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強調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旨在跟蹤和評估學生個體的學業(yè)情況。以通信原理課程為例,該課程以課程目標為導向,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隨堂測試、課后作業(yè)、課程實驗、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等多種形式,構建多樣化的形成性評價手段,對學生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跟蹤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幫助學生達成課程目標,并最終滿足畢業(yè)要求。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通信原理;跟蹤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19-0162-03
《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2 版)》在解讀通用標準“學生”部分時指出:為了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學業(yè)結束時能夠滿足畢業(yè)要求,專業(yè)必須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形成性評價即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觀察并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旨在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或提供幫扶,以幫助學生達成課程目標[1]。
為確保學生達到畢業(yè)要求,每門課程均開展形成性評價。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對標準中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和要義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實際執(zhí)行中常以過程性評價代替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通常涵蓋作業(yè)、實驗、報告、論文、期中考核等內容,并最終通過“過程性評價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課程目標達成情況[2]。
雖然多次的過程性評價與期末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僅依賴課程終結性評價的局限性[3],但過程性評價往往過于注重結果、知識和證據,而忽視過程、能力和內涵,無法全面反映學生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此外,過程性評價更多地側重從多個維度計算學生的期末成績并評價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而形成性評價則更側重觀察并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跟蹤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xiàn),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最終幫助學生達成課程目標,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學業(yè)結束時能夠滿足畢業(yè)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將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隨堂測試、課后作業(yè)、課程實驗、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等多種評價方式納入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這一系列評價方式的引入,實現(xiàn)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從關注“學習成績”轉向關注“學習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從關注“考試結果”向關注“學習成效”轉變。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從而促進課程目標和畢業(yè)要求的達成 [4]。
1 形成性評價與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
隨著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為依據的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地位日益凸顯[5]。形成性評價作為課程整體評價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支撐和評價課程目標的達成,其設計與實施過程應依據課程目標。在討論形成性評價措施之前,首先應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課程學習目標與畢業(yè)要求的支撐關系以及形成性評價與課程學習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2]。
通信原理課程目標如下。課程目標1:能夠運用專業(yè)理論和數學模型的方法處理通信信號,準確描述和解決通信過程中信號發(fā)送、信道傳輸、信號接收等相關問題。課程目標2:能夠運用通信系統(tǒng)中信號特性、編譯碼、調制解調、接收判決等科學原理,研究、建立合適的通信系統(tǒng)模型,并針對不同方案提出有效結論。課程目標3:能夠在通信系統(tǒng)設計項目實踐中,設計合理的通信系統(tǒng)方案,并考慮實際通信環(huán)境,進行性能分析。
課程目標與專業(yè)畢業(yè)要求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1 所示。
為了定量評估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制定了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核與課程目標的支撐關系,如表2所示,每個課程目標至少由兩種考核方式構成,各自占不同比例,其中占比多少反映了具體評價環(huán)節(jié)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關系或重要程度。例如,課程目標1主要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占比50%,隨堂練習占比50%,合計100%;而課程目標2主要評價學生建立通信系統(tǒng)模型并提出有效結論的能力,試卷占比40%,課后作業(yè)占比60%,合計100%。試卷對課程目標1和課程目標2的支撐重要程度不同,所以占比不同。
這里需要注意,過程性評價與課程目標支撐關系并不等同于學生期末成績的計算方法。
增加了過程性評價的課程目標支撐關系雖然較結果性評價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依然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本文設計的形成性評價包含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隨堂測試、課后作業(yè)、課程實驗、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等環(huán)節(jié),但是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并不全部作為過程性評價成績支撐期末成績和課程目標達成度計算。
2 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措施
2.1 課前預習
前一次課程結束后,教師通過“學習通”向學生手機推送下一次課程的預習內容,包括預習課件及預習后的自測題目。在“學習通”中,課前預習的完成時限被設定為上課前一天,以便教師能夠在課前掌握學生的預習狀況,并有針對性地調整講授的重點內容和時間安排。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預習內容中結合5G最新技術和應用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置簡單的引導性問題,并針對預習內容設計選擇題,以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完成預習,從而提高預習的成效。通過課前預習,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中存在的困難,進而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對重難點的把握。
2.2 課堂表現(xiàn)
一方面,根據課堂提問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現(xiàn)場打分,回答正確的加分,回答錯誤的扣分,分值的大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回應和互動情況,對積極性不高的學生進行標記。定期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情況得分進行分析,重點關注得分后20%的學生,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授課方法、進度的建議,進而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和進度,幫助學生盡量跟上授課進度,并最終達成課程目標。
