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到10月了,嶺南仍然炎熱潮濕,夏日尚未走到盡頭。晚飯后,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雍陌村的中心廣場上,三三兩兩的村民坐在廊架下乘涼,老人們聚在一起,邊聊天邊帶孫子,小朋友不怕熱,在廣場上跑來跑去。若是趕上節(jié)假周末,廣場放音樂,那時候聚集的人還要更多。
老祠堂“西柵鄭公祠”就靜靜站在廣場北側,守著它的子孫們,西側的華僑樓也有百年歷史,可是有老祠堂遙遙地立在那里,華僑樓就成了后輩,再旁側的三層民房,當然更是晚輩。當夕陽落下去,霞光最后鋪在這幾輩建筑的頂上,像它們背后的射燈,老人、孩子就都駐足下來,停在這片散去了暑熱的溫暖里,直到光芒徹底消失。這一刻,連異鄉(xiāng)人都會感到親切,歷史與現(xiàn)代,保護與實用,過去與當下,被這一方天地連接彌合了起來,它們不再沖突,而是成為雍陌村這個千年古村的共同依托。
62歲的鄭帝次很年輕就去澳門打工,這兩年又從澳門搬回了村子,“村子改造了,現(xiàn)在很漂亮,住著也舒服,就回來了”。從村里考出去、在一線城市讀大學的“90后”鄭綺筠也回來了,因為老屋就有創(chuàng)業(yè)機會。
2020年,雍陌村被列入中山市特色精品村名單,從那年開始,上海同濟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導了雍陌村的規(guī)劃改造設計。歷經(jīng)三年,石板街,蠔殼墻,古驛道,老廟堂……一處處正在老去甚至行將坍塌的嶺南古建筑被救了回來,它們成為老而不破的時光印記,道路、植被、公共設施重新修整后精致整潔,展開了一場現(xiàn)代設計對古老建筑相隔數(shù)百年的輕聲對話。2023年3月19日,雍陌村被公布為第六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
王瑾還記得2020年底第一次走進雍陌村看到的景象,雖是千年古村,但“古村不古”,各個年代的新老建筑全部糅合在一起,“和一座清代老屋緊挨著的,也許就是2000年后的建筑,邊上又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房子,和人們想象中的古村不是一個概念,和西遞、宏村那些知名古村整體風貌統(tǒng)一的樣子完全不同”。王瑾和同為上海同濟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任規(guī)劃師的劉斯捷都感覺一籌莫展,“這怎么辦”?
雍陌村與內(nèi)地一些古村不同,從身為近代連接內(nèi)地與澳門的官道及商道——岐澳古道的重要節(jié)點到今天緊鄰廣澳高速、深岑高速和深中通道,特殊的區(qū)位讓它從來不是“出世”的桃花源。生長在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雍陌村很早就有人下南洋打拼。據(jù)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虎門銷煙前夕,欽差大臣林則徐攜兩廣總督鄧廷楨往澳門巡閱,途經(jīng)雍陌,為暴雨所阻,曾下榻雍陌公祠廂房,留宿一晚。清光緒五年(1879年),孫中山正是由雍陌村人鄭載林帶引,經(jīng)三鄉(xiāng)雍陌村,往澳門赴美國檀香山。
民國時期,闖蕩南洋的華僑把西方建筑理念帶回村子,蓋了不少洋房。改革開放后,雍陌村興建了著名的中山溫泉賓館,1980年開業(yè)以來接待了大批中外知名人士和游客。1984年8月25日,中國首個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于雍陌村羅三妹山開業(yè)。村民富了起來,跟隨著整個中山地區(qū)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不斷興建新房,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21世紀,改革開放后中國鄉(xiāng)村建筑40多年的審美變遷,幾乎都在這里有所體現(xiàn)。村里最古老的建筑雍陌鄭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間,最新的建筑興建于幾年前,不知不覺,雍陌村幾乎成了一座跨越千年的鄉(xiāng)村建筑博物館。
