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系統(tǒng)是發(fā)展性班級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班級管理目的是解決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優(yōu)秀班集體的建設,最終促進班級的主體——人的發(fā)展,使其成為一個自立、自主、自信、自強、自創(chuàng)的生命個體??涩F(xiàn)實又是如何呢?
一、班級管理的現(xiàn)狀:“人”,怎么都不見了?
(一)只見“教育”不見“人”
情景一:周一晨會,班主任李老師大發(fā)雷霆。原因是在唱國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聲音太小了。他讓學生留下,再唱一遍,結果聲音還是很小。于是,他就發(fā)火了,讓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唱國歌,一直唱到他滿意為止。
這應該屬于愛國主義教育范疇。學生唱國歌聲音小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不會唱。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八種基本智力:語言、音樂、邏輯數(shù)學、空間、身體運動、內(nèi)省、人際關系和自然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xiàn)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每個人在不同智力上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讓他大聲唱歌,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恐怕不是教育,而是羞辱,這也是違背教育原則的;有的是因為懈怠,國歌周周唱,每次都要激情澎湃地唱,有點不情愿,因此低聲地唱。但是老師立即在臺上訓斥學生,逼著學生大聲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是出于從眾心理,幾百人一起唱國歌,如果周圍人的聲音都很小,很多學生不想做那個出頭的人,從而導致聲音出不來;有的可能是因為麻木,我認為這種原因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學生生于中國、長于中國,受到國家這么多年的教育與恩澤,不能因為唱歌聲音小,就主觀認為缺少愛國激情。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中讓學生迸發(fā)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也不太符合實際。
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學生在李老師的要求之下,整整唱了六遍,才讓李老師滿意。他覺得學生在他的教育下愛國了,于是宣告晨會結束,可以去上課了。這時,第一節(jié)上課鈴已響過五分鐘了。
這件事,從表面上看是李老師贏了,愛國主義教育成功了。實則不然,我認為:不僅是李老師輸了,愛國主義教育也未收到成效。
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不是看表象,而是要看實質;不是看學生的表現(xiàn)如何,而是要看學生在你的背后做些什么、怎么做。
這種教育的失敗,根本原因就在于只見“教育”不見“人”。老師教育孩子要愛國,認為要從大聲唱國歌上來體現(xiàn),但他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忽視了學生的需求,不懂得學生不大聲唱國歌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不懂學生,不懂教育,眼中無“人”——學生。只是高高地站在臺上,給學生扣上“帽子”,利用權威逼迫學生就范,這樣做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二)只見“規(guī)范”不見“人”
情景二:班主任張老師找我傾訴:班上學生王某,體形較胖,大課間跑操三圈他只跑一圈,天天如此,說了也不聽,告訴家長也沒用,我該怎么辦?
張老師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想讓王同學和其他同學一樣,每次跑操也能跑三圈。但是,她忽略了每個孩子的體質是不一樣的,跑步能力也是不一樣的,不能等同視之??蓮埨蠋熣f:“同學們的跑步速度已經(jīng)很慢了,他能夠堅持的,就是有點懶,怕吃苦。你看,那個學生,體型和他差不多,人家不是堅持下來了嗎?”
這不,又一個“帽子”扣上了:懶,怕吃苦。孩子聽到了能高興嗎?能堅持跑下去嗎?我問張老師:“王同學以前跑一圈,現(xiàn)在呢,還是跑一圈嗎?”張老師回答說:“現(xiàn)在能跑一圈半了?!?/p>
這一問,答案就出來了。孩子不懶。真的懶,就不會以前跑一圈,現(xiàn)在跑一圈半。這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責、批評,而是表揚:不錯嗎,以前一圈,現(xiàn)在跑一圈半,有進步,繼續(xù)加油哦!這樣做,相信王同學會備受鼓舞,奮發(fā)鍛煉,繼續(xù)進步。哪怕他跑不了三圈,這種教育也是成功的。
班主任張老師的問題是只見“規(guī)范”不見“人”。她忽視了每個學生成長的獨特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身體、獨立的心理、獨立的情感、獨立的意志。我們在教育中要有個性化的策略,不能什么都是統(tǒng)一、規(guī)范。相反,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反而容易激發(fā)他的內(nèi)驅力,激發(fā)他的向上向美之心,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只見“輸贏”不見“人”
情景三:藝術節(jié)全校匯演,一個班級推出一個節(jié)目參加年級初賽,勝出者參加學校決賽。某班節(jié)目由文娛委員吳同學負責,導演是她,主角也是她。但節(jié)目排到一半,班主任陳老師不滿意,說這樣排下去班級肯定進不了決賽,于是把她這個主角換了,并說她“不靠譜”。班級如愿以償?shù)剡M了決賽。
班主任陳老師臨陣換將的原因無非是吳同學主角表演能力不夠,挑不起大梁,影響班級藝術節(jié)比賽結果,故而換人。陳老師注重的是班級比賽的輸贏,殊不知,班級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班級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班級里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是班級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包括吳同學。在這件事情上,初期是吳同學全權負責這個節(jié)目的選材、編劇、導演、分配角色、準備服裝道具、前期排練等,可忙到一半,她的主角被撤了,可想而知這件事會對她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沖擊,再加上“不靠譜”的標簽,吳同學此后要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
