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元年(1796年),已經(jīng)當了60年皇帝、終于退位給兒子的乾隆,在紫禁城內(nèi)端坐,閉著眼睛,嘴里念念有詞。
剛剛從父親手中接過皇位,卻仍要時時看著太上皇眼色的嘉慶,在一邊莫名其妙,他努力想聽清楚父親乾隆在說些什么,但什么也聽不懂。
過了一會,乾隆突然睜開眼睛問了一句:“這些人叫什么名字?”嘉慶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旁的和珅卻應聲說了一句:“高天德,茍文明?!保▋扇耸钱敃r白蓮教起義的領(lǐng)袖)乾隆這時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幾天后,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的嘉慶,悄悄叫來和珅詢問此事。向來善于揣度乾隆心意的和珅,對此回答說:
“上皇(乾隆)所誦為西域秘密咒,誦之則所惡之人雖在數(shù)千里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白蓮教)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對也。”
嘉慶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年,乾隆皇帝86歲。
盡管剛剛禪讓,然而,這一年,在四川、陜西、河南、湖北等地的白蓮教徒起義烽煙四起;
而在更早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東臨清爆發(fā)王倫起義,打破了中原地區(qū)近百年無戰(zhàn)爭的“盛世升平”局面;
乾隆四十六年、四十八年(1781年、1783年),甘肅發(fā)生了蘇四十三和田五領(lǐng)導的回民起義;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臺灣爆發(fā)了林爽文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湖南又相繼爆發(fā)苗民起義……
眼下,白蓮教徒們又在大清帝國的土地上到處起義。86歲的乾隆皇帝,雖然退位,但并不讓權(quán)。對于這個他一手締造了“盛世”的帝國,他憂慮,卻又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他期望通過這些神奇的西域咒語,來詛咒帝國那些造反的、萬惡的“匪徒”們早點死去。
這個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大清太上皇,眼下手足無措,只好寄希望于詭秘的咒語。
時間再往前推,年輕的時候,他可完全不是這樣。
想當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時,44歲的他不顧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毅然出兵征討當時稱霸中亞的蒙古準噶爾汗國。
滿朝文武大臣都反對他出兵,是因為此前23年的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在和通泊之戰(zhàn)(今新疆阿勒泰北與蒙古邊界地區(qū))中,慘敗給了屬于漠西蒙古部落的準噶爾大軍,幾萬清軍幾乎全軍覆沒。這一慘敗給大清王朝的震撼如此深刻,因此當乾隆皇帝提出,將趁著準噶爾汗國內(nèi)訌的有利時機,閃電出擊準噶爾汗國時,文武大臣們紛紛阻撓反對。
然而他卻乾綱獨斷,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毅然發(fā)兵,最終耗時四年,于1759年先后平定了準噶爾汗國和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亂,解決了他的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都沒能解決的邊疆難題,將新疆正式納入到了中華帝國的版圖之中。
歷史無法假設(shè),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沒有乾隆大帝,中華民族或?qū)⒕痛耸バ陆?/p>
年輕時候的乾隆皇帝,完全配得上“英雄”的稱號。
后來,當廓爾喀(尼泊爾)出兵入侵西藏,滿朝文武又認為西藏“路途遙遠,軍行困難,糧餉不繼,不能出兵征討”時,他又毅然出兵穩(wěn)住了西藏。
對于文武群臣們的畏縮,乾隆皇帝以自己的乾綱獨斷,保住了新疆和西藏,對此他回憶說,臣子們看到此前和蒙古人的戰(zhàn)爭失利就“莫不畏難沮議,朕斯時力排眾議,竭盡心力”。
他眼光毒辣,具備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應有的品質(zhì)。
新疆平定后,朝臣們認為新疆這個地方不值得守,又是乾隆力排眾議,堅持要在新疆屯田,并從內(nèi)地移民新疆——可以說,沒有他,從新疆到西藏,今天約1/3個中國的領(lǐng)土,很有可能將不再為中華民族所有。
然而,86歲才退休禪位的他,真的老了。
為了守護好祖先遺留給他的這個帝國,他從25歲登基時開始,就一直孜孜不倦,勤于政務。每天早上大概五點多鐘,天還沒亮,他就開始在紫禁城中處理政務,幾十年如一日。
作為乾隆近臣的著名史學家趙翼回憶說,他們十幾個大臣每人每隔五六天,就輪一次早班,“已覺勞苦,孰知上(乾隆)日日如此”。
他非常勤奮。大清帝國在他手上,迎來了傳統(tǒng)認為的“康雍乾盛世”的最巔峰,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巔峰。僅僅以人口計算,大清帝國的人口從乾隆六年(1741年)的1.4億人,增長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2.97億人。而只有一個繁華昌盛的帝國,才足以在兩百多年前養(yǎng)活如此龐大的人口。