“它的區(qū)位很好,見證了中國整個開放的歷史,身上承載了很多故事,也有不少文化遺存,但因為之前整體建筑風貌太過凌亂,雍陌村身上的這些特質(zhì)沒有被體現(xiàn)出來?!庇耗按甯脑斓闹饕?guī)劃之一劉斯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獨具特色的雍陌村該怎么改造?規(guī)劃團隊商議了好幾次,整個村鋪開來搞不太現(xiàn)實,資金、精力恐怕都跟不上,最后決定選定一個最重要的片區(qū),如果示范區(qū)探索出的方法可行,以后再逐漸鋪開。
雍陌村有東西三條平行大街,彼此相隔一公里,北邊是羅三妹山,南面有廣袤的田園,“山村田”格局清晰?!吧剿窬植荒芷茐摹!必撠熡耗按甯脑斓闹饕?guī)劃王瑾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具體到古村落本身,先將有歷史價值的建筑識別出來,整治修復,還文物以尊嚴,再逐步恢復老街老巷的原味。
三條平行大街中,雍陌上街就是岐澳古道的舊址,自然成了改造重點。岐澳古道修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從天字碼頭一路向南,依勢穿過五桂山、三鄉(xiāng)鎮(zhèn)的雍陌村、珠海,最終抵達澳門。這條僅有七十公里、長度并不可觀的道路,卻是那個年代人們僅有的幾條通往世界的道路之一,當年出門打拼的第一代,不少就是沿岐澳古道走向澳門,乘船前往香港或者出洋謀生。還有一些人,沿著岐澳古道見到了一個新世界,轉頭望向自己腦后的辮子,開始思索中國的未來,在他們口中,岐澳古道被稱作“香山的茶馬古道”。
2020年,規(guī)劃團隊所見到的岐澳古道早已不是當初的樣貌,時代的發(fā)展讓老石板路被水泥路面替換,傳統(tǒng)民居大部分被重建成三層自改民房,其中不乏20世紀90年代的新風尚建筑。所幸雍陌上街仍是村落格局的脊梁,宗族村落的空間秩序仍在。1000米的一條街,9個祠堂以雍陌鄭公祠為中心,一字排開,村民圍繞各房祠堂居住生活。在這1千米的古街上,規(guī)劃團隊謹慎地選取了雍陌鄭公祠至鄭觀應故居這120米作為示范段,并不進行大規(guī)模商業(yè)轉變,打造很多城鎮(zhèn)都有的所謂“文化商街”,而是通過小修小補為老屋換新顏,修舊如舊始終貫穿改造的全過程。
要修老房子,就得征得房主同意,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雍陌村村委會副書記何加亮記得,村里修繕改造那三年,他每天都在現(xiàn)場跑來跑去,常常夜里10點、11點還在接村民的電話。傳統(tǒng)風貌屋子的屋主基本都同意改造,而現(xiàn)代建筑,尤其質(zhì)量較好的現(xiàn)代建筑屋主多半不愿意改。何加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這很多老舊的房子,是那些去了港澳或海外的僑胞的,本來就空置,他們聽說家鄉(xiāng)改造,很熱心,很多人說修好了直接由村委會托管,出租也行經(jīng)營也行,他們不要租金?!辈煌飧脑斓奈葜鳎渭恿烈材芾斫?,“他們的房子四五年前才剛剛建好,正在居住,不愿意改,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
南方多雨,村民們富裕起來后,攢錢重修老房,給外立面貼上瓷片,但是貼著現(xiàn)代瓷片的房子與百年前的青磚素瓦就是不和諧?!耙患乙患胰窳?,但是有勸到最后還是不愿意動的。”何加亮指著老祠堂街對面兩棟貼著淡黃色瓷磚的3層小樓說,“那就還是尊重村民的意愿,畢竟是人家自己的房子?!?/p>
站在昔日的岐澳古道,那些嶄新的民房雖然略顯跳脫,但與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站在一起,卻又使街區(qū)煥發(fā)生機。正是這些不同時期的屋宇,讓這個村莊沒有成為失去生命的標本,而是如同一棵仍然活生生的古樹一樣,既有歷史的年輪,也生出新的枝丫。
