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校建立“一生一檔”是為了有效篩查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對有風險的學生及時開展心理干預。在建檔篩查心理問題學生的過程中,心理教師發(fā)現一名有社交恐懼的女生,該生的心理健康測評報告顯示其當前總體風險評估為健康,但存在較高風險因子,隨著時間推移,該生的潛在風險問題越來越明顯。心理教師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對該生進行個案輔導,通過重建認知、社交技能練習和班級團體輔導干預,在班主任、家長的配合下,幫助該生逐步克服社交恐懼心理,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關鍵詞:檔案篩查;社交恐懼癥;認知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30-0052-04
一、個案概況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A,高一女生,16歲,身材瘦小,一側眼睛有些斜視,健康狀況一般,無精神疾病史。父母都是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教師,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家長教育方式屬于專制型,親子關系一般,還有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妹妹。小學和初中學段,小A在父母任教的學校就讀,雖然性格有內向,但人際關系尚可??忌峡h城高中后,小A住校,但在開學約兩個月后由于不適應宿舍集體生活而退宿。
(二)心理健康測評報告
九月初,學校通過“升學e網通”平臺使用“高中生心理健康測評(北師大共研版)”對高一新生開展心理測評摸底排查。
從測評結果看,小A當前情緒狀態(tài)良好,不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總體評估為健康。但從人格和環(huán)境的具體因子分析,小A存在較高風險因子。外向性因子顯示她的性格偏內向,不太喜歡與外界過多接觸;神經質因子顯示她常存在心理壓力、有不太現實的想法和較多的要求和沖動,對外界刺激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對情緒的調節(jié)、應對能力較差,有時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下;同伴接受因子顯示她深受人際關系困擾,認為自己在同學中的受歡迎程度不高,偶爾還會感受到其他同學的拒絕、冷落和“侮辱”,包括拒絕或阻止她參加團體活動等。因此,雖然小A近期沒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未來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風險很大。
(三)心理教師及其他任課教師的觀察
在半學期考后的一節(jié)心理課上,心理教師注意到小A低著頭、縮著脖子坐在最后一排。回答問題時,小A的眼角下垂,語音較低,但態(tài)度認真,邏輯較清晰。心理教師還注意到,其他同學對她發(fā)言的反應較冷淡。于是心理教師就提醒班主任多關注她。經了解發(fā)現,其他科任老師也都覺得小A表現有些異常,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
(四)班主任的觀察與談話反饋
剛開學的第一個月,小A情緒狀態(tài)良好,有班級歸屬感,能夠感受到周圍人對她的關心,所以班主任對預警名單中小A的潛在風險并未在意。
開學兩個月后,小A提出退宿,理由是她在學生宿舍洗澡和上衛(wèi)生間要等很久,晚上睡不好。在退宿以后,她開始上課發(fā)呆,天天低著頭,有時候還遲到、請假,成績逐漸退步。后來,她堅持要求從第一排搬到最后一排,說自己腸胃不好,一緊張就會“放氣”影響人,怕周圍的同學討厭她。
班主任多次找小A談話,但小A對班主任不太信任,其狀況并未有較大改變,還對班主任說“我有哪兒做得不對就直說”,甚至有“活著沒意思”等言語。
(五)家長反映
小A性格內向,多思多慮,以前這并沒有影響正常學習生活。但最近她經常打電話回家哭訴,說同學們都不喜歡她,說話做事常常針對她,她想轉學到一個沒有熟人的學校。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家長帶她到醫(yī)院檢查,未發(fā)現身體疾病,醫(yī)生說她有些焦慮和抑郁,給她開了藥,建議服藥并結合心理輔導。
二、分析與評估
(一)個案問題成因分析
生理原因:小A處在青春期,認為自己的外貌得不到同齡人的喜愛,當她發(fā)現周圍人對她沒什么交往熱情時,原本自卑孤僻的性格被強化,害怕身處人群中,害怕被負面評價,情緒緊張時還會腸胃不適。
個性心理原因:小A性格內向,經常沒有通過事實求證就妄下判斷;膽子小,敏感多疑,周圍同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讓她以為在針對她;自我評價低,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害怕被別人看出自己的缺點。班主任關心她,她卻認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對才找她;同學主動來找她,她明明很開心,卻表現出不情愿的樣子。她認為自己“涼薄、討厭、會傷害人”,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她產生負性思維,也使她總是體驗到憤怒、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并做出回避交往等不良行為。