然而這種巔峰“盛世”,是在與他之前的中國歷代王朝進行縱向比較而言的;如果要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做橫向比較,大清帝國卻也在他手上開始暴露出了各種問題。
這個日后被稱為“乾隆大帝”的君王,在位的60年間,表面上興盛發(fā)達,然而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國正式成立;
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掀起了工業(yè)革命的超級浪潮;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同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
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美國建國、法國爆發(fā)大革命的時代浪潮面前,這名曾經(jīng)英明神武的乾隆大帝,陷入了時代的困境而不自知。
說實話,他也很難知曉。
他自幼出生于皇室,六歲開始接受傳統(tǒng)的儒家啟蒙教育,九歲入學讀書。長大后所學的,一個是漢文滿文,一個是騎馬射箭,一個是操練火器。而他最感興趣的,就是作文賦詩。
在他看來,洋人那些玩意、火器家伙什么的,都只是奇技淫巧,真正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要騎射跟文化。所以,他六歲的時候,就能在爺爺康熙皇帝面前,背誦整篇的《愛蓮說》。對于漢族子弟來說,這或許不算什么,然而對于一個滿族皇家子弟而言,這卻是非常難得的。
他還非常喜歡騎馬射箭和秋狝圍獵等活動。長期跟隨乾隆左右的名臣趙翼回憶說,乾隆箭術(shù)不錯,“射以三番為率,番必三矢,每發(fā)輒中圓的,九矢率中六七,此余所常見者”。
由于經(jīng)常習武,他一生精力過人,很少生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一個朝鮮使者覲見80歲的乾隆皇帝后,說他“尚如六十余歲人,筋力則耳目聰明,步履便捷矣”。
與比他大了39歲,卻特別喜歡探索西方文化的俄羅斯彼得大帝(1672-1725年)相比,在漢民族的土地上生活、成長起來的乾隆大帝,背負著這個成熟民族沉重的文化思想枷鎖,顯然不具備接觸和了解更多西方世界的窗口與動力。
彼得大帝敢于偽裝為俄國下級軍官,出國學習航海與造船技術(shù),并邀請大量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但乾隆對于當時整個西方世界正如火如荼展開的工業(yè)革命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這位滿族皇帝,顯然很滿足于探索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所以,他平生最愛的就是:
寫詩。
據(jù)統(tǒng)計,乾隆從十幾歲開始寫詩,一直到他89歲去世時,僅僅可查的詩歌作品,就達到了42613首之多;而《全唐詩》所收集的整個唐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一共也不過48000多首。
他對于彼得大帝所熱衷的科技和現(xiàn)代化軍事強國策略不屑一顧(他很有可能根本就沒聽說過彼得大帝),但對寫詩,卻投入了終生的熱情。
趙翼在《檐曝雜記》中回憶說,乾隆有一次上廁所,拉一泡屎的時間,就寫出了四首詩。
最高峰的時候,他一天要寫十幾首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74歲的他前往北京香山一帶游玩,在五天時間里寫了67首詩,平均每天寫了13首。
而與彼得大帝喜歡利用高官厚祿培養(yǎng)科技人員不同,乾隆一輩子最喜歡的,就是養(yǎng)詩人。
盡管寫詩超快,作品數(shù)量超多,但很遺憾,乾隆的詩卻幾乎沒一首能膾炙人口??赡苁且庾R到了自己的詩歌質(zhì)量太過平庸,乾隆專門養(yǎng)了一幫才子,如沈德潛、汪由敦、劉統(tǒng)勛、劉綸等人一起幫他寫詩、改詩。
對此,乾隆也不諱言,說很多他名義上的詩,其實都是“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
野史傳說,有一年冬天,乾隆跟大臣們在湖邊游玩,剛好大雪飛舞,“天才縱橫”的乾隆馬上開口吟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然后,乾隆突然卡殼了,不知道怎么接下去。幸好,旁邊的大才子沈德潛趕緊給乾隆下了個臺階,說“皇上這詩寫得太好了,老臣斗膽狗尾續(xù)貂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一下子將詩的意境提升了一個檔次,惹得乾隆連說“好好好”。
然而,沈德潛退休后,老來昏了頭,竟然將自己給乾隆代筆寫的詩歌,也編入自己的文集之中,暴露了乾隆“寫詩”的真相。表面上對此表示并不忌諱的乾隆,事后卻大發(fā)雷霆,宣布將已經(jīng)老死的沈德潛“封銜、仆碑、罷祠、磨平碑文”。他曾恨恨地說:
“朕與德潛,以詩始,以詩終?!?/p>
他養(yǎng)詩人,卻又恨詩人,可謂耐人尋味。
他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在開疆拓土方面表現(xiàn)得雄才大略。然而,他始終是一個被傳統(tǒng)中國文化所包圍、浸泡成長的君王。