雍陌村就像一枚記錄著時光的琥珀。建村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因鄭姓先祖鄭子綱(字秉常,號雍陌)為人孝悌、行善積德,鄉(xiāng)人以其號命村名為“雍陌”。直到今天,鄭氏仍是雍陌村的第一大姓,村中現(xiàn)留存著8座鄭氏宗祠。其中,坐落于雍陌村上街北的雍陌鄭公祠,就是鄭氏族人紀念九世祖鄭雍陌所建,村民俗稱“老祠堂”。
近千年的時光,雍陌村真實見證了滄海桑田,在如今被稱為“小澳門”的金斗灣尚未沉積形成的年代,雍陌村出海近,是交通中心、行政機構據(jù)點和軍事要地。明代曾在雍陌設置管理澳門的官署——廣東海道副使下轄機構海防同知。“為制澳中諸番”,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曾設參將府于雍陌營,足見雍陌村在那一時期的重要?,F(xiàn)在,村西仍有地名“營房”,便是當年駐兵舊址。
村里流傳著許多名人的故事。最負盛名的當然是被稱為“晚清全面看世界第一人”的鄭觀應,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思想相當超前的人物,第一個提出“商戰(zhàn)甚于兵戰(zhàn)”的理論,呼吁國人“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其著作《盛世危言》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全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可以說是中國思想界中一部較早地認真思考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變的著作,深刻影響了近現(xiàn)代中國。
鄭觀應故居在雍陌村西上巷,一間典型的嶺南風格大屋,青磚雕木,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邁過第一道門是一個雅致的小庭院,站在小庭院中抬頭,“秀峰家塾”四個大字相傳出自鄭觀應之手,仍然完好地刻于門楣,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故居外,一棵佇立百余年的古樹,根須盤結而枝繁葉茂,守護一方池水。如今的鄭觀應故居和以故居為核心向外延伸發(fā)展成公共文化空間的偫鶴園,幾乎是整個雍陌村的門面,從外街一進入村子,就會看到偫鶴園的月亮門和背后的大片綠地。如今這是三鄉(xiāng)鎮(zhèn)最具知名度的名人故居,即便是工作日,也常有周圍村鎮(zhèn)的居民組團來參觀。傍晚,放學的孩子從這里走進村莊,附近的老街坊也坐在樹下喝茶聊天。
就在4年前,鄭觀應故居還隱沒在一片停車場之后,周圍是一個廢棄幼兒園以及一座5層的閑置樓房。劉斯捷記得,那時候很少有人去參觀,因為基本找不到故居在哪,即便有人想看看,也得一直問路。在上海同濟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進駐雍陌村前,已經(jīng)有其他設計院對鄭觀應故居周圍的偫鶴園改造提出了方案——采用商業(yè)街區(qū)設計手法,開挖地下停車場,劉斯捷覺得,這明顯與鄭觀應故居的調(diào)性不符,但到底應該如何改造故居周邊,他們一時也沒有特別好的想法。
想過建造古典園林,但是歷史上這里沒有園林,造假古董沒有意義。也想過使用比較方正的水系、草地和條石,但似乎也站不住腳。有一天晚上,王瑾和劉斯捷在辦公室里討論到很晚,覺得嶺南園林算是比較合理的方式,于是當晚打電話給中山市主管古村改造的副市長,幾方討論后,決定開始畫施工圖,但作為建筑師,他們“仍然感覺差點意思”。
此時,時任雍陌村村委會書記鄭志輝突然想起,早年做村志的時候,從老華僑、老村民那里收集過不少老照片,也許可以用來找找靈感。正是鄭志輝拿出的一張老照片,一下子點醒了規(guī)劃團隊。鄭志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照片上記錄了歷史,在修建幼兒園之前,那里是個老祠堂,叫小溪正公祠?!贝謇锬觊L的老人,幼時都是在祠堂上學,祠堂拆除改建的幼兒園又承載了“70后”“80后”的記憶,副書記何加亮記得,自己小時候就在這里上過幼兒園,“那時候這還是很熱鬧的”。
