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瓊,藏族,西藏昌都人,筆名藏東伯虎,現(xiàn)就職于昌都市融媒體中心編輯制作部。自1996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以來,先后在《昌都報》《西藏青年》《拉薩晚報》《西藏日報》《西藏文學》《西藏旅游》《四川經(jīng)濟日報》等區(qū)內(nèi)外報刊媒體發(fā)表70余篇文章。系魯迅文學院全國中青年影視編劇高研班學員、西藏作家協(xié)會理事、昌都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出生在青海西寧市長寧鎮(zhèn)的張寶海,個子不高但慈眉善目,雖已年過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鑠、樂觀開朗,很難從他身上看到小時候遭遇困苦后留下的痕跡。坐在他身邊,他的舉手投足間滿是從容自信,其對妻子的溫情軟語、細心體貼,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
就是這位平凡的人,走過多少曲折之路,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令人血脈激蕩的傳奇。尤其在他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間,一段民族團結(jié)的浪漫愛情,豐厚了他的一生,救贖了一個家庭。
在他的娓娓道來中,筆者漸漸走進了他的故事。
不幸的童年
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山區(qū)內(nèi),長寧鎮(zhèn)后子河鄉(xiāng)如一顆溫潤的寶石鑲嵌在淺山河川之間,北川河的一級支流湟水河流經(jīng)這個回、土、藏、蒙等多民族聚居的鎮(zhèn)上,更顯得風光秀麗、景色旖旎。
1959年,張寶海在湟水河彈奏的音韻里呱呱墜地。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張寶海的童年是極其不幸的,一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兩歲時母親改嫁,十二歲時相依為命的爺爺也離他而去。至此以后,他就成了一名無依無靠的孤兒。成長中的孩子,一下子沒有了依靠,心中感情的支撐突然崩塌,生活的重擔在他還沒有意識時,便猶如大山一樣重重地壓在了他并不寬厚的肩膀上。
童年,本應像春天的花一樣含苞待放,生生不息,但他的童年好似來不及許愿的流星一樣稍縱即逝。在那個全國正在大興建設的年代,山區(qū)的生活無疑是艱苦的。他知道,失去了親人成為孤兒的那一天,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就只有他自己了。為了填飽肚子,他每天同后子河人民公社的其他人一樣去掙工分,下田勞作、上牧場放馬,一年四季無休。小小年紀便嘗盡了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意識到守著欠產(chǎn)的田地勞作,就如躺在不能孵化生命的搖籃里一樣,很難滋養(yǎng)他干一番事業(yè);缺少營養(yǎng)的身體,沒有足夠的物質(zhì)保障,幸福就是一句空話。雖然故土難舍,親朋難離,這里卻少有機會令他得到夢寐以求的生活。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他下定決心走出這里,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讓自己通過歷練慢慢成長,過上不再那么窘迫的日子。
當時的想法簡單又純樸——上小縣城的煤窯挖煤,可以掙到比工分多的收入,改善自己的處境,于是他挖了兩年煤。夢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那時剛剛改革開放,農(nóng)民自己可以出去做一些事情。他們那個地方有開金礦的人,他便應聘去淘金子。淘金工作非常艱苦,環(huán)境也十分惡劣,每天天還沒亮就得出工,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天才能拿到7元錢,他很不滿足。
