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就是要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自身幸福的需要,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新征程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需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要以理論宣傳為手段,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知;以利益驅動為動力,在政治實踐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以平臺建設為依托,打造“思政課+互聯(lián)網(wǎng)”一體化政治認同主陣地。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5 — 0012 — 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1]。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前提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2]?;仡欉^去,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實踐中贏得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建立了高度的政治認同,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展望未來,“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3],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愈發(fā)激烈,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論、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嚴重挑戰(zhàn)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面臨著新的風險和挑戰(zhàn),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迫切需要厘清“何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為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以及“如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切實維護好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一、“何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政治主體在政治實踐中產生的對自我政治身份的確認,對所屬政治體系的歸屬以及相應的支持行為,體現(xiàn)了政治主體主觀政治心理和客觀政治行為的有機統(tǒng)一。厘清“何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根本前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本質及其產生
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本質上是基于一定社會存在而產生的社會意識,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深刻復雜的國際局勢,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抓住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帶領全國人民搞建設、謀發(fā)展,在新形勢下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成就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取得了從總體小康、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創(chuàng)造了從落后時代、趕上時代到逐漸引領時代的偉大奇跡,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在此期間,作為政治認同對象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彰顯出自身的優(yōu)越性和科學性,作為政治認同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實踐參與中切實感知到,中國共產黨是始終代表自身根本利益的先進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真正能夠實現(xiàn)自身幸福和解放的科學道路,從而愈發(fā)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科學內涵
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科學內涵,回答好“認同什么”的問題,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前提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5]。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其核心就是要認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是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對政黨而言,人民只有在認同和擁護政黨本身的前提下,才能認同和擁護政黨的領導、認同和擁護政黨所領導的事業(yè)、認同和擁護在政黨領導下形成的一系列制度、理論、文化、理念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必須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認同的基礎上。二是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必然結果,也是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實質所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開辟了彰顯科學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體現(xiàn)真理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立了顯現(xiàn)優(yōu)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凸顯先進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始終認同和堅持黨的領導。三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6],是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等于一體的寶貴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7],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的來看,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認同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者既相互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之中。
(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層次目標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明確認同的層次目標,進而才能在“實然”與“應然”的差距中找不足,抓落實。一是要夯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性認同。感性認同是認同的初級層次,源于認同主體對認同客體的直觀認知。為此,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性認同基礎,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有基本的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形成正確的認知,使人民群眾感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產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情感傾向。同時,感性認同具有不穩(wěn)定性,容易因外界的影響而動搖,因而必然要求形成更高層次的認同。二是要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認同。理性認同源于政治主體與認同客體差異基礎上的自我同一性確證,反映了認同主體對認同客體本質、規(guī)律的把握。為此,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認同,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水平必須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內在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內在邏輯,在“知其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何以好”。就效果而言,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認同一旦建立,也就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傾向,不會輕易動搖。三是要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認同。實質認同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最高層次,是政治主體由內自發(fā)形成的認同模式,突破了主觀意識層面進入到實踐行動領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質認同,不僅要求政治主體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把握其背后的邏輯和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知其好”“何以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怎么做”,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忱和信心轉化為自覺的實際行動,以堅決的實際行動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切實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偟膩砜?,感性認同是理性認同的基礎,理性認同是實質認同的前提,實質認同是感性認同和理性認同的最終目標,三者層層遞進,密切關聯(lián),指明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在不同層次的目標和具體要求。
二、“為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堅定的行為源于行為背后的強烈動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從學理層面回答“為何”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是根本前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自身幸福的科學道路,這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最根本前提。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在其科學性和真理性,體現(xiàn)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反映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的深入考察,“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jīng)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最終得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引起和決定的生產關系依次更替的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遵循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一是在認識層面,通過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抓住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瞄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任務;二是在方法層面,通過實事求是的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牢牢抓住不同時期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從而明確不同階段國家的工作重心,不斷調整國家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決策部署,使生產關系始終與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相適應;三是在實踐層面,堅持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將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力量聚焦于“現(xiàn)實的個人”,廣泛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力量,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事業(yè)而不懈奮斗。