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瑜
摘要:孩子苦惱于班級內盛行的“擺爛”文化,不敢努力,害怕被貼上“卷”的標簽,家長該如何引導他們走出困境?首先要弄清現象背后的緣由——因為想要融入同伴群體而錯把努力當成內卷,引導孩子及時調整不合理信念;其次,了解行為背后的意圖——“擺爛”文化背后是孩子對自我價值的保護,引導孩子積極歸因,保護自我價值;最后,通過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引導孩子相信人的智力、能力、技能和天賦是可以進一步發(fā)展的。
關鍵詞:“擺爛”文化;自我價值;積極歸因;成長型思維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0-0073-03
朋友的孩子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小姑娘剛進學校的時候動力滿滿,但是班上的同學總是高喊著擺爛、躺平,她很受困擾。最近她的朋友小蘭經常問她,“你怎么這么卷?不累嗎?”每次被問的時候,她會立刻變得局促、尷尬,有些不知所措,那一瞬間說不上是羞愧還是其他什么,只想遁地而逃。有一天做早操的時候,小蘭拉著她,指著隊伍后面正在背英語單詞的小剛,一臉嫌棄地說道:“你看他,最近也太卷了,連做操排隊都在背英語單詞,‘卷王本王吧?!币灾劣谶@之后,每當小蘭走近她的座位,她都會下意識地合上手頭的課本或者筆記,每次學習的時候都好像做賊心虛,好幾次回家都愁容滿面的……
每每聽到這些,朋友心疼又無奈,想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所謂“內卷”,又不知道從何說起,說著說著就是老生常談的那些“肯定要努力的”,結果孩子不愛聽,有時候還會起爭執(zhí)。她既擔心孩子會因為同伴壓力不再努力,真的擺爛,又害怕人際關系中的這些矛盾會最終導致自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學期過去一半,朋友把孩子帶到我這里,讓我看看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況,能不能引導她正確看待“內卷”,走出“擺爛困境”,不要受身邊同學影響,以及作為家長,他們能幫忙做些什么。
通過與孩子的會談,我發(fā)現女孩很上進,也愿意表達。她坦承了自己目前的矛盾:愿意努力但又不想合群,擔心同學覺得自己太“卷”因而不喜歡自己。會談中,我發(fā)現她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混淆了努力和內卷的含義,常常會因為不想被同伴排擠而出現一些從眾行為,讓自己很矛盾。盡管如此,孩子到目前為止呈現出來的都是成長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做到求同存異。她依舊在努力,只是苦惱于同學給她貼上的標簽,她想知道該怎么平衡。這樣的煩惱是人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我們都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熟的。
當孩子遇到類似的困境,家長應該如何陪伴孩子走出困境?有這樣三個關切點,家長可以借鑒進行引導。
一、調整孩子的不合理信念
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同伴壓力尤為凸顯。這是一種從眾壓力,指因渴望被同伴接納肯定,避免被同伴排擠而選擇按照同伴制定的規(guī)則行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壓力。它會促使人們產生符合團體要求的信念和做出符合團體要求的行為,這正是“擺爛”文化盛行的原因。當孩子主動給自己貼上“擺爛”這個標簽時,他們覺得自己融入了同伴群體,可以得到同伴的認同和接納,從而收獲歸屬感和存在感。當他們“調侃”別人內卷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在尋求團體認同。事實上,他們也害怕“擺爛”后帶來的內心自責和人生后果。
當家長弄清楚背后的緣由,可以適時引導,詢問孩子被同學調侃“太卷”時的感受,幫助孩子厘清情緒背后的信念。孩子周末回家向家長訴說在學校的煩惱,有時候未必是在尋求直接的幫助,可能只是出于對家長的信任,想要一個吐槽、宣泄的出口。此時,孩子更希望你能感知他的情緒。當情緒流動起來,改變才會發(fā)生。
等孩子吐槽結束,家長可以和他探討當時的反應——羞愧,不知所措,甚至想逃,會立刻合上書本,等等。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行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孩子的反應說明,他在潛意識層面質疑努力的正當性。當家長能指出這一點,孩子會開始思考。顯而易見,“努力”是正當的,不應該為此羞愧。家長可以這樣做:指導孩子及時識別不合理信念,予以積極暗示,調整其不合理的信念。積極暗示可以是以下三點:
(1)努力這件事是值得肯定的,“想收獲就要付出”是不變的箴言。
(2)因為過去我沒有識別自己潛意識層面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才會覺得局促和尷尬。
(3)我為了心中的理想努力著,我很享受每天的充實,也很喜歡奮斗的過程本身,這樣的努力值得肯定。
二、引導孩子進行積極歸因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馬丁·科溫頓提出的自我價值理論認為,人天生具有維護自尊和自我價值感的需要,當一個人的自尊和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他就需要用各種措施來維護以保持自我的價值感和能力感。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同樣有這種需要。
學校環(huán)境中充滿了競爭,孩子們經常經歷“成功”“失敗”,導致有一些孩子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們的自我價值一次次經受了沖擊。孩子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保護自己——學業(yè)成功的學生,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更加遙不可及,刻意營造自己“天賦異稟”的形象;成績一般的孩子不想將自己塑造成“努力者”,他們覺得承認自己很努力就意味著不夠有天賦;厭學、混學的孩子寧愿塑造為“不學習者”的形象,也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因為這比努力了沒結果更容易接受。他們強烈的渴望沒有指向學習任務,學習的目的也不在學習本身,而是錯誤地采取了自我妨礙的方式,把大量的精力用來保護自我價值。
這里有個誤區(qū):孩子們將自我價值與天賦和表現完全等同起來。為什么會形成這個誤區(qū)?這源于他們對以往經歷的歸因——他們把成功看作能力的展現,而不是努力的結果;如果成功難以追求,則以逃避失敗來維持自我價值。
