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一直是學生學習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有效手段,可以讓學生從客觀事物、人物形象出發(fā),進一步感知、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將抽象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盡快理解、熟悉教材中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已經(jīng)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聯(lián)系教材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等邏輯方面的能力,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對歷史科目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綜合技能,關注歷史學科教學流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但情境教學依舊在某些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為此,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空間尋找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情境教學手段,提高學生把握歷史課程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效果和質量。
情境教學一般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中設置問題,要求學生參與到歷史課程探究活動中,最終使得學生學習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得到直接、具體、形象的體現(xiàn),情境教學要求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真實、生動又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興趣。情境教學包括以下幾點:以動畫、故事講述為其方法,采用實物演示形成情境教學方法,結合歷史教材中發(fā)生過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按照學生認知水平、已有經(jīng)驗深入選擇不同的方法展開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涉及許多精彩、生動又有趣的場景,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在調動學生互動性、積極性等方面的效果十分顯著,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
第一,在學生學習歷史課程基礎內容、理論知識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究欲,同時也因為心理方面發(fā)展不成熟,并未形成獨特的、完整的記憶體系,而出現(xiàn)一些消極情緒、叛逆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些特點,選擇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通過情境教學可以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初中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歷史課程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聽課效果。
第三,情境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教師、學生之間在情感方面的交流、合作能力,間接使得教師、學生之間更好地互動、溝通,從而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總的來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重難點部分。
(一)重視度不足
歷史學科的思想性比較強烈,且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社會作用,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課,也是高中階段的重點科目之一。然而,大多數(shù)師生關注更多的是語文、數(shù)學等科目,導致歷史被忽視,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積極性,而且還無法很好地提升歷史科目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尚需提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其文化水平直接影響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尤其在新課改理念下,更是需要教師擁有專業(yè)化、綜合化的歷史課程素養(yǎng),但部分教師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三)落實不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花費較多的時間掌握情境教學,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新課改理念下的歷史課程教學目標。就目前情況來說,即使有的教師開始應用情境教學法,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往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落實到位,間接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讓學生自主、主動地進入歷史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運用情境教學法,將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結合起來,在描述、分析及探討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歷史情境內,增強學生對具體歷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一)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關的情境
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帶領學生進入具體的歷史情境內,加強學生對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
例如,針對“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商鞅變法”一課的教學特點,教師借助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有關“商鞅變法”的歷史故事,加強學生對本節(jié)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緊接著教師隨機挑選班級中幾名學生一起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剛剛播放的歷史故事“商鞅變法”演繹出來,目的在于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1.這則歷史故事說明了什么?2.這則歷史故事和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存在什么樣的關系?3.你們對這則歷史故事有什么樣的看法、感受?通過這樣的教學問題,不僅創(chuàng)設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歷史教學情境,而且還凸顯了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教師為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空間,進一步探究、思考“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章節(jié)后面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從而增強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歷史能力和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與具體歷史事件描述有關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歷史事件展開具體描述,才會進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在具體的歷史事件描述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和掌握。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整體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針對“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特點,教師首先對歷史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說明,目的在于創(chuàng)建“全民族抗戰(zhàn)”的具體情境,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在仔細、細致的基礎上觀察、分析教材中的人物、時間等其他方面的資料。借助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事件形成更加清晰、清楚的認知,還能夠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感知到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展現(xiàn)出來的民族精神,從而有利于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加深了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涉及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深入分析、解讀對“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節(jié)課中某個人物的看法、感受,間接夯實初中生歷史基礎。
(三)創(chuàng)設與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分析有關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使學生對歷史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深入,同時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解讀歷史學科包含重難點部分,以使學生發(fā)現(xiàn)、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例如,針對“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角度思考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部分,同時將其內容分為兩個階段,如鴉片戰(zhàn)爭前、鴉片戰(zhàn)爭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等。以鴉片戰(zhàn)爭前、鴉片戰(zhàn)爭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包含的基礎內容、理論知識為例,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英國要將鴉片引入中國?這對當時中國經(jīng)濟有什么樣的影響?如果你是林則徐的話,會主張禁煙嗎?說說你的理由。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既能降低學生的聽課難度,還能讓學生意識到當時林則徐禁煙的決心,有利于學生抓住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部分。
(四)創(chuàng)建與表演有關的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展現(xiàn)出學生在歷史課堂的主體意識、積極性,這對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是有利的,同時,教師還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提升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效率、聽課質量。
例如,針對“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教學特點,教師在了解、熟知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小組學生集結完后,教師為小組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以舞臺劇的形式將“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涉及的知識呈現(xiàn)出來,以此加深學生對其整體的印象。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包含的歷史事件等,運用這樣的教學情境,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將“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扎實學生的歷史基礎。同時,小組之間還可以展開討論,從而深化理解。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的有效運用,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的應用價值、意義,在實際教學中將其有效地應用起來。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關注學生在歷史情境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狀態(tài),讓學生愛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