現(xiàn),擾亂他的行動。
善念向無天揭示了他自己所不愿面對的:“其實你很害怕。”佛祖縱然不對,但如果自己也是錯的呢?
害怕的無天,壓制了善念的無天,只有破壞,而難感召和建設,就像孫悟空對無天說的:“你心中失去了佛,你沒有熱情,沒有感情,沒有激情,你冷酷得像一塊冰,你只能將周圍的人凍住,不能去溫暖他們,所以你不會成功?!?/p>
這成為悟空和無天最后的分叉口。無天曾問悟空:“佛在你心中是什么?”悟空答:“是善?!痹谖蚩招闹校鹗巧?,所以佛祖做錯后,孫悟空的做法是力勸佛祖、解決問題,而不違背自己心中的善念。
而在無天那里,善是佛;世尊和佛祖錯了,對他來說,佛就崩塌了,而善也岌岌可危了。
無天直至失敗,也沒有明白,佛不等同于某個人,更不等同于佛界體制。佛界與天界,雖然有等級秩序,有不公不平,有冤案錯案,但是基本的價值觀并未崩壞,道之“天”,佛之“善”,還能規(guī)范并指引體制內(nèi)的主流。
無天直至失敗,也沒有明白,佛不等同于某個人,更不等同于佛界體制。佛界與天界,雖然有等級秩序,有不公不平,有冤案錯案,但是基本的價值觀并未崩壞,道之“天”,佛之“善”,還能規(guī)范并指引體制內(nèi)的主流。是這樣一種對天道和善念的信守,而不是對具體的佛祖或玉帝的擁護,使得一個體系維持,并不斷改進,它并不隨著某一個官員或領導者的敗壞而敗壞。
真正的危險在于,體制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不再有共同的價值信念,只追逐利,臣服于力,那時候,才是反叛力量能夠推倒將傾之大廈的時機??墒菬o天起事時,無論天界還是佛界,一幫相信正義與良善的人沒有失望四散,統(tǒng)治秩序仍然穩(wěn)固。
所以無天的幻滅,只是他自己的幻滅,無天的革命,也只是他自己的革命,而不是所有人的革命。那些依附于他的、效忠于他的,并沒有他的思考能力,也不共享他的信念,更不明白他的動機,他們只是一幫被體制拋棄和壓制的人。但是弱勢者和邊緣者身份,本身并不使他們的行為正義,也不構成他們的道德優(yōu)勢,所以他們只是靠純粹的武力,去奪權、去爭斗,而沒有任何理想。
當無天的手下屠殺整個鎮(zhèn)的平民而無動于衷的時候,他們就更加無法爭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力量,也離建立一個理想的新世界越來越遠了。
反觀無天的對手們,卻多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唐僧自愿進入輪回之道,放棄已成佛的身份,“何懼重新做回凡人”;一向懶惰怕事的豬八戒,也獨闖險境,救下悟空;悟空在危急關頭,沒有任何猶豫地舍身圓寂,化為舍利。
能讓他們這樣做的,難道是一個如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