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自習課上,我坐在講臺上寫教案,余光中發(fā)現(xiàn)一位女生鬼鬼祟祟的,仔細一看,原來是我班的班長。她時不時就朝講臺的方向瞄一瞄,似乎是在確認我有沒有看她。
這樣的行為反復了好幾次,我實在好奇,就走到她身邊去,沒想到正撞見她偷偷往練習冊上抄答案。
抄答案被抓個正著,班長的表情很是難堪,我沒有戳破,只是小聲告訴她,來我辦公室一趟。進了辦公室后,她不敢說話,一雙眼睛怯生生地看著我,我先安撫好她的情緒,才問她:“你為什么要抄答案呢,是不會做嗎?”
班長回答:“有幾道題拿不準,擔心自己寫錯,所以就想直接抄正確的答案?!?/p>
我問:“拿不準可以問老師,你怎么不問呢?”
班長說:“問老師肯定會被批評啊,因為這幾道題老師已經(jīng)講過了,我不應該不會做?!?/p>
我接著說:“你現(xiàn)在可以抄答案,考試的時候怎么辦呢?”
班長說:“老師,道理我明白,可我真的很害怕做錯?!?/p>
我又問:“你為什么害怕犯錯呢?”
班長說:“犯錯后會覺得自己太差勁、太沒用,好學生不應該犯錯才對。”
站在一個教師的角度來看,有錯誤才能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才能去查漏補缺,所以犯錯是非常有意義的。
可通過和班長的交流,我意識到,有一部分學生不是這么想的,他們害怕犯錯,對犯錯誤持有非常消極的態(tài)度。
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可能缺乏足夠的容錯率。我讓班長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不小心摔碎東西、弄丟零花錢時,父母是什么反應?她的回答是嚴厲批評、大喊大叫。如果是考試沒考好的情況,父母還會施加懲罰。
她的父母恐怕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反應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性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恰恰構建了個體對于犯錯的最初體驗—— 可怕、失控、難以招架、常伴隨著一些嚴重后果。
個體成長過程中不斷犯錯,不斷去重復這種內心體驗,并總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或懲罰,個體對犯錯的恐懼就會被逐漸加固,也漸漸變得不允許自己犯錯。
班長有一種“好學生”心態(tài),即“好學生不能犯錯”的觀念,表現(xiàn)為做任何事情都很害怕失誤和出錯。
深陷這種心態(tài),就很容易被焦慮和恐懼包圍著,老擔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了?會不會讓別人嘲笑或者失望?
有“好學生”心態(tài)的學生,往往都有點討好型人格和完美主義傾向,普遍以滿足他人需求、獲得他人的正向反饋為目標,別人要求你做什么,或對你有了某種期待,你就會努力達到別人的標準,哪怕這個過程中你自己覺得并不舒服。
很多人會將成績不佳歸結為學生自身能力的缺陷,但一些成績不佳的學生,其實綜合能力尚可,造成他們學習困難的是自身對犯錯的恐懼。因為害怕犯錯而降低了對學習的熱情,最后干脆不學了。
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們克服對犯錯的恐懼。
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愿意直面困難,“愿意”犯錯,就要幫他們擺脫“必須保持正確,不犯任何錯誤”這種觀念的束縛。
這先要從教育者自身做起,我們習慣了對學生進行“少犯錯”“別犯錯”的教育,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我們的認知過于絕對,視“犯錯”為“洪水猛獸”,學生一犯錯就批評、懲罰,那他們自然會討厭犯錯。為了不犯錯和不讓別人知道他犯了錯,學生就可能采取一些不良手段,例如抄答案。
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到,人人都會犯錯。你發(fā)現(xiàn)學生因犯錯產(chǎn)生了消極情緒時,可以讓他分享一下自己今天犯了什么錯誤。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跟學生一起玩游戲,輪流說出自己在作業(yè)中、考試中的錯誤,這樣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大家都會犯錯。
在和班長的交流中,她提到一個問題:“如果我總是因為想避免犯錯而分心,該怎么辦?”
學生的注意力只放在“別犯錯”這件事上,而不是在本身要做的事上,要做的事肯定就做不好。比如說,考試時為了避免扣分,答完一道題就檢查半天,導致后面的題沒答完,這就是為了避免犯錯而付出了不必要的代價。
對此,我拿出一本叫《幸福課》的書,指導班長閱讀書中的“制訂犯錯計劃”。
書中將“犯錯計劃”分為三個部分:制定目標、評估情緒、分析目標。其本質是把錯誤變成一種反饋,去推動能力的不斷增長。
舉個例子:我要爭取本次考試至多犯5個錯誤,并記錄下這些錯誤,反思這些錯誤的后果是否如我所想的那么嚴重,并思考我能從這些錯誤中學到什么。如果沒有在考試中犯足5個錯誤,就證明自己能力尚可,如果犯足了5個錯誤,可以對自己說:“我這是在完成計劃呀?!?/p>
制訂自己的“犯錯計劃”并執(zhí)行,你就能學會從情緒上不再害怕錯誤,不會再答完一道題就檢查半天,而是將犯錯視作一種獲得反饋的途徑。學生認識到自己能通過錯誤來提高自己,繼而就會覺得犯錯了也挺好的,不會覺得自己很差,這也有助于擺脫束手束腳的“好學生心態(tài)”。
我們常??吹皆S多老師在給學生糾錯時,是直接給學生分析怎么解題,卻并沒有關注“學生為什么會錯”,學生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錯的。
更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思考錯誤是如何發(fā)生的。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思維習慣,我們就要通過不斷發(fā)問的方式,強迫學生去努力思考,讓學生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
比如,某學生的錯誤是沒有仔細閱讀題目導致誤解題意,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復盤自己為什么沒有仔細閱讀題目。他可能會思考,當時是不是太著急?是不是答前面的題用時太久,這道題沒時間了?這時他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間分配、做題效率也有問題。
這樣去復盤,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漏洞,接下來再討論規(guī)避錯誤的方式,才能更快地完善自己。
養(yǎng)成復盤習慣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可以自己隨時進行復盤,隨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漏洞,不需要必須在學校或者在老師身邊。
最后,經(jīng)班長同意,我和她的家長進行了電話溝通。我將今天的事反饋給家長,并告訴家長,批評孩子不可避免,但注意語言表達,不要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也不建議施加懲罰。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寬容孩子犯錯,并幫助孩子找到犯錯背后的原因,才能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