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卡松城堡位于法國奧克西塔尼大區(qū)奧德省城市卡爾卡松東南部的奧德河東岸的山上。這里正處在從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之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說,早在羅馬時代之前,這里就是帶有防御工事的定居點。從1世紀開始,這里成為古羅馬的要塞城市。羅馬人一直占領到460年,接著,西哥特人將其奪取并統(tǒng)治了兩個半世紀。8世紀初期,從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人先是占領了伊比利亞半島,隨后跨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占并統(tǒng)治了卡爾卡松。
阿拉伯人繼續(xù)北上的勢頭被法蘭克人遏制。759年,矮子丕平派兵奪回了卡爾卡松。到了中世紀后期,更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傳說:矮子丕平的兒子,也就是著名的查理曼曾經揮師南下,兵圍卡爾卡松(實際上759年查理曼只有十幾歲)。守城的巴拉克夫人頑強抵抗3年(一說5年)之久。為了激發(fā)士兵們的勇氣,她在城堡的每一座塔樓上,扎起幾個持有弓箭的稻草人,派士兵沿著城墻不斷巡邏,不時向敵人射箭,弄得查理曼的士兵們眼花繚亂,以為城里守軍數(shù)量眾多。在長期圍困后,卡爾卡松已瀕臨絕境。為了讓法蘭克人知難而退,巴拉克夫人還想出一個妙計。她把僅剩的半袋小麥拿去喂了一頭豬,然后把吃飽肚的豬從塔樓上摔到城外地上,查理曼的士兵發(fā)現(xiàn)豬滿肚子都是小麥,便相信城堡內糧草豐足。結果,法蘭克的將軍們膽戰(zhàn)心驚起來,決定撤退。后來,巴拉克夫人審時度勢,歸順了查理曼,并改信基督教。查理曼很贊賞她的膽識、機智和勇氣,將一位出身名門的貴族許配與她。之后,他倆成為卡爾卡松貴族世家的創(chuàng)立者,其家族長期統(tǒng)治著這座城堡。
而在真實的歷史里,卡爾卡松城堡直到12世紀才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城堡的主人們(特倫卡維爾家族)有計劃地擴建城堡,還修筑了圣·納澤爾大教堂。
進入13世紀后,城堡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事。1209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為鏟除盤踞在法蘭西南部的“異端”阿爾比派(也稱卡特里派)發(fā)動長達20年的討伐,這就是所謂的“阿爾比十字軍”,圖盧茲伯爵和他的主要封臣特倫卡維爾子爵就是他們攻擊的目標。而卡爾卡松城堡則成為阿爾比派抵御十字軍的重要據(jù)點。
在中世紀的歐洲,攻打城堡可以說是一件令進攻者望而生畏的事情。攻擊者必須翻越、突破或者鉆越城墻,而翻越城墻需要使用云梯或者移動的木塔。如果要摧毀城墻,則會用上撞錘或投石器,或者從城墻下挖地道,讓城墻倒塌。無論哪種手段,都費時費力,代價高昂。因此,更常用的辦法就是像傳說中的查理曼那樣,通過圍困切斷城堡守軍的補給,使其不戰(zhàn)自敗。十字軍也正是這樣干的。1209年8月1日,十字軍包圍固若金湯的卡爾卡松城堡,幾天后又切斷了城堡的水源。烈日炎炎,缺水少糧,瘟疫爆發(fā),無計可施的卡爾卡松的守衛(wèi)者們不得不棄戈投降。
值得慶幸的是,卡爾卡松城堡沒有被洗劫一空。這是因為它被勝利者的統(tǒng)帥西蒙·德·孟福爾選為官邸。他與其后代在隨后的幾十年里統(tǒng)治著卡爾卡松城堡,直到法王路易九世將其據(jù)為己有。這位法國歷史上的“賢王”對卡爾卡松城堡的最大貢獻,是為城堡增修了一道外墻,以便抵抗長期圍攻。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著名的東羅馬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擁有雙層城墻之外,卡爾卡松城堡也成為相當罕見的擁有內外兩層城墻的城堡。羅馬式的內墻和哥特式的外墻使得這座古堡顯得莊嚴厚重。長達3千米的城墻上共有52座城塔,內外城墻上各有26座。每一座城塔都有特定的名字。內外兩層的城墻頂端都有步道,走在城墻步道上,四周景物一覽無遺。
