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以太行山文書所見兩本民國機制紙藥方書籍為例,采用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法,遵循“整舊如舊”和“最小干預”原則,依據(jù)其破損程度的差別,分別用“拆頁補”和“掏補”修復書頁,用托裱法修復書衣。在以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法修復民國機制紙書籍方面,本案例取得的經(jīng)驗為:修復用紙首選手工紙,合理選擇修復技法,修復全程適當把控用水量。
關鍵詞:機制紙 古籍修復 最小干預“掏補”法
機制紙的使用是民國書籍的一大特色。民國機制紙使用木漿、稻草等原料,紙漿中含有大量木質素等非纖維成分,留下酸化的隱患。民國機制紙酸化的速度遠超手工紙,機制紙酸化后會變脆,使得書籍無法挪移或翻閱。同時,紙張酸化產(chǎn)生的酸性氣體還會附著在其他文獻上,導致這些文獻過早酸化或加快其酸化速度。以往對民國機制紙的修復常使用脫酸法,但脫酸僅可減緩紙張的酸性水解,卻不能使失去強度的紙張再次變得堅固,[1]修復效果不太理想。而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術具備安全性、可逆性以及修復效果良好等優(yōu)點,但前人在修復民國機制紙文獻時很少采用。有鑒于此,近日筆者在修復兩本民國機制紙藥方書籍時,嘗試采用了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術,并針對酸化后的機制紙的特點,優(yōu)化了部分技法,取得了良好的修復效果。為拓寬民國機制紙的修復渠道,筆者特將修復過程中獲得的經(jīng)驗總結出來,以供古籍修復學界參考。
筆者選取的修復對象為太行山文書所見兩本民國藥方書籍。太行山文書是近年來邯鄲學院從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區(qū)征集的民間文獻。這批文獻上起明朝萬歷年間,下至20世紀80年代初人民公社解散前夕,目前收藏總量達25萬件。太行山文書所見兩本民國藥方書籍本系私人收藏家收藏,2018年入藏邯鄲學院。筆者在修復這兩本藥方書籍時首先對紙張進行了檢測,即隨機采集了紙張樣本,將紙張纖維均勻分散,用碘-氯化鋅染色劑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樣本顏色呈黃色,說明紙張木質素含量較高,具有機械漿的特點。[2]然后,結合紙張手感、紙張在背光板上呈現(xiàn)的紙張纖維分布和無明顯簾紋等特點,筆者判定書頁紙張為機制紙。
兩本機制紙藥方書籍的基本情況如下所述。
第一本藥方書籍為手抄本,共132頁,頁面尺寸為234mm×142mm;書頁紙張厚度為0.079mm~ 0.083mm,偏?。粫摷垙坧H值為4.9~5.6。全書屬中度破損,少部分頁面屬重度破損。[3]整個書籍中間橫向斷裂且截面齊整,推斷為刀砍所致;部分書頁紅色欄線已褪色,但隱約可見;固定書芯使用的兩個單紙捻尚在,書線已脫落且無韌性;書衣為薄棉質青布托裱,青布嚴重蜷縮,上下書衣都不完整,褙紙已脫落。
第二本藥方書籍也為手抄本,共142頁,頁面尺寸為200mm×109mm;書頁紙張厚度為0.130mm~ 0.133mm,偏厚;書頁紙張pH值為5.3~6.0。全書屬輕度破損。書籍書線脫落且無韌性;左側上下兩隅書角處有大塊缺損,判定為鼠嚙所致;書頁上紅色欄線尚在且清晰,書芯內留有裝訂使用的單紙捻;書衣為厚棉質青布托裱,雖然青布褙紙脫落且臟污褶皺,但是上下封皮保存較為完整,原貌清晰可見。
筆者在修復這兩本民國機制紙藥方書籍的過程中,嚴格遵循了傳統(tǒng)古籍修復的“整舊如舊”和“最小干預”原則。
(一)“整舊如舊”原則
1950年趙萬里先生在關于《趙城金藏》的修復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過去本館裝修的觀點是將每一書完全改為新裝。此辦法始而覺得很好,其后則發(fā)現(xiàn)它不對。一本書有它的時代背景,所以自(民國)廿三年后決定不再改裝,以保存原樣?!盵4]趙先生對“保存原樣”的論述后來發(fā)展成為“整舊如舊”原則?!罢f如舊”原則的核心就是趙先生所強調的保存原樣,目的在于保證書籍的文物價值和資料價值不在修復過程中受損。