規(guī)劃團隊與華南理工大學陳堅團隊合作,推翻了已經(jīng)成形的施工圖,重新梳理思路:復建歷史上的小溪正公祠,帶有時代情感的幼兒園進行半拆半改,以“琥珀”為理念,完整呈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讓村落前進的齒輪留下印記。于是,偫鶴園的整個設計初衷修訂為保留鄭觀應小時候生活著的由魚塘、祠堂、果林圍繞的場景,而不是刻畫一處人工痕跡濃重的新建紀念館或重建園林。王瑾感慨,最終的方案非常立體,每一處空間都有故事可承載,是反復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最終打磨出了尊重歷史的方案。
和岐澳古道周邊一樣,偫鶴園周邊大部分傳統(tǒng)建筑已經(jīng)被改建為三層瓷片房,色彩亮麗,飽和度高,與它們相比,本就樸素的鄭觀應故居就顯得更為低調(diào)了。要實現(xiàn)整體風貌協(xié)調(diào),又需要與村民協(xié)商,從立面色彩、立面材質(zhì)、建筑形式和門窗構建等方面改造他們的房屋。
王瑾對西上二巷二十八號的一棟傳統(tǒng)嶺南建筑印象最深,這棟房子的檐下灰塑、窗楣灰塑保存都很完好,但房屋外部被鐵皮棚板、防雨布遮蓋,院中鐵皮棚私搭亂建也嚴重。向村委會打聽后才知道,原來屋主老伯家族一直從事醒獅行業(yè),鐵皮棚是為了放置醒獅的服裝和工具,老伯的理想是以后開一個醒獅館。
既然屋主有自己的想法,規(guī)劃團隊和他討論了好幾次,最后決定將鐵皮棚改建為一個傳統(tǒng)材料砌成的廊架式構筑物,既能滿足功能性需求,又使其與偫鶴園以及鄭觀應故居協(xié)調(diào),還能為非遺文化創(chuàng)造一個展示的舞臺,也算間接實現(xiàn)了老伯的“醒獅夢”。
這樣與村民反復溝通的改造并非孤例,在何加亮印象里,有好幾處房屋改造,都是策劃團隊出一個方案,屋主不滿意,又修改,修改完不滿意就再修改,如此來來回回三四遭,最終的改造結果都是村民和策劃師的思想碰撞。古村的保護和改造,不僅僅是建筑風貌的提升,更要符合居民的實際需要。不少歷史場景的復原、古意和新意相結合的空間設計也都有村民參與。
流行音樂迷們應該都聽說過一件事——1987年10月25日,時年29歲的美國著名歌星邁克爾·杰克遜曾悄然踏足中山一個鄉(xiāng)村,在那里享受了一日的寧靜時光,那個鄉(xiāng)村正是雍陌村。在田間地頭,邁克爾·杰克遜穿著白色休閑T恤和當?shù)剞r(nóng)民一樣頭戴斗笠,與當?shù)睾⒆雍嫌埃揭晃荒暧夤畔〉睦夏棠碳抑凶隹汀缃穸急粋鳛榧言挕?/p>
這次悄然訪問更像是一次興之所至的旅行,是邁克爾·杰克遜唯一一次中國內(nèi)地行?,F(xiàn)在雍陌村成了樂迷的打卡地,雖然當年接待巨星的一家人已經(jīng)搬走,他們的老屋早已空置,但每年都有大批音樂朝圣者到老屋外參觀,一起懷念這位傳奇巨星。雍陌村開始改造后,當?shù)卮迕窈瓦~克爾·杰克遜的歌迷都有一個想法,希望在村里建造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廣場。
當建筑師們完成了鄭觀應故居等眾多老建筑的修繕,對村落比較了解后,他們選擇了西柵鄭公祠前廣場約2000平方米的場地,北臨岐澳古道,西側是鄭觀應故居和華僑樓,東側是二房巷,這是雍陌村最大的一塊空地,也是雍陌村最核心的位置。
經(jīng)過多輪設計,并跟村民商討之后,建筑師們新建了一座嶺南風格的建筑和一組坡屋頂廊架,用“邊界限定”的方式,在四邊不太規(guī)則的場地里,圍合出一個400平方米的下沉廣場。再在周圍設計臺階、平臺,形成有高差的圍合庭院,讓村民可以坐在臺階上休息或在廊架里乘涼。在下沉廣場中部,有中間大、四周小的漸變燈光噴泉,還在街巷上復刻了岐澳古道的地形圖。
藝術廣場建成后,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每到傍晚音樂響起,廣場周邊都會聚滿村民,孩子們就在華僑樓邊的水塘戲水、玩輪滑或騎單車。
華僑樓邊的水塘能夠復現(xiàn),也源于一次機緣巧合。音樂廣場西北角的華僑樓修建于百年前,是村里第一代僑民根據(jù)當時南洋一帶的建筑特色回村修建的,曾被村里的老人稱為“洋樓”。如今房主早已移民,房子由村委會代管,正進行內(nèi)部裝修,準備設立為圖書館。2020年規(guī)劃組進駐雍陌村時,這里是一片水泥空地,既然要修建音樂廣場,建筑師們就計劃零星點綴一些大樹。但是,施工過程中,工人們發(fā)現(xiàn)地下一挖開就有大量地下水冒出來,樹根本種不下去,雍陌村的地下水位這么淺嗎?
