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項雪寒老師執(zhí)教的《青山不老》引發(fā)了很多老師的關注。大家認為這節(jié)課上得新穎而扎實。不過,也有老師反映這節(jié)課有些環(huán)節(jié)看不明白,期待得到專家們的解惑和引領。下面請各位專家作分析。
王國均(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從教材編排來看,《青山不老》不是一篇需要學生精讀的課文。之所以對這篇課文進行精讀式的教學,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探究“篇”這一文章層級之上的多篇體式推敲策略,即“大語境推敲”的可能性。四年級學生在“提問策略”單元已經(jīng)有了“針對寫法進行提問”的經(jīng)驗以及“針對全文進行提問”這一“篇”的層面的學習。這一課如果運用“提問+推敲”的策略鏈,就會提出諸如“為什么這篇課文沒有或者不需要用到某種常用的寫作手法”,即“有與無”的推敲;“為什么這個或這些段落寫得很詳細,而那個或那些段落寫得很簡單”,即“多與少”的推敲;“為什么這個段落要先寫,可以跟后面的這個段落調(diào)換一下順序嗎”,即“先與后”的推敲??梢?,四年級學生可以達到單篇層級的推敲和理解,在此基礎上五年級學生進行多篇層面的推敲也是可行的。
其次,體現(xiàn)對同一事件的書面寫作經(jīng)歷多文體(從“新聞特寫”到“記人散文”再到“環(huán)保主題課文”)、多編者(從“新聞作者+報紙編輯”到“散文作者兼編者+著作責編”再到課文編者)、多意義(從“對改善經(jīng)濟條件的肯定”到“突出個人奉獻的贊嘆”再到“環(huán)保主題的教育”)、多語體(從“客觀事實與數(shù)據(jù)”到“充滿感情地贊頌”再到“比較端莊地敘寫”)以及多媒介(從公共報紙、個人散文集到學生課本)演變后所產(chǎn)生的多文本比較閱讀。這是一種相當復雜、充滿挑戰(zhàn)的閱讀方式,與第八單元“走近魯迅”主題單元的閱讀方式有著很多一致之處,可視為對第八單元教學要求的鋪墊。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證明,五年級的學生借助強有力的支架與扶放有度的教學,也能較好地掌握這樣高要求的群文閱讀要領。
最后,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即讓學生“像編者那樣思考”。這既是一種高品質(zhì)、綜合性的思維活動,又是一項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如何制作成長紀念冊”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完成相關的任務,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編輯的基本素養(yǎng),在本課教學中滲透的“像編者那樣思考”為這一學習活動的實施提供了技能基礎。
傅惠鈞(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這是項雪寒老師推敲策略整體教學研究視角下的一個探索性課例。這堂課探索的側(cè)重點有兩個:一是編者視角,一是語境推敲。
先說編者視角。在葉圣陶先生的倡導和實踐下,我國的語文教材編寫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即課本編者依據(jù)編寫宗旨,對入選課文的文本作必要而審慎的修改加工,以使課文更加規(guī)范得體,適合教學。既往教材研究主要是搜集課本編者對課文文本修改、加工的原始材料并進行系統(tǒng)整理,旨在觀察分析編者修改的目的,以及實踐的成敗得失。一線教學中,鮮有老師將這樣的教學資源有意識地應用到學生的語文關鍵技能教學中去。項老師及其團隊探索拓展了新的富有價值的教學路徑,值得稱許和倡導。
再說語境推敲。文本推敲一般將關注重點放在語言形式本身,這自然沒錯,但絕不能忽略外部語境的作用。語境推敲也是文本推敲極其重要的方面。語境有言內(nèi)和言外之分。言內(nèi)語境,即指上下文;言外語境,包括具體情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等。項老師利用編者改動的語例作為推敲的重點內(nèi)容,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時,既要注重言內(nèi)語境,也要注重言外語境。比如,課文中“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一句,編者調(diào)整了所處的位置。項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種調(diào)整引起的意義變化,這是言辭語境變換導致意義不同的典型例子。要理解這種調(diào)整的必要性,僅從文本內(nèi)部是難以得出結論的,所以項老師把學生的思路引向宏觀的社會文化背景,引導其分析社會背景的變化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和制約。
鐘晨音(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早期媒介素養(yǎng)主要是指文本識讀能力。隨著媒介不斷豐富,以及媒介在社會生活及個體成長中重要性的提升,媒介素養(yǎng)更多聚焦于媒介的收集與選擇、解讀與批判、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能力。從《青山不老》推敲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過程與結果看,多文本的語境推敲在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方面達到了以下效果:1.了解媒介類型與敘事方式(從新聞稿到散文,再到課文)。2.認識不同媒介的語言特點和成規(guī)(如新聞稿的“眉題”“主標題”等)。3.思辨媒介再現(xiàn):通過推敲辨識文本的刪、改、補在謀篇布局、文章立意方面的得失;通過重現(xiàn)1983 年山西省神池縣的生活場景、回顧2006年至2008 年國家的重大事件,辨識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系。4.理解媒介發(fā)展軌跡所隱含的價值:從“對改善經(jīng)濟條件的肯定”到“突出個人奉獻的贊嘆”再到“環(huán)保主題的教育”。
項老師的課例讓我們感受到了語篇、語境的推敲需要有更為廣闊的背景知識和深厚的媒介素養(yǎng)的支撐。教師媒介素養(yǎng)越強,對學生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就越大。展示課中五年級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支持及同學間的交互學習,能結合語境對字、詞、句、段的刪改之處進行推敲,分析得有理有據(jù)。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學生還是相對被動的媒介接受者與閱讀者。在語境推敲“扶放有度”的起始階段,這樣的情形是可以理解的。面對日益發(fā)達的媒體,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主動選擇優(yōu)質(zhì)媒介、主動提問質(zhì)疑、主動理解推敲的意識與能力,進而成長為“獨立而成熟的讀寫者”。
倪燕(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項雪寒老師的這節(jié)課,學習目標指向推敲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而“向編者學推敲”的學習活動,其價值不僅在于使推敲策略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也意味著賦予學生“編者”視野,學生可以進入“編者”身份的情境,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進行推敲,并習得相應推敲(修改)的技能。