為了堅持“整舊如舊”原則,筆者在修復這兩本民國藥方書籍的過程中,采取了如下做法。首先,保持原有裝幀形式。書籍的裝幀形式都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保留書籍的原始裝幀形式不僅對書籍裝幀形式的演變、書籍發(fā)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于窺探當時民眾社會生活實態(tài)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籍的裝幀形式歷代不同,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藝要求保持原有裝幀形式,以保存其時代特征。
其次,保存原有書籍形態(tài)及修復痕跡。在修復過程中,修復者對保存原樣的理解程度決定了書籍的修復效果甚至修復質量。在修復這兩本民國藥方書籍的過程中,筆者一方面將修復書籍時的狀態(tài)原樣保留下來,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書籍中的歷史信息;另一方面,對前人修補過的痕跡不予矯正。例如,在修復一面書頁時,前人考慮到機制紙強度小且正面有重要文字,便使用了不同顏色的紙條在破損處整齊貼補。為保證文獻安全,在文字可以正常讀取的前提下,筆者就不再揭取此處紙條。此外,修復痕跡是判斷書籍被修復過的實物證據(jù),保留修復痕跡就是尊重歷史。
(二)“最小干預”原則
“最小干預”原則是指在選擇修復內容、修復材料、修復方法等方面要更多地考慮不影響文獻原貌,對文獻本體的干預力求最小。任何修復措施都會對書籍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損傷,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就是最大程度地減少在修復過程中對文獻的傷害,保持文獻原貌。這就要求修復者在文獻修復前對文獻的破損現(xiàn)狀做具體分析,對不同等級不同種類的破損實施不同的修復手段,盡量保持文獻本身攜帶的信息不因修復而減少,盡量使修復過程中添加的材料最少,避免因過度修復而造成不可逆的保護性破壞。
在修復過程中,根據(jù)這兩本民國機制紙藥方書籍的不同情況,筆者分別采取了不同的修復方法——“拆頁補”和“掏補”。第一本書書頁紙張薄且老化嚴重,集缺損、斷裂于一身,唯有將書頁拆散,再逐頁進行修補,才能呈現(xiàn)最佳修復效果。第二本書書頁紙略厚,紙張韌性尚可,但存在因鼠嚙而導致的大塊缺損,所以筆者在修復時,未將書頁全部拆散,而是使用“掏補”法對缺損處進行補破。
(一)第一本書采用的修復技法:“拆頁補”
“拆頁補”通常是在書冊破損部位較多、破損面積較大以及破損程度較重時采用的修復方案。修復破損書頁是最為關鍵的工序之一,對書頁的處理妥當與否決定著整本古籍的修復質量。
本冊藥書修復步驟及各個步驟的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首先,拆下書頁。從外觀上看,整本書由類似刀砍的外力造成橫向斷裂,且部分書頁存在粘連,所以在拆書頁之前需使用竹起子將粘連的書頁一一干揭分開??紤]到書線部分脫落且為單股棉線,筆者遂將原書線換成新的真絲雙股線,將斷裂的筒子書頁上下對應,備齊待補。
其次,噴水與展平。書頁紙質薄軟,紙張纖維脆弱,吸水速度相對較慢。如若噴水時水量過大,紙纖維極易過度拉長或膨脹,導致紙面不平整且難以復原,所以修復紙張過程中水的合理使用對于修復效果至關重要。宜選用弱堿性飲用水,將噴壺設為噴出水霧的擋位,并向書頁紙正上方噴灑,讓水霧均勻落在紙面。在將書頁展平的過程中,為防止紙纖維吸水后過度膨脹,在噴水過程中盡量減少水量,噴灑紙面后3~4秒立即使用吸水紙摁吸浮在紙面的水珠。
再次,溜書口。所有書頁的書口已完全開裂,縱向裂口與橫向裂口交叉的“丁”字區(qū)域紙張變薄、強度變小。為了使溜書口后書頁更平整,首先要修補“丁”字區(qū)域。對于補紙,筆者選用安徽潛山市生產(chǎn)的苦竹加桑樹皮混料紙,[5]將其在橡碗汁中浸染,晾干后用于修補破損區(qū)域。待“丁”字區(qū)域修補完成并壓平、書口位置裁齊后,再行溜口。對于溜口紙,筆者選擇浙江寧波產(chǎn)的最薄三椏皮紙。溜口紙條的寬度以0.8cm為宜,量好尺寸后在溜口紙上沿著直尺劃直線水印,再沿著水印將溜口紙一條條撕下。