2.3 隨堂練習
為了及時了解學生對每次課程的掌握情況,教師針對每一次課程的內容,在“學習通”中設置隨堂練習題目。每次課程結束前,讓學生在線上作答,及時檢驗學習成效。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講解答疑,并在下一次課程中對學生存在疑惑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強調,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2.4 課后作業(yè)
通信原理課程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yè)考研中??伎颇恐唬n后作業(yè)是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后作業(yè)主要包括基礎作業(yè)、拔高作業(yè)和大作業(yè)。基礎作業(yè):為鞏固每一章節(jié)的學習內容,結合課后習題,布置課后基礎作業(yè),督促學生做好課后復習和練習。教師根據學生作業(yè)反饋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拔高作業(yè):針對有考研計劃的學生,根據多所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和歷年真題,結合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設置章節(jié)課后拔高作業(yè),以提高學生考研成功率,實現(xiàn)讓優(yōu)秀學生變卓越的目標。大作業(yè):針對課程目標,結合多章節(jié)內容拓展廣度,按照“兩性一度”的要求,確保課程具有高階性和挑戰(zhàn)度,強化學生解決通信信號傳輸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大作業(yè)由2~3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為了區(qū)別大作業(yè)完成過程中不同學生的貢獻程度,要求學生注明各自完成的內容。在小組整體打分的基礎上,結合各部分內容質量對同組內學生成績進行區(qū)分。
2.5 課程實驗
改變以往實驗成績主要依據實驗報告的慣例,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開展形成性評價。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驗的完成情況打分,占實驗成績的70%;同時,結合實驗報告對學生在實驗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情況進行打分,占實驗成績的30%。兩者合并作為課程實驗的形成性評價成績。教師通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了解,及時掌握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調整授課方法幫助學生彌補相應的短板。
2.6 調查問卷
定期對學生學習情況開展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一段時間內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反饋結果,及時反思教學過程,并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而幫助學生跟上教學進度,并最終達成課程目標。學期結束時對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調查問卷,從自我評價的角度了解學生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并與課程考核結果相對比,從學生自我評價的角度衡量學生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為本學期課程總結和分析報告提供依據,為下學期課程教學提供指導。
2.7 隨機訪談
定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線上線下訪談,特別是以往存在學業(yè)困難的學生,了解他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根據學生反饋結果,及時反思教學情況,并對重點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扶,進而幫助更多學生達成課程目標。其中,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調查問卷、隨機訪談更多地用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直接作為評價學生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和課程成績計算的依據。
3 通信原理課程形成性評價實施
3.1 形成性評價實施情況及數據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在學習通平臺上通信原理課程空間的基礎數據如下。教授班級為2個班,學生人數共101人,課程資料166個(其中視頻資源95 個、文檔資源71個),題庫總數637個,作業(yè)及隨堂測試21次,發(fā)放調查問卷8次,進行隨機訪談100余人次。
3.2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成績分析
課題組以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為主,學生問卷調查評價方式為輔,全方位地分析課程目標達成存在的問題。根據前述考核方式及其在課程目標評價中的構成比例,計算得到課程目標評價值,同時針對課程目標開展問卷調查,得到學生自我評價視角的目標達成情況。本次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
從兩者的評價結果看,學生自我評價結果與課程考核評價結果基本一致。
為了分析持續(xù)改進成效,從近兩屆學生的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的對比看,課程目標1和課程目標3的達成情況達成評價值有略微提升,課程目標2的達成評價值有所下降,但是達成度均在70%以上。經過分析認為,課程目標1提升的可能原因:一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對數學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對瑣碎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加強了專業(yè)基本理論的歸納總結;二是學生隨堂作業(yè)的訓練效果較好,隨堂作業(yè)結果顯示隨堂作業(yè)平均成績?yōu)?7.84分(滿分100分)。課程目標2主要通過作業(yè)和試卷,其中試卷第二題和第三題,第二題平均得分18.01分(滿分25分),得分率72.04%。第三題平均得分12.66分(滿分25分),得分率50.65%,第三題得分率較低導致課程目標2達成度較低。
從最終學生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看,整體效果有一定提升,但是由于是第一次開展形成性評價,整體提升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4 結束語
本文雖然從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隨堂測試、課后作業(yè)、課程實驗、問卷調查以及隨機訪談等形式對形成性評價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受制于師資力量限制,本課程開設的專業(yè)較多,導致授課班級人數較多,形成性評價大多通過數據統(tǒng)計等形式開展,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與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中要求的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還有差距。同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問卷調查、隨機訪談等形成性評價方式如何更好地應用還有較大差距。
參考文獻:
[1]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協(xié)會.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2 版)[EB/OL].(2022-11-08) [2024-03-12].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31560/index.html.
[2] 史敬灼.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形成性評價[J].電氣技術,2022,23(10):59-66,85.
[3] 李志義,黎青青.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辨析——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11.
[4] 白艷紅.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背景下課程目標的形成性評價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9(12):60-64.
[5] 韋春榮.基于泛雅平臺的《理論力學》課程形成性評價探索與實踐[J].廣西物理,2022,43(1):139-143.
【通聯(lián)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