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進行積極歸因,要以孩子自身的提高作為標準來進行評價,而不是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最關鍵的是,引導孩子進行努力歸因和方法歸因。例如,考了高分,或者學習有了進步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將進步歸功于這段時間的持續(xù)努力或方法得當;如果考了低分,或學習退步,則引導孩子認識到,這是因為努力的程度還不夠或方法有失。引導積極歸因的目的在于,認識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方法得當是影響學業(yè)狀況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其他諸如運氣、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這有助于增強孩子對于學習活動的控制感,意識到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于學習所負有的責任,并且可以避免由能力歸因帶來的沾沾自喜、驕傲自滿,或者悲觀失望、自暴自棄。
積極歸因更傾向于可控歸因,換句話說,成功時告訴自己這是因為“我很努力”“我復習得仔細”“我準備很充分”等,而不是“我比別人聰明”“我運氣好” “題目簡單”等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可以增強自信,并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失敗時則告訴自己這是因為“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當”“準備不充分”等,而不是“我不夠聰明” “我不是讀書的料”,從而避免打擊自信,并且對下次行為的結果形成樂觀的預期。值得強調的是,失敗時,可控歸因的意義尤其重要。如果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是某種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就會感到悲觀,不愿再付出努力,因為努力與學業(yè)結果無關,即使努力也于事無補。這非常不利于學習動機的維持和激發(fā)。
三、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信念——相信你的智力、能力、技能、天賦甚至個性都是可以改變的。這些核心內容決定著你是誰,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fā)生改變。你的不斷嘗試、失敗和學習會一直推動它們發(fā)展。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相信通過學習,你可以推動自己的智力、能力、技能和天賦進一步發(fā)展。你可以在自己專注的任何方面變得更好,也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怎么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首先,我們要改變孩子怕犯錯的心態(tài)。我們總認為把題做對是最重要的,把題做對才是聰明的。然而心理學家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只有成長的機會。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來討論錯誤,回答以下這三個問題。
(1)你今天學到了什么?
(2)你有沒有犯錯,從錯誤中學到了什么?
(3)你今天努力嘗試做什么事了嗎?
當犯錯不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一件可以拿出來大方討論的事情時,孩子不會再為失敗而感到自卑,他會擁抱他所犯的任何一個錯誤,并對自己充滿信心。
其次,我們要指導孩子換個說法,換種思維。平時的說話習慣都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把到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在悄悄地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否定自己的時候,把“我不會做數學”換成“我要訓練我的數學能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把“這太難了”換成“這可能需要我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當孩子抱怨試題太難、自己能力不夠、學不會、搞不懂、想要放棄時,一定要提醒他換一種思維方式。
最后,我們要正確表揚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總是不停地夸贊孩子聰明,這只會讓他們養(yǎng)成固定型思維。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兩組學生做同一組題目,都做對了,然后實驗者給予評價。第一組學生得到的評價是:“你得到了高分,你好聰明啊!”第二組學生得到的評價是:“你得到了高分,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之后再給這兩組學生兩組題目,一組題目簡單,另一組難度大。被夸聰明的一組大多選擇了簡單的題目,而被稱贊過程努力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挑戰(zhàn)度高、能收獲成長的任務。
這是因為,當你總夸獎一個人很聰明時,他一旦沒有做好,就會認為自己不聰明了。因為害怕失敗,害怕失去“聰明”的標簽,他們不再愿意去完成一些更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 所以說,表揚是件技術活。當我們想要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要夸贊聰明,而應該把評價的重點放在他們的行為上,可以表揚他們的思考方式、努力、不放棄等。
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孩子進行積極歸因,積極穩(wěn)定的歸因習慣有助于增強未來的成就動機水平和期望,引起情緒反應方面的積極變化,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從而減少自我設障。當一個孩子擁有了合理信念、積極歸因的習慣及成長型思維,同時堅信父母是自己堅實的后盾,那么即便成長途中有不確定或者風浪,作為父母,又有什么可以擔心的呢?
參考文獻
[1]王婷婷,吳慶麟. 學習動機的自我價值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07(10):129-130.
[2]Martin V.Covington,Karen Manheim Teel. 學習障礙的消除策略[M]. 伍新春,等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3]翁婕. 教育中歸因理論的應用[J]. 新課程導學,2013(19):6.
[4]丁麗. 讓學生在積極歸因理論引導下充實自我[J]. 林區(qū)教學,2012(1):22-23.
[5]趙俊瑛. 高中英語學困生非智力因素調查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2.
[6]宋文智. 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心態(tài)的策略探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10):238-240.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