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意象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使作品突破表層的現(xiàn)象,直擊深層次的內(nèi)涵,賦予文學作品獨特的象征意義。基于文化意象的這一重要價值,對文化意象的概念進行簡要探討,結(jié)合《老人與?!贰遏敒I遜漂流記》等英美文學名著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象進行闡述,進一步分析如何運用文化意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彰顯作品的文化底蘊。希望研究能為讀者的閱讀思考和相關(guān)學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關(guān) 鍵 詞] 文化意象;英美文學作品;《老人與?!?;《魯濱遜漂流記》
閱讀和研究英美文學作品必須重視對文化意象的研究,在把握英美文學作品文化意象的基礎(chǔ)上,才能對文學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情感主旨進行透徹理解?;谶@一重要意義,結(jié)合《老人與?!贰遏敒I遜漂流記》等傳統(tǒng)英美名著作品對其中的文化意象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而了解文化意象的運用方法及作用,進一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理解。
一、文化意象概述
文化意象主要指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采用的蘊含某種特定人文內(nèi)涵信息的抽象文學概念。文化意象包羅萬象,與某一國家、某一地區(qū)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聯(lián)系,故而當人們閱讀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學作品時,容易受到文化意象的影響而產(chǎn)生誤解[1]。就文學發(fā)展而言,由于各國的地理條件、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經(jīng)濟發(fā)展等因素存在一定差異,故而其文學思潮存在明顯區(qū)別,促使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這也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象千差萬別。在這一背景下,針對歐美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展開研究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作品內(nèi)涵,感知作品人物的形象特點。
二、《老人與?!放c《魯濱遜漂流記》概述
(一)《老人與海》概述
《老人與?!肥敲绹骷液C魍?0世紀中期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小說作品,講述了古巴漁夫圣地亞哥先后與大馬林魚、鯊魚斗智斗勇的故事。小說中的老漁夫圣地亞哥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但老人的智慧、勇敢和堅毅等品質(zhì)幫助他一次次戰(zhàn)勝困難。結(jié)合故事情節(jié)來看,圣地亞哥在窮困潦倒之際毅然決然再次出海,決心捕捉一條大馬林魚。在80多天以后,他終于遇上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這是他的敵人,也是他所追求的榮耀的象征。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戰(zhàn)勝大馬林魚以后,卻圍上來了許多兇殘的鯊魚,對他和他的戰(zhàn)利品虎視眈眈。在經(jīng)過一番戰(zhàn)斗以后,他終于擊退了鯊魚群,但他的大馬林魚卻只剩下了一副魚骨頭。即便如此,他仍舊沒有放棄,當他回到村莊時,他的經(jīng)歷依舊在訴說著一個英雄的榮耀。縱觀全書,圣地亞哥用行動證明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勝利并不在于結(jié)果,而是身處逆境時的勇氣[2]。
(二)《魯濱遜漂流記》概述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完成的傳世之作,以書信體的形式講述了魯濱遜荒島求生的故事。魯濱遜在航海途中遭遇大風暴,漂流到?jīng)]有人煙的孤島上,同伴均已在風暴中喪生。即便如此,魯濱遜并未放棄生命,而是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學會燒制陶器、種小麥等,甚至還解救出一個被野人準備當作食物的“星期五”。從風暴之日起,魯濱遜一共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19天,最終得以在商船的幫助下回到故土,成為當?shù)厝吮M皆知的大英雄?!遏敒I遜漂流記》創(chuàng)作的時間正處于英國文學由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故而這部書中有許多情節(ji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仍能讓人感受到魯濱遜身上的堅毅、勇敢和智慧,展現(xiàn)了大航海時期水手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三、文化意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應(yīng)用分析
不論是《老人與?!愤€是《魯濱遜漂流記》,兩部作品均提到了大海,而且發(fā)生的故事均與海洋有關(guān),故而海洋是必須研究的文化意象之一。除此以外,《老人與?!防镞€有大馬林魚、鯊魚群等文化意象,而《魯濱遜漂流記》里則有打獵、馴養(yǎng)山羊、制作面包和陶器等文化意象,下面對這些意象進行詳細分析。
(一)《老人與?!分械奈幕庀筮\用
