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指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梢?,接納所有學生,是對所有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對優(yōu)秀班主任提出的拔高要求。
但在實際工作中,對班主任來說,真正做到接納所有學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特別是那些“問題學生”。筆者結合30多年的學習、實踐和研究經(jīng)歷,提出以下見解,以供參考。
一、接納所有學生為什么是個挑戰(zhàn)
先從一位優(yōu)秀班主任被家長投訴的案例談起:班上有一個女生,是個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不足兩公斤。她一年級入學第一個月,一切表現(xiàn)都正常。后來,因疫情居家?guī)讉€月后,她再來到學校,就總說肚子疼,鬧著要回家。家長帶孩子多次檢查,沒發(fā)現(xiàn)身體上的問題,就感覺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大造成的,跟班主任提出訴求——以后不要再督促孩子學習,學多少是多少,只要她不鬧著回家就行。但在這位班主任看來,孩子潛質不錯,是家長的溺愛導致她不愿意到學校的,所以沒太在意家長的訴求,依然對這個學生提出正常的學習要求……當被家長投訴的時候,班主任非常委屈。她說:“我只是在盡自己的職責,正常要求學生罷了,并沒有做錯什么??!”
如此,一個讓班主任“接納不了”的學生就出現(xiàn)了。案例的背后,有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位班主任基于她的教育認知,來解讀自己的教育行為,認為并沒有做錯什么,相信會有很多教師認同她的苦衷。面對同一個孩子,班主任和家長的認知差異在哪里?家長最關注的是這個孩子的生命與健康,而班主任則關注更多的是其學習和發(fā)展。從孩子早產那天起,家長陪著這個“特殊兒童”穿越過無數(shù)的至暗時刻,深知健康活著已是萬幸。而年輕的班主任并沒有這種閱歷和體驗,自然也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才有了“按正常學生要求”的教育行為。
這個案例帶給我的思考是,班主任對生命意義理解得不充分,就會覺得個別學生怎么“那么多事、那么難管”,接納不了這部分特殊學生。如果班主任能站在生命關懷的高度,去理解班里的特殊孩子,多與他們共情,接納所有學生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二、班主任如何站在生命高度,去接納所有學生
(一)從育分轉向育人
當代教育家于漪先生談道,從育分轉向育人,班主任與學生的矛盾將迎刃而解。只看見分數(shù)的教師是痛苦的,因為有時候我們要的分數(shù),很多孩子是“給不了”的。在育分的每一天,教師與學生變成了“債主”和“欠債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擰巴得很,教師痛苦,學生更痛苦。
當從育分轉向育人的時候,教育的邏輯就變了,我們會讓花成為花,讓樹成為樹,讓學生成為他自己。這樣,我們自然能接納特殊學生的“特別”之處:學不會、不寫作業(yè)、惹是生非、頂撞老師,等等。同時,會去努力探究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
(二)讀懂學生行為背后的需求
班主任讀懂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就如同中醫(yī)把準了病人的脈。每個兒童都潛能無限,但他們的耐挫力還很弱,只有在被肯定和接納的情況下才能獲得順利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行為背后,都藏著一個“小心思”:希望被老師看見和肯定,包括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想讓老師看見他們的善意、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收獲。教師的贊賞和獎勵能帶給他們無限的動力,從而去挑戰(zhàn)學習,獲得發(fā)展?!秵滩妓箓鳌防锿嘎叮瑔滩妓沟男W數(shù)學老師,用送他棒棒糖的辦法,激勵他每天回家挑戰(zhàn)幾道數(shù)學難題。這個小小的舉措,激發(fā)了喬布斯無限的學習興趣,奠定了他一生探究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基礎。
另外,教師溫和的態(tài)度會讓兒童非常著迷并記憶深刻。世界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在《旁觀者》這本書里講道:小學的一節(jié)美術課上,他圍著埃爾莎老師爬來爬去。老師只是溫柔地看著他,沒有矯正和指責。直到70多歲的時候,德魯克還能回想起那天陽光照在老師的頭發(fā)上閃耀的迷人光澤。當班主任了解了兒童這些心理,在兒童想表現(xiàn)自己的時候,及時地看見他們,溫柔地對待他們,真誠地獎勵他們,沒有哪個兒童會不愿意做他的學生。這樣,接納每個學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提升自身的共情力
要實現(xiàn)能真心接納每個學生的目標,需要班主任有與學生共情的能力。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來到班主任面前時,班主任說的話應該是,我知道你也不愿意把事情搞成這個樣子;我知道此刻你心里也很難受……如果習慣性地說:怎么又是你?怎么又這樣了?我講過多少回了,怎么就不改?那么學生可能很難聽下去。
班主任不能因為一件事或幾件事就在心里給某個學生貼上標簽,認為他是問題學生,就愛制造麻煩,每次都是故意犯錯,再管也沒有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詮釋了一個道理:教育真正影響、成就一個人,需要教師站在生命的高度,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愛心、耐心和智慧。一個頑劣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自身神性與魔性的較量,才會戰(zhàn)勝弱點,逐步完善自我。這就需要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能共情他的成長不易,接納他的時好時壞,并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變好的那一天。
(四)讓那些弱勢學生“發(fā)光”
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會發(fā)現(xiàn),班級里總有一些學生的存在感很低。這種低存在感,容易讓這些孩子自暴自棄,經(jīng)常“拖累”班級,困擾班主任的工作。如果班主任能多為這些學生量身定制一些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fā)光”,這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努力向上的動力,積極去做最好的自己。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小林校長總是對學生說:“你們大家都是一樣的,無論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樣的。”他組織特別的運動會,讓有疾病的高橋君發(fā)光,并用實力獲得大家的尊重。
讓弱勢學生多為班級、老師做事,也能幫助他們找到存在感。當他們有了這種存在感之后,向上向善的心就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自然會改掉缺點,迎頭趕上。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在雨果的《悲慘世界》里,米里哀神父用悲憫拯救了越獄逃犯冉·阿讓的靈魂,使其成為一個奮發(fā)向上有作為的人。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我們更沒有理由不接納任何一個學生。如果我們連接納學生都做不到,還談什么愛學生呢?我相信,真誠接納的彼岸,必會迎來一個個生命美好的未來。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