于是,他改變想法去當兵,表現(xiàn)好的話,轉(zhuǎn)業(yè)回來可以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再加上自己孤兒的身份,還可以被適當照顧。于是在他17歲那年,他向征兵辦的干部強烈要求入伍,由于身高不到一米六,沒有達到征兵要求,干部委婉地說:“你的情況特殊,出身也好,但個子還是小了點,等兩年再過來吧!”他一輩子受到英雄主義思想的影響,卻因為身高沒能入伍,心情十分低落。
即便如此,張寶海仍然想走出家門,想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飛到未知的天地,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改革開放的春風降臨到了他們的村子,也激活了他放手一搏的想法,他相信走出去一切將會變得不同,不管以后怎樣,不闖一闖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不看一看怎么知道山外的遼闊?外面的世界像一個謎,深深牽動著他的心。
走出大山的孩子
張寶海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到了青海省輸變電公司,一干就是兩年。因為公司在溫州有業(yè)務,他時常去溫州參加業(yè)務培訓。在內(nèi)地,他見識了科技的宏大,開闊了眼界,也激起了他的雄心,他意識到自己不能一輩子打工,自己雖是孤兒也沒有靠山,但憑著勤勞的雙手和過人的智慧,應該可以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當時的想法和目標雖然不是很明確,但醞釀的框架已初顯雛形。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青海省輸變電公司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又去格爾木石油公司干了一年,確實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對于自己既定的目標仍然沒有放棄,心里暗下決心,必須找尋一個理想之地,搭建夢想的殿堂。
1999年,張寶海離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青海老家,來到拉薩開了兩家餐廳和一家商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他記得當時的一個工商局局長,一位長得高大帥氣的藏族大哥握著他的手說:“聽說你是青海來的,我們歡迎你來西藏發(fā)展,歡迎有識之士來我們西藏創(chuàng)業(yè)。”每每想起這番話,他總是感慨良多:“我以為打工和創(chuàng)業(yè)的,不會受到這么高的待見和評價,我受寵若驚的同時,又滿懷信心、干勁十足,心底生出一種深空遠星敢和日月爭輝的氣勢?!蓖高^他臉上的融融笑意,我仿佛看到了他的自豪和感動,從他初到拉薩的那個清晨向我撲來,帶著陽光的撫慰,溫暖且快樂。
有緣千里來相會
也許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在他命運的交叉路口,扎西曲珍來了。
十世修來同船渡,百世修來共枕眠。他遇到了自己的緣分,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個人。
這位來自昌都市卡若區(qū)野堆村的藏族女子扎西曲珍,生于1966年,她性格善良、溫柔、還有著康巴女子的勤勞賢惠、善良熱心的秉性,村里有任何事情,她都肯幫忙,不講條件,不求回報,深受鄰里的喜愛。
扎西曲珍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天有不測風云,丈夫突然因病身故,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擔一齊壓在了她單薄的肩上,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她的兒子洛松加永在四歲時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全身皮膚大面積潰爛,萬般無奈之下,扎西曲珍懷揣僅有的一千多元錢,只身帶著兒子前往拉薩求醫(yī)。