海洋是研究《老人與?!愤@部作品必不可缺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大眾的認知里,海洋往往代表著神秘莫測和波瀾壯闊,而圣地亞哥的絕大多數(shù)經(jīng)歷都是在海洋度過的,故而海洋這一意象實際上就指代了圣地亞哥的命運,海洋的神秘莫測意味著命運的不可預(yù)測,而海洋的波瀾壯闊則暗指命運的堅韌以及無窮的生命力[3]。與此同時,《老人與?!分械暮Q髸r而平靜、時而狂風暴雨,這也意味著人類在面對命運捉弄時的無奈,但老漁夫圣地亞哥并未就此放棄,而是與海洋抗爭到底,象征著人類在面對命運時的勇敢抗爭。海洋中的風暴則代指人類命運中的各種挫折,人類必須運用智慧和勇氣才能戰(zhàn)勝這些挫折,如同圣地亞哥必須通過堅強的意志和智慧才能取得勝利。
《老人與?!分械淖匀晃幕庀筮€包括日出、日落。其中,日出代表新的一天、新的希望,當太陽從海平面上升起時,代表新的一天已然來臨,賦予圣地亞哥新的力量,使其能勇敢面對未來的新挑戰(zhàn)。但隨著日出而來的就是日落,這一意象更多代表一天的結(jié)束,而結(jié)合《老人與海》這部作品,日落則暗示老人與大馬林魚的戰(zhàn)斗暫告一段落,也象征著圣地亞哥的奮斗暫時結(jié)束。實際上,日出與日落還照應(yīng)了人生的命運,象征了命運的起伏,以及展現(xiàn)人類在面對命運時的抗爭精神。正因如此,《老人與海》成為一部歌頌命運的永恒經(jīng)典,引發(fā)大量讀者對生命、命運進行深入思考。
除了海洋以外,《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鯊魚也是重要的文化意象。大馬林魚的存在反襯出老人圣地亞哥的堅韌、勇敢,它是圣地亞哥夢寐以求的獵物,代表了圣地亞哥對勝利的渴望,但大馬林魚的神出鬼沒也象征著命運的不可預(yù)測,這一點與大海的文化意象是相一致的。老人圣地亞哥在追捕大馬林魚的過程中歷經(jīng)無數(shù)的戰(zhàn)斗,展現(xiàn)出人類在面臨困境時的頑強斗爭精神,而大馬林魚的象征意義也在這一刻得以彰顯。在最后的結(jié)局部分,雖然大馬林魚被鯊魚群吞食,圣地亞哥只得到一副魚骨頭,但這恰恰是海明威的高超之處,他用魚骨頭代指人類的精神勝利。此外,不為人知的是大馬林魚是大海中的霸主,但圣地亞哥毅然決然地踏上捕捉大馬林魚的征途,這也證明了人類在面對未知領(lǐng)域和巨大困難時的探索勇氣。
鯊魚的文化意象更像是命運中的挑戰(zhàn)和威脅,在小說情節(jié)里,當圣地亞哥成功捕獲大馬林魚以后,由于血腥味而吸引了一群鯊魚,這群鯊魚的出現(xiàn)讓圣地亞哥產(chǎn)生負面情緒。鯊魚們不僅對大馬林魚虎視眈眈,更是想要將船上的圣地亞哥收入腹中。因此,圣地亞哥必須不斷突破自我、迎接挑戰(zhàn)。實際上,鯊魚群在老人捕獲大馬林魚以后直面而來,就代表著人類在獲得成功以后需要接著面對挑戰(zhàn),既體現(xiàn)了命運的不確定性,又展現(xiàn)出福禍相依的人生哲理。但圣地亞哥在面對鯊魚群時沒有退縮,而是勇敢迎擊,展現(xiàn)出人類在巨大壓力下仍能保持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質(zhì)。
就《老人與?!愤@部作品而言,故事講述了圣地亞哥捕魚的過程,而實際上指代了人類命運中的各種情況,如大海代表命運的神秘莫測和不可確定,日出、日落代表人類命運的起伏,大馬林魚象征命運中想要獲得成功之前必須跨越的障礙,鯊魚則代表人類在獲得成功以后必須面臨的威脅與挑戰(zhàn)。圣地亞哥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人公,他身上呈現(xiàn)出人類在面對壓力、挫折、困難和命運捉弄時的勇敢、堅毅、忍耐和智慧,他的行為、精神一直鼓舞著讀者不斷向前,這也是《老人與?!肺幕庀蟮膬r值意蘊所在。
(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文化意象運用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大海與《老人與海》的大海具有相同的象征意義,均代表人生命運的不確定性。魯濱遜參加過三次航行,對航行活動輕車熟路,但仍舊在第四次航海中遭遇風暴,意味著即便人生中某一件事已做過多次,仍有可能在下一次的重復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這便是命運的不可確定性。與此同時,魯濱遜在荒島上求生并且嘗試做出小木筏,以此逃離海島,卻均以失敗告終,這里的大海則意味著命運中有些困難無法依靠個體的力量克服。在最后的結(jié)尾部分,魯濱遜發(fā)現(xiàn)了航行在海上的商船,發(fā)出求救信號,最終得救,意味著只要堅持不放棄,命運總會給予回饋,總會在不可預(yù)測的命運之中看到希望的曙光[4]。
除了大海這一與自然相關(guān)的文化意象外,更多的是陶器、谷子、椅子、面包等與人類文明相關(guān)的文化意象,還有“星期五”這一特別的文化意象。其中,陶器、谷子、面包、山羊等意象代表的是人類文明,如果僅僅依靠荒島上的自然物資,魯濱遜是無法生存28年之久的,恰恰是破船上搶救下來的谷子以及依靠在人類社會中掌握的生存技能,魯濱遜才能在荒島上持續(xù)生存。陶器、谷子這些文化意象的內(nèi)涵有兩個:一是不管身處何方,人類文明成果都是個體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種植技能、燒制技能,魯濱遜就無法在荒島上生存。因此,這些文化意象彰顯了人類文明和個體生存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二是必須具有不放棄、堅持不懈的品質(zhì),才能讓這些文明成果成為助力個體生存的必備技能。在種谷子的過程中,魯濱遜經(jīng)歷大大小小的困難,但最終克服這些困難,種出了谷子,獲得了穩(wěn)定的糧食來源;再如,魯濱遜在燒制陶器的時候經(jīng)歷多次失敗,最終成功燒制生活所需的陶器制品,這也象征著人類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忍耐的優(yōu)良品質(zhì)。
此外,“星期五”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意象,笛福通過“星期五”這一角色展現(xiàn)出魯濱遜的聰明、智慧和友愛,在營救“星期五”的時候,魯濱遜獨自迎戰(zhàn)多個野人,充分利用防御工事和戰(zhàn)斗技巧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將“星期五”營救回來以后善待他,體現(xiàn)了魯濱遜本人的友善品質(zhì)[5]。
