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素質有無數種,但最要緊的,是干凈。干凈的早晨,光是漸次萌生的,從上午的明亮轉為晝的硬朗。午后到黃昏的光則是持恒的,直到入夜的彌散。至于晚上,月光和星光都是稀罕之物,捕捉那微弱的夜光要看緣分。但不論如何,唯有干凈,光才通透,通透了,經由鏡頭折射過濾、累積留駐在膠卷或電子傳感器上的照片才通透而干凈。
干凈的光下,怎么拍都是“對”的,因為人和物之間無阻隔,容易“物我兩忘”;不干凈的光,例如霾天,即便使用黑白模式,也覺得自己和對象之間隔了一點什么,心里堵得慌。
因此我喜歡在天氣好的時候帶上相機,散步去。公園是時常溜達的地方,無論古典園林還是市民公園(例如各省市別具一格的人民公園),都大有可取之處——四季光陰流轉,草木枯榮也變著模樣;亭臺樓榭,假山湖石,荷塘和流水,處處都存一點古典的影子;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本地人、外地人,老與少及中年人,公園是例外之所,讓人們短暫逃離日常,正是那種“在別處”的例外狀態(tài)格外吸引我偷偷按下快門。
景區(qū)大概也是如此,五湖四海的人熙熙攘攘地簇擁在一個地方,骨相、膚色、表情、姿勢、穿著,無不透露或暗示其來源、階層、背景、性格和彼此的關系。觀看景區(qū)里的人,就像盲人觀相——我由此喜歡盲拍,將入侵式的拍攝讓渡給偶然性,一百張里,總有那么幾張能捕捉到驚喜——在剎那間定格的蕓蕓眾生的命運之相。
街拍是另一回事。紀實攝影大師輩出,歐美、日韓,各有翹楚,講出一套套理論,開出一陣陣風氣來。街頭、戶外、公共空間,但凡拿出相機,理論枷鎖和前人經驗就無時不在叫嚷,想要逃離他們的影響,難上加難。我的策略是:最后仍交給光,交給直覺。拍讓自己心動的東西:一塊墻皮,一叢樹影,一段光斑,一個微小的局部……它們吸引我凝視,而凝視激發(fā)為陌生的經驗,最后醞釀為詩意。
詩意難以解釋,然而它最值得存照,因為即便是最普通的事物,詩意也使之具備了無可挑剔的美感。這種美感同樣難以解釋——它可能符合美術或攝影教科書里對形式美學的要素闡釋,也可能完全是對后者的反動和悖離。然而,正是在這種似是而非、捉摸不定的狀態(tài)中,攝影才具有內在的、獨立的可能性,才不是刻板、平庸和從俗的。
說到底,我按下快門,要的也正是那一點或大或小、或真或幻的自由吧。
(責編:常凱)
世界博覽202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