扎西曲珍初到拉薩,人生地不熟,加之醫(yī)藥費太貴,孩子的病就這樣一拖再拖,最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舉目無親的情況下,能找誰借錢?就算能借到錢,以目前的境況以后怎么去還?扎西曲珍心想:如果繼續(xù)在拉薩的話,不僅兒子的病治不好,母子倆的生計也是一個問題,搞不好只得乞討為生。
抱著懷中的孩子,她睜大不甘心的眼睛望著天空——涌動的烏云黑壓壓地翻滾,就像壓在她心中沉重的石磨。一陣暖風夾著雨滴,熱浪橫掃,蒸干了她身上的汗水,卻逼出了她凄惶苦楚的眼淚,和著天空的大雨淋漓不盡,腦海一片混沌,分不清她是被雨水抑或淚水淋濕。
她幾乎走到了絕境,唯有自尊心撐起的那扇門,在她無助的當下,發(fā)出微弱的希望之光。她聽見一個聲音在召喚。
扎西曲珍一向很要強,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會走上乞討這一步。她擦干眼淚,挺起胸膛,堅定地作出決定——先去打工掙錢,等湊足了回家的路費,她要第一時間回到昌都,畢竟那里是她的故鄉(xiāng),是生她養(yǎng)她的故土,那里還有她至親至愛的親人。
就這樣,扎西曲珍帶著重病的孩子找工作,卻四處碰壁,處處受挫。用人單位同情她,但不敢招她,各種推諉的笑臉后面是拒之門外的決絕。在講究高效高產(chǎn)高質(zhì)的時代,打工人的時間大都不屬于自己,況且她還帶著重病的孩子。
筋疲力盡的扎西曲珍,鞋底都快磨穿了,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她和孩子坐在街邊,昏暗的夕陽暮靄里,從飯館飄來的菜香茶香,刺激著她轆轆饑腸,身上僅有的力氣仿佛也被這些香氣抽走,她渾身酸軟、頭重腳輕?!鞍專液灭I呀!阿媽……”孩子的叫聲,像千斤鐵錘敲在她的心坎上,她震顫得渾身發(fā)冷?!安恍校瑸榱撕⒆?,我必須要活下去!”她心想。
瀕臨絕境有時候能喚起人類無窮的力量,她踉蹌著走進了一家飯店,有氣無力地對老板說道:“你們這里要招服務員嗎?我什么活都可以干,工錢你們看著給就行!”這個餐廳的老板正是張寶海。他看著眼前衣衫沾塵、面容憔悴的女人,懷中抱著皮膚潰爛、面黃肌瘦的孩子,清澈的眼眸里充滿了無聲的乞求和期待,他不由得悸動,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在最需要被人呵護的時候,卻活得那么孤獨那么艱難,他鼻子突然有些酸楚,心底深處的柔軟被什么東西觸動了,他欣然決定讓扎西曲珍在他店里干活,不僅每個月支付350元的工錢、提供免費的食宿,還承擔了洛松加永所有的治療費用。
患難見真情,落難見人心。扎西曲珍母子終于在張海寶的飯店安頓了下來,既是出于感恩也是出于本身勤勞的習慣,她每天第一個到店里,也最后一個離開。她做事干脆利索,盡量以完美的服務讓顧客滿意,加上她的善良和樂于助人的性格,深得顧客的好評,飯店的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熟悉了店里的工作流程后,扎西曲珍慢慢負責起店里的進貨、出貨、收支計算等事項,張寶海每次回來以后,她都會分毫不差地交給他,從來沒有私自挪用過一分錢。這讓張寶海打心底感覺到這位藏族女子的淳樸、善良、誠實,張寶??此难凵衤辛诵┰S變化,也更愿意花時間關(guān)注她們母子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寶海接觸扎西曲珍越久,越發(fā)現(xiàn)她身上更多的優(yōu)點,這一切深深吸引著他。還有她為了孩子不辭辛勞地照顧呵護,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像冬日的太陽給他從小到大缺少母愛的心田注入了脈脈溫馨。如同大多數(shù)男人一樣,有時候堅硬的外殼內(nèi)隱伏著脆弱。
緣定此生情比金堅
打拼多年,張寶海需要一位女性與他攜手共度此生,期待填補孤獨的歲月。而扎西曲珍的出現(xiàn),好似上天安排好的機緣,從起初對母子倆的同情,慢慢演變成了喜歡和心動。感情一旦產(chǎn)生,就會漸漸變得狂熱,像烈馬奔騰,怎么也按捺不住??墒窃髑湟粫r還感應不到他的愛慕,他怕自己的表白嚇壞了她,更怕她不接受自己的心意讓自己難堪,于是試探性地說道:“你知道漢族和藏族之間有通婚的先例嗎?”
扎西曲珍滿臉通紅,羞澀地說:“不知道?!?/p>
張寶海說:“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不就是先例嗎?”
扎西曲珍的心思沒有跟上來,瞪著一雙大眼看著自己的老板,想說什么卻始終也沒有說出來。
張寶海趁勢問她:“你覺得我這個人怎么樣?”