所以,他是中國式的傳統(tǒng)偉大君主,而不是世界范圍的偉大人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57歲的華盛頓(1732-1799年)正式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從乾隆來說,他比俄國彼得大帝的時代晚一些,比美國的華盛頓則要年長,這三個幾乎同時代的君主或總統(tǒng),將各自決定俄羅斯、大清帝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在此后的歷史走向。
1791年,美國正式通過《人權(quán)法案》;與此同時,81歲的乾隆,卻仍然為自己制造的文字獄傲嬌不已。
他一生自詡建立了“十全武功”,他還自詡風雅,然而,他卻如此復雜而又多面。
一生熱愛漢文化的乾隆皇帝,非常癡迷書法。為此,他甚至為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在紫禁城中開辟專門的儲藏間“三希堂”。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他借編纂《四庫全書》,下令毀掉他認為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的“禁書”達3000多種、近7萬部,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另外,在乾隆朝,他一手制造了130多起文字獄,所制造的冤案,比他之前中國歷史上所有文字獄的總和,還要多一倍。
這個號稱儒雅風流的皇帝,也是中國史上制造文字獄最多的皇帝,并且很多都是無厘頭、令人發(fā)指的冤案。
乾隆愛寫詩,也愛看詩,有一次,他無意間看到杭州詩人卓長齡出的一本詩集《憶鳴詩集》,勃然大怒。
在他看來,《憶鳴詩集》書名中的“鳴”與“明”諧音,卓長齡分明是在借機懷念明朝,圖謀不軌。于是乾隆親自指稱卓氏一家“喪盡天良,滅絕天理”,并下令將已經(jīng)去世的卓長齡“凌遲剁尸,梟首示眾”,卓長齡在世的孫子等三人被斬首,妻兒子女全部被罰沒為奴——僅僅因為一個諧音字,乾隆就幾乎將卓氏一家斬盡殺絕。
他自詡風雅,卻將臣子一律當做狗奴才看待。即便是對他的近臣、大才子紀曉嵐,乾隆也是破口大罵,說:“我只不過是把你當妓女豢養(yǎng),你哪來的狗膽,竟敢妄談國事?”
對于歷經(jīng)康雍乾三朝,且是雍正臨終前指定的顧命大臣張廷玉,雍正曾以遺詔形式許諾,將他“配享太廟”。張廷玉退休前,就跟乾隆請示能否把雍正的遺詔落實一下。沒想到乾隆對這位忠心耿耿、輔佐三朝皇帝的老臣卻是震怒不已,破口大罵,說:“我只不過是把你當做毫無用處的老古董進行陳設(shè)罷了,你竟然還敢提先皇(雍正)的指示?”
盡管他處處標榜風雅,骨子里卻處處透露出獨裁、霸道、虛偽、狂妄和無禮。
到了乾隆晚年,大清帝國的農(nóng)民起義已經(jīng)烽煙四起。
面對帝國日趨風雨飄搖的形勢,乾隆企圖力挽狂瀾。他將鄂善、富德、高恒、高樸等貪贓枉法的先朝老臣、皇親國戚,或處決,或關(guān)押,或遣戍。然而,對于和珅等公開賄賂貪污的大臣,他卻始終包庇縱容。
當看到承平日久的滿族人不斷退化,甚至連騎馬、射箭等基礎(chǔ)都荒廢罷練時,乾隆也表現(xiàn)得非常憂慮。他說:
“馬步箭乃滿洲舊業(yè),向以此為要務,無不留心學習。今國家升平日久,率多求安,將緊要技藝,全行廢棄不習,因循懦弱,竟與漢人無異,朕痛恨之。”
在他看來,漢人們“因循懦弱”,又不學習騎馬射箭等武藝,難怪天下會被滿人奪了去;但眼下,看到滿族子弟們越來越“漢化”,他心中也是焦慮重重。
他不知道的是,西方人對于富國強兵,是有另外一種理解的。
就在他禪位前兩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公使馬戛爾尼以向清廷“進貢”和補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的名義,帶著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武裝有64門大炮的軍艦“獅子號”,以及當時世界范圍內(nèi)最頂尖的軍事、化學、醫(yī)學、天文、歷算、制圖、航海專家和士兵等共800多人,還有600多箱禮物,專程來到北京覲見乾隆,希望與清朝展開通商談判。
然而,對于馬戛爾尼帶來的先進科技成就,以及展示當時英國工業(yè)實力的機械工業(yè)制品,乾隆卻不屑一顧,甚至非常鄙視。他還特地吩咐接待馬戛爾尼一行的官員說,要裝作“無意之中向彼閑談: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該使臣等不敢居奇自炫”。
在乾隆看來,馬戛爾尼帶來的,不過是雕蟲小技、奇技淫巧,而英國人竟然敢來“炫耀”,這幫夷人實在是讓人笑掉大牙。
他所料想不到的是,吃了閉門羹的英國人將在此次中國之行47年后的1840年,通過一場鴉片戰(zhàn)爭,狠狠地教訓了乾隆的子孫們和大清王朝。
乾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唯有面對大清帝國日益緊張的階級關(guān)系、硝煙四起的農(nóng)民起義時,曾經(jīng)雄才大略、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老皇帝,卻不知如何應對了。
在禪位退休后,他只能靠默念來自西域的神秘咒語,詛咒那些該死的白蓮教徒們,早點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乾隆,老了。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89歲的乾隆大帝最終在紫禁城“龍馭上賓”,隨手也帶走了一個號稱巔峰的“盛世”。
只是這個“盛世”的尾聲,卻即將掀開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慘痛的一頁。
而他的西域密咒,也即將成為埋葬大清帝國的悲愴余音。
(羨魚摘自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