環(huán)境變化原因:上小學和初中時,小A在父母任教的學校就讀,與什么人交往、該怎么交往等常常在父母指導下進行。進入高中,在遠離父母的新的人際環(huán)境中,她的交往能力缺陷逐漸暴露出來,于是對交往越來越恐懼,寧愿一個人縮在教室最后面。
(二)個案問題評估
參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進行鑒別評估。與抑郁癥鑒別:小A有抑郁情緒,但無明顯的“思維遲緩,長時間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無助無望無價值感”等典型的抑郁癥狀,她的抑郁情緒主要是由不知怎樣跟同學、老師交往引發(fā)的。與正常的社交焦慮鑒別:大多數人都有過社交焦慮或回避的經歷,但這種害怕是可以被理解和控制的,不會妨礙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小A一人獨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有一個月了,剛開始她只是覺得班上的同學討厭她,到后來她覺得外班不認識的同學也在討厭她,這種強烈的害怕和社交回避,與正常社交焦慮有區(qū)別。與回避型人格障礙鑒別: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的回避行為針對的場景更廣泛,形成時間較長,起病隱匿,小A性格偏內向,在社交上有回避行為,但僅針對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交往,恐懼癥狀形成時間不長,病因明確。
使用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衡量臨床資料中的可疑點,小A的癥狀未背離三原則,不屬于精神病性障礙。核心癥狀是害怕和避免與人交往,持續(xù)時間不長,癥狀未完全泛化,有自知力,沒有影響思維邏輯性,屬于一般的神經癥性心理問題,可評估為社交焦慮障礙,也稱為社交恐懼癥。
三、個案干預
小A從醫(yī)院回來后,主動向我求助。在開展心理干預的過程中,主要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包括認知重建、放松訓練和社交技能練習,幫助她識別和重新建構思維模式,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改變行為的目的。近期目標:重建認知,克服自卑感,放下人際交往焦慮;通過社交技能練習,做出新的有效行動;通過班級團體輔導干預,增加社交情境暴露,適應社交壓力。長期目標:積極參加社交活動,提升自我認知能力,促進人格不斷完善。
(一)重建認知,克服自卑心理
小A與我在心理課堂上已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一次來訪時,她向我傾訴入校后的困擾,我通過共情和接納給予她心理支持,我們很快就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咨訪關系。
第二次來訪,我進一步深入了解小A的基本認知,和她一起討論產生問題的原因,讓她認識到:人的認知會影響情緒和行為,行為又會反作用于認知。結束時,我給她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列出引發(fā)自己內心焦慮、害怕的人際交往事件或情景,回憶當時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第三次,小A帶來了她的作業(yè)。
小A說:“當我打電話給媽媽問舍友的一些行為是對是錯時,一個舍友進屋了,我想她可能聽到了,如果她傳播出去,不知道大家會怎么看我?!?/p>
“我的第一個同桌在一開始時會和我說一兩句話,但后來她只在課堂上跟我交流,她是不是嫌棄我,所以才不愿意跟我說話呢?后來我也就不跟她說話了?!?/p>
“我和我的第二個同桌都有腸胃不適的情況,周圍有同學說臭,我想同學們肯定認為會有臭味是因為我,而不是因為她,所以我總用眼睛瞪她?!?/p>
“我現在坐最后一排,每個人要從我的背后經過,總有些男生會撞到我的椅子,我想可能是我之前的一些事讓某些女生不爽,這些男生替她們來報復我,我很害怕?!?/p>
針對小A講述的事件和想法,我們一起識別導致不良情緒和行為的非理性思維以及背后的信念,讓她認識到改變錯誤思維,重建認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以“打電話給媽媽聊舍友行為被撞見”這一事件為例,我們開展了挑戰(zhàn)和重構這些功能不良的思維的談話。(以下為咨詢片段)
師:舍友進來的時候,你想到了什么?
小A:我當時想,糟糕,剛才的電話內容可能被她聽見了。(自動思維)
師:你因此感到擔心害怕嗎?
小A:是的,我擔心她跟其他舍友說這件事,傳出去不知道大家會怎么看我。(情緒與想法)
師:后來呢?(引導小A關注客觀事實)
小A:后來好像沒聽到她們說過這件事。
師:那我們是不是應當換另一種方式看待這件事?(引導轉換思維)
小A:可能她沒聽到我的電話吧。
師:還有呢?
小A:也有可能她沒注意電話內容,或者聽到了也不想說,或者她忙著想自己的事。
師:有好多種可能。如果是后面這幾種可能,你感覺怎么樣?
小A:我感覺沒那么擔心了。
師:可見,對待同一情景、同一件事情有很多種想法和解釋,不同的想法和解釋會帶來不同的情緒。
小A:是的,但當時我只想到她會把電話內容傳播出去,沒想到有別的可能。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么導致你有這種想法。你說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小A:大家會議論我,用那種眼光看我。
師:是什么樣的眼光?
小A:也許是憤怒,也許是討厭,我的品質不好,會傷害別人。(核心信念)
師:你發(fā)現了嗎?“品質不好,會傷害人”這個核心信念的中間信念是“會發(fā)生嚴重后果”,這導致你對“在宿舍打電話被舍友撞見”這件事的自動思維是“電話內容被聽到了很可怕”,對此,你的反應是擔心、焦慮、睡不著、退宿。如此看來,是不是這個核心信念給你帶來了最糟糕的結果?