首先,“讀者意識”是一個好的寫作者必須具備的意識。因為讀者對象不同、讀者需求不同,會導致文本風格、語言甚至主題的變化。項老師的這節(jié)課,借助從新聞稿到兩篇散文的變化這一教學支架,讓學生從編者視角去解釋編者考慮到讀者需求、讀者身份的特殊性而對原稿進行修改的理由。在教學中,學生理解并還原了讀者面對新聞稿要快捷、全面地獲取信息的場景,理解了由此新聞稿在標題中將重點信息通過“眉題”“主標題”“提要”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關注了信息呈現(xiàn)的客觀性以及情感抒發(fā)要相對內(nèi)斂等。而到散文《無盡的敬仰》時,其是注重個性化表達的文體,作者更多的是通過其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思考。無論這些思考和感悟如何深刻,教材編者必須考慮讀者身份的特殊性和單元編寫需要而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通過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重走編者面對不同讀者時的“心路歷程”,學生體驗、琢磨了“高手”對文本的修改示范,如此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并將讀者意識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語境推敲教學對于提升學生既有互動修改的質(zhì)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寫作教學中,讓學生互動修改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具有促進作用。但學生互相修改時往往只關注不重要的細節(jié),如錯別字、標點符號、詞語的優(yōu)化等,缺乏對更高層次修改維度的關注,如選取事例是否能圍繞主題進行闡述,文章結構是否合理,開頭和結尾是否能有更精彩的表達以圍繞主題并吸引眼球等。我相信項老師的這節(jié)課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答案。
方向(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我從普通教學論的角度來談幾點看法。
1.項老師設置的“向編者學推敲”情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三篇文章的關聯(lián)和差異,明晰了不同文體的異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引導其深入思考文章蘊含的表達意義,理解為何同一事件在寫作中會有不同的寫作主題和文體表達。這種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學習科學中的“情境學習”理論是相契合的,即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課例呈現(xiàn)了明顯的知識建構與學習遷移過程。首先,學生通過閱讀三篇不同文體的文本,對同一事件進行了多角度的接觸和理解,為學生構建讀寫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多元的視角。同時,項老師運用“提問+推敲”的策略鏈引導學生學會以后遇到相同問題時也可以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和解決,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科學中知識的動態(tài)性和“為遷移而教”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
3.美國認知科學家季清華認為,交互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交互學習中,學生經(jīng)歷了指導建構(聽取教師的講解),自我建構(整合組間或組員意見完成學習單),以及序列建構和協(xié)同建構(合作成員依次發(fā)表意見或協(xié)同發(fā)表意見)。交互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使他們在情感上與文本、教師、同伴產(chǎn)生共鳴,加深對環(huán)保主題的理解和認同,最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孫穎:感謝各位專家分別從閱讀策略、教材研究、媒介素養(yǎng)、寫作教學、普通教學論的視角對項老師的這節(jié)課進行點評,相信這對老師們更好地理解這節(jié)課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我想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來談幾點感受和想法。
一是基于學生發(fā)展需要進行探索的重要性。項老師的這節(jié)課打破了課標與教材既有的設定,所以給現(xiàn)場很多老師帶來了“困擾”3ZeH2TzJwXQNC7MxO/Ee9rqh+tFIfoHvfdMKKYqM+IM=,這種“困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師們認為對標課標要求和教材設置來進行教學設計是第一位的。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但是,在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和學情依據(jù)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性的“超綱”教學也是需要被接納的。否則,教學創(chuàng)新之花便有可能被扼殺。經(jīng)過各位專家從多個理論視角對這節(jié)課的價值和意義的闡釋,以及課堂上學生學習動機的充分調(diào)動和學習的真實獲得,可以說這節(jié)課為我們展示了六年級語文教學新的可能性,也堅定了一線優(yōu)秀教師與專家進行合作探究的信心。對于優(yōu)秀教師而言,走出教學的“舒適區(qū)”很難,但在專家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新和突破,也能幫助教師走出“瓶頸期”和“職業(yè)倦怠期”,再次享受教學研究和探索的過程。
二是一線教師加強教育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教學創(chuàng)新,一方面需要與專家合作,基于理論研究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另一方面,基于新的理論學習、研究而自發(fā)開展探索性的實踐活動是有意義的。在深研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本土的、中國化的教育實踐去豐富我國的教育理論,是更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學視野決定了學生的思維邊界,學生的學習潛力需要我們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探索,不斷明晰可能的空間。
最后,感謝項老師和她的研究團隊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所作的積極探索,感謝各位專家參與的多學科視角下的課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