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在其人民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真正為實現(xiàn)人民幸福和解放的科學道路。馬克思主義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體系。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是個體不斷掙脫外在物質條件的束縛,從而獲得關于自身的全部本質,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且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受“物”的奴役而失去了自身,而這種現(xiàn)狀又恰恰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克服的局限。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同生產過程相異化、同人類的本質相異化、同他人相異化。歸根結底,資本主義社會是在“物”為主導下的邏輯,其首要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代表群眾的利益,為此,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個人的幸福和解放。與之相對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jīng)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9],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風險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景這邊獨好。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真正為實現(xiàn)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科學道路,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中國人民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幸福和解放。
(二)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身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定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中國共產黨把自身建設為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是不斷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首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內在要求。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強調,“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共產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沒有魚,魚永遠也離不開水”[10]。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中國共產黨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前提。政黨是一定社會階級的代表,因階級的需要而產生,恩格斯在論述國家的起源時指出,“社會一天天成長……國家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發(fā)展起來。最初在城市和鄉(xiāng)村間,然后在各種城市勞動部門間實行的分工所造成的新集團,創(chuàng)立了新的機關以保護自己的利益”[1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存在的價值和追求的目標皆系于人民,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認同,中國共產黨就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中國共產黨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無往不勝的關鍵所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憑借落后的武器裝備戰(zhàn)勝了敵人的堅船利炮,勝利的關鍵就在于堅持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陳毅同志就曾形容淮海戰(zhàn)役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系列偉大斗爭,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關鍵在于有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12]。歷史充分證明,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才能把自身建設成為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其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13]。一方面,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承擔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確保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領導地位,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保障。自毛澤東同志1956年提出“以蘇聯(lián)經(jīng)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4]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期間雖然經(jīng)歷曲折,但經(jīng)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摸索,最終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15]。對比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形態(tài)的相互較量,縱觀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枝獨秀,歸根結底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擁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在?!耙磺忻撾x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6],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獲得不斷“生長”的“養(yǎng)分”。對個體而言,在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對所屬的政治組織表現(xiàn)出最大的信任和忠誠,對中國人民而言,在認同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下,才能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以熱忱、信心和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做到黨的領導與人民擁護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實踐的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篇章,“中國號”巨輪才能行穩(wěn)致遠。
(三)新征程上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必然舉措
邁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國際環(huán)境日益深刻復雜,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愈發(fā)激烈,“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17]。為此,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切實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首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過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面臨著全新的考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不少挑戰(zhàn)”[18]。國際層面,全球化在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同時造成各種錯誤思潮泛濫,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愈發(fā)尖銳和隱蔽。一方面,部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民主”的口號向其他國家強勢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將意識形態(tài)推向了國際斗爭的最前臺;另一方面,一些西方政府資助的基金會、宗教組織等披著各種隱蔽的外衣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將“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潮傳入我國,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產生嚴重沖擊?!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明確指出,“必須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謂‘憲政’‘多黨輪流執(zhí)政’‘三權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蝕影響”[19]。國內層面,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難啃的“硬骨頭”逐漸顯現(xiàn),“黨的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面臨不少頑固性、多發(fā)性問題”[20],少數(shù)群體出現(xiàn)理想信念動搖,對黨的領導產生質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不自信的心理;與此同時,市場經(jīng)濟帶來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造成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出多元競爭較量的復雜局面,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為此,面對深刻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切實維護好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其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必要舉措。一方面,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核心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擁護黨的領導。意識形態(tài)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思想觀念的工作,馬克思指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1]。因此,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就是要解決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思想觀念的認同問題,在我國就是要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問題。另一方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關鍵所在。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體多元化,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具有多重要素,內容上可作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之分,地位上又可劃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別,其中居于核心和統(tǒng)攝地位的,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緊緊抓住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個關鍵,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才能切實維護好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三、“如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要根據(jù)個體心理認知規(guī)律,切實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知,通過宣傳教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要結合政治認同的產生機制,以利益驅動為動力,在政治實踐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要把握當前政治認同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注重平臺建設,打造“思政課+互聯(lián)網(wǎng)”一體化政治認同主陣地,嚴防西方政治思潮侵蝕。