小A:那我該怎么辦?
師:我們只有改變對自己的不良認知,也就是剛才說的核心信念,才能改變我們的負性自動思維,改變糟糕的結果。一個怕傷害別人的人,肯定是一個善良的人,在我跟你交往的過程中,我認為你是一個有禮貌也很善良的女孩。(重建認知)
接著,我讓她模仿我的提問,對她列出來的那些事件進行自問自答,識別負性自動思維,找到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重新建構。通過反復練習新的認知技能,幫助她發(fā)現自己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點,如“我很善良”“我有禮貌”“我有感恩之心”等,從而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緩解人際焦慮。結束時,我給她布置了“每天給自己找一個優(yōu)點”的作業(yè)。
第四次和第五次的心理輔導中,我們重復進行與認知重構相關的技術演練,強化她的正向思維。同時教她自我放松的方法,進行深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練習,比如回想情景事件,當有男生從背后經過,撞到椅子,讓她感到緊張害怕時,深呼吸,放松,同時轉換思維:可能是過道太窄,不小心撞到了,也可能是走得太急撞到……并指導她反復練習。
幾次心理輔導之后,小A的狀況有了改善,她上課時會把頭抬起來了,雖然還坐在最后一排,但開始很認真地聽課和做筆記。
(二)社交技能練習,有效應對人際交往問題
在第六次和第七次的心理輔導時,我首先幫助她學習適當的社交行為,減輕社交焦慮。主要采用指定練習,訓練如何主動打開話題,表達意見,比如當有人說臭時,可以回應“抱歉,今天肚子有些不舒服”,也可以回應“是說我嗎?今天我腸胃沒有不舒服”等。其次,采用角色扮演、糾正反饋等方式,練習如何應對他人的主動交往請求。比如當同學主動來找小A時,應面帶微笑,傾聽并積極回應同學的問題。在角色扮演練習中,先是我扮演小A,由小A扮演同桌,設置“同桌”主動找“小A”說話的場景,目的是讓她體會我的應對方式,然后我們角色互換,請小A用新方法積極與“我”互動,并在過程中向她反饋我的感受,及時糾正她的言行態(tài)度。
在此階段,我鼓勵小A繼續(xù)使用認知和行為策略來挑戰(zhàn)功能不良的信念并改變有問題的行為,內化新的信念和行為,將學習到的交往技能經驗運用到班級交往的真實場景中,并要求她記錄與他人交往的體會與感受,肯定自己在交往中的進步,反思自己在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三)班級團體輔導干預,增加社交情境暴露
班級團體輔導干預是在班級團體情境下使用認知行為療法,為個案創(chuàng)建現實的社交情境,增加社交情境暴露的方法。暴露的情境從容易到更具挑戰(zhàn)性,幫助來訪者逐漸適應社交壓力。在我準備結束小A的個體心理輔導之前,我建議她搬回到原來的座位。小A在猶豫后回到了原來的座位,并發(fā)現當她學會識別負性思維和使用交往技能后,同學們對她友好多了,這增強了她的交往信心。接下來,我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心理活動課,通過“尋人游戲”讓學生學習主動交往,通過“你說我畫”體驗有效的信息溝通要素,鼓勵小A積極參與其中,分享感悟。班主任也邀請她參加了一些班級聚會和小組討論會。漸漸地,她能夠與同學良好互動,偶爾也會主動舉手分享活動感悟。
(四)家長配合,對個案改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小A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家長聽從建議,盡量抽空陪伴孩子規(guī)律作息、適當運動并進行飲食調理,改變以往專制型的親子溝通模式,更多地傾聽、鼓勵和包容,給她更多的自主空間,此外,家長還帶小A去眼科醫(yī)院矯正斜視。這給小A帶來很大的支持力量。
四、心理干預反思
心理健康測評報告作為評估個案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具有時效性,比如,在篩查本個案中使用的“素質—壓力模型”量表,測試中的當前表現部分的參考時效在一個月以內,人格、認知、環(huán)境原因部分的參考時效在六個月以內。任何心理測評結果都存在一定誤差,學生的心理問題應參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來理解和評估。
青少年處在成長階段,其社交焦慮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不恰當的對待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廣泛性焦慮、抑郁癥等。因此,該項心理問題的預防主要在于青春期的心理教育,以及對可能患病人群的早期篩查,如果能夠及時發(fā)現、科學干預,就有改變和調整的機會。
參考文獻
[1]Deborah Roth Ledley,Brian P. Marx,Richard G. Heimberg著. 認知行為療法[M]. 王建平,李婉君等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2.
[2]羅澤如. 大學生社交恐懼癥形成原因及干預策略[D]. 開封:開封教育學院,2014.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