2022年國慶節(jié)的前一天,王瑾和劉斯捷正準備飛回上海,一個老奶奶找到他們,拿出一張自己家珍藏的老照片,對他們說:“我小時候這里是風水塘,你們還把風水塘給我們找回來,好不好?”在客家地區(qū),多數(shù)農(nóng)家或是宗族祠堂門前都有一口小水塘,客家人稱它為“風水塘”??图覀鹘y(tǒng)民居風俗講究“宅前有水,宅后有山”的風水格局,認為門前的“風水塘”越大,就能出更多的人才,有養(yǎng)人蓄財?shù)脑⒁狻?/p>
王瑾仔細對比了照片和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這里昔日果然曾是水塘,雖然不知道因為什么被填埋了,但原來水塘的石頭駁岸還都在。于是,在臨上飛機前的幾個小時,施工隊緊急挖開這片硬地,水塘冒了出來,駁岸的老石材保留完好,幾位建筑師馬不停蹄地安排測繪水塘駁岸的范圍線,并根據(jù)水塘再現(xiàn)的思路重新設計了一套方案。
如今,消失的水塘又活了過來,延續(xù)地方文脈,恢復了村民的記憶,岸邊座椅成了男女老少夏日最喜歡坐下觀賞藝術廣場噴泉的場所。王瑾感慨:“村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和實惠,古村改造的目的是多元的,要保護風貌,又要彰顯文化,還要對村民的生活有益處,難就難在于其中博取平衡。”
今年夏天,第二屆廣東省原創(chuàng)鄉(xiāng)村民謠大賽決賽、趣味集市和國風音樂會相繼在藝術廣場舉辦。去年,世界著名印第安非遺音樂大師亞歷桑德羅也來到了這里,雍陌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欣賞到了世界著名音樂大師的演出。
從西柵鄭公祠和華僑樓之間小路走上去,走到雍陌上街,順著昔日的岐澳古道一路向東,很難不被一面古舊磚墻邊的綠植和墻上“保持熱愛”四個印在染布上的大字吸引。順著院墻左拐,讀著墻上的涂鴉:“無論如何,屬于你的禮物一定會來的?!薄敖裉煲惨欢ㄊ呛馨舻囊惶欤 薄耙患铱梢允斋@快樂的店。”一路走過去,一條條扎染布匹,在院落隨風輕輕地擺動,芷蘿研藝坊的主理人鄭綺筠正在整理展示臺上的扎染和手工藝品。扎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宋朝《資治通鑒音注》中便有記載,如今成為了非遺技藝之一。
鄭綺筠出生于雍陌村,父母做布藝生意,她從小就對布藝耳濡目染,喜歡做手工。2016年從廣州大學會展經(jīng)濟與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她在廣州做了5年教育工作,因為思念故鄉(xiāng),又回到中山做了2年布藝課程方向的教師。
2023年,雍陌村的改造已經(jīng)基本完成,鄭綺筠回鄉(xiāng)探親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村子大變樣了,歷史建筑得到修繕,一些已經(jīng)廢棄多年甚至瀕臨坍塌的老房子恢復了原貌,自己家門前的岐澳古道成了古村改造的示范區(qū),不少小店開了起來。鄭綺筠大學時就讀的專業(yè)屬于旅游學院,自己又有布藝、手工方面的愛好,近幾年的研學熱讓她萌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但在大城市創(chuàng)業(yè)需要支付價格不菲的房租。鄭綺筠的父母已經(jīng)在鎮(zhèn)上的小區(qū)買房,村里的老屋正好閑置,2023年初,鄭綺筠把老房子裝飾一番,試營業(yè)1個月后發(fā)現(xiàn)效果不錯,同年2月,她的芷蘿研藝坊正式開業(yè)。
“我出生在雍陌,老家有機會,肯定想回來發(fā)展?!编嵕_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她的研藝坊開業(yè)一年多,以中國非遺扎染手工藝為主營業(yè)務,讓游客體驗古老的染色工藝,也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手工。接待研學團體,也接待本村和附近村鎮(zhèn)的社區(qū)活動。作為“90后”,鄭綺筠熟諳互聯(lián)網(wǎng),通過線上推廣,店鋪的生意開始陸續(xù)接到散客預訂,她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也得到不少顧客青睞,成為了游客眼中的雍陌村“伴手禮”。如今,研藝坊所有物料成本和裝飾運營成本已經(jīng)收回,慢慢開始盈利。