最后,加固書頁天頭地腳和裝幀。對所有書頁的天頭地腳邊緣有裂口的位置進行溜邊加固。將溜口紙條撕成若干長約1cm的小段進行加固,效果自然且書頁不會出現(xiàn)硬挺的手感。對書頁逐一噴水、壓平后,逐頁修剪,沿原書口折回,最后上下加副頁,按照原書捻的書眼裝訂書捻,縫線裝幀。
(二)第二本書采用的修復技法:“掏補”
“掏補”是不拆書捻或書線,不逐頁分開書頁進行修補。其具體做法是在書冊原樣的基礎上,借助工具將涂有漿糊的補紙從天頭地腳遞進到書頁的背面,對準破損部位粘貼,再吸水壓實。采用“掏補”法修復書頁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在修補過程中不需要大面積噴水;二是僅處理破損部位,極大地提高了修復效率。
第二本書左側上下兩隅書角的損傷系鼠嚙所致,書頁從上至下貫穿受損,無一幸免。老鼠啃食書角后書角呈坡狀或梯狀,破損處輪廓基本呈多個弧狀。鑒于書線老化,書衣已殘缺不全,需將書線拆下后單獨修復青布書衣。使用“掏補”法對書頁進行修復時,書芯內的紙捻無須拆卸。
采取“掏補”法修復第二本書時涉及以下步驟。
首先,準備工具和選配補紙。準備好一塊長方形無酸紙板,長度與書頁等長,寬度為書頁寬度的一半即可。選配補紙時,所選紙張應與原書頁紙張種類、柔軟度、厚度、顏色、簾紋基本一致。[6]筆者為本書選擇的是安徽潛山市生產(chǎn)的竹漿、桑樹皮加三椏皮混料紙,紙張厚度接近原書頁。
其次,撕補紙。根據(jù)破損部位的輪廓和面積確定補紙的大小,四周再加上2mm左右搭口的寬度;用毛筆蘸清水在補紙確定的輪廓上劃水印,并立即沿水印撕下,所撕補紙邊緣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紙張纖維毛茬。
再次,掏補。在補紙邊緣搭口處涂稀漿糊置于無酸紙板上,然后將書頁撐開,將涂好漿糊的補紙從天頭或地腳處遞進書頁背面,對準破損位置,將補紙與書頁粘貼,最后使用吸水紙輕輕撫平。
最后,將書口折回。書頁干透后將書口折回,噴少許清水,在多張書頁之間用吸水紙隔開后用壓書板加大理石壓平。注意,書口位置不噴水,以防書口漲縮不均勻造成不平整。
“掏補”時應注意以下事項:其一,少量用水。書口開裂與左側書角破損同時存在時,應先使用薄皮紙溜書口,再對破損部位進行修補;將漿糊分別涂在溜口紙和補紙上,否則書口處不易平整。溜書口之前,可在書口處少量均勻噴水,切不可大量用水,否則在操作過程中紙張之間易發(fā)生粘連,且充分膨脹后的紙纖維不易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導致書口處發(fā)生褶皺。其二,搭口交錯。對于整本書上下貫穿破損的情況,因每頁破損位置相同,修補時需將每一頁補紙搭口的寬窄錯開,必要時可以不預留搭口,而將形狀和大小適宜的補紙與破損部位嚴絲合縫地對好,再使用薄皮紙進行固定。兩種方法在整本書中交替使用,可有效解決補紙搭口疊加導致的書面不平整問題。
采用“掏補”技法修補書頁對修復人員修復水平有較高要求,整本書需要修補的位置越多,破損面積越大,掏補難度就越大。在“掏補”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水的使用、紙張的親水性及疏水性、漿糊的濃度等問題,這些問題處理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書頁修復后的平整度以及書籍的整體修復效果。
書衣或稱書皮,是書籍的最外層,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護書芯。書籍裝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給書芯加裝書衣。由上文可知,這兩本民國藥書都使用的是青布書衣。與綿紙書衣相比,雖然青布書衣在韌性、硬度、美觀等方面略勝一籌,但是其有以下兩個缺點:一方面以青布作書衣會在其背面褙一張綿紙以達到平展、挺闊之目的,待漿糊失效后,褙紙即脫落,青布會發(fā)生蜷縮;另一方面青布的耐久性、耐光和耐熱性更差,若干年后很容易失去保護書籍的作用。本案例中兩本書籍的書衣均已蜷縮且有缺損,失去保護書芯的作用。
筆者擬采用托裱方法加固書衣。采用托裱方法將棉布加固并增加其硬度和挺度,既能反映書衣修復之前的面貌,也能延長書衣的壽命。本案例中使用的托紙是2016年浙江寧波制作的瓷青皮紙,紙張正面顏色與青布顏色相近,紙面挺闊且不失柔韌。
