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作家》期刊的轉型方式探析

2024-08-25 00:00:00劉竺巖
新聞愛好者 2024年8期
關鍵詞:傳播策略作家

【摘要】“創(chuàng)作談”的編輯實踐和傳播策略創(chuàng)新是1980年代《作家》雜志轉型之縮影。首先,關于“創(chuàng)作談”的編輯姿態(tài)由俯視轉向平等,擺脫了“談經驗”功能,讓“創(chuàng)作談”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其次,它的議程設置方式立足于對話,以期刊為主導,在作家與批評家的互動中形成議題;再次,它的傳播思路以經典化為核心,使議題始終居于議程舞臺的中央。這種編輯實踐和傳播策略也為當下文學期刊的新媒體轉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作家》;“創(chuàng)作談”;編輯實踐;傳播策略;期刊轉型

當前,隨著紙質媒介受到互聯(lián)網媒介的沖擊,文學期刊正在遭遇危機,它既需要在宏觀上走向媒介融合,也需要在微觀上調整編輯與傳播的策略?!蹲骷摇肥?980年代文學期刊的核心之一,系1983年由《長春》更名而來。更名僅6年,《作家》就以扶持文學新人、推舉青年作家著稱,被認為克服了地方刊物的天然局限,影響擴散至全國,更獲得了“南有《收獲》,北有《作家》”之贊譽。[1]“創(chuàng)作談”的創(chuàng)新是透視《作家》成功轉型的窗口之一,這不僅是基于文學方面的考量,更體現(xiàn)了期刊在傳播意義上的轉型思路。本文聚焦于《作家》的轉型,在議程設置方式層面觀照其編輯實踐和傳播策略,從編輯姿態(tài)的轉變、立足于對話的議程設置方式,以及作為文學作品傳播新思路的經典化這三個方面討論《作家》的轉型方式。

一、從俯視到平等:《作家》的編輯姿態(tài)轉變

議程設置理論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沃爾特·李普曼的《輿論學》,它是始終關注公眾接受新聞話題及其反應的理論,認為媒體必須“抓住公眾的注意力”[2],才能影響輿論。這與《作家》的轉型思路不謀而合。新世紀以來,無論是學者還是編輯,都倡導期刊要形成“平等、開放、個性的編輯風格”[3],顯然,更廣泛地被讀者接受、進而影響輿論是一個重要目的。其實早在1980年代,由于公眾普遍關注文學,《作家》就敏銳地把握住了作為情感結構的“文化熱”,開始嘗試以平等姿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談”編輯工作。該刊將《創(chuàng)作經驗談》欄目改為《作家談創(chuàng)作》欄目,使期刊的影響力不只局限于專業(yè)作家群體,還影響了更多普通讀者,為文學現(xiàn)象或事件成為公眾議程打下了基礎。

從新中國成立直至1980年代,文學期刊通常會設置名為《作家談創(chuàng)作經驗》或《創(chuàng)作經驗談》的欄目,邀請作家以前輩身份傳授創(chuàng)作經驗,其目的是讓“青年作家”或“業(yè)余創(chuàng)作者”學習前人的經驗,以提高創(chuàng)作能力。[4]概言之,它著眼于培養(yǎng)新人。但這里暗含著一個危機,傳授創(chuàng)作經驗體現(xiàn)了自上而下的編輯姿態(tài),無論是編輯還是發(fā)表“創(chuàng)作談”的作家,都立足于教育或指點。對普通讀者來說,以傳授經驗為直接目的的欄目很難使其產生共情。

未更名時的《長春》也延續(xù)著上述俯瞰式的編輯姿態(tài)?!堕L春》于1982年在《評論》欄目下設置了《作家談創(chuàng)作提高》子欄目,至1983年7月更名為《作家》前,每期幾乎都刊發(fā)一篇“談創(chuàng)作”文章。這里的“談創(chuàng)作提高”依然著眼于培養(yǎng)新人。如陸文夫的《窮而后工》以“如何提高作品質量”為核心,指出作家“不能性急”,更不能把提高作品質量“僅僅看作是個提高表現(xiàn)能力與改進表現(xiàn)方法的問題”,而要“和生活、思想上的深化同時并進”[5]。但關于提高作品質量的探討只能作用于作家群體內部,讀者更感興趣的是作品的生成問題,即他們需要作家“走下神壇”,講述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想、人物是否有現(xiàn)實依據(jù)、文稿經歷了哪些修訂等。一言以蔽之,讀者需要編輯和作家從作品這個“屏障”后走出去,站在讀者立場上談論作品,才能讓讀者延續(xù)作家的話語,不斷討論感興趣的作品。