這一切的原因在于只見“輸贏”不見“人”。一切為了班級的“榮譽”,一切從結果出發(fā)。這明顯違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則:以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人”,一個都不能少。
二、班級管理的價值:“人”“人”發(fā)展,一個都不能少
班級管理應堅持“突出大寫的人”,遵循“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精神”,把“主體—發(fā)展性”作為班級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班級管理的價值是通過各種班級活動促進班級的建設,把班級建設成為全體成員(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心心相印、休戚相關、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全體成員學習知識、潤澤心靈、啟迪智慧、彼此成全、共同發(fā)展。也就是說,班級活動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促進班級每名成員幸福成長、自由發(fā)展,一個都不能少。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做到這樣,班主任就要擔當起“學生的精神關懷者”這一角色。
(一)關注學生的心理
隨著經(jīng)濟與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革,人們工作與生活的節(jié)奏變快,教育的內(nèi)卷也越來越厲害。這種內(nèi)卷不僅影響到了教師,還對學生有著一種極強的心理壓迫感。2020年,中國科學院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顯示:在我國人群中,青少年中的抑郁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4%。
青少年產(chǎn)生抑郁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但學業(yè)壓力也是其中之一。作為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生活,還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壓力。當學生面對作業(yè)負擔,無法完成作業(yè),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原因,與科任教師商議,及時分層,個性化地布置作業(yè);當學生面對同學矛盾無法解決時,班主任要想方設法化解糾紛,為學生排憂解難;當學生面對家庭問題時,班主任要及時與學校、家長聯(lián)系,指導家長如何正確地開展家庭教育。班主任關注學生的心理,學生也會對老師心存感激。
(二)關心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生命態(tài)度的重要表征。正如朱小蔓先生所說:“一個教師當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足夠地尊重人,會勸諫自己一定要耐心,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原因、生理原因、生活事件的原因、性情性格的原因、生活史的原因等。如果充分了解,能夠及時溝通,我相信這個老師的學生沒有會與他對抗的。”
情景一中,學生唱國歌聲音小的原因有多種,但如果老師不分青紅皂白,直接給學生扣上一個“不愛國”的帽子,強迫學生大聲唱國歌,我想,在這種強迫性的情境下,即使學生聲音變大了,也失去了歌唱的美感,更失去了唱歌的熱情。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停留在喊口號上,而應滲透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
在當今價值多元的時代,學校已不能再將學生當作德育的客體,對他們進行道德的強制灌輸和行為的規(guī)訓。我們要樹立主體德育的立場,要將道德理解為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自覺追求。這意味著德育應承認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人格,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尊重學生的差異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那一個”。只因為人有獨特性,也就有了差異性。教育家贊可夫說:“當教師把每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p>
情景二中的學生,體型稍微胖一些,三圈跑了一圈已經(jīng)盡力了,就不要再逼他和別人一樣跑三圈。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對此事的態(tài)度,盡力就好。你看,他也努力過,后來不也跑到一圈半了嗎?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這也是教育的真諦。
(四)關心每一個學生
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有平等性、民主性、激勵性、整體性、科學性等。其中,平等性應是最基本的原則。平等性指的是班級里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被教育與被關心的權利。人人平等,不分性別、不分貧富、不分成績好壞,人人都能在班級里幸福地成長。
情景三中的吳同學,單親,跟著爸爸生活。爸爸忙于生計,每天很晚才回家。吳同學雖然成績不好,但她仍有一顆上進的心,獨立生活能力很強,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這樣的同學應該得到老師更多的關心,而不是讓她背著“不靠譜”的心理包袱。這樣的情況要不得。
如果當時老師繼續(xù)信任她、鼓勵她,哪怕班級進入不了藝術節(jié)的決賽也無所謂,這對于她來說又是怎樣的一股精神力量???或許,這才是成功的班級管理,是成功的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你作為一個人生了下來,但要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這才是班級管理的真諦,也才是發(fā)展性班級教育系統(tǒng)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