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這種本能行為使人勞心費神的今天,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沁染生活的角角落落,當人們身陷消費與被消費的渦流無法抽身時,依然有人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并將此終極追問以文學藝術之名落于紙面。于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才有幸在諸多優(yōu)秀的文本中來回穿梭,出出進進,體味別樣人生。這是我們窺探世界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楊逍在其中篇小說《錦衣》中就為我們提供了如此切口,這個切口不是而今流行的時尚化主題,既避開了迎合大眾的通俗化寫作,又堅持了楊逍一貫鮮明的西部文學的寫作特性,在高度藝術化的同時又不背離現(xiàn)實生活。
這與楊逍多年立足西部底層,注目凝視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寫作堅守有關,也與他嚴肅地、謹慎地書寫純正的小說文本,不斷向內挖掘小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追求有關。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能在楊逍的小說中領略到生活的厚重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復雜多樣。
在大多數(shù)小說寫作者追求語言犀利與故事奇絕的時候,楊逍在他的文本中,自覺過濾著這些抓眼球的伎倆,著眼于小人物的普通故事,堅持書寫底層人物的掙扎和對生命真相的探尋,不浮于表面,向內挖掘,這一點在西部青年寫作者中極為難得。
楊逍在小說敘述中剝離華麗詞藻,對大詞與虛境警惕使用,使他的小說語言質地更為結實,不經意間能給讀者以鈍擊,這種文字間蘊含的情感力量往往直擊人心,與人共鳴。這是楊逍的長處,更是一位優(yōu)秀小說家的基本素養(yǎng)。高級的小說文本往往只提供一個個鮮活的現(xiàn)場、立體的人物以及可觸可感的生活真相,在故事的發(fā)展中很難察覺作者刻意撥動每位人物的生命軌跡,所以在文本中塑造的每個人物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著自己,自然地釋放出文學能量,人物間的咬合更緊密,故事更加流暢。
楊逍的大多文本都在著力刻畫小人物的宿命感,這一主旨內核讓楊逍的寫作既有精神向度的豐厚,又有敘述的開闊與張力。
中篇小說《錦衣》以一個輕度精神病患者的第一視角為寫作主線,以“我”的在場展開敘述,有濃厚的現(xiàn)場感,又有豐富的想象力,給現(xiàn)實主義覆上了一層魔幻的薄紗,“我”與二哥、老高等人物相互依賴,相互利用,人物的多種命運相互投射與印證,情節(jié)穩(wěn)步推進,情緒順理迸發(fā),緊張的故事套環(huán)中突顯了人物實現(xiàn)愿望的無力,容易將讀者帶入其中。在楊逍筆下,“我”是被動的,被宿命裹挾著向前,卻始終在混沌中艱難掙扎,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從“我”之癲狂魯莽,到落魄困頓,再到“我”的價值被忽視等等,無不訴說著宿命的空茫感。傻子“我”如是,癡人老高如是,二哥亦如是。盡管如此,“我”以及圍繞在“我”周圍的所有人,都在全力與命運周旋、對抗,這種生命個體的堅韌品質貫穿了整個文本,正是對這種堅韌的有效刻畫,使得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人物有一種濃烈的悲壯色彩。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多義性和復雜性,說不盡,一旦試圖解釋,就顯得片面,局限在某一層面的認知中。在中篇小說《錦衣》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宏大的意象,“錦衣”不止是物質富足的象征,更是精神追求的慰藉。作者的多維度敘述,大膽鋪陳,并沒有因情節(jié)需要而一路收緊,反而在細節(jié)的營造中使得故事脈絡明晰,人物與人物在行為上糾葛羈絆,又在精神層面相互割裂,這一點恰恰是作者對小說語言把控能力的體現(xiàn)。每個人的命運在一次次阻礙面前完成救贖,而他們最終都在為“返鄉(xiāng)”這一命題提供著例證。
小說中的每個人都渴望“衣錦還鄉(xiāng)”“光耀門庭”,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人物通過與命運的抗爭,不斷尋求一種外化的成就感,他們?yōu)榱吮恍哪恐心莻€所謂的“故土”接納認可而激進、妥協(xié)、寬恕,從而尋求精神上的慰藉。這里的故土既是主人公現(xiàn)實中的安身、安神之所,又是作者設定的“理想國”,而他們每個人卻都是被命運撥弄的失敗者,或被名利垂釣,如作為醫(yī)生的三哥,在外打拼多年且有所成就的二哥;或被生活所迫,如“我”,在世俗中被異化,然后被無情拋棄;亦或被心中信念所牽引至精神迷途中的老高……我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返鄉(xiāng)”,企圖沖破無形的柵欄與命運的桎梏,然而“求而不得”才是這篇小說宿命的真諦。