扎西曲珍說:“你是一個好人,如果沒有你,我和兒子肯定要流落街頭了?!?/p>
張寶海望著扎西曲珍,鼓足勇氣、態(tài)度堅定地說道:“你們母子倆太不容易了,跨越千里來到拉薩遇上我,這就是我們注定的緣分,你就嫁給我吧。我一定會好好對你,我雖然給不了你們大富大貴,但我們一定會有安定幸福的生活?!?/p>
像是在極力消化這段話里的內(nèi)容,沉默一陣后,扎西曲珍緩緩抬起頭,臉上淚如雨注、泣不成聲。她望著張寶海說道:“因為身體原因我以后不能再生育了,你這么善良,性格又這么好,而且還是餐廳的老板,以后一定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女人。你對我們母子的恩情,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張寶海聽了以后著實感動,他不但絲毫不計較,還更加堅定了要跟她在一起的決心。
張寶??粗髑?,怎么看都像美麗的杜鵑花,開在貧瘠的土地卻絢爛得如火如荼;她的眼睛像寶石一樣璀璨動人,那里有心底蘊藏著的激情和溫暖,如母性的港灣,讓他孤獨過、漂泊過的身心能夠???,不再像游子那樣浪跡天涯,不再有寒夜獨守空房的凄清。他知道賢淑勤勞的扎西曲珍,會給予他自己想要的家,還有理解、包容和安寧。他認定了自己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堅定地向她起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只要你肯嫁給我,我就心滿意足了,以后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我們一起好好生活,不論世間變幻,不論滄海桑田,不論生老病死,甘苦與共,至死不渝。”
天涯共明月,攜手同此心。于困境中相遇,于信任中相愛。2000年,張寶海和扎西曲珍領(lǐng)證結(jié)婚了。他也踐行了對扎西曲珍的承諾:“我把你捧在手心,疼你愛你,一輩子呵護,臟活累活都讓我來干?!?/p>
畢竟兩人經(jīng)歷過苦難,特別珍惜家庭的和睦,日子雖過得平淡,卻感到體貼周到和幸福,家里遇到什么樣的事情,兩人總是商量著辦,盡量多為對方考慮,自己委屈一點也沒事兒。即使有時意見不統(tǒng)一發(fā)生爭執(zhí),用張寶海的話說:“夫妻之間哪有不吵架的?床頭打架床尾和,不到十分鐘我們就和好了?!笨梢姺蚱薜亩鲪酆桶?,鐫刻在他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
視如已出 情同父子
夫妻倆對唯一的兒子洛松加永關(guān)懷備至,當初張寶??此蓱z,又想到自己的童年,覺得遇到洛松加永就是前世注定的緣分。當時他心里就想——既然這個苦命的小孩遇到我了,那他苦命的日子就算熬到頭了,新的人生就從遇見我這里開始吧!
雖說兒子不是張寶海親生的,但他確實做到了一個父親能做的一切,他視洛松加永如己出。他讓洛松加永遠離苦難、衣食無憂。這份初心、這份感情、這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從來就沒有動搖過,他用自己的行動和真情,給了兒子最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
洛松加永難忘父親的恩情,記得母親帶他到拉薩后,病情根本不見好轉(zhuǎn)。母親在張寶海店里打工時,張寶海得知這個情況,在張寶海的堅持下,母子倆去了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診療檢查,所有的費用都是張寶海墊付。經(jīng)過專家、醫(yī)生的精心治療,以及張寶海夫婦的悉心呵護,洛松加永身患的頑癥,慢慢好轉(zhuǎn)直至痊愈。
洛松加永又能重新步入校門了,多年來,父母對他的學習沒有施加過太多的壓力,只要他健康、開心就行。在父母的關(guān)愛下成長,不論是學習還是品行,他一直都很優(yōu)秀。他經(jīng)常聽父母講述以前的生活多么艱辛,如今的幸福生活又是多么的難得,要讓他時刻銘記過去,珍惜現(xiàn)在。
2018年7月,洛松加永大學畢業(yè)后,在昌都邦達機場公安分局成了一名派出所民警,主要負責治安巡邏和維護秩序,即使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他仍然在這樣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任勞任怨、默默付出,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旅客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蛟S是受父母美好品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他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只要他們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洛松加永都竭盡全力地去幫助他們,他也始終牢記父親在他大學畢業(yè)時贈送的那句話:“無論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遇到什么樣的朋友和領(lǐng)導,都要懂得互相包容、換位思考,‘施’比‘受’更有福。”這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也深深影響著洛松加永的一生。
