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陳批〈儒林外史〉》 吳敬梓 陳美林 南京
年初接到陳美林老師電話,得知《陳批〈儒林外史〉》新版第3次印刷本已面世。作為二十多年前畢業(yè)的學生,感慨頗多。眾所周知,美林老師一生從事《儒林外史》研究,成果極為豐碩,是名副其實的當今“儒林”研究第一人?!蛾惻慈辶滞馐贰怠纷?989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推出之后,歷經(jīng)三十余年,一直是讀者閱讀與接受《儒林外史》最經(jīng)典的暢銷讀物之一。但是,經(jīng)典究竟是怎么煉成的?在快節(jié)奏的當代社會,《陳批〈儒林外史〉》對當代研究者有何啟發(fā)?以一個畢業(yè)多年的老學生身份,筆者擬略申淺見。
根于傳統(tǒng),與時俱進:《陳批〈儒林外史〉》批評形式與文化傳承
賈島《劍客》詩句:“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睂W界常引此形容多年刻苦磨煉打造出的學術(shù)精品。然以《陳批〈儒林外史〉》衡量,以作者2013年所撰《跋涉“儒林”四十載》(《陳批〈儒林外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663頁。之后引自該書,均標出頁碼)計,則自醞釀、出版、修訂再版以至于今日,亦足足半個世紀。五十年對于一部書而言意味著什么?大浪淘沙,時間是最好的篩選機,五十年彈指一揮間,《陳批〈儒林外史〉》經(jīng)歷了時間的檢驗,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并因時間之洗禮而越發(fā)放出異彩。
現(xiàn)在回看,《陳批〈儒林外史〉》的形式革新,對于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當代傳承極具示范意義。所謂“新批”,是相對于傳統(tǒng)評點的“舊批”而言。借鑒傳統(tǒng)評點形式,輔之以當代目光與理論,“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是美林老師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的學術(shù)創(chuàng)新。美林老師自20世紀70年代起逐漸將學術(shù)研究聚焦到吳敬梓與《儒林外史》領域,特別是在對清代臥閑草堂、黃小田、齊省堂、張文虎四家重要評點本梳理與研讀的過程中,美林老師產(chǎn)生了借鑒傳統(tǒng)“評點”形式展開《儒林外史》批評的想法。20世紀80年代中期應出版社之約,著手評點,“于是1989年乃有《新批〈儒林外史〉》的出版”。新批一出,令學界耳目一新,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自1989年至1998年共印行7次,累計印數(shù)6萬冊(數(shù)字來源見《陳批〈儒林外史〉后記》),著名學者盧興基評《新批〈儒林外史〉》是“傳統(tǒng)形式”展開當代古典小說批評的“新收獲”(見《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6期)。的確,采用傳統(tǒng)評點形式,輔之以當代理論批評傳統(tǒng)小說,《陳批〈儒林外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開啟了后來此類批評之先河。
商務印書館推出的《陳批〈儒林外史〉》第3次印刷本是美林老師長期潤色打磨的結(jié)晶。美林老師批評《儒林外史》大略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由江蘇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新批儒林外史》,該版發(fā)行量大,但僅有夾評與回評,全書并無注釋文字。二是2002年2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該書是在《新批〈儒林外史〉》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全書共82萬字,增加了注釋文字20余萬。該書出版之后,我曾經(jīng)撰文介紹稱:“注釋之詳盡,批評之精到,為此前評注本所無法比擬?!保ā稏|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第三個階段便是商務印書館自2014年10月推出的《陳批〈儒林外史〉》,該版最大特點是將《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析為上下冊,采用類似古代雙色套印之形式,將正文中的評點文字以紅色楷體呈現(xiàn),這樣,評點文字自然區(qū)別于正文文字。該書第一版推出之后,2021年3月被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列入“首批向全國推薦經(jīng)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
