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受眾面較廣的一門通識必修課程,意識形態(tài)屬性強,具備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然而,具體教學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因此,本研究將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與思政意識,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通過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體現(xiàn)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確保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郭佳佳(1984-),女,河南洛陽人,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大學英語教學。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該綱要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應承擔好育人責任。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屬于課程思政改革的一部分,該課程作為高校受眾面較廣的一門通識必修課程,意識形態(tài)屬性強,具備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的一門通識必修課,涉及的專業(yè)眾多,教學對象十分廣泛,學時多,且教學內(nèi)容具有特殊性。我校一直在積極探索,利用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科特點,將英語類課程作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切實開展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將從教師主體、教學目標、教學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分析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xiàn)狀
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語言教學,還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自帶育人基因,具有既育才又育人的價值引領作用。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與思政意識有待提升
肖瓊、黃國文指出,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外語課程思政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教師更關注學生的閱讀、聽力理解、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而對英語教學的人文性重視不夠,即并未重視英語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未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心智發(fā)展、人格升華,未體現(xiàn)德育為首這一思想理念。對引導學生吸納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方面還不夠重視。目前,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仍不足,缺乏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使得思政元素與英語學科知識無法有機融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思政教育的目標尚未充分體現(xiàn)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進行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基本語言能力綜合訓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流表達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說和譯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將目標限定于語言的傳授與技能的提升,忽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雖然課程目標中包含立德樹人方面的內(nèi)容,以及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內(nèi)涵及要求,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不足,未能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之中。目前,大學英語的工具性仍占有較大比重,人文性卻有不同程度的忽視,課程思政目標未能充分體現(xiàn)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中。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略顯單一
由于學校嚴格控制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所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主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略顯單一,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仍是任務型教學模式與情景教學模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主要還是通過小組討論、英語辯論等傳統(tǒng)形式,課程思政教學并未滲透于教學的各個過程與步驟中。教師在教學中尚未全面開展課程思政,仍存在強行融入的現(xiàn)象。英語學習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未得以充分培養(yǎng)。
(四)大學英語課程缺乏有效的思政評價體系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由兩方面構成,即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具體的評價中,尤其是過程性評價,并未充分體現(xiàn)思政元素,例如,未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學習態(tài)度、樂于助人、團隊協(xié)作等作出評價。總結性評價以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為主,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教師在課前及課后布置的聽、說、讀、寫、譯等作業(yè)中,應適當增加一些考察德育方面的任務,使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檢驗學生的道德水平以及自我修養(yǎng)。
三、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所存在問題采取的對策
針對以上提到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所存在的問題,下面從教師主體、教學目標、教學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提出對策,以促進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融合。
(一)聚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因此,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所體現(xiàn),在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分類目標中都要充分體現(xiàn)。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引導學生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英語學習方法,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具備批判性思維等。除了這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之外,還應該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英語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增強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勤學嚴謹、刻苦鉆研、善于總結和分析問題的習慣,強化批判性思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此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融入各個環(huán)節(jié)。
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僅僅是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更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精準設置,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nèi)容,從價值觀角度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綜合教程1》Unit 3的主題為“A journey of discovery”,教師在教學中可播放紀錄片《美麗中國》,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生態(tài)之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明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必要性,同時培養(yǎng)他們使用英語介紹中國風景、中國文化的能力。
(二)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與思政意識
首先,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講者與思政教育的主力軍,應主動在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師要保持政治定力,能夠深刻地意識到所承擔的課程思政教育任務,以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正確處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增強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同時,在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zhì)之外,還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zhì),學習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增強政治敏銳性與鑒別力。
其次,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出自西方作者之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甄別事實與觀點,正確看待西方作者的視角、立場和態(tài)度,關注西方和中國的不同視角,形成自己獨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巧妙地利用社會熱點和師生身邊的事例,3zRAxlmN7S2xM5qnnyB5BA==從而找準教學內(nèi)容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點”。
此外,學校應組建課程思政團隊,強調(diào)團隊組合??山M織團隊教師編寫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相關教材,經(jīng)常性地開展研究,不斷探索,持續(xù)性地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供學生隨時隨地查看并學習。教師通過多種渠道,使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思政教育體系化,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三)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模式
目前,我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是2019年出版的《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發(fā)展篇),一直在穩(wěn)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托外研社Unipus在線平臺,利用智慧教學工具以及平臺的優(yōu)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推進英語語言知識傳授、價值引領以及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協(xié)同發(fā)展。
在課前,教師將包含思政元素的學習任務提前發(fā)送到U校園App,例如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雙語文章、雙語視頻等,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提前了解授課內(nèi)容。教師可提前利用微信平臺或者騰訊會議開展線上互動,在課前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滲透。在課堂上,依托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師將智慧教學手段融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補充豐富的課外教學資源,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將其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滲透,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課后,重點是通過線上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現(xiàn)課程思政內(nèi)容,并充分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此外,教師也可使用小程序等,向?qū)W生推送補充資源,使學生在關注國家大事的同時,學習新聞報道的習慣表達,喚起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為了鞏固課程思政教育成果,教師可探索適合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考核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掌握情況,還要綜合性地評估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團隊協(xié)作力等方面。通過多維度的綜合評價,了解學生在課堂以及課堂之外的學習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順利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
基于線上以及線下的綜合表現(xiàn),教師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性評價。在線上學習階段,了解可以對學生在英語學習平臺上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例如預習情況、回答問題以及課前測試的完成等)進行掌握。在課堂講授階段,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團隊協(xié)作等具體表現(xiàn)給予綜合評價。在課后線上鞏固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考查他們是否已掌握課堂教學中所滲透的思政元素。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大學英語是一門受眾面較廣的通識必修課,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及技能,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家國情懷,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發(fā)揮英語學科的思政育人功能。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提升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優(yōu)化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確保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保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黃瓊,肖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
[3]嚴文慶.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4]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nèi)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112.
[5]徐斌.高校外語課程思政中的國家意識培育[J].當代外語研究,2021(4):35-41,49.
[6]楊震,周美霞,劉星.智慧教學平臺雨課堂支撐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9):336-337.
[7]張巨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