洛松加永對這位慈祥的漢族父親有著無比的尊敬和愛戴,不僅因為他養(yǎng)育自己長大,還教會了自己怎樣做人,教會了自己怎樣以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guān)系,卻勝似親生。父親高尚的品行,成為他處事尊奉的指南,父愛如山,又是他努力工作回饋社會的強大動力。他和父親亦友亦師,每次給家里打電話總是第一個找父親,遇到什么煩心事或者開心的事情,也總是第一個向父親傾訴和分享。
洛松加永現(xiàn)已結(jié)婚,愛人在丁青縣工作,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每次輪休回家時,他和父母一起聊家常、吃團圓飯,回憶兒時的點點滴滴,雖然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簡簡單單、平平淡淡,但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簡單就是幸福,幸福來自簡單?!?/p>
張寶海和扎西曲珍結(jié)婚后,兩人曾在拉薩共同經(jīng)營著餐廳和商店,生意越做越紅火。為了家庭,也為了卻妻子的心愿,張寶海將拉薩的店鋪轉(zhuǎn)讓了出去,在昌都買了房,之后又把自己的戶口從青海西寧遷到了西藏昌都,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昌都人。
熱衷公益事業(yè)關(guān)愛弱勢群體
安定的生活,財富的自由,并沒有讓張寶海安于現(xiàn)狀,享受安逸而忘乎所以。幾十年來,夫妻倆自愿加入公益事業(yè)的行列,不論是在拉薩,還是在昌都,他們都堅持資助貧困的學生和孤兒,關(guān)心關(guān)愛孤寡老人,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用張寶海的話來說——他們夫妻倆只是略盡綿薄之力,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仿佛在漆黑的夜空里點燃了一堆篝火,送去了些許的光明和溫暖,雖然微不足道,雖然不屑一談,但只要是能幫到一個人、一戶家庭,他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2021年疫情期間,夫妻倆去養(yǎng)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擔心老人冬天受凍受寒,便直接與廠家聯(lián)系,為195位老人訂購了羽絨服,同時也為康巴養(yǎng)老院的18位老人以及卡若區(qū)柴維鄉(xiāng)的7位老人送去了糌粑、羽絨服等一些物資,深得老人們的喜歡。
張寶海說:“去幫助貧窮的孩子或家庭有困難的群體,給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及時的困難,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雖然微不足道、稀松平常,但我覺得‘施’比‘受’更有福,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p>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zhèn)發(fā)生了8.0級地震,剛好這一天張寶海在四川成都出差,他本打算事情辦完以后去旅行社報團旅行。突然發(fā)現(xiàn)酒店房間劇烈地搖動,有人說地震了,于是他急忙下樓探個究竟,結(jié)果目之所及的樓房都在搖動,地震風呼嘯著刮過,天色陰沉暗淡,令人恐懼不已。房間里的人怕地震把房子震塌,全都涌到大街上站著,堵塞的車輛多得望不到頭,人車喧囂、場面混亂。
張寶海雖然親身經(jīng)歷過很多次地震,但這一次經(jīng)歷的地震太強烈了,給他的震撼不小。秉承“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常識,張寶海在酒店里待了一個下午,期間也經(jīng)歷了很多次余震。在生死攸關(guān)的那一刻,他一個人在酒店里想念遠在千里的愛人和兒子,擔心自己如果不幸遇難了,丟下她們母子倆在這個世界上該怎么活下去?于是他暗下決心自己絕不能在地震中有任何閃失,要平平安安回到家人身邊。
過了一會兒,張寶海下樓買東西時,看到街上的人行色匆匆,救護車和警笛的聲音此起彼伏,大部分的商店和餐廳都關(guān)門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開門的超市,想著多買一些方便面和零食,老板卻一臉嚴肅地跟他說:“店里沒貨了,不賣了!”張寶海望著店里堆的一摞一摞的方便面、火腿腸和各種零食,不解地問道:“你這里堆著這么多東西,為什么不賣?”老板說:“這些東西都是送到災區(qū)的,你要買食物去別的地方吧?!闭斔D(zhuǎn)身離開的時候,老板拿出了一箱枇杷給他,并對他說道:“大哥,這次地震鬧大了,很多人死了,很多人無家可歸,災區(qū)的人民需要我們的幫助,需要我們的支援,解放軍和醫(yī)護人員都在第一時間趕往災區(qū)了,而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幫不了什么忙,所以我和愛人決定把店里所有的東西都送往災區(qū),希望能幫到他們。剛才太著急了,說話有點沖,對不住大哥了,這里還有一箱枇杷我就留給你,你自己多保重!”