這兩本書的書皮皆為扣皮,其修復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進行清洗。用鑷子將書簽取下,對于粘接牢固的位置使用熱水悶的方法稀釋其黏性。桌面平鋪一張隔水膜,先將青布反面向上平鋪于隔水膜上,再使用羊毛刷蘸取清水輕刷青布,然后將潮濕的棉質白毛巾覆于青布上吸水,之后將其清洗擰干后再繼續(xù)覆于青布上吸水。以上步驟可重復若干次,直到吸水后的毛巾清洗不出臟污為止。
其次,托皮紙。在青布背面刷稍稠的漿糊,將準備好的皮紙裱于青布背面,再墊吸水紙撤水,用鬃刷排實。然后將封皮背面朝上,在單層皮紙區(qū)域再裱一層相同的皮紙,且此區(qū)域四周輪廓處須嚴絲合縫,不能重疊,以達到整張書皮呈相同厚度的效果。最后用鬃刷排實后上墻繃干。
最后,裁剪。待完全干透后,將書皮下墻裁剪,沿青布四周原來的折痕原路折回,在書芯前后各加兩張副頁,將上下扣皮固定于副頁上。第二本書修復后的書衣如圖1右圖所示。
利用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術修復機制紙線裝書時,正確選取修復用紙、適當選擇修復技法和把控水量會直接影響修復效果。
(一)修復用紙首選手工紙
民國時期機制紙強度低、緊度小,如選用現(xiàn)代機制紙作為修復用紙,其與被修復的機制紙相比,兩者酸化程度和速度不一,在紙張光澤度、硬度等方面契合度也不理想。從書籍長遠保護來看,選擇使用與被修復紙張柔韌度、光澤度等性能接近,搭口邊緣纖維契合度好的手工紙作為修復用紙,修復效果良好。此外,選擇置放若干年后的手工紙,修復效果更佳。
(二)合理選擇修復技法
傳統(tǒng)古籍修復包括展平、補、溜、托和裱等多種技法,修復者可依據(jù)書籍的紙張強度、厚度、酸化程度、破損種類和破損區(qū)域大小等因素選用一種或多種技法進行修復。如果書籍破損程度較高,則必須選用常規(guī)拆書頁法修復,并依據(jù)破損種類交替使用多種技法。如果書籍尚可翻閱,其紙張具備一定強度,并且破損區(qū)域較小,那么可以不拆書,而是選用“掏補”法修復。這樣不僅修復效率高,而且修復效果好。
(三)適當把控用水量
機制紙酸化后,親水性變弱。修復時若水量過大,易造成紙纖維過度拉長或膨脹,致使紙張變形。因此,在使用水前,一定要做好試驗,保證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用合適的水且水量適度: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水需為弱堿性飲用水;噴水展平時,需使用霧狀水,少量多次噴灑于紙張表面;“掏補”時,應少量用水,避免紙張粘連;調制漿水時,需以紙張厚度和酸度作為依據(jù)——漿水過濃,紙會發(fā)硬,而漿水過稀,則易粘接不牢固而重復操作。
*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太行山文書分級治理性保護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HB20TQ006)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劉家真.國內常用脫酸工藝、特點與脫酸對象的選擇[J].圖書館雜志,2024,43(3):109-115.
[2]王菊華.中國造紙原料纖維特性及顯微圖譜[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291.
[3]金凡.《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guī)范》解讀與思考[J].北京檔案,2024(3):33-36.
[4]張志清,陳紅彥.古籍保護新探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117.
[5]姚嬌,王歡歡,耿付江.民間文書紙張原料與修復用紙初探[J].中國造紙學報,2019,34(2):33-37.
[6]張美芳,王亞亞,鐘美菱.徽州文書保護:病害診斷、實施路徑與關鍵技術[J].檔案學通訊,2020(6):61-68.
作者單位:1.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2.河北經(jīng)貿大學發(fā)票博物館3.邯鄲學院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