有時候來研藝坊體驗扎染的客人想吃茶點,鄭綺筠就和村里的點心鋪和奶茶店合作,打一個電話,5—10分鐘他們就能送過來,鄉(xiāng)村的距離,讓時間的流速似乎都變了,放松悠閑的古村在硬件升級后吸引來不少游客和開店的投資者。
鄭帝生的家就在偫鶴園門口,緊鄰下街,他是最早同意翻新外墻的房主,他還記得何加亮找他做工作,自己馬上同意了?!皼]問題啊,別拆我房子就行了,其實翻新外墻對房子沒什么影響,我看過了,加了一層防水層的。”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翻修后,房子與鄭觀應故居和整個偫鶴園的色調(diào)相協(xié)調(diào),再加上位置絕佳,很快就有投資者來談租賃,如今鄭帝生把房子租給了澳門一個食品品牌做門店,自己也在邊上開了小賣部,雖然已經(jīng)退休,租金和小賣部生意又給他增加了一份收入。
翻修過的房子并不漏雨,還能給村莊帶來新業(yè)態(tài),這讓原本對翻修自家房屋還在觀望的村民逐漸改變態(tài)度。3年前需要何加亮挨家挨戶做工作,現(xiàn)在總有人主動找來,問村子的改造是不是還要繼續(xù),如果要繼續(xù)的話,“把我家的房子也改一下啊”。
在民宿工作的“00后”邱文淵是潮汕人,在廣州、深圳、中山都工作過,大城市里的快節(jié)奏讓他感覺有點疲憊,2022年雍陌村幾間老屋重新整修改裝成民宿,邱文淵應聘到這里來。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xiàn)在村里的生活硬件和城市差不多了,還有咖啡廳、奶茶店,在這里工作、生活都很舒適。”
鄭綺筠回村這一年,感覺游客明顯增加,就業(yè)機會也在增加,以前村子似乎是個封閉的小世界,盡管到訪西面中山溫泉賓館的客人不少,但他們很少有興趣走進村子,現(xiàn)在則不同,節(jié)假日、周末村子里游客絡繹不絕,既有附近珠海、中山等城市的家庭游客來鄉(xiāng)村放松,也有從香港、澳門遠道而來附近探親的人。生活在一座“超級大城”,人們很容易在忙碌中感到精神和肉體的受損,到記錄了歷史變革的鄉(xiāng)村去,似乎成了治愈和放松自己緊繃神經(jīng)的方式。從雍陌村出發(fā),兩小時車程即是廣州或深圳,走出村子不遠,只有幾分鐘車程的三鄉(xiāng)雅居樂車站,就有直達港珠澳大橋口岸的粵港直通巴士。
這里升騰起的煙火氣不再僅僅是村莊里的裊裊炊煙,有人擔心這樣的古村會變得商業(yè)化,會變成全國各地千篇一律的所謂“古鎮(zhèn)”。劉斯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前一二十年的城市發(fā)展進程中,一些典型的古鎮(zhèn)把原居民遷走了,整體開發(fā)成旅游景點,這種做法在如今的古城保護界甚至整個學界,都不再提倡。因此,雍陌村的改造以搶救性的修復、復原村子承載的文化底蘊和綜合參考村民需求為基礎。換句話說,雍陌村新型的業(yè)態(tài)是市場需求,是一個活生生的村莊自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統(tǒng)一招商的產(chǎn)業(yè)化運營。
在3年“一屋一策”的保護性修繕過程中,雍陌村新掛牌了16處歷史建筑,村委會掛牌了56處雍陌傳統(tǒng)建筑,門牌上的數(shù)字把一座座老屋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王瑾認為,村落從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居住的容器,絕對不能改變這一點,“它是人們多年以共同生活方式演繹形成的聚落空間”。當居住在這里的人生活得更好,外人想要來體驗、游覽,這是自然的吸引,而不是古村為了取悅或吸引他人而改變自我,這有本質(zhì)區(qū)別?!拔覀儾幌M堰@里變成人山人海的商業(yè)化景點,我們希望它還是一個能看到嶺南古村風貌,當?shù)厝巳粘I畹牡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