此時的張寶海一邊看著老板打理送往災區(qū)的物品,一邊拿著那一箱沉甸甸的枇杷,心里既溫暖又十分感動,心情久久難以平復。這一幕看似平常的舉動,卻深深打動了他的心,也讓他明白了“大愛”的真正含義,讓他更加懂得了什么叫做“患難見真情”,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特殊的經(jīng)歷,讓他更加堅定了繼續(xù)做公益事業(yè)的決心,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多為社會奉獻真情。
那幾天看報道聽消息,張寶海知道了這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傷亡,大小街道也擺滿了募捐箱,收集愛心人士的捐款支援災區(qū),他把身上僅有的幾千元都捐了。同時,因為這次地震,他重新認識了四川人,他們自發(fā)組織了志愿者隊伍,在災難面前無私奉獻、團結(jié)一心,出錢出力去救助受災的群眾,這一幕幕,讓他愛上了這座城,愛上了這里的人。所以,他在拉薩看見志愿者的時候,就向他們訴說在成都的所見所聞,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上街去捐款,盡一些微薄之力,表達一份心意。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
汶川地震過去不到兩年,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又發(fā)生了7.1級地震。身為青海人,張寶海雖然人在昌都,但心里時刻惦記著家鄉(xiāng),惦記著那里的親朋好友。雖然這幾年做生意很忙,但他每年都會去老家看看,看到家鄉(xiāng)的人民生活得很好、很幸福,他也非常欣慰。聽聞玉樹地震的消息以后,張寶海連續(xù)幾天茶飯不思,情緒低落,他想念故土、想念親人、想念曾經(jīng)幫助過他的人,如果當初沒有他們的幫忙和救助,就不會有他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暗嗡鳎ó斢咳鄨蟆笔撬嗄陙肀械睦砟詈妥鋈说脑瓌t,所以這一次他想盡一切力量和辦法去幫助家鄉(xiāng)的人民。考慮到這一次的玉樹之行,一定會是家里不小的一筆開支,而且也會耽誤不少的時間,他擔心愛人會有意見,所以決定只身前往玉樹,資金方面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玉樹地震的消息也讓扎西曲珍牽腸掛肚,坐立不安。跟張寶海生活這么多年,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愛人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當初自己和孩子落難的時候,他都可以傾盡所有的能力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給了他們衣食無憂的生活,給了他們溫暖的家,這一切的一切,扎西曲珍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而如今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遭受了地震,家鄉(xiāng)的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張寶海怎么會袖手旁觀?怎么能置之不理?于是她急忙找到張寶海,全力支持他為家鄉(xiāng)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行動,就算花再多錢、再多精力、再多時間都沒有任何問題。扎西曲珍的這一番舉動,讓張寶海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他眼眶發(fā)紅、嘴角顫動、哽咽著說道:“老婆,知我者莫若你,你真是太好了!我最近一直在糾結(jié)這個事情,擔心你不同意,擔心會花很多錢,沒有想到你今天主動找我說這個事情,還這么義無反顧地支持我,我真是太感動了,明天我就帶上物資和現(xiàn)金前往玉樹,爭取半個月左右就回來,你在家里安心等我就行?!?/p>
扎西曲珍緊緊握著愛人的手,滿臉淚花,聲音低沉:“你是我的老公,也是我和兒子的救命恩人,我這一輩子做牛做馬也報答不了你的恩情,如今你家鄉(xiāng)的人民落難了,我們就應該全力去幫助他們,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我們一家人的事情,我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車子了,明天上午我跟你一起出發(fā)?!睆垖毢B犕暝髑涞倪@番話,淚如雨注、泣不成聲。他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緊緊地抱著扎西曲珍許久、許久……