《魯濱遜漂流記》創(chuàng)作于1719年,彼時的英國恰逢工業(yè)革命初期,而且處于大航海時代,大海象征了英國人勇于冒險、勇于開拓的精神,而且由于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人的價值受到重視,與之相應(yīng)的人類文明也受到關(guān)注?;谶@一點,笛福在作品中描述魯濱遜種谷子、燒制陶器,強調(diào)人類文明對于個體的重要性;魯濱遜營救“星期五”意味著在工業(yè)革命年代,個體的力量無法完成巨大的工業(yè)生產(chǎn),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做好工業(yè)生產(chǎn)活動,這也是魯濱遜與“星期五”合作生存的深層含義。
四、通過文化意象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特征
海明威在《老人與?!愤@部作品中通過文化意象的應(yīng)用成功塑造出圣地亞哥的孤膽英雄形象,使不同文化意象為作品人物增添不少色彩,使圣地亞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文學形象。其中,海洋、鯊魚、大馬林魚所代表的困難反襯出圣地亞哥不畏困難、勇于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zhì),而圣地亞哥在面臨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做出的抗爭需要具備極高的勇氣和智慧,這也代表了海明威對人類智慧的肯定與頌揚。除了主人公圣地亞哥以外,馬諾林也是《老人與海》中的重要角色,海明威通過文化意象來烘托馬諾林的形象。馬諾林是一名年輕人,對未來和生活充滿希望,而且能與圣地亞哥進行有力配合,故而海明威通過大海、大馬林魚等文化意象突出圣地亞哥、馬諾林在面對困難時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以此突出人類文明中的集體主義精神。此外,馬諾林的年紀雖小,但圣地亞哥卻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而且?guī)ьI(lǐng)馬諾林成長,呈現(xiàn)出兩代人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學形象特征。
五、運用文化意象突出作品文化底蘊
文化意象的運用能有效突出作品的文化底蘊,這一點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得到印證。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讓人們在閱讀的時候不由得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人類文明再現(xiàn)的場景。從文化底蘊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給魯濱遜創(chuàng)造了孤島求生的情境,代表了人類文明一開始就處于毫無一物的荒野之中,而正是人類通過不斷的積累、學習、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才創(chuàng)造出了偉大的文明成果,正如魯濱遜從身無一物到建成“豪宅”、種植谷物、釀出酒類。因此,種谷子、燒制陶器、晾曬野葡萄干實際上寫出了作者笛福對人類聰明、勇敢、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等品質(zhì)的稱頌,以及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贊嘆,而要達成這種效果,笛福采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6]。此外,魯濱遜在面對絕境時的強大心理也象征著人類在面對天災(zāi)時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zhì)。
六、結(jié)論
結(jié)合《老人與?!泛汀遏敒I遜漂流記》兩部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英美作家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大量的文化意象,如兩部作品中的大海,《老人與?!分械娜粘鋈章?、大馬林魚等,還有《魯濱遜漂流記》中的谷子、陶器、“星期五”等,通過對這些文化意象的運用,既能進一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光輝形象,又能突出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蘊,展現(xiàn)出作者對人類精神品質(zhì)和人類文明的頌揚。
參考文獻:
[1]樊紅紅. 美學視域下英語文學中藝術(shù)語言處理策略:以《最后一片葉子》為例 [J]. 呂梁學院學報, 2022,12(6):17-20.
[2]葛雯. 英美文學中的文化意象:以《老人與?!泛汀遏敒I孫漂流記》為例 [J]. 青年文學家,2022(33): 82-84.
[3]周嬙. 文化意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應(yīng)用分析:以《老人與?!窞槔跩].青年文學家,2022(33): 124-126.
[4]黃瑩璐. 概念隱喻視角下華裔美國文學文化意象的漢譯研究:以《喜福會》三個譯本為例 [J].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28):43-46.
[5]孫冰,林靖雯,鄭素華.中外文學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較研究[J].海外英語,2022(16):201-202.
[6]胡建敏.英語文學翻譯中對中西不同文化意象的處理方法研究[J]. 現(xiàn)代英語,2020(24):45-47.
作者單位:菏澤醫(yī)學??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