1983年第5期,《長春》改名為《作家》,力求“贏得青年讀者的好感”,具體到編輯姿態(tài),需要將視角由俯視轉為平視,即將自上而下的“教青年怎樣寫”改為以談體驗、談感受引發(fā)青年讀者共鳴。此時,《作家》開始刊登更為平易近人的“創(chuàng)作談”,讓作家與讀者對話,不再止步于“談經驗”。如王安憶的《放松和力度》談的是其創(chuàng)作的切身體驗,即“心湖蓄滿了,該從筆尖流出來了,這路途更要暢通無阻”,那么作家所要考慮的,并不是結構、流派和語言,以免過猶不及。[6]這說明期刊與王安憶等新一代作家達成了共識,他們不再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更表明“創(chuàng)作談”正在走出“經驗”。此外,《作家》還設置了《中青年作家自傳》欄目。作家自傳是作家談論自身經歷的文本,自然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密切相關,屬于“創(chuàng)作談”中的一類。當然,它也是一般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談”之補充,它們共同疏離了“創(chuàng)作經驗”,開始像文學作品一樣,直接服務于讀者。

概言之,從《作家》“創(chuàng)作談”的編輯實踐中,可明顯看出其姿態(tài)從俯視轉向平等。無論是革新“創(chuàng)作談”功能還是在欄目設置上的創(chuàng)新,均不再局限于專業(yè)群體之間的互動,而是根據(jù)讀者需求,引起他們的注意,將其帶進了“媒介創(chuàng)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7]之中。

二、立足對話:“創(chuàng)作談”的議程設置方式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體設置優(yōu)先議題的方式表現(xiàn)為識別方面的顯著程度,如報紙中“標題的大小,消息的篇幅和登載的版面”,電視報道中“新聞在播出時的位置和消息的長度”等。[8]那么在期刊中,這就對應著議題的集中討論、專欄設置等。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談”中,期刊正是通過這兩種方式,以對話為中心設置了議題。在宏觀與微觀這兩種并行的議程設置中,《作家》掌控著作家與作家、作家與批評家之間的對話,進而影響讀者。

第一是在相鄰期次刊期中以顯著位置接連發(fā)表帶有互文性質的“創(chuàng)作談”,通過設置議題推進文學思潮。這主要表現(xiàn)為作家與作家的對話。1985—1986年,《作家》相繼刊登韓少功、劉心武、李杭育、鄭萬隆、古華的“創(chuàng)作談”。在這些文章里,作家們或者互為佐證,或者不斷續(xù)說,在對話中不斷生發(fā)出新的意義。根本上講,對話實現(xiàn)了關于議題的“話語接力”,它讓觀點相近的作家以期刊為圓心形成場域。這種對話也是持續(xù)的,對此話題感興趣的作家可以源源不斷地參與進來,最終形成作者群。

第二是在同一刊期中設置臨時專欄,批評家或作家針對共同議題選取相異視角發(fā)表“創(chuàng)作談”。這主要表現(xiàn)為作家與批評家的對話。前一種策略是自由參與的,期刊的責任是宏觀調控,僅設置了議題,但怎樣討論、從哪些角度切入,主導權都在作家手里。而第二種策略屬于微觀設置,它是專題式的,即議題早有預設,請哪些批評家或作家參與進來亦有安排,甚至每個個體從哪個角度探討都有商量余地。這樣,作家與批評家就同時在專欄中進行對話。如1986年第4期,《作家》連刊毛時安、吳亮、李劼、許子東、蔡翔的5篇文章。作家與批評家在共同議題中形成合力,他們從不同視角為文學建立合法性,即各種觀點互為補充說明,又相互推動。