翌日,張寶海和扎西曲珍帶著緊急籌措的現(xiàn)金和物資,第一時間趕往了災區(qū),成為了第一批趕往災區(qū)的志愿者。
在玉樹,他倆去了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地方。“這次地震讓許多家庭失去了親人,我想到現(xiàn)場去做一點事盡一點力,但是那里面一般不讓進去,守衛(wèi)很嚴。我當時看見有中國紅十字會的帳篷,馬上以紅十字會的名義過去登記,他們給我發(fā)了一個牌子,憑著這個牌子就可以自由進入重災區(qū)。”聊起當時的情景,他的眼眸投向了遠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凌亂而又繁忙的現(xiàn)場。
他們在玉樹志當愿者近半個月,做了很多事,幫助了好多人,受到了災區(qū)群眾的歡迎,得到了當?shù)卣恼J可和好評。夫妻倆印象最深的還是在一個郊區(qū)的橋底下救助一對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父女。當時,夫妻倆在救災一線忙活了一天,晚上回住處的時候張寶海在途中上了一趟廁所,突然發(fā)現(xiàn)了橋底下搭的一個簡易帳篷里發(fā)出微弱的燈光,隱約聽見里面有人在說話,張寶海心里嘀咕著這個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怎么會有人在這里搭帳篷避難?會不會有什么突發(fā)狀況?于是他趕緊叫上扎西曲珍,帶上了物資和藥品向帳篷走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花甲老人,手里拿著一瓶藥在不停地給女孩吃,女孩子似乎有點木訥,時而傻笑,時而大哭,時而歇斯底里,張寶海見勢不妙,趕緊沖到前面把老人手中的藥瓶搶過來一看,原來是安眠藥。夫妻倆人四目相對,大為震驚,全然不知老人唱的是哪一出戲。還沒等張寶海夫婦問清緣由,老人就一邊嚎啕大哭,一邊捶胸頓足地說道:“你們就別管我們父女倆了,讓我倆自生自滅吧,反正我們也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們就行行好,成全我們吧!”
張寶海和扎西曲珍一邊安撫著老人和小孩,一邊拿出隨身攜帶的干糧和水,語重心長地跟他們說道:“你們父女倆這是怎么了?遇到什么天大的事,非要一起尋短見?有什么難處跟我們說,我們一定盡全力幫助你們!”此時的老人情緒稍有穩(wěn)定,滿臉疑惑地看著他們夫妻倆,有氣無力地說道:“你們倆真的能幫我們嗎?”夫妻倆說:“有什么困難你就說吧,我們來玉樹就是為了幫助大家,如果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我們一定會幫你們父女倆,倘若我們的能力不夠,我們還可以向相關(guān)部門積極反應,黨和政府一定會幫你們渡過難關(guān)的,請相信我們!”
兩口子從老人那里得知,眼前這個女孩是他和老伴在震前收養(yǎng)的,而他的老伴在這次地震中不幸遇難了,家里所有的東西在一夜之間蕩然無存,老人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家,自己又一把年紀。于是就想著和女兒服安眠藥自殺,在黃泉路上早日與老伴團聚。
張寶海夫婦聽完了老人和女孩的遭遇很是同情,不僅把車上所有的物資、常用藥品都給了他們,而且還在第一時間把他們接到了離市區(qū)比較近、條件好的安置點,還向相關(guān)部門反映了他們倆的情況,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扎西曲珍作為一個熱心腸的康巴女子,不忍心看到女孩子沒人照顧,前后好幾次帶著女孩去洗澡、理發(fā),還給她買了好多衣服和玩具。臨走的時候,又給老人留了一些現(xiàn)金和他倆的手機號碼,勸他們倆一定要好好活下去,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聯(lián)系他們,有緣在玉樹相識一場,這也是前世修來的緣分,希望以后還能再次相見。
離別的那一天烏云密布、天色陰沉,期間還下起了蒙蒙細雨,仿佛老天爺都舍不得讓張寶海夫婦離開這個地方,人群中老人帶著女孩來送別他倆的恩人,雨水伴著淚水,淚水摻雜著雨水,不停地在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滑落。老人緊緊地握著張寶海夫婦的手,哽咽地說道:“謝謝你們,如果不是你們,我和女兒已經(jīng)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從被你們救的那一天起,我倆在世上活著的每一天都是你們倆給予的,這份恩情我會永遠記在心上,也只能永遠記在心上了,這份恩情別說是這輩子,就算是下輩子我們也沒有能力去報答了,對不起,真的對不起!”