現(xiàn)有的小說文本,尤其是西部小說,大多都在講述進城、出走,而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即將完成的此刻,明顯已經落后于時代,落后于人心。城市紛繁,人心畸變,當“90后”、“00”后進入職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界限被重整解構,具有鄉(xiāng)土情結的幾代人開始回望鄉(xiāng)村,回憶來處。新的鄉(xiāng)村以迥異于人們想象的面目重新被城市人關注的當下,很多人為光鮮亮麗的明天奮斗的時候,大家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的內心已是千瘡百孔,于是,楊逍為西部鄉(xiāng)土文學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鄉(xiāng)關何處,返鄉(xiāng)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們如何才能返鄉(xiāng)?楊逍的這類創(chuàng)作極具前瞻性,在西部小說創(chuàng)作中新穎而獨特,為西部新鄉(xiāng)土小說寫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場域。
初讀全文,我驚訝于作者的冷靜和“可怕的耐心”,通篇細節(jié)無不將人性本能置于合乎情理的烤架之上。與其說,“我”的精神病被三哥治愈,倒不如說“我”正是被自我的信念所治愈,而支撐“我”信念的支柱正是“返鄉(xiāng)”的夙愿。同樣,老高也是被他要成為偉大作家的理想所治愈。文中所出現(xiàn)的每個人內心都是設防狀態(tài),誰也無法真正走近彼此,卻又相互利用,以達成共同返鄉(xiāng)的目的。他們就像一座座自我封鎖的破敗城堡,無法真正接納對方,盡管一路同行,卻無法靠近。每個人都在奮力自我修復與重建這座城堡。這正是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寫照。從某種意義上講,故事中所有人試圖回歸的家園,也是一座更大的城堡,它貌似開闊,可以出入自由,卻又屏障千重。而“回歸”的人,又何嘗不是陷入另一泥潭。這是小說給我們提供的又一啟示:表象下的“返鄉(xiāng)”,只因欲望的驅使,而游走的靈魂并未找到歸屬。在以吳六與麻頭等人組成的利益集團面前,“錦衣”成了偽裝之必要,卻也不堪一擊。
“二十八年了,會是什么樣子呢?”二哥的驀然一問,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復,實則,在歸來的人心里早已有了答案。當家園不再是當初的家園——“箭子鎮(zhèn)方圓百里的地界上盜墓成風”“馬耳灣墓群因盜而聞名于世”,他們最終所“回歸”的家園也只是現(xiàn)實中的空殼。而歸來的人也不再是當年出走的那一群。就像二哥,對著“箭子鎮(zhèn)”發(fā)出的三聲嘶吼,沒有回響一樣。
作者筆下的“美好家園”并沒有讓出走者歸來之后心安,只因此時的“衣錦還鄉(xiāng)”不過是以二哥為代表的歸來者所持有的假象,而“我”和老高依然蒙在鼓里,成了“錦衣”的一部分,成了歸鄉(xiāng)的“道具”。文中有一小段篇幅,描寫了現(xiàn)實中的錦衣,在小桃紅戲苑,客人為欣賞的演員披掛錦衣,而這些大紅大紫的錦衣并不屬于演員,它也是劇團的道具?!翱腿速I到錦衣后,在一折戲結束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給演員們穿戴。然后,劇團又將錦衣收回,客人們玩?zhèn)€高興,劇團又有收入,兩全其美。”此段描寫既是寫實,同時也是一個隱喻,戲里的錦衣為演員帶來物質酬勞,而在戲外,人們同樣為一件“錦衣”拼命,甚至出賣靈魂。
那么,促使我們義無反顧地“歸鄉(xiāng)”的動力究竟是什么?小說《錦衣》給我們提供了答案,但它又不那么具體。當“錦衣”傍身的那一刻,我們還是最初的那個自己嗎?心力交瘁,虛無常伴心間?!拔摇比允悄莻€大病初愈的神經病患者;“二哥”的榮光只是曇花一現(xiàn),爾后又消遁于塵世,并為此付出慘痛代價;至于老高,依然落魄,他的遠大理想也從此化為泡影。作者不著一字地揭開了一批人的傷疤。但文學的本質在于提出問題,而不是獲得答案。因此,我們只能在閱讀中尋找最契合自己內心的答案。
楊逍的寫作總在自我設定一種寫作難度,這難能可貴,其中的樂趣,應該只有作者自己深領其情。正是在不斷自我突破的狀態(tài)下,使得他筆下的每篇作品都有了異質性。這也是他的西部小說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者簡介:莫渡,原名辛海平,1983年生,甘肅天水人。天水市作協(xié)副主席。大量作品發(fā)表于《詩刊》《星星》《揚子江》等刊物,多首詩歌作品被權威選本轉載。獲第六屆黃河文學獎、第四屆鄂爾多斯詩歌那達慕全國原創(chuàng)詩歌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