無論哪種對話,其背后都是期刊的議程設置。作為作品、“創(chuàng)作談”、文學批評發(fā)表的共同媒介平臺,期刊起到主導作用。在策劃議題、組織專欄的實踐中,期刊促使文學思想相近的作家形成場域,進而促進作家與批評家互動。[9]這樣,相關議程就產生了新聞傳播與文學方面的雙重意義。就前者而言,期刊在“作者生態(tài)形成閉環(huán)”[10]的同時,讓議題逐步得到擴充,影響不斷擴大;就后者而言,文學思潮也在不斷設置議題中形成;同時,作家與批評家也在期刊主導下形成了親密的同人共同體。

在對話式的議程設置中,無論作家還是批評家都不再是散點式分布,他們在連續(xù)刊期或同期專欄中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縱橫交錯的關系網。而議題就變成線與線交叉處的節(jié)點。諸多節(jié)點形成合力,從期刊傳遞到讀者,經由文學思潮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讓諸如“尋根文學”等從新聞議程變?yōu)楣娮h程。

三、“創(chuàng)作談”的經典化功能:文學作品傳播的思路創(chuàng)新

從新聞議程到公共議程的轉化還要考慮容量問題,即一個議題要同其他議題競爭,以爭奪公眾的注意力[11]。所以期刊需要以某種傳播思路讓議題在輿論中居于核心地位?!蹲骷摇分小皠?chuàng)作談”采用的思路在文學中被稱為經典化。荷蘭學者佛克馬、蟻布思曾引述一種經典生成的方式:“數(shù)一數(shù)某些作家(或作品)在針對另一作家的批評中被提到的次數(shù)。”[12]其原理是,當作家作品成為批評家可資利用的一般性知識時,就預示著這些作家作品具有了相當?shù)闹?,乃至成為經典。從新聞傳播角度理解,這是在話語的重復中不斷產生新的意義,以使議題始終居于議程舞臺中央,在與其他議題的零和博弈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蹲骷摇逢P于高質量作品的一再言說,處處滲透著經典化的傳播思路。

經典化的第一步是讓作者用“創(chuàng)作談”進行自我言說。在對作品的不斷提及、討論中,作家以“創(chuàng)作談”講述作品、評價作品、建構理論。前文談及的王安憶《放松和力度》就是一個典范,當普通讀者或文學研究者閱讀了這篇“創(chuàng)作談”后,便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本所傳達的觀點,期刊的意圖由此得以實現(xiàn),即讀者可以在評價王安憶作品時不斷思考該作品是否系作家“心湖蓄滿”后的產物,又怎樣在“放松”和“力度”之間游走。

經典化的第二步是用文學批評延續(xù)作品和“創(chuàng)作談”的話語。如果說“創(chuàng)作談”讓讀者和研究者更進一步地觀照作品,那么隨之而來的文學批評,就讓作品再一次處于論爭的焦點之中。從作品到“創(chuàng)作談”再到文學批評,期刊成功地讓作品獲得了兩次文本再生產所引起的經典化。批評家也通過與作家的合作,取得了對作品的解釋權,二者由此成為共同體,共同助力作品保持其公眾議程的地位。

當然,經典化的兩個步驟未必同時進行。如果按部就班地排列作品、“創(chuàng)作談”與文學批評,經典化進程會陷入僵化?!蹲骷摇返膫鞑ニ悸窐O為靈活,每每通過形式多樣的欄目設置與互動方式來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再生產,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作品在議程容量的限制中一再引起公眾的注意。

但19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起步與發(fā)展,大眾文化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文學期刊逐漸式微。如麥庫姆斯所言,“一個議題的崛起大多以另一個議題的衰落為代價”[13]。當文學期刊本身不再是主要議題時,從屬于它的子議題,即“創(chuàng)作談”的傳播思路也就不再重要了。因此,不少文學期刊中的“創(chuàng)作談”不再被放在顯著位置,而是形成了發(fā)表定式,如先刊登作品,再于同期刊登與之配套的“創(chuàng)作談”。最終,“創(chuàng)作談”越發(fā)成為作品的注腳?!蹲骷摇芬残纬闪溯^為固定的體例,即先發(fā)表作品,再設《作家沙龍》欄目,邀請數(shù)位批評家討論作家作品,又設《理論與批評》欄目發(fā)表相關文學論文。換言之,那種形式活潑多樣的“創(chuàng)作談”不復存在了,關于它的議程設置工作隨即陷入停頓。時至今日,在重振文學期刊,亦即使其“有效地傳遞文學作品與人文精神”[14]的呼聲中,“創(chuàng)作談”也應恢復其傳播功能,重新成為期刊著力設置的新聞議程,進而以多種方式復歸公眾議程。這是文學期刊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作家》作為當下文學作品重要發(fā)表平臺之一應盡的責任。