對于小說研究者而言,文化傳承的要義何在?“傳”是薪火相傳,“承”則要有新發(fā)展。一位學者欲“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蔡元培語),則自應深入體察傳統(tǒng)“評點”的長處與不足。誠如美林老師在《陳批〈儒林外史〉》后記中說:“對于既往評本的研究與對于傳統(tǒng)批評形式的新嘗試是同步進行的。如果筆者對傳統(tǒng)的評點形式一無所知,是不敢貿(mào)然接受約稿的?!保ǖ?95頁)美林老師先后發(fā)表《試就臥評略論〈儒林外史〉的民族特色》《新近發(fā)現(xiàn)的〈儒林外史〉黃小田評本略議》《〈儒林外史〉臥評略論》《〈儒林外史〉齊評略議》和《〈儒林外史〉張評略議》等系列論文,深入體察清人評點的優(yōu)劣得失,且“在操作《新批》的同時仍不斷研究這四種評本的得失,力求取其所長,避其所短”(第697頁)。除了評點之外,諸如《儒林外史》主題、結(jié)構(gòu)、人物等領域,美林老師長期浸淫其中,撰有《吳敬梓評傳》《〈儒林外史〉人物論》等多部專著予以闡發(fā)。要在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傳承中“盡一分子的責任”,陳老師自覺借鑒了小說“評點”的民族形式,輔之以當代審美意識,在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前人評點的基礎上,為我所用,不拘一格。美林老師的《陳批〈儒林外史〉》開創(chuàng)了當代學人批評古典小說的新批評文體,體系完備,由前言(讀法)、注釋、夾批、回評以及附錄等構(gòu)成,每部分各有分工,且相互配合。這種新批評體制的創(chuàng)新,不僅繼承了既有的民族傳統(tǒng),且進一步豐富,呈體系化發(fā)展,便于當代讀者理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當代接受。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的使命,不外乎以自己的真知灼見來推動古典名著為當代讀者所理解接受,進而完成“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就此而言,美林老師《陳批〈儒林外史〉》根于傳統(tǒng),與時俱進,借鑒民族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當代學者“新批”古典小說的新體制,完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使“偉大”更易為“人懂”。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陳批〈儒林外史〉》承擔起“火炬手”的功能,推動了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當代傳承。
“清涼”與“六代情”:《陳批〈儒林外史〉》之于治學啟示
《陳批〈儒林外史〉》是基于原著《儒林外史》的再闡釋,新評文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發(fā)揮,然而,美林老師如何于“二傳手”中獨樹一幟?袁無涯在《〈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發(fā)凡》中說:“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也。……使人可見可聞,斯評點所最貴者耳?!保愱冂?、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評點重在“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由于特殊的機緣巧合,《陳批〈儒林外史〉》于此獨得天機。
物理學規(guī)律告訴我們,只有處于同一頻率的音叉,才能夠產(chǎn)生共鳴。將此移至古典小說研究領域,當研究者與原著者處于“同一頻率”時,亦能產(chǎn)生共振。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小說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種。魯迅曾說:“《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嘗在羅貫中下,然而留學生漫天塞地以來,這部書好像不永久,也不偉大了。偉大也要人懂?!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吳敬梓作為一位思想家,《儒林外史》凝聚著對時代問題的思考,真正做到“能通作者之意”其實很難。當代學人治《儒林外史》者也不乏其人,但數(shù)十年如一日,汲汲于《儒林外史》而心無旁騖者,則寥寥無幾!而美林老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美林老師在《〈清涼文集〉跋》中交代,距離其住所較近者一為清涼山,一為隨園。然美林老師著述多以“清涼”為題,緣何?細細品味,美林老師實以“清涼為上”,而以“功利”為不齒。何謂“清涼”?美林老師解釋為:“或以讀詩無為求取為清涼?!薄耙坏┇@得‘清涼’,便愛惜有加,唯恐受到異物破壞?!庇郑骸按司幹械奈淖之斎徊皇侨A星秋月之章,但也確實是從‘清涼’中得來。”可見,以“清涼”之心著述,使美林老師與文木老人成為隔代之知音。