(一)以理論宣傳為手段:增進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知
對個體而言,認同的前提必須建立在對認同對象的認識基礎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首先要通過理論宣傳講清楚“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性認知。一是要配套完善各級宣傳服務設施。要依托宣傳欄、文化墻、圖書館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宣傳平臺設施,做好理論、政策的宣傳工作,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只有先“上墻”“進書”“入網(wǎng)”,才能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并進一步獲得認同;二是要重視宣傳的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定標。對于不同的目標群體,采取的宣傳方式方法要具有針對性,宣傳所達到的效果和要求要體現(xiàn)出層次性。對于普通群眾而言,要做到對于基礎理論的感性認識,為此應當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qū)宣傳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活動中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識。對于青年學生而言,應當通過說理教育與理論灌輸相結合的方式,依托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xiàn)實載體,不僅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么,還要講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好在哪里,把道理講“講深、講透、講活”[22],切實增強廣大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認識。三是要重視宣傳隊伍人才建設。一方面是黨員隊伍的自身建設,黨員發(fā)展必須要嚴把“政治關”“理論關”,黨員培養(yǎng)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提高黨員的自身理論素養(yǎng),把黨員隊伍培養(yǎng)成黨的理論宣傳隊和播種機;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一大批理論工作者,尤其是要培養(yǎng)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才隊伍?;趯碚摰纳羁陶J識和把握,切實做好理論的闡釋、研究和轉化工作,不僅要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更要研究其內在邏輯,還要把高度凝練的學術話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以利益驅動為動力:在政治實踐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
利益是人類政治活動的動機和目的,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3],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要以利益驅動為動力,確保政治主體在政治實踐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一是要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需求。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不僅包括物質利益的需求,同時還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其中個體物質利益需求的滿足始終是最基本的。在馬克思看來,個體只有先維持其肉體的存在,才能維持其精神的存在,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在發(fā)展中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需要,是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前提所在。二是要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在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同時推動需求的轉化。個體的需求具有發(fā)展性,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在原有需求被滿足的同時新的需求又產生。中國共產黨注重在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過程中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精神需求,從而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yōu)槿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就必須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抓手。三是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同各種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作斗爭。打鐵還需自身硬,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要堅持“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以自我革命確保黨的先進性、純潔性。要同各種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作斗爭,不斷推進反腐敗建設,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偟膩砜?,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認同,關鍵在于始終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始終代表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治實踐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利益需求。
(三)以平臺建設為依托:打造“思政課+互聯(lián)網(wǎng)”一體化政治認同主陣地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重視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建設。一是要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支持的線下政治認同平臺。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青少年群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重要平臺。一方面,要全面推進大中小思政課教學一體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4],對個體而言,認知形成是一個從小開始產生并在此后成長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成熟直至穩(wěn)定的過程,為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高度重視個體成長的各個階段,大中小學各個階段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支持思政課建設的格局。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營造了個體成長的直接環(huán)境,深刻影響著個體的價值觀和認知的形成,辦好思政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必須依賴良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xié)同發(fā)力。二是要結合現(xiàn)代信息科學技術,打造互聯(lián)網(wǎng)政治認同主陣地。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克服了信息傳播在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變革了人們的信息傳遞方式,網(wǎng)絡平臺已經(jīng)成為個體獲取訊息最主要的渠道,成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重要陣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要發(fā)揮好網(wǎng)絡平臺的宣傳主渠道作用,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網(wǎng)絡走近千家萬戶;要發(fā)揮好網(wǎng)絡平臺的資源共享作用,通過打造“智慧課堂”“云課堂”等促進理論學習效果;要發(fā)揮好網(wǎng)絡的輿論導向作用,“把網(wǎng)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將互聯(lián)網(wǎng)絡平臺打造成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網(wǎng)絡正逐漸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前沿陣地,必須加強網(wǎng)絡監(jiān)督,嚴防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網(wǎng)絡滲透,牢牢掌握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讓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始終占領網(wǎng)絡平臺的高地,切實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參 考 文 獻〕
[1][3][7][8][16][17][18][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7,60,70,16,19,26,14,26.
[2]習近平.在中央政協(xié)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2(06).
[4]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7 .
[5]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16.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9]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70.
[10]高鳳林.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口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8.
[12]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16.
[13]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J].人民日報,2012-11-19.
[14]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2021:185.
[15]習近平.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N].人民日報,2022-09-16.
[1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9.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22]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1-04-26.
[23]胡建.利益驅動、制度形塑與意識形態(tài)規(guī)訓: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社會機制[J].廣西社會科學,2022(8).
[2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責任編輯: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