張寶海夫婦聽完老人的一番感慨之后,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大家緊緊地抱在一起,時而落淚,時而歡笑,時而感恩遇見的一切。
張寶海還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進了災區(qū),老百姓抓住我們的手一邊哭泣一邊訴說,我們也在耐心傾聽他們的遭遇和心聲,時而給他們一些暖心的話語。等他們平靜下來的時候,再把他們需要的生活物資和藥品等都一一記錄下來,第二天再給他們送過去。”張寶海夫婦在玉樹待了十幾天,夫妻倆每天早上七點出門,半夜才回到住處,雖然每一天都過得疲憊不堪、身心交瘁,但能為家鄉(xiāng)人民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他們累并快樂著。
最讓張寶海感動的是,沖在救災一線的解放軍,不顧危險在倒塌的廢墟上翻找,揚起的灰塵遮眼蔽日,連呼吸都困難;身上滿是泥水沙石,就像一個石雕人,那場面太感人了?!拔乙o親人解放軍點贊!”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看見他眼里有淚光閃爍。
我問張寶海幾十年來無償捐助了多少錢時,他笑笑沒有回答,我想以他豪爽和助人為樂的性格,應該用資不菲。錢在他眼里,既是助人的工具也是生存必備,在某種意義上說,錢的使用是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主觀愿望相互聯(lián)系的,錢用出去收到了實際效果,也就達成了使用的目的。至于花了多少錢去做公益,僅僅是一種價值外在的表現(xiàn)而已,不能衡量和代表付出真心的輕重。
黃金有市,情義無價。這么多年來,張寶海的所有付出、所有心血,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絕無半點功利之心,也沒有想過以后會得到什么樣的回報。也就是在這一瞬間,我理解了他不回答我究竟幫助了多少人用去了多少財物的用意,其實這就是對自己的修行,默默無聞維持初心,從中獲得快樂自在。通過他的事跡和為人處世,方知他才是真正有覺悟的行道者。
夫妻同甘苦 家和萬事興
多年來,張寶海和扎西曲珍相知相愛、相敬如賓。不管是傳說中的七年之癢,還是戀人演變成親人,他倆始終相愛如初,和如琴瑟。
在結(jié)束了拉薩的生意后,張寶海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留給了這個家,留給了他們母子倆。而扎西曲珍也沒有讓張寶海失望,從2011年開始,她先后擔任了昌都市卡若區(qū)野堆村婦代會主任、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自治區(qū)人大代表。履職期間,扎西曲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村民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把群眾的難事當成自己的難事,還經(jīng)常教育村民要摒棄“等、靠、要”思想,要依托鄉(xiāng)村振興的大好政策,依托黨的惠民利民的好舉措,通過投工投勞、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張寶海和扎西曲珍是一個漢藏聯(lián)姻的家庭,也是大千世界中最為普通的家庭之一,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感召世人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一顆做好份內(nèi)工作的平常心,有的只是一個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美德,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初心和堅持,張寶海和扎西曲珍夫婦先后被評為“西藏自治區(qū)平安家庭”“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以及“卡若區(qū)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模范家庭”。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當幸福伴隨左右,張寶??丛谘劾?,喜在心里。對于他們來說,擁有幸福很簡單,那就是夫妻雙方用心愛護對方,用情建設家園,有了小家才有大家,才有了我們偉大的國家。
張寶海曾經(jīng)許諾過扎西曲珍,要給他們母子倆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如今妻子賢惠能干,兒子兒媳孝順懂事,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開開心心。
正應了“夫妻同甘苦、家和萬事興”的那句老話。幾十年相知相伴、相濡以沫,張寶海和扎西曲珍的愛就像酥油的醇厚、茶葉的清香,暖暖的、濃濃的、釅釅的融合在一起。
編輯導語:萬里關(guān)山難越,生活的層巒疊嶂也如此這般。但在廣袤的藏東大地上,有一對夫妻用自己堅忍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譜寫了一曲廣為流唱的佳話?!犊缭角Ю镉稣鎼邸酚眉毮伒墓P觸將這個感人的民族團結(jié)故事、這場跨越千里的愛情奔赴向我們娓娓道來。
責任編輯:康松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