四、結語

文學期刊作為媒介,建構了1980年代以文學為中心的文化系統(tǒng)[15]。在這樣的文化系統(tǒng)中,期刊的編輯實踐與傳播策略,尤其是其內部的議程設置十分重要?!蹲骷摇窂牡胤叫云诳饺珖云诳?,繼而引領文學思潮的轉型之路,離不開編輯姿態(tài)、議程設置方式與傳播思路的轉變。其中“創(chuàng)作談”所展現(xiàn)的,就是以上三者的成功經驗。當前,文學期刊逐步走上新媒體之路是大勢所趨。但《作家》中“創(chuàng)作談”的傳播經驗并未失效,它仍可帶來正向啟示。這充分說明,文學期刊要想在編輯實踐與傳播策略方面獲得成功,需要因時因勢設置新聞議程,作為連接媒體與受眾的紐帶,使之上升為公共議程。從部分文學期刊的新媒體轉型實踐來看,以話題為中心的編讀互動及其衍生的諸多參與式活動是有效的手段。至于這些期刊能否復現(xiàn)1980年代《作家》“創(chuàng)作談”的成功經驗,尚有待業(yè)界進一步探索。

[本文為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當代文學期刊史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C11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宗仁發(fā).《作家》:堅守創(chuàng)新,鑄就品牌——記《作家》雜志復刊四十年[N].吉林日報,2019-01-17(013).

[2]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6.

[3]張錦華.探析期刊編輯的角色轉型[J].新聞愛好者,2012(10):85-86.

[4]牛菡.十七年創(chuàng)作談的生成邏輯[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20(3):347-361.

[5]陸文夫.窮而后工[J].長春,1982(10):24-27.

[6]王安憶.放松和力度[J].作家,1983(3):90-91.

[7]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6.

[8]M.麥考姆斯,T.貝爾.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作用[J].郭鎮(zhèn)之,譯.新聞大學,1999(2):32-36.

[9]劉竺巖,徐強.新時期以來作家創(chuàng)作談的類屬認同與研究進路[J].文藝評論,2023(1):39-47.

[10]劉揚,廖小剛.編輯實踐中的作者群體及其生態(tài)構建[J].中國編輯,2022(7):81-84+96.

[11]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15.

[12]D.佛克馬,E.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M].俞國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51.

[13]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zhèn)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17.

[14]孫濤.新媒體視野中的文學期刊及其發(fā)展道路[J].當代作家評論,2022(1):29-34.

[15]陳祖君.論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1980年代文學期刊[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5):46-50.

作者簡介:劉竺巖,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長春 130024)。

編校:董方曉

猜你喜歡
傳播策略作家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4期)2022-07-29 05:23:42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3期)2022-05-31 11:49:38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西部學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12:23
電視新聞節(jié)目借力微信平臺的傳播策略研究
新聞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15:04
淺談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3:32:28
探析公益節(jié)目《等著我》的傳播策略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7:48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fā)的媒介策略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1:26
福海县| 聂拉木县| 旌德县| 金寨县| 宣化县| 仲巴县| 永丰县| 清河县| 安达市| 万盛区| 盐池县| 泰来县| 封丘县| 日土县| 教育| 白沙| 苏尼特左旗| 息烽县| 万宁市| 牟定县| 五指山市| 合山市| 许昌县| 隆子县| 石门县| 怀宁县| 台湾省| 和政县| 察隅县| 封开县| 朝阳区| 清镇市| 馆陶县| 新乡县| 宜良县| 启东市| 郓城县| 金阳县| 吉隆县| 象州县| 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