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有梅,清代大同府渾源州(今山西渾源)人。嘉慶七年(1802)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后遷廣州直隸州知州、汝寧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護理河南巡撫、河?xùn)|河道總督等職。栗毓美為官頗有政績,尤其因拋磚筑壩法治理河患效果顯著,被譽為“河臣之冠”。
栗毓美治河時用的拋磚筑壩法成本低、效果好,但他最初推行拋磚筑壩方案時不但受到技術(shù)上的質(zhì)疑,還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栗毓美在雙重阻撓下?lián)砹?,最終獲得道光皇帝批準,言“毓美治河得手,遇事毋掣其肘”?!肚迨犯濉ち袀鳌愤@樣評價:“河患至道光朝而愈亟,南河為漕運所累,愈治愈壞?!踟姑缹嵭膶嵙Γ繛楫敃r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chuàng)法為可紀也?!笨梢娎踟姑乐嗡矫娴哪芰统煽?。
栗毓美廉明公正、盡心民事。據(jù)《栗恭勤公年譜》載,他在代理溫縣知縣時,因遭災(zāi)請求發(fā)倉谷賑濟災(zāi)民。一名上司因私心將原本給溫縣的糧食撥給孟縣(今河南孟州)。栗毓美為此幾次求見這位上司無果,最后干脆帶上縣印直接拜謁知府,說:“上司當廉明公正,以察吏安民為務(wù)……若得罪上官,乃有司之過,何得因怒官而病民?君為郡守,能據(jù)理力爭為民請命甚善,否則吾不敢受此官也。”說完便將縣印放下離去。知府了解情況后,停止將給溫縣賑災(zāi)之谷撥往孟縣。
栗毓美一生恪守清廉之道,拒賄無數(shù)。他做官所到之處“革除官價,嚴絕苞苴”?!讹@考樸園府君行述》言栗毓美之父故后,“境內(nèi)赴吊者數(shù)萬人。時公私交累,幾于告貸無門”。有位富戶帶重金來吊喪,以為栗毓美“累不可支”,且是喪事禮金,應(yīng)該不會推辭。栗毓美卻說:“吾與某素不相識,其所以厚賻者,因前事也。昔日守官箴,不肯受人之饋,今敢因父亡竟累負初心耶?”婉言謝絕了富戶贈予的禮金。
“毓美治河,風(fēng)雨危險必躬親,河道曲折高下鄉(xiāng)背,皆所隱度?!逼洹霸谌挝迥?,河不為患”。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栗毓美殉職于治河任上。清理他遺物時發(fā)現(xiàn)其四壁徒列書柜,無分文之存。栗毓美故后,道光皇帝賜謚“恭勤”,入祀京師名宦祠及鄉(xiāng)賢祠,在其家鄉(xiāng)渾源賜建“河帥府”,并由道光皇帝御筆親題,林則徐為其撰寫墓志銘—— 《栗恭勤公墓志銘》。所任各府、州、縣皆請建專祠,同治十三年(1874)又被追封為“誠孚栗大王”。
栗毓美為官清廉,且治河緩解了多地飽受黃河水患之困。因此當他的靈柩從河南北上運往山西時,沿途民眾揮淚相送,竟“千里不絕”,許多官吏“亦皆聞之流涕”。沿河百姓奉旨建廟,將他供為“河神”。至今,山東、河南不少地方還存有“栗大王廟”,渾源也留有每年端午拜祭栗毓美陵園的民俗。
(撰稿:劉瑞 責編:唐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