程晉芳在《寄懷嚴東有》詩中說:“敏軒生近世,而抱六代情?!敝赋隽藚蔷磋鞯奈簳x情結(jié)。從思想來看,文木老人仰慕六朝風尚,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以功名為意。其著《儒林外史》試圖挽救日漸衰頹之世風,他曾“筑先賢祠于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賢凡二百三十人”,《儒林外史》最用心經(jīng)營的情節(jié)即南京泰伯祠祭典。毫無疑問,泰伯是文木老人心中的道德楷模。然泰伯曾“三以天下讓”,文木老人所仰慕的正是泰伯的“不爭”與“辭讓”精神!小說結(jié)尾所添“四客”,亦是不在“朝廷旌揚之列”、不以功名富貴為意的市井奇人!美林老師以“清涼”為著述之宗,反對“目迷五色、心有旁騖”(《清涼文集》跋語),程千帆先生曾以“遺世獨立,與天為徒”對聯(lián)譽之,也是老一代學人對美林老師自由著述精神的人格寫照!美林老師與文木老人相隔三百年,卻能同氣相應,因人生觀的近似而成為隔代知音。每一次推敲打磨批點文字,便是美林老師與文木老人的一次心靈對話。加之近乎半個世紀的“水磨”工夫,使得二人心靈共振漸次放大。與文木老人的心靈相契,使得“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這項極難的工作,在“清涼布褐”的美林老師這里,反而成為便捷的自然流露。
論者嘗以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來喻下苦功之于成功的重要,其實,99%的汗水人皆可至,拉開距離的因素往往是后面1%的靈感。對于人文研究者而言,在功夫之外,因緣巧合也極為重要。物理學規(guī)律告訴我們,音叉共鳴的條件是固有頻率相同,但其共鳴程度大小強弱等,還取決于是否有合適的距離。美林教授是地道的南京人,而文木老人自全椒移家南京后,便一直寓居秦淮水亭。處于相同的地域,目睹相同的山水,游過同樣的風景,面對同一城市的歷史與人文,雖不能說必然相知相親,卻極易產(chǎn)生共鳴?!度辶滞馐贰分形哪纠先艘远派偾渥詻r,攜妻醉游清涼山;《陳批〈儒林外史〉》作者以“清涼布褐”自比,唯清涼自在,方能靜觀文木老人之本心;《文木山房集》中,吳敬梓謳歌南京之人文景觀,諸如莫愁湖、雨花臺、靈谷寺、桃葉渡、烏衣巷、雞籠山等皆有題詠;《儒林外史》也多處描寫玄武湖、清涼山、進香河、烏龍?zhí)丁⑶鼗春?、淮清橋、狀元境、聚寶門、浮橋等南京地域人文風情;美林教授為南京本地人,每每遇文木所敘“南京風俗、南京人事”,往往能勾起美林老師的少年記憶,“筆者幼時,此風俗猶存”(第405頁)、“建國前夕,猶有此風”之語在《陳批〈儒林外史〉》與論文中時常出現(xiàn)。此種種會心會意,非南京本地人,焉能有“拈花一笑”之默契?
無論是原作者吳敬梓還是評點者陳美林教授,都深受南京人文氛圍之影響,與之發(fā)生共振,并融化為南京文化的重要元素。文木老人著力經(jīng)營的南京泰伯祠祭禮,不外乎冀南京賢達群體推廣其“禮樂兵農(nóng)”之政治理想;在泰伯祭禮消散之后,他又將目光投向南京的市井社會,以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四位奇人為代表,僅憑一技之長以謀生,隱喻著文木老人對未來的理想追求。換而言之,文木老人在南京市井小民身上看到了未來。杜慎卿之贊南京升斗小民說:“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痹u點者陳美林教授作為地道的老南京市民,大半輩子從事《儒林外史》研究,甘于寂寞,清涼著述,這一傳統(tǒng)上承文木老人所敘南京之人文精神,與市井四奇人之笑傲山林、鮑文卿之“須是骨頭里掙出來的錢才做得肉”等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
美林老師堅守“清涼”著述,文木老人懷抱“六代之情”,正是兩者之互動與共振產(chǎn)生了《陳批〈儒林外史〉》的經(jīng)典,推動了古典文化之當代傳承。如果說,文木老人之《儒林外史》是南京文學之豐碑,那么,美林教授之《儒林外史》研究則是南京地域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典范。
作者:喬光輝,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學與藝術(shù)。出版《明清小說戲曲插圖研究》《〈西湖佳話〉校注》《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瞿佑全集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