路易九世此舉并非心血來潮。當時的卡爾卡松可謂暗潮涌動,當?shù)匕傩彰裥纳形礆w附,而比利牛斯山南面的阿拉貢(今屬西班牙)也在虎視眈眈。城堡的雙層城墻很快在軍事上發(fā)揮了作用。1240年,卡爾卡松城堡舊領主的后代,特倫卡維爾家族的雷蒙德二世·特倫卡維爾在附近幾位封建領主的幫助下企圖收復祖先的領地。他的軍隊由攻城戰(zhàn)專家奧利維耶·德·泰爾梅斯率領,并得到了當?shù)鼐用竦闹С帧@支軍隊從這些居民的房屋底下悄悄挖掘隧道以破壞城墻的地基。但是,雙層城墻大大減緩了進攻者的前進速度,使得城堡里的守軍有時間組織起來進行頑強抵抗,并堅持到了路易九世派遣的援兵到來。雷蒙德二世·特倫卡維爾功敗垂成,只能收兵而去。最后,他在1247年徹底放棄對卡爾卡松城堡的所有權。至于那位奧利維耶·德·泰爾梅斯則加入了法王路易九世的軍隊,后來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里發(fā)揮了自己的專長。
從此之后,卡爾卡松城堡正式成為法蘭西王室的領地。加佩王朝的歷代君主都意識到加強邊防的重要性,便不斷增兵修城。在13世紀的剩余日子里,這里是法國守備最嚴密的要塞之一,也被當作武器庫使用。哪怕是在火藥武器登上歷史舞臺,城堡的軍事價值日漸低落之后,由于卡爾卡松的重要地理位置,它仍然是守備法國南方邊疆的一個重鎮(zhèn)。在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著名的英格蘭“黑太子”愛德華曾經在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zhàn)中以長弓大破法軍重騎兵與弩兵,1356年更是在普瓦捷戰(zhàn)役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但這位法國人的戰(zhàn)場克星在1355年兵進卡爾卡松時,只滿足于摧毀外城墻后劫掠一番,而不敢嘗試奪取這座要塞。
1659年,法國與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條約》,法國吞并了原屬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區(qū)的部分土地,并且重新劃定了法國-西班牙邊界,卡爾卡松城堡的戰(zhàn)略意義喪失殆盡,于是漸漸被人們遺忘,直至坍塌損壞。
到了19世紀中葉,人們甚至打算拆除這座已經無用的防御工事。但法國歷史文物總監(jiān)普羅斯珀·梅里美下令停止拆除計劃,并對卡爾卡松城堡進行修復工作。1889年,內城墻修復完成。同年,城堡內部修復工作開始,并于1902年完成主要工程。整個城堡的修復工作于1913年完成。卡爾卡松城堡經過這番修復,較好地保留了原來的風貌。
從外形看,它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歐洲城堡,羅曼式風格的防御塔樓,紅色的圓錐形屋頂,特別引人注目。走進拱形城門,通過木板吊橋跨越護城河,進入城內,石子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其寬度僅有4到5米,低層的石頭房屋沿街而筑,風格顯得古色古香。城堡里的核心是伯爵堡,它與城堡的內城墻可能是同一時期修建的。城堡外還挖有護城河。而城墻上還保留著模仿興建之初的防御用木長廊,高大堅實的城門兩旁的防御塔樓及密道也保留著可以向敵軍投擲武器、傾倒?jié)L油的長廊。
1997年,卡爾卡松城堡作為杰出的中世紀建筑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城堡外總是車水馬龍,游人絡繹不絕。人們在這里,仿佛仍能追憶起1000年前的戰(zhàn)爭風云——卡爾卡松城堡城徽就由盾和劍組成,似乎在訴說著城堡曾經經過的血與火的洗禮。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