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晨暉
近日,在老撾北部一個海拔1170米的山洞——猴洞里,考古學家新發(fā)現(xiàn)了兩塊骸骨。其中一塊屬于頭骨前端,另一塊屬于脛骨(位于小腿前部的長骨,連接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這些骨頭可能是在雨季里被沖進猴洞的。雖然它們只是殘塊,但考古學家能夠將它們與早期人類的其他骸骨對比,并由此發(fā)現(xiàn)它們與智人(現(xiàn)代人類的直接祖先)的形態(tài)最接近,而與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或丹斯索瓦人等其他古人種不太接近。
考古學家采用石英光釋光測年技術檢測猴洞中新骸骨出土區(qū)域的沉積層,并通過鈾系測年技術測定出土于這些沉積層中的哺乳動物的牙齒年齡,由此估計這些人類骸骨的年代范圍。石英光釋光測年測量的是晶體物質(例如骨骼)最后暴露在陽光下或熱源中的時間,而鈾系測年技術與碳14測年技術相似,測量鈾元素隨著時間推移而衰減成釷、鐳和鉛的過程。最終,考古學家估計的頭骨年代為7.3萬年前,脛骨則為8.6萬年前。
這一測年結果很重要,尤其是因為考古學家之前對智人到達亞洲的時間一直有爭議。一個關鍵問題是:早期人類什么時候,以及怎樣跨越重洋和海峽,最終來到澳大利亞所在地?猴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東南亞大陸位于東亞及東南亞/大洋洲島嶼的交匯處。
雖然迄今積累的遺傳學和石器證據(jù)強烈表明,從6萬年前開始,智人從非洲迅速擴散,但像這次這樣的新發(fā)現(xiàn)提示我們:在早期人類的遷徙中,至少有一部分最終走向滅絕。例如,新發(fā)現(xiàn)的骸骨所屬人群來到了東南亞,卻沒能走出去,以至于他們在今天人類的基因組中沒有任何痕跡。
在猴洞中沒有發(fā)現(xiàn)工具或其他與這些古人生活方式有關的線索,但考古證據(jù)表明,人類早在6.5萬年前就已經漂洋過海,前往遙遠之地。因此,這項新研究的結論——智人早在6萬年前就已抵達東南亞——并不算新,但它無疑填補了考古學記錄中的一個空白——早期人類的大